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文中国(7漏网之鱼)
内容
编辑推荐

《散文中国7:漏网之鱼》收录贵州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李天斌50篇散文。

李天斌的文字,是从心灵泉眼中流淌出来的文字。语言清纯、质朴而自然,没有硬“做”出来的痕迹,更没有刻意的矫情和华丽铺张,从容读来,几乎可以在想象中感觉出其间言说的语调和韵味。天斌的文字活泛自然,以至有的抒写,已然达到一种行云流水的境界。天斌的许多散文,已然自觉切入了“灵魂叙事”的层面,在平实而透亮的文字背后,树起的是直指人心的精神维度。

内容推荐

李天斌,男,黎族,1973年生,贵州关岭人。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散文(海外版)》、《作品》、《红岩》、《鸭绿江》、《安徽文学》、《散文百家》、《天津文学》、《浙江文学》、《岁月》、《青年文摘》、《中外文摘》、《小品文选刊》等。获《民族文学》“祖国颂”征文三等奖。贵州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本书《散文中国7:漏网之鱼》收录的就是他散文作品,共计50篇。

《散文中国7:漏网之鱼》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序一:尘世平民的心灵镜像/罗吉万/1

序二:由当下散文状态看李天斌的散文创作/杨献平/6

壹 记忆与重构/1

 平民的一生/3

 乡村女人的爱情/7

 在农历的天空下/11

 泥土上的春天/15

 夏天的秘密/20

 农历的秋/25

 冬天的时光/30

 乡村物事/34

 乡村俗语/40

 花灯往事/44

 时间的旧址/49

贰 日常与隐喻/53

 疾病的暗语/55

 似水的柔情/60

 秋风落/63

 九月的内心/69

 春天的偈语或寓言/74

 羊和剩下的事情/77

 尘埃上的花朵/80

 西关外的生活/85

 逼近的细节/88

 最后的事情/93

叁 现场与消解/99

 列车上的务虚时光/101

 虚构的夜晚/106

 我跟一块土地的纠葛/111

 时间的皱纹/117

 女儿今年五岁/122

 从北京走过/125

 民族餐馆记/129

 县委大院/133

 写给唐人的诗笺/137

 秋月一日/141

肆 行走与阐释/143

 我的初中履历/145

 忏悔记/153

 像风一样的爱情/161

 一九九七年的小镇/165

 穿过村子的火车/169

 走过江南/172

 漏网之鱼/175

 隐约的血脉/180

 失忆,的忆/184

 一个村庄的历史/188

 一条河流的背影/193

伍 阅读与视觉/197

 戴明贤先生的境界/199

 我思故我在/202

 笔墨胸襟与文字气象/207

 孤独的拷问与救赎/212

 清醒的与温暖的/215

 在喊痛的另一面/218

 卑微与崇高的写作/221

 散文视觉下的历史叙述/224

散文的出口(代后记)/228

试读章节

平民的一生

有些时候我总是想,在乡村,一个人来到世上,活了几十年,最后死去。活着没有留下什么,死去更没有留下什么。即使墓碑上的名字,也很快被风吹掉被水洗掉。时间埋葬肉身的同时,也就埋葬了一生。一生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形式,已经组成一支生命长流,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我总是有几分忧郁。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让我置疑。尘世之上,生命可以有多种形式——泥土外的生命,可以用精神来铭记和延续,一个人可以活得超越肉体意义上的生命。在我的乡村,生命却是如此千篇一律——活过了,死了,埋葬在走过的土地上,一堆没有标签的泥土,至多作为提醒血脉传递的一种存在。然后一晃就是若干年,一晃就没有谁记住了。

比如我爷爷的曾祖母。我至今不知道她葬于何处。这从爷爷那里就已经成了秘密。爷爷总是说:“时间太长了,谁还会记得呢?”一座坟墓的被遗忘,似乎很是顺理成章。还有后来村里的许多人,比我大的,比我小的,他们活过了,死了。埋葬在村野的某一隅,然后被人们忘记。被时间忘记,时间不断地制造秘密——在时间之上,他们的一生,就这样终结,成为后世的忧伤。

而我总会想起他们。他们在泥土上生,在泥土上息,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去,他们一生的行程,究竟有着怎样的苦乐悲欢?曾经很多年,这样的心结一直成为我无比怀念他们的缘由。而我,也企图从那怀念中找寻出乡村生命的质地。

在我的乡村,我亲眼目送肉身告别尘世的第一个亲人是我的奶奶。奶奶仅活了六十四岁。但用奶奶的话说,她已经感到满足。奶奶一生多病,在四十几岁时就有好几次差点死去,只是每次都奇迹般活了过来。因为这样的原因,对于死,奶奶总是很平静。记得奶奶很早就为自己准备了寿衣。每年的六月,奶奶总要把寿衣拿到太阳底下晒。那时我还小。每看到寿衣,就会涌起对于死亡的恐惧。奶奶却不是这样的。记得奶奶总小心地把寿衣上的每一处皱褶抚平,小心地拍打每一缕尘灰——近乎某种仪式,神圣且肃穆。再后来,奶奶还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材。在她没离世的那些年,那口棺材就一直放在她的床头。她的房间光线幽暗,黑色的棺材泛着死寂的气息,使得我一直不敢走进屋去。那时候,对我而言,奶奶就像一个谜——我想奶奶为何就不惧怕死亡呢?及至后来奶奶去世,及至后来我可以静心地看着她的遗容并最后抚摸她的脸庞,及至后来——很多年后,当我也平静地考虑起死亡的话题时,才觉得了自己曾经的幼稚。而我也就明白,能平静地对待死亡,那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在乡村,像奶奶这样走过一生的比比皆是。他们活过了,逐渐老了,就开始平静地为自己准备后事。他们把这当成一生最后的圆满,总用这样的方式迎接自己的死亡。他们内心静如止水。还有的老了,觉得活够了,谁也不告知,就悄悄作别了尘世,作别了自己。潘大爷爷就是这样的。在村里,潘大爷爷活了整整八十岁。八十岁的他依然还可以用火药枪打猎,还可以打猎的他在那个秋风来临的深夜,突然就不想活了,突然就自己把寿衣穿上,睡进棺材,并使劲盖上了棺盖。子女们发现他时,他早已安静地死去。只剩一支用红布包裹的猎枪。孤独地挂在篱笆上。没有谁知道他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方式。不过死了就死了。当几炷香和几张黄纸燃过,当泥土最后把棺材覆盖,他留下的秘密,一个平民的离世,很快就被日常所淹没。

也还有这样的人,他们生于泥土,却不满于泥土的生活。他们拼了命离开泥土,企图找寻另外的路途。他们走出村子,一去多年,他们也活过了,也死了,死在异乡。家里有点钱也有点能力的,就想些办法去寻了尸体,化成一捧骨灰,最后葬进被死者遗弃的土地上。土地用它的仁慈,最终宽容了这些魂灵。更多的人家,则当没发生任何事,一任死者的尸骨在遥远的异乡长眠——至多是年节或清明之类的节日,摆上一碗饭菜,烧上几炷香和几张黄纸,远远地喊上几声死者的名字,就算对异乡亡魂的祭奠了。我幼年的伙伴老朝就是这亡魂中的一员。老朝跟我同岁。我还在读初中时,他就不顾一切离开了村子,最后在云南某县抢劫被判劳教三年。劳教归来后,很快又离开村子。最后在北方某城市因抢劫杀人被判死刑。直到现在,他的家人始终没去寻他的骨骸——他的埋骨之地成了秘密。唯一留给家人的,仅是某公安局对他执行死刑的通知书。这份通知书被他父亲仔细保管了很多年,直至他父亲最后去世。我无从知道他父亲内心的秘密——在对一份死刑执行通知书的凝望里,一个平民内心的平静或风起云涌,常会让我无限黯然。还有杨大奶奶,在村里活了六十多岁,儿孙满堂。后来却执意要外出行医卖药,后来也死在了异乡。她的死讯传到村里。已是半年之后。多年来,她的孙子们总计划着要去寻她的坟墓,但终于没有成行。好在死了也就死了,在日常的时光下,似乎已经没有谁再记起这事——一个平民的消失,一个平民的一生,一生的荣辱得失,终于被时间之尘覆盖。

我的岳叔父是今年五月死的。岳叔父死于自杀。在乡村,这样的死亡方式无处不在,此起彼伏。这样的方式很简单,简单得就像身后的一个句号。有的人活过了,老了,觉得儿子媳妇不孝顺,一气之下就用一根绳子或是一瓶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生命的代价换回村人对儿子媳妇的几声骂。有的年轻女人,因为丈夫花心(色欲实在是恶之花朵,它无处不在,不分乡村城市、平民贵族),在努力挽回丈夫爱心无果后,往往也走上了这条路。我的岳叔父却不是这样。岳叔父的自杀,是因为与岳叔母吵架。在村里,两位六十多岁老人已携手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但他们一直有绕不过去的心结——他们一生都在打骂。用他儿子的话说,架打得狠,话骂得“花哨”——打骂构成了他们的一生。每一次打骂,都被忍了下来。偏偏这次,岳叔父一下子忍受不住,就喝了一瓶钾氨磷。在医院抢救醒来的间隙,他仍然高喊着让他死去——我想他真是想死了。他活过了,不想活了,就让生命终止于一瓶钾氨磷了。生命的过程就这样简单。一个平民的一生,爱或者恨,最后交给一瓶钾氨磷去发言。

还有的孩子(是的,他们仅是孩子,愿他们的魂灵得到地母仁慈的安慰),原本没有活够。他们来到尘世之上,很多事物,他们还没有亲历,比如婚姻,比如性。他们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们还想再走一走。只是疾病很快就选择了他们。只是我没有想到,当死亡来临(也许他们幼小的心也知这一宿命的不可更改),他们竟然也如成人般平静。那个叫做美的小女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不幸患了重病,双眼严重凸出,最后死在某个夏天的早晨。她死时,村子四周的映山红开满了山野,耀眼的红在层层绿树中迎风怒放。那天我刚好回村,他父亲把她的尸体放在堂屋的一角。她母亲一直在哭,她母亲告诉我,美临死时,紧紧拽住母亲的手,说她并不怕死,只是叫母亲一定不要悲伤……“她是多么的懂事呵”——她母亲一直无法释怀。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潦草地走过了一生。走过就走过了,就像季节,就像落花,并不因为美丽可以停留。而那个叫做鹏的孩子,一个正读高中的男孩,原本患的是脑膜炎,却被医生误诊为感冒。我去看他时,他已高烧烧得迷糊。当他父亲对他说我来看他时,他竟然跟我打了声招呼。那一声招呼里满含平静,以至于我相信他很快会好起来。但他第二天就死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就此匆匆画上句号,并很快被风雨吞没。

我曾仔细地计算过一个平民生命的时限(当然贵族的生命也是有时限的,我们要感谢这一点上的众生平等)。一个人大抵能亲历并记住的最多是五代人。爷爷辈、父辈、同辈、子女辈、孙子辈——这已是最大限度的福祉。生命的局限,是与更多的遗憾紧紧相连的。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不同程度地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久些——这是肉体在世俗意义上的本能。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的乡村,像这样如己所愿活到近百岁的老人为数也不少。活到这样的年纪。他们依然可以上山割草,放牛,依然像年轻时一样干活,吃饭。时间在他们的肉身上,仿佛是凝固和定格的。时间流动的气息,只有通过过早死去的儿孙辈。才会传递到他们内心。村里的一个老奶奶就是这样的,活了将近百岁。儿子死了,孙子也死了,她亲手埋葬了他们。时间在她这里成了生活的利器——她一生的疼痛和忧伤,在时间的刀锋之下,一次次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我想,她大约一定想过死——死亡又有什么大不了呢?死亡至少可以抚平和消解她的时间之痛。

这大抵就是平民的一生了。活了,老了,走过了,最后死了,活得长的,活得短的,最后都在泥土中安息——身前身后的一切都已经水流云散,就像花开了,花又落了,最后成为尘土,没有谁记住他们的名字。至多在若干年后的某个时刻,有一个人,偶尔路过他们坟前,面对坟上年年荣枯的荒草。然后轻轻地叹一声:“咦,这是谁呢?这是哪一朝哪一代的坟墓呵——”

P3-6

序言

尘世平民的心灵镜像

1

一连几个秋夜,我在远离乡土的街边楼寓中,抗拒着窗外嘈杂纷嚷的闹市夜声,沉静于灯下,用心读完了李天斌散文集《漏网之鱼》的全部篇章。一路领略,直至掩卷,感觉不枉一读,且许多篇章值得再读;这让我很是惊喜,也很是意外。

真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的散文,写得这样的好。

我与天斌,同是关岭县人,老家相隔不过三十余里。未曾谋面就早闻其名,随后相见相识也有了好些年头,只不过总是匆匆一晤,一直没得坐下来好好地叙谈过。印象之中,天斌举止斯文,沉稳、内敛而不事张扬;总是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上,或者悄然地站人堆外边,默默地听别人说道。我知道他一直在写散文,并且从乡友的谈论中得知写得还相当的不错,后来,我还曾受托向《山花》月刊推荐过他一组稿件。可是,却阴差阳错未及仔细读。而收入这本集子的大部分篇什,早几年就已陆续散见于海内各地文学刊物乃至散文名刊的海外版,竟然被我忽略而错过了如此之久。生为天斌的老乡和忘年交,我不由深感惭愧。

当今,文学写作,以及文学阅读,不幸面临一个纷繁杂芜、泥沙俱下的困顿环境,一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喧嚣世界。快餐文化,以及所谓的时尚文化,有如当年的滇池红藻,无休止地疯长泛滥,充斥于网络、报刊及至图书,无时不在暴抢读者眼球;甚至,往往一不留神,就会触及各种打着“文学”幌子、却连快餐文化都算不上的垃圾文字。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则日愈被排挤而逐渐变得边缘化;发乎内心关乎灵魂的文学写作,则越来越变成了一种难能的坚守。在这样的境况下,李天斌数年来甘于淡泊与寂寞,恪守自己的文学立场与信念,以高蹈的艺术姿态,写下了那么多品质不俗的文字,不能不令人佩服和感动。

那些关于乡土往事与记忆的篇章,纯净而诗意的文字,满怀温情与敬意的心灵叙说,让我凝然在感同身受之中穿越于尘世时空,一次次梦回桑梓,流连于已然逝去久远的少年时光。山里的天空,乡村的土地,以及这天地间大自然的季节流转,风物消长,有如一抹浓重的底色,亘古地映衬着祖祖辈辈父老乡亲繁衍生息、辛勤劳作的苦乐年华。而我们——如我与天斌等辈,生为农耕民族的后代,在那一片苍凉而贫瘠的土地上,依然存留着三魂七魄的气息和磨难成长的脚印……这一切,是那样的遥远而恍若隔世,却又是那样的亲切而依然如昨,读来令人揪心;其实,这一切,在我们生命中消逝的瞬间,也同时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正如章诒和先生所叹:往事并不如烟。

2

已往岁月的乡土状貌,风物人情,从记忆深处涌到李天斌的笔下,真实重現;我们从那些片片断断的真实故事里边,无处不感觉着作者(“我”)的呼吸、体温和心跳。因而,我们从文本中所读到的乡土往事,不只是写实文字记录下来的现实表象,已然赋予作家的心灵覌照,具有了思想的亮度,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内心风景,也是作家倾情书写的“尘世平民”的心灵镜像。

李天斌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存在的追问及思索,可以说几乎是与生俱来。因为,在《漏网之鱼》中,我们惊心地读到,他的这种“生命学问”情结,正是从他自己的生命开始的。在讲述了出世之初那一次死而复生的生命经历之后,他这样写道:“……母亲讲述这些细节时,我还明显地感觉得到她内心的恐惧和后怕。母亲说,我真是死中得活,要是她同意父亲把我扔了,要是那晚找不到外祖父,我早已不在人世。”

在母亲所讲述的这件往事之中,天斌尚在襁褓,不过是几个月大的婴儿。父母亲在忧心如焚中,抱起他朝三十里外的县城狂奔;而他在途中就没气了,父亲想扔了,母亲决不放弃。赶到医院,大夫声称没救而撒手,母亲仍决不撒手;直到母亲把头顶“乌纱”的外公找来发话,于是,得抢救。于是,奇跡地活了。这小子命硬,也命大。母亲又找到一位草医,费尽周折,医好了。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呵!然而,劫难了犹未了,活下来的孩子依然孱弱多病,母亲依然用灵魂紧紧呵护住这条骨肉小生命,求医问药,求神拜佛,频频为子祈祷。母亲的心里永远笃信着一尊万能的神灵,殊不知,对于儿女来说,她自己就是人世间救苦救难的观士音菩萨。

所以,母亲胆寒心痛的记忆,怎能不令九死一生的儿子在感受着生命的疼痛与脆弱之后,铭心刻骨而致使灵魂不安?他能体谅父亲的粗放与无奈,但却怎能容忍一个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冠冕之下对生命的漠视?我想,大约即是自此之后,李天斌便开始了对生命存在的关注和追问。

天斌在文中自喻为“魚”,而把这性命之初的生死劫看作是“魚”的第一次“漏网”——“像一尾漏网的魚,侥幸地存活。”而后又自嘲道:“在挣破此鱼网的同时,我又钻进了彼鱼网。”——从死神的“网”脱逃,又落入了人间世的生存之“网”,以及此后不断地因趋利避害而“漏网”。这是对人生命运的一种寓言式解读,也是生命处在迷惘中的灵魂呢喃。 “魚”之于“网”,与钱锺书的“人”之于“城”,如出一辙,如作者所顿悟,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与“活”,是如此的大不易,使天斌对自已生命的“根”十分在乎。一本残缺的“家谱”,让他在对祖先脉系的追索中嘘唏不已,一腔溯源寻根、慎终追远的悲壮;寒食、清明上坟挂青,老祖父一句质朴的俚语:怕祖宗们着淋雨,给他们来送蓑衣斗蓬……被他视为这个传统节气的真正由来,至于甚么介之推的典故,不过是扯谈,只疑为野史而已……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句恒久回荡在地球村每个角落的千古名问,想必不止一次在他的胸臆玄响。于是,生与死、福与祸、苦与乐、贫与富、尊与卑等等的人类生存状态及话题,便如魂附体,贯穿在以《平民的一生》为首卷的许多篇章之中,言说、引伸和阐释。温暖而从容的笔调,附着心灵的颤栗和叩问,满怀对人世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敬畏。

3

其实,天斌的“漏网”之喻,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是生命对于人世的珍惜?而这条幸运之“鱼”,最至关重要的一次“漏网”,则是对生养于斯的土地的“背叛”。如果说,襁褓中那一次幸存之“漏”,是全赖坚忍的母爱和听天由命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叛逆之“漏”,则是他自已主观能动的命运抗争。做为农民的儿子,这当中似乎存在着某种人性的悖论;但是,如果没有这次“叛逆”,李天斌就只能是另一种生存方式下的李天斌。那么,也许我们今天就不一定能读到这本散文集的任何文字了。

承继祖业,接力务农,是父亲的最初期望;当然,他很快就失望了——儿子未及成年,就下定了逃离土地的决心。而后来,当他居然也对土地陡生恨意之后,就决然地站到了儿子一边。恨意何来?就因为贫瘠土地上无法摆脱的贫困!他理解了儿子,他知道,儿子何曾不爱自己祖传的土地家园?可是,在无力改变贫困这个残酷现实的无奈之下,惟有选择逃离。祖祖辈辈对土地的那一份传统情结,至此彻底崩溃。天斌心里明白,这将是父亲们生命中永远难于承受之痛。这一难解的心结,在《泥土上的春天》、《农历的秋》以及《在农历的天空下》等篇章中,他无不予以情深意切的抒写,对乡土的眷眷之情始终挥之不去。

在对这些往事的追忆及言说当中,天斌很诚实。做人的诚挚与为文的真实,可圈可点,可敬可佩。

在我们这个被称为“初级阶段”的社会,谎言与伪装一向大行其道,有些事说得做不得,有些事做得说不得;所以报章上常见“敢于讲真话”这样的字眼,就可见讲真话很不安全,很需要勇气。像“背叛与逃离”这种良苦选择和话语,如实道来,是很为尊者讳的。现在当然好得多了,若换到上个世纪去,不给你栽个“反动”的罪名,也会给你扣个“思想落后”的帽子。然而,讲真话,不是一个人,而是全人类的一种道德要求。所以,因讲真话获大罪又获大奖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说:有时候,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更重要。这是说真话的普世价值。聊借这句真言引伸,我认为,就文学写作与阅读来说,一篇散文的一句真话、一个真实的细节,其价值远胜于十部小说中编造出来的虚假世界。天斌对自己亲历的生活往事,成长的烦恼与快乐的心路历程,即便是不太光亮的一面,甚至于涉及个人私密的空间,不掩饰,不回避,不讳言,敢于直面现实生活最本真的一面。真实,几乎真实到残酷,这正是李天斌散文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4

李天斌的文字,是从心灵泉眼中流淌出来的文字。

尤其是,他的乡土散文语言,清纯、质朴而自然,没有硬“做”出来的痕迹,更没有刻意的矫情和华丽铺张,从容读来,几乎可以在想象中感觉出其间言说的语调和韵味。看似信手拈来,随意挥洒,其实如果没有恒心修来的基本功,那是拈之不来也挥洒不起的。爱好写作的人都知道,在“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之下,文学写作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的高下,决定着文章品质的优劣;然而,真正舍得潜心下力去修炼文字功夫的,至今恐怕仍然不在多数。窃以为,对文字的敬畏,也应如对生命的敬畏一样,不可肆意摆弄,否则,文字就“活”不起来。

天斌的文字活泛自然,以至有的抒写,已然达到一种行云流水的境界。这当然不是三天两天就能求而得之的。他的文学缘,他与文字的密切关系,其来有自;所谓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的漫漫过程,其实差不多都被写进他的散文里边了。我们在《民办小学记》、《我的初中履历》、《西关外的生活》以及《从北京走过》等篇章中,都可以窥见这位读书人黄卷青灯的情景。如人讽喻“无聊才读书”吗?反正,读书很苦,或很开心,都有人说。子非魚,焉知魚之乐与不乐?各人读写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自己就比较苦,却不能以为天斌也和我一样苦。即便“无聊”读书,也正是为了“有聊”罢。

我所能知道的,是从天斌的文章中估算出,他的书读得非常之多,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几乎都有所涉猎。无边丰富的精神营养,在天长日久中潜移默化而成为他文字的质地与向度。于是,我们在他诵扬女性的《似水柔情》中,分亨到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丽句,在现代文体中的流光溢彩,活色生香;于是,在《写给唐人的诗笺》中,旁听他与李杜、与孟浩然以及王维们的“灵魂对话”,是那样的博学、睿智、自信、诗思飘逸而意旨高远。而在他敞开心灵世界的字里行间,我们还瞥见了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以及卢梭、笛卡尔们求索游走的影子。因此,尽管天斌时常一个人独处于尘世一隅,但并不落寞,书中自有高朋来。

深厚的文学经典阅读,加上丰富的民间文化的养分——(如母亲在“农历的天空下”与布谷唱和念叨的节气农谚),夯实着李天斌的文字功底,并正在努力形成他自己的语言特点和叙事风格。

这里还须一提的是,这本散文集里边,最后的压卷小辑“阅读与視觉”——对师友作品的阅读和评析,亦从另一角度显见了作家已相当成熟的文学修养。高山流水,直指要径,鞭劈入里,独陈见地,不人云亦云;虽不及评论家来得高深,但也使读者受益匪浅。天斌的砺炼行程,再次证明了阅读对于写作之重要。当然,诚如戴明贤先生联语:“有时倾尽千盅酒,何日读完万卷书?”不过,借《红楼梦》中一句名言歪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足够了。

天斌的许多散文,已然自觉切入了“灵魂叙事”的层面,在平实而透亮的文字背后,树起的是直指人心的精神维度。近年来,“灵魂叙事”这一文学话语,之所以被谢有顺等文学评论家不断地强调和重申,其针对性无疑是极具普遍意义的;即便是“纯文学”写作,时下仍有太多不虑速朽而只管速成的产品,或无所顾忌地粗制滥造,或貌似华美实则苍白无力。凡此种种,最根本的缺失,正是这种内在的叙事指归。因而,当初我曾打算就天斌的散文写作,尝试从“灵魂叙事”这一理念说点什么,但我失败了——什么也没有说明白。

想起一位大师曾经说过:有的好散文是拒绝阐释的。这个说法,在一些文论中也多有解读——真正的好散文,读了觉得很好,但好在哪里却说不出来;一切评说和阐释都显得多余,反而会造成阅读干扰甚至误导。故而,好散文只能阅读,只能在阅读的怡然中去感觉它的不凡。

2010年深秋至初冬

于贵阳小河望星

后记

散文的出口

关于散文,我说过这样几句话:它在迷陷中置疑,在混沌中引领,以不完整的、片断性的、随意性的甚至是私人化的思维形式,尊崇自身的逻辑与哲学、想象与重构,在人的终点和神的起点上,实现自我与世界、精神与精神、灵魂与灵魂的对接。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疼痛感中,勾勒、构建并呈现散文之所以为散文的光亮属性。

这里有三个潜台词:第一,散文是自己的事情;第二,散文是具有神性的;第三,散文是疼痛的。

这涉及散文的属性、品质甚至是素质问题。我后来把它理解为一种出口。正如一粒种子,从发芽、开花到结果,在甬道里不断奔突。至于是破坏还是圆满,对泥土上的生命而言,都是一种见证。

这大约就是我自己的散文实践。成熟或者不成熟,正确或者错误,它仅是一个过程,甚至刚刚起步。希望得到读者的宽容和体谅。希望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寻找到散文的真正出口,那才是我最终的期盼,也是对自己的祝福。

最后还是要说声谢谢。谢谢近年来为我发表文字的各家期刊、编辑,是他们让我的文字走得更远。谢谢罗吉万先生和杨献平兄,愿意为我稚拙的文字作序鼓励。尤其要谢谢安顺市人才资金、关岭县委组织部以及蔡隆刚先生,没有他们的资助,就没有这本小书的问世。

是为后记。

作者

二0一一年十月于贵州关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文中国(7漏网之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天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72784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