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理由(陈嘉映作品)(精)》由陈嘉映所著,生而为人,追求的是什么?生活的价值何在?
面对虐心事件层出不穷的迷茫世界,我们该怎么做?
中国唯一够得上“哲学家”这一称号的学者陈嘉映最新作品,认清你自己,明白什么是良好的生活。
图书 | 价值的理由(陈嘉映作品)(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价值的理由(陈嘉映作品)(精)》由陈嘉映所著,生而为人,追求的是什么?生活的价值何在? 面对虐心事件层出不穷的迷茫世界,我们该怎么做? 中国唯一够得上“哲学家”这一称号的学者陈嘉映最新作品,认清你自己,明白什么是良好的生活。 内容推荐 《价值的理由(陈嘉映作品)(精)》由陈嘉映所著,生活不是科学。我们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 哲学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要是不区分有道理的行为和没道理的行为,我们就失去了判别是非曲直的基础。 《价值的理由(陈嘉映作品)(精)》作者陈嘉映被称为中国最有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影响力巨大,铁杆粉丝众多。本书是他的散文结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从社会热点出发,用思辨的方法探寻如何定义自我、认清自我,比如《就黑熊重要吗》一文,就是从救黑熊这个事件发散开来,探究人的价值观。第二辑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层面,比如快乐,比如宗教观念。第三辑主要是一些采访、演讲。 整体而言,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认清你自己,追寻生命的意义,明白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 目录 前言 辑一 救黑熊重要吗? 跳水救人时想什么了? 哲人不王 人是自私的吗? 人之为观念动物 事实与价值 事实的说话方式 说理之为教化 说与写 民主作为“价值083 / 哲学何为 我们这一代 辑二 快乐三题 快乐四论 我们身上的感应思维 在后现代思想 普世宗教与特殊宗教 近代科学是如何兴起的 辑三 东西文化思想源流的若干差异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服从自己还是服从真实? 两位哲人的对话 哲学家与隐居生活 信仰是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试读章节 你做出一个道德行为,例如,孺子落水,你跳下河塘去救他,是否由于你认为这样做合乎道德标准(“道德”这个词早已被用得遍体鳞伤,没剩下多少健康之处,这里姑妄用之)? 这个问题,无论回答是或否,似乎都不太合适。跳水救人前若先考虑怎么做才合乎道德标准,难免显得有点儿算计。实际上,跳水救人的义人,媒体的话筒伸到他嘴边,多半回答说他当时什么都没想——我相信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真的。但似乎也不能因此说他这样做出于道德本能。本能是指人人都会作出同样的反应,可碰上孺子落水,有人掉头不顾,有人围观,并不是谁都立刻跳下去救人。 跳水救人的义人当时什么都没想,主要也不是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来不及考虑。那些有时间从容考虑的事情,说义人是因为某种做法合乎道德标准所以那样去做,同样有点儿奇怪。要不要为灾区人捐款?捐多少?母亲病重,要不要放弃升职的机会回家守护?这些事情我们有时间考虑,实际上也会考虑。但若我去考虑的是怎样做才合乎道德标准,我不像有德,倒像个伪君子。古典小说里常把这号人物当成讥讽的对象。 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我们是在自利和道德之间进行权衡吗?怎么权衡?如果我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可以放弃道德考虑?这似乎不大好。那咱们是不是应当总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这似乎要求过高,我们谁敢说无论面对怎样的强暴,自己都会说真话,或挺身而出救助朋友,或救助遭受欺凌的人? 我们这样思考问题,难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把道德维度从生活的其他维度如利益、情感等等抽离开来,把它们都放置到我们的对面来比较,仿佛我们是在考虑投资股市,把种种选择摆到自己对面一一加以权衡。然而,碰到生活中的困境,我们并不是把生活按照道德、利益、能力、情感等等格式划分开来,而是每一次依照具体情况把整个情境分成不同的部分;我们也无法把道德标准完全放到我们对面加以考虑,而总是连同我们自己是什么人一道考虑。例如,我们其实无法脱离自己的能力来谈论德性。拯救自己的灵魂也许无须自己有什么本事,但跳水救人需要,治病救人需要。爱上帝也许无须另有本事,爱你的孩子却需要你会换尿布、煮饭、读懂用药说明。 义人跳水救人,与其说他认为这样做是合乎道德标准的,不如说他依乎本性就跳水救人了。来得及考虑的时候,与其说我们在考量怎样做才符合道德,不如简单说我们在考虑:我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是依乎我本性的做法?“依乎本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选择相对而言的——对这位义人来说,孺子落水的时候,他不是面对各种选择,孺子落水和跳水救人就像自然因果一样,自然而至必然,朱熹所谓“天之所以命我而不能不然之事也”。考虑我应当怎么做,并不都是在对象面前挑挑拣拣,仿佛我是谁的问题早已解决;倒不如说,在生活的困境面前,即使看上去一个人是在各种外部可能性中挑挑拣拣,他也仍然是在透视自己的本性。谁达乎从心所欲的境界,事事率性而为,不再挑挑拣拣。 P11-13 序言 2010年夏天,应徐晓之邀,为《新世纪》写一年专栏。不久前,徐晓建议把这十二篇文章结集出书,是为本书第一辑。其中多数文章,成稿时都比发表时长不少,由于专栏字数所限,在发表前删削而成。原打算结集时把删削的文字拣一些回来,但手头正在做别的事情,来不及做,于是就照发表时的模样入集了。 这几年另有一些零星的文章,一并发给徐晓。她除去几篇,把剩下的编为第二辑。 我偶尔也接受采访,徐晓从采访稿中选了两篇,连同一些演讲和序之类的文章,收为第三辑。徐晓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感谢。本书所收论文的写作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伦理学:问题与思考》及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资助,特表感谢。 老友赵越胜读了清样,写下几句话,是知我者言,抄在这里: 别害怕“哲学”。《世说》载阮光禄云:“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哲学亦如车,乃手边用器,这个“用,,就是讲道理。一个时代,一种制度,或见“不讲理”,但生而为人,却永远离不开“讲道理”。套用《世说》的话,为人而不讲理,何以人为?嘉映爱“讲理”,乍看有点儿“绕”,但读进去便知全是日常道理,只是日常看不见它,哲学来帮忙,便有了此书。嘉映思得深,讲得巧,短章中能见出他几十年的殚思竭虑。真希望读者不同意他,和他“讲道理”,讲来道去,就涵养出智慧与自由的心灵。那儿才是我们该待的地方。 陈嘉映 书评(媒体评论) 生而为人,永远离不开“讲道理”。为人而不讲理,何以人为? 嘉映爱“讲理”,乍看有点“绕”,但读进去便知全是日常道理,只是日常中看不见它,哲学来帮忙。 思得深,讲得巧,短章中能见出作者几十年的殚思竭虑。 真希望读者都来和他“讲道理”,讲来道去,就涵养出智慧与自由的心灵。那儿才是我们该待的地方。 ——赵越胜 《燃灯者》作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价值的理由(陈嘉映作品)(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嘉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63309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3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28 |
出版时间 | 2012-05-01 |
首版时间 | 2012-05-01 |
印刷时间 | 2012-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4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