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经(经典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茶经》为着眼点,进一步扩大取材范围,分茶源、茶具、造茶、茶器、茶艺、饮茶、茶事、产茶和铭志几个部分,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论述深入,这都是目前相关图书中不多见的,因此,本书堪称一本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茶叶百科全书,很适于读者阅读体味。

内容推荐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荼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

它是我国茶文化的开山巨著,内容非常丰富,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特产——茶。文白对照,同时还有名家制作的茶壶,名茶等插图,图文并茂。最后还有唐史关于陆羽的记载。这本书既让读者了解了茶,又了解了荼圣,非常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本。

目录

第一编 茶源

 一、《茶经》:一之源

 二、中国茶的最早记载

 三、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四、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五、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六、宋朝茶文化的兴盛

 七、明朝茶文化的普及

 八、清朝茶文化的发展

 九、中国茶的外传

 十、现代茶文化

 十一、中国茶道与茶艺

第二编 茶具

 一、《茶经》:二之具

 二、中国茶具发展历史

 三、中国古代茶具的种类

 四、茶具的选择和使用

 五、茶具需要怎样保养

第三编 制茶

 一、《茶经》:三之造

 二、古代制造工艺简介

 三、现代制茶工艺

第四编 茶器

 一、《茶经》:四之器

 二、茶器

第五编 茶艺

 一、《茶经》:五之煮

 二、煮茶选水标准

 三、煮茶选水看名泉

第六编 茶疗

 一、《茶经》:六之饮

 二、茶的养生保健作用有哪些

 三、保健茶疗方

 四、五官科茶疗方

 五、外科茶疗方

 六、皮肤科茶疗方

 七、儿科、妇科茶疗方

 八、感冒、头痛茶疗方

 九、解暑清热茶疗方

 十、益肝解毒茶疗方

 十一、利尿茶疗方

 十二、理胃消食茶

 十三、润肺止咳茶疗方

 十四、心脑血管疾病茶疗方

 十五、防癌茶疗方

 十六、茶的食品

 十七、茶膳

 十八、饮茶禁忌

第七编 茶事

 一、《茶经》:七之事

 二、古代著名茶人

 三、古代茶诗茶画

 四、现代名人与茶

第八编 茶名

 一、《茶经》:八之出

 二、中国茶的分类

 三、各类茶的特征及饮用方法

 四、中国主要名茶简介

第九编 铭志

 一、《茶经》九之略注释和译文

 二、《茶经》十之图注释和译文

试读章节

二、中国茶的最早记载

在周武王伐商灭纣时,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就把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晋常璩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现在所能够看见的文献资料里面,有着关于茶的确切记载的,最早并且最可靠的应该是汉代王褒所撰写的《僮约》。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是茶学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中的“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说明茶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项,并且是用来待客的贵重之物,饮茶已开始在中产阶层中流行。

陆羽《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是茶的发现者,同时他也是传说中的发明药物来治疗疾病的人。

神农氏为了辨别草物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锅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锅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其中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得出了这种植物能够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茶”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中的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那次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作“擦”,后来就转化为“茶”的发音。

在中国古代的著作中还有很多关于野生茶树的记载。如公元6世纪以前的《桐君录》中提到的“瓜芦木”即为茶树的大叶变种;陆羽的《茶经》中明确记载了“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建茶皆乔木”;明代《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产茶树商一丈”等。

除了史书的记载,我国研究人员曾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贵州务川先后发现了十几株野生大茶树,后来在云南发现了高约10米,树龄已有800多年的“茶树王”,再后来更是发现高达30多米,树龄约1700年的野生茶树。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等10个省区的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大茶树分布如此之多,如此之广,堪称世界之最。

日本科学家在中国、泰国、缅甸、印度等地多次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国和印度茶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各地茶树没有种的变异,外形则具有连续性的变异,因此得出结论:茶的传播是以中国四川、云南为中心,向南推移,朝乔木化、大叶种发展;向北推移,朝灌木化、小叶种发展。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的结论,在当今世界已再无争议。

除了文字记载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与茶相关的古代文物,也从另一个角度为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观点提供了实证。

比如在浙江省上虞市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瓷器中,有壶、盏、杯、碗等器具,据考古学家判断,这些器物当属世界上最早的茶具。这说明东汉时期饮茶已渐渐普遍。湖北省江陵县的西汉古墓中还曾出土过一些作为陪葬品的茶叶;湖南省的长沙马王堆中也曾出土过一只刻有“茶”字的青瓷瓮,这被考古学家推定为是人们用来贮存茶叶的器具。此外,在考古中还发现了陪葬清册中有“桷一笥”的文字,经查证“梢”即“槚”字,这表明在距今两千年前,贵族中已流行烹煮饮茶。

三、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事物至精至美到了最后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就中国茶文化而言,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在我国茶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精神主旨被逐步灌注于一切茶事活动当中,进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过程。茶文化经历了秦汉的启蒙、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确立、宋代的兴盛和明清的普及等各个阶段。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那么,就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吧。

明代杨慎的《郡国外夷考》中记载:“《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日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表明很早之前蜀人已用“茶”来为当地的部落和地域命名了。同时也反映出巴蜀地区在战国之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区。明末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也反映了茶饮是秦国统一巴蜀之后开始传播开来的。西汉时,王褒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可见在当时的巴蜀地区,饮茶已经很广泛,茶叶甚至成为一种商品。三国时期魏国《广雅》一书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独有的制茶方式和饮茶方法。

秦汉时期,茶并非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而是更多地以其药用效果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据史料记载,到了三国时期,茶开始在皇室贵族等上层社会流行。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茶作为药用还是饮用,因南北地域和习俗的不同,而经历了一段具有南北差异的过渡期。

由于茶叶原产自云南、四川等地,南方饮茶习俗较北方成熟略早。南下的中原贵族逐渐适应了南方的饮茶文化,喜欢上了饮茶。而东晋南渡之初,北伐志士刘琨在信中写道:“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可见,北方士族还将茶视为药。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两汉茶文化的发展,还表现在茶区的扩大上。马王堆出土文物表明,汉朝时期长江中游的荆楚之地已经出现了茶和饮茶习俗。资料显示荆楚茶业曾一度发展到今广东、湖南和江西接壤的茶陵。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已有的“茶陵”即今日的湖南省茶陵县。从明朝嘉庆年间的《茶陵州志》可以考证,茶陵境内的茶山,就是湖南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的“景阳山”,那里“茶水源出此’’且“林谷间多生产茶茗,敬名”。

在我国文学史上,西汉的司马相如与扬雄都是辞赋大家,他们又都是早期著名的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扬雄曾作《方言》,分别从药用角度和文学角度谈到了茶。西汉末期王褒的《僮约赋》中有“烹荼尽具”(这里的茶为茶)一句,说明当时文人雅士们不仅饮茶成风,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用具。

P3-7

序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的、内容最全面的当推唐代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茶业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茶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茶文化,丰富和发展茶业茶学,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在理解注释《茶经》,多方面展示我国茶业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出版此书。

本书以《茶经》为着眼点,进一步扩大取材范围,分茶源、茶具、造茶、茶器、茶艺、饮茶、茶事、产茶和铭志几个部分,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论述深入,这都是目前相关图书中不多见的,因此,本书堪称一本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茶叶百科全书,很适于读者阅读体味。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茶叶界及其他各界许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本书出版之际,谨致以衷心的感谢。书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经(经典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陆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864618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