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踏古寻幽(一个考古人的穿越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一个考古人,也是一个媒体人;他是一个博物馆人,也是文化遗产领域的一员。

当他在迫寻人类遗失的过去时,当他的足迹踏及东西文明、跨越古今时空之际,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自然会有一丝兼具职业与人文关怀的别样感受。

内容推荐

作为曾经的中国最早的水下考古者之一,作者的学习与工作经历甚广,水下考古、陆上考古发掘、环境考古调查、文博行政管理、博物馆研究、文化遗产学等,在文博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几乎均有涉猎。

本书所辑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作者游历埃及、希腊的随感,二是作者在国内外考察若干考古遗址与文化遗产地的笔记,三是一些与遗产地有关的读书笔记和杂文,属于神游。因为职业生涯的丰富与特殊,同样是游记,他关注的对象与一般人便略有不同,同样的风土人情在他看来,亦别有考古与人类学的文化色彩。

目录

写在前边的话

文明寻幽

 酝酿已久的心情:准备出发

 1.向东还是向西:文明十字路口的伊斯坦布尔

 2.初见金字塔

 3.伟大而喧嚣的开罗

 4.古今埃及的结穴要地:阿斯旺及其附近

 5.遗产奇观:大小阿布一辛拜勒神殿

 6.王国之都底比斯

 7.踏上辩证法的故乡

 8.周游伯罗奔尼撒

 9.爱琴海上的三个小岛

 10.德尔菲:在古希腊的世界中心认识自己

 11.辉煌的雅典娜

 跋:文明的朗姆酒

访古杂谭

 青岛行

 天津行

 淮上行

 关山际会处:山海关

 穿过蒲家庄 走进聊斋园:蒲松龄故居纪游

 山西的文化精神

 怅然若失说北京

 永远的故宫

 城市的面孔:素描阿姆斯特丹和博洛尼亚

 天国遗珠:印加城市马丘比丘

 深入黄土地

 远看近观大地家园

 黄河岸边的日子:爱上考古学

 中国历史上的两河

 墙的文化

 人之痕与地之理:古代遗存的另一种读法

 凝炼穿越时空的文化透镜

试读章节

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是搞考古的。因为专业和工作方面的原因,自己对古代文明一直有着强烈的探索的兴趣,但是应该说囿于条件和学识,实际上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追寻和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多年,至今对这个文明的若干关键性问题仍然是一知半解,对于其他几个重要的“兄弟”古典文明,甚至连一个整体、直观的印象都一直未能形成。在这之前只有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加文明算是到过现场,而当有机会去观察和体味两个伟大的古代文明:古埃及和古希腊时,的确有些按捺不住的激动。

文明的形成、演进乃至衰落,有些像花开花落,或者说文明就是一种特殊的植物或者生命体——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有过类似的比喻一一文明是由人类这个园丁在特定的环境下栽培的结果,如果连那哺育了文明的土地都没有到过,又如何能够理解这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过程、特性与脾气?

因为是文物系统的考察,行程早已提前被安排好,脚步将走过哪些路线,视觉会接触哪些景观,都在计划之中。而即便是这些大家不断去叩访的文明与古迹,今天我们所知的一切也不过是传说与文献的拼凑以及近200年来考古学家追寻爬梳所获的粗略线条。我们不过是有幸亲眼窥视一下那些古迹的面孔,接近几分它们躲在幽黑的时间之门后边所透射出来的神秘气息。

注定是走马观花,无法深究,但是怎么看?如何使考察的收获最大化?确实是需要也颇可以动些脑筋的。从日程上看,被安排参观的都是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它们属于古代文明的代表或者GEM(精华部分),相当一些非常有名甚至如雷贯耳,既有缘一见,事先也必须做些简单的功课。但是仅仅就文物看文物、就古迹看古迹,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的考察与瞻仰,显然是难以令我满足的,因此行前我刻意要求自己归纳出一些科学的方法、考察的方法,除了走马观花的随队行动,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听讲,还得拿出中医中望闻问切的套路来,甚至也要关注一下现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等——要尽量深入地走进一个不同的文化或者文明。更关键的是,要关注古代遗址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注意与文物古迹相关的一切信息、科学和现场的感受、感觉。这种难得的现场的、直觉的感受,是进行文明间比较研究非常宝贵的体验。因此,在文明的现场,要打开每一种感觉器官的每一个细胞,珍惜现代目光与古代遗痕相遇的宝贵瞬间。这种相遇,也许更多的只是一种旅行者的相遇,不能算是学术的考究,所得感受顶多只能是文化或者文明的风暴扫过眼睛与头脑的一种战栗和浮光掠影,但是,如果这能够使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略微深入一点,都将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因此,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常常迫使自己像电脑一样,去扫描、存贮、整理、分析这短时间内的耳闻目睹,常常逼迫自己想点什么,写点什么,要将所见、所想尽可能地记下来,哪怕它们十分原始、粗鄙。总之,一定要抓住这现场的第一感受。辉煌的古代文明穿越千年万年和我们相遇,这对个人而言,就是一种历史性的机遇。

P5-6

序言

在我看来,可以称为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地的所在,也一定就是史情思相交汇的地方。它们耦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铸造了人类历史上某个方面的丰碑,是文化时间中矗立的高峰,就像地理空间中的喜马拉雅山。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影响或者决定人类命运的事情,也牵动着我们的情思。

我长期从事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工作,行旅所及,有时难免会有所感想。2008年埃及和希腊之行结束后,我觉得可以对平时随手涂鸦积攒的一些凌乱的思绪以及经年的笔记做个大致的归纳,结果就是梳理出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它们以地方为经纬,在历史的情思中漫游结网。

俗话说,对于我们太熟悉的往往是难著一词,而对于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和地方,却往往絮絮叨叨不惜笔墨,这大概正是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使。这些半叙半议的文字基本上都属于此类,而且文中所记都是纯粹的个人足迹与观感,既有很大的偶然性,更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如此,由于个人的条件,既不是每个遗产地都会牵动我不算敏感的思绪,更不见得所思所感都有意思。但是,文中涉及的这些地方,这些历史的遗产,不管偶然还是必然,相信每一代人甚至是每一个人都是必须要面对的。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延续之中,然而,必然中仍然充满了偶然,过去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向我们呈现,也有着太多的偶然性与局限性。

想到这里,对于文中的肤浅也有所坦然,毕竟一个从业者偶然性并略微带些职业眼光的史情之思,或许会为这些遗产地以及有机会面对它们的人们增加一些可以分享的内涵。无数如此这般的古往今来的时空穿越、史情之思,自然会如大浪淘沙一般对人类的文化创造去粗存精,而这或许正是文化遗产工作和文化传承的意义所在。当然,尽管是散文,错误之处仍希望识者不吝指正,以免以讹传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踏古寻幽(一个考古人的穿越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兵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15133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