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特/大家精要
内容
编辑推荐

让-保罗·萨特,法国现代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左翼社会活动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却拒绝接受。萨特继承并发展了笛卡儿、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

《萨特》主要论述萨特中晚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同时扼要介绍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以期读者能够把握萨特哲学理论和文学思想的要旨。本书由杨深著。

内容推荐

《萨特》是《大家精要》中一册,由专门从事某一方面研究且有丰硕成果的专家学者撰写,即所谓“专家写大家”。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现代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左翼社会活动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却拒绝接受。萨特继承并发展了笛卡儿、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创立了一种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论证了人在处境中的自由,提出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的命题。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则构造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应该用存在主义关于存在的思想和理解的方法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同时用精神分析学和微观社会学的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介入文学”理论,喊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改变”的口号。

《萨特》主要论述萨特中晚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同时扼要介绍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以期读者能够把握萨特哲学理论和文学思想的要旨。本书由杨深著。

目录

导言

第1章 现象学本体论

 一、思想渊源与现象学心理学

 二、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三、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四、自为的本体论结构

 五、为他存在

 六、处境中的自由

 七、自为向自在整体化的存在哲学

第2章 社会历史本体论

 一、《辩证理性批判》的宗旨

 二、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

 三、中介问题与辅助学科

 四、前进一逆溯方法

 五、人学的基础:存在与理解

 六、辩证理性的性质与范围

 七、辩证理性的可知解性

 八、从个人实践到实践一惰性

 九、从集团到历史

 十、辩证整体化的一元论

第3章 从想象文学到介入文学

 一、想象文学

 二、介入文学

 三、从自由的悲剧到处境剧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萨特继承笛卡儿主义的传统,认为从“我思”出发去探索存在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不过,在他看来,笛卡儿的“我思”还不是真正原初性的。笛卡儿所谓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不是指他的原始怀疑意识,而是对这个怀疑意识的反思。当他说:“我怀疑,故我在”时,实际上是说:“我知道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因此,他的“我思”(我知道)是对另一个意识(怀疑)的反思或认识。由于这种把意识还原为认识的认识至上论思想,导致把认识论的主体一对象二元论引入意识,以至于为了获得自我意识,就不得不再后设第二个我思去反思第一个我思,由此产生一连串“怀疑←我思←我思←……”的无限后退,最终却永远不能获得对主体自身的认识,而总有一个作为最后一项的反思落在认识之外,萨特认为这是荒谬的。因为认识主体存在的法则,必须是有意识的,如果进行认识,却又没有意识到这个认识活动,那么这认识何以是自主的活动呢?因此,为了自主地进行认识,就必须意识到这个认识活动。但是,上述困难表明,对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不能是一种认识。为了解决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萨特破除认识至上的唯心主义原则,指出:并非所有意识都是认识,原初的自我意识不适用认识论的二元法则,如果想避免认识论造成的无穷后退的困境,自我意识就必须是意识与其自身之间的一种直接的、非认识的关系,即不把进行认识的意识自身设置为对象的原始自我意识(非设置的自我意识)。这也就是说,这种自我意识是先于对意识的反思或认识的,并且是使反思成为可能的条件,所以,萨特称之为反思前的我思。这就是作为终极主体结构之一的纯粹主观性,是萨特全部哲学由之出发的阿基米德点。

在建立反思前的我思的同时,萨特也建立起意识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即意识是对世界的设置性意识,这是作为主体的意识的结构的另一方面。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的基本命题: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意识只是对一个超越的对象的设置。或者说,意识没有内容,它是虚无的;但它是意向性的,即意识总是指向外面,指向超越性对象,凭借其意向性超出自身达到世界。这种对于对象的设置性意识的特性正好与非设置性的自我意识相反,它设置了外在对象,引进了主体一对象的二元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对象意识都是认识,譬如:情感意识、欲望性意识和目的性意识虽然也设置对象,但却不是认识。为了避免把(对)自我(的)非设置性意识与对于对象的设置性意识相混淆,萨特把前者的“对……的”放在了括号里,以表明这只是为了符合语法的要求,而不是把自我设置为对象。

非设置的自我意识与设置性的对象意识虽然性质不同,但又非常紧密地联系在同一个意识里。一方面,使认识或情感等意识成为对它们的对象的设置性意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非设置地意识到自身是这个认识或情感。比如,如果我的意识只意识到一张桌子而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对桌子的意识,那么它就是对自身无知的意识,即无意识的意识,这是荒谬的。另一方面,反过来说,设置性的对象意识同时也是非设置性的自我意识的保证。因为,只当我面对一个充满幸福前景的世界而喜悦时,才能有(对)喜悦(的)意识。总之,任何对象意识都必须是对自身有意识的、自己决定自己的自主的意识;而为了成为(对)自身(的)非设置性意识,意识又应该是对某物的设置性意识。因此,对某物的意识是(对)自我(的)意识的存在,而(对)自我(的)意识则是使对某物的意识成为可能的唯一存在方式或存在法则。

这两种意识是同时发生、互为表里、存在于圈子中的同一个主体意识的两个层次或两种规定。萨特在谈到自为的存在时分别描述了它们。(对)意识自身(的)反思前的我思是自为(意识)的绝对内在性,即作为自为的本体论直接结构之一的“面对自我的在场”,这是意识主体内的自身对自身的一种竭力拉开的理想距离,一种本身统一的二元性,举例说就是,信仰与(对)信仰(的)意识二者之间既统一又分离的关系。这种意识内的分离是意识挣脱自身的虚无化,而且是一切虚无化的前提,这种“面对自我在场”就是意识的本体论基础。而被反思前的我思所意识到的对某物的设置性意识则是自为的超越性,即意识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然要超出自身之外达到那个它所不是而它又面对其在场的某物,这就是萨特所常说的自为对自在的“出神”(ek-statique)关系,也是意识对于对象的明确设置起来的既分离又趋赴的二元性关系。这个分离是意识挣脱世界的虚无化的前提,而这个趋赴又使意识不可避免地投入到世界中。这种面对世界的在场或说自为的一种出神样式是作为一切认识和行动的基础的自为对自在的基本的本体论关系。总之,二者是同一个意识所具有的两种关系,前者是反思前的自我意识对于对象意识的内在性关系,后者是对象意识对于自在存在的超越性关系。内在性与超越性都是意识的本体论结构(意识还有其他结构),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P9-11

序言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法国现代无神论存在主义最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左翼社会活动家。1905年6月21日,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位海军军官家庭,早年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1928年,萨特毕业于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通过中学哲学教师学衔会考,获得第一名。在此期间他遇到名列第二的西蒙娜·德·波伏瓦,从此两人结为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1931年至1939年,萨特在法国的勒阿弗尔、巴黎等地任中学哲学教师,在此期间,1933年9月至1934年9月曾作为官费留学生赴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攻读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特应征入伍。1940年6月被德军俘虏,关押在战俘集中营,1941年3月获释。回国后他继续在巴黎巴斯德中学任教,并勇敢地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曾与梅洛一庞蒂等人建立过一个名为“社会主义与自由”的知识分子抵抗组织,并为法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刊物《法兰西文学报》撰稿。从1944年巴黎解放至1945年,萨特与梅洛一庞蒂、雷蒙·阿隆等人共同筹备创办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现代》杂志,并于1945年10月15日出版了创刊号,萨特在发刊词中阐明其办刊宗旨:他们将以自己的观点研究哲学与文学,评论当代的政治与社会事件。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萨特多次抗议法国政府进行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美国侵越战争,以及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的行径,他曾与罗素一起组织“审判侵越战争罪行的国际法庭”调查美国侵越罪行,并被推选为法庭的第一任执行主席。1968年5月,巴黎学生运动爆发,萨特明确表态全力支持学生运动,并到大学和工厂发表演说,参加示威游行。1970年,为了支持毛派组织,他亲自上街叫卖《人民事业报》等左派报纸,因此曾受到警方拘禁质询。晚年,他不仅支持一些极左派激进组织的活动,甚至发表文章支持某些恐怖主义组织的活动。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巴黎因病逝世,终年75岁。

萨特的哲学思想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他的研究工作偏重于现象学心理学方面,其代表作有《想象》《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纲要》《想象物:想象的现象学心理学》等;中期,其哲学理论的重心转移到现象学本体论,代表作是堪称法国存在主义经典的《存在与虚无》和颇有争议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晚期,萨特将他的哲学理论扩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并试图把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作是《辩证理性批判》。在文学方面,萨特提出了轰动一时的“介入文学”的理论,并且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戏剧、人物传记和文学艺术评论,在积极参与左翼社会政治活动的同时还撰写了大量犀利尖锐的时事政治评论文章。

萨特一生自诩清高,标榜自由和独立,未曾担任过任何官方的职务,甚至没有接受过任何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职。他视名誉、地位、金钱如粪土,一生没有自己的房屋、汽车和财产,甚至没有自己的图书,包括自己撰写的著作。他的作品的稿费和版税收入除了用于自己的房租、衣食和旅行开销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慷慨地给予了他所支持的社会政治运动以及他的亲友和学生,甚至给了有所需要而求助于他的人们。由于杰出的文学贡献,萨特曾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理由之一是“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还说“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萨特的人生价值观是,一切金钱、职位和荣誉都不作数,对于一个作家的存在来说,唯有他的作品才是作数的。“我写,故我在”,萨特如是说,也如是做。

本书主要论述萨特中晚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同时扼要介绍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以期读者能够把握萨特哲学理论和文学思想的要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特/大家精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557200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8
15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