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兵器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中国兵器》,内容以简单的文字与有趣的逸事,为中国古代兵器的特性与历史作概要说明l包括常见的兵器类型、使用的方法,及介绍一些少见或传说中的兵器其实际面貌等等,让对兵器有兴趣却并不熟悉的朋友们,能借此而略知一二。

作为《中国兵器》的第一部,本书以传统单兵使用之冷兵器为主,至于火器与攻城战具则留待日后机缘。

内容推荐

从前的孩子们拿扫帚当刀剑。在院子里扮演大侠;现在的孩子在网上游戏里争夺宝物,抢着演绎三国的英雄。兵器.是人类最初的防卫,也是现代人最初的英雄梦。

本书为华文市场第一本图文兵器宝典,记录中国兵器数千年的流变。

百余帧珍贵的照片、插图,记录兵器的历史与种类,门派与使用手法,近百个深入浅出的知识档案与故事档案,延伸阅读的视野。

本书不只记录兵器,更记录英雄;从“秦王剑”到关羽的“青龙刀”,持握兵器的英雄事迹与身影,穿梭在字里行间。从兵器看中国,悠长的历史与文化在刀光剑影中,拼凑齐全。

目录

【自序】纵横沙场的风采

【导论之一】兵器,是历史演进与文化交流的见证

【导论之二】中国兵器,述说前人的功业与伟绩

中国兵器年表

短兵系

 剑

 刀

 鞭/铜

 锤

 斧

 环、乾坤圈

 盾

长兵系

 棍

 枪

 殳

 戈

 戟

 大刀

 钺

 钉耙、铲

 叉、镜

奇形兵器

 钩

 峨眉刺/铁尺

 子午鸳鸯钺/拳刃

 拐

 铁链夹棒

 挝、判官笔

软兵系与暗器系

 软鞭

 流星锤

 绳镖

 绵绳套索

 飞爪

 匕首

 掷箭/标枪

 镖

射程系

 弓箭

 弩

附录

 兵器比一比

 郭常喜兵器艺术文物馆

 参考资料

 外拍纪实

试读章节

最早期的兵器是兵工不分的。早期人类用来自卫的工具往往没有特定的形状,而只是随手取得的木头、石块,或是动物残骸的骨角而已。在人类进化到学会打磨制造石器之后,便开始有了简单的石斧、石刀。

随着文明的演进,生活日益丰富而稳定,工具也随之增加并逐渐变得精美。然而也正因为这样,人类除了与自然相争求存之外,彼此在个体以及族群间也往往因争夺空间与资源等不同利害关系,而发生武力冲突。在战斗经验累积之下,原本的生产工具如斧、又、弓箭等逐渐特化成各式的攻防兵器,由此衍生出了各种战斗方式与技术,而战法与战略更是日新月异,而有了各种变化。

以最小的消耗发挥最大的力量,这始终是战斗的最高指导原则之一——而这点自然也确实地反映在兵器的使用上。

殷商时期

在殷商时代,最广为使用的是沉重的斧钺,透过武器本身的分量以确实达到攻击效果。早期使用的是石制斧兵,至殷商时期则多已为青铜制品。这些铜器不但制作良好且常有雕刻纹饰,显示其优秀的制作技术。此外,由考古中发现当时雕琢精致的玉刀与玉戈等玉制兵器,依推测应为仪仗或殉葬之类的礼器。这可说是兵器艺术化的滥觞。

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铜器制作技术已相当优秀。而为因应战争所需,不仅在兵器制作与金属冶炼技术上有惊人的进步,在战法与兵器使用沿革上也出现了极高的成就。春秋战国早期的作战主力是战车,通常是三人一组,并配合步兵战斗——这是比单兵作战更有效率的战斗方式。因此,便于车战用的“戈”成为长兵器的大宗,而步战武器则以剑为主。

当时已发展出在兵器外层镀锡的技术,除美观外更可以保护防锈,如考古起出的越王勾践佩剑,在出土时依然锋利如昔,其工艺能力可见一斑。至于战场上最具威胁性的射程武器,更是在当时发展至巅峰,其后数千年弓箭与弩的形制自此确立,几乎不曾再有重大改变。秦俑坑中的长剑与古兵器,证明了当时的技术力。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东周的车战没落,具有更高机动能力的骑兵早已取而代之。而为配合骑兵高速斩击的力量,厚背而单面有刃的刀遂取代剑而成为短兵器的主力。

汉朝应是刀地位最高的时代,不仅战士用刀,贵族也常佩宝刀。至于长兵器部分,则以戟最为重要。结合“戈”与“矛”长处的戟,自战国晚期即扮演吃重的角色,至汉朝而尤是,甚而影响用以克制戟的防具“钩镶”之诞生。

汉朝为铁器的全盛时代,铁制兵器在战国即已出现,到东汉更逐渐取代铜制兵器而成为兵器的主要制作材料。此外,由于战国以来刀剑长度不断增加,因此便于取用护身与近战的匕首,其重要性也随之提升。

六朝时期

六朝期间承袭汉末发展,而时代动荡也反映在武事上。长兵器方面,戟逐渐没落成为仪仗,长矛兴起并演变为较短而易用的枪,定立了后世枪的形制。

此外,在乱世宗教兴盛之下,自五代道士陶弘景著《剑经》起,剑遂被赋予“法器”的特性,至隋唐信奉仙佛之风兴起后益胜。隋唐五代以后,剑已与先秦铜剑之制完全不同,而成为现今大家所认识的中国剑形,与古剑制法亦已完全两样。

唐宋时期

唐朝在铠甲等防具上多有贡献,除了沿革前朝的明光铠与皮铠等之外,并已有锁子甲出现。锁子甲由铁锁环组成,轻薄而对防御能力佳。  由于长期以来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加以防具的进步,因此隋唐的兵器形制也随之具有多样变化。如陌刀等大型兵器盛行外,钢鞭类的重兵器也随之兴起,用意即是借由重击而无视铠甲直接给予对手损伤,而宋代锤之所以盛行,道理亦与其相同——倒很有点回到殷商斧钺盛行时代的复古意味了。

宋代国力不兴,官兵骄横而不堪用,外患不断而且内乱频仍,这样的现象同样反映在兵器上。受外族文化与民间私有武力兴起影响,兵器品项多而繁杂,而兵器质材则有自开国起每况愈下之现象。故宋代虽科技发达、工艺进步,而时有良剑宝刀问世,然品质低劣之武器亦所在多有。

此外,宋代时中国首先发明火药,开启了日后火器使用的先河。

元代以后

元代以后,兵器多元化现象益增,元代版图远达欧洲,因此兵器制作上多受中亚印度等地不同文化影响。明代则因倭寇犯境,故兵器制作除受日本影响外,亦出现如狼筅、叉镜等创新发明。而自元朝起枪炮火器日益发达,因而后世遂有以厚棉制成之布面甲以及藤牌等出现——两者均厚实而具弹性,是以在火枪等火器尚未发达之时代具有一定防御效果。

清代与元代相仿。清兵入关之后,带入许多原本北方边境民族惯用之武器如软鞭等。清与元同为骑射立国,然而清朝在火炮等先进武器之研发与利用上却远不如元;明朝火器开发使用仍然广泛,但自清初统一后,火器之研发利用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因而种下日后武力衰败,受西方列国侵略之因。

虽然如此,清朝在如暗器与软兵等辅助武器上则多有可观,为日后武侠小说提供了很好的题材。

时至今日,冷兵器早已自实战中淘汰,然而这些兵器与传说,却提供了许多相当良好的文艺与娱乐创作题材。兵器一如许多传统工艺,已由日常实用之物,进而提升成为文化上的财产,为后世娓娓诉说前人的功业与伟绩。P11-13

序言

纵横沙场的风采

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从小就喜欢看历史或武侠小说和漫画吧?相对于西方的骑士传奇类型故事,这可是中国的文化特产。除了对角色的精彩刻画与武艺描写的独到创意之外,各种神奇兵器的竞演也往往是其中引人入胜的元素之一。如金庸的“倚天剑”与“屠龙刀”,古龙的“霸王枪”与“孔雀翎”,还有其他常见的奇特兵器,如判官笔或峨眉刺等等,不胜枚举。

有道是:“宝剑赠英雄。”重要的角色总要有称手而具个人特色的兵器衬托,这样的传统早在古典文学中就已存在,并一直延续下来——《三国演义》中关公的“青龙郾月刀”算是较近代的创作,而如“鱼肠剑”与“干将”、“莫邪”等较早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今日在现实世界中,古代冷兵器早已退出沙场;然而在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里,它们却依然活灵活现地抓住人们目光的焦点,并且有了比从前更加广大的舞台。除去前面所说的小说与漫画之外,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存在——知名游戏《轩辕剑》中的“轩辕剑”是贯穿历代各个系列作的主轴,布袋戏如霹雳系列中更是有许多如“琴剑”、“瑟刃”这些名称独特而深具典雅文艺气息的兵器。电影自《卧虎藏龙》后即掀起了一股至今不衰的古装武侠片风潮,而目前广受欢迎的各种单机与线上游戏中,形形色色样式与特性各异的虚拟武器就自是不在话下了。

拜中国独特的史地背景所赐,其独有的许许多多种类各异的武器,不但提供了相关创作者发挥创意的空间,也满足了观众与玩家们的想象力。然而,因为这些兵器的品项众多,分歧变化与名称繁杂,是以对好些兵器一知半解或将其特性张冠李戴,便成了一般常见的现象。

像是不久前上映的电影《忍者龟》,海报上就说其中的角色拉斐尔的武器是“双叉刀”。想来加注这段文字的人大概不知道小说中常见的铁尺,不是铁做的尺,而正是指这样武器吧。这样的经验说来实在并不奇怪。我当年在看《蜀山剑侠传》时,也曾经以为所谓的“苗刀”指的就是西南部苗族勇士们所使用的刀。直到多年后实际接触到了苗刀时,才发现原来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除了将铁尺、峨眉刺或是短剑之类武器搞混,其他像是“为什么游戏中黄盖用的铁棒会叫做鞭”这种问题在网站或论坛上也都曾出现。即使是以较常见的兵器如大刀为例,其下也有像是眉尖刀或三尖两刃刀等的变化版本——那么,这些还算不算是大刀?怎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跟差别的?不少人想来都曾有类似的好奇和疑问吧。在时代距离现今久远,加以地缘关系,以至兵器名称或说法分歧不一等种种要素影响之下,对兵器有兴趣的读者与玩家们,往往因缺少有系统的整理介绍而被弄得迷迷糊糊。

台湾目前与奇幻文学相关的书籍很多,与西方兵器演进及著名刀剑相关的资料,近年来也随之大为增加而容易取得。相较之下,中国的古兵器历史久远且种类更为繁杂多样,加上门派与使用手法上的不同等等,是以与其相关探讨的摘录文献等,便显得益加困难,也更有需要。

有鉴于此,在编辑团队的策划与推动之下,推出了这本《中国兵器》,内容以简单的文字与有趣的逸事,为中国古代兵器的特性与历史作概要说明l包括常见的兵器类型、使用的方法,及介绍一些少见或传说中的兵器其实际面貌等等,让对兵器有兴趣却并不熟悉的朋友们,能借此而略知一二。

而考量到文化交融的影响,文中也收录了几种并非产自中国本土,但与之相互影响或有相似之处的“舶来品”兵器,这些兵器早为游戏玩家或电影观众熟悉,若将其与相似的兵器做一对照,不啻可增加知识性与趣味性。

由于图片取得资源所限,部分兵器在台湾因缺乏实物而无可拍摄及参照,好些罕见奇门兵器受限于篇幅,也未能一一收录详述。不过本书旨在抛砖引玉,希冀借由这样的整理归纳,让一般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更期盼对兵学有其专研的朋友能进而贡献所知,推动国内研究讨论之风气。

作为《中国兵器》的第一部,本书以传统单兵使用之冷兵器为主,至于火器与攻城战具则留待日后机缘。最后要说的是,尽管在写作与考究上战战兢兢不敢怠忽,然始终相信此界卧虎藏龙,文中如有疏漏谬误之处,还请先进前辈不吝指正。

另外,要特别感谢为电影《卧虎藏龙》打造兵器的郭常喜老师,承蒙郭老师慨然相助,提供兵器艺术文物馆的场地及实物供本书拍摄,我们才有这些精美的实物照片。期望借由本书的出版,让读者能够借此体会到当年这些武器纵横沙场的风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兵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丰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37195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92-4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