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浪漫古典行修心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执子之手的欢欣,林下风致的诗意,相濡以沫的温情,情深不寿的宿命。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是一幅在平淡中活出诗意与幸福的范本。描述了作者沈复和妻子陈芸情投意舍、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内容推荐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由张诗群编译。

清人沈复以一枝深情率真之笔刻画了一位憨而真、惠而美的女性形象——芸娘。她既是沈复相濡以沫的结发之妻,也是沈复乃至所有中国男人心目中的红颜知己。从俞平伯到林语堂,从冯其庸到曹聚仁,从古人到今人,无不为之心仪折服!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一书分读、品、悟三部分。读,是沈复之作原汁原味的呈现,让你领略古典文字的意韵兼情韵;品,是沈复原作的全译文,译文突破对译樊篱,用雅致婉约的文字传其温暖悲凉的神韵。悟,是从沈复原作生发的随感。执子之手的欢欣,林下风致的诗意,相濡以沫的温情,无法与子偕老、情深不寿的宿命!沈复给世人呈现的不止是一个知己兼发妻的美好女性,更是一幅在平淡生活中活出诗意与幸福的范本。

目录

一 原著·读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册封琉球国记略

二 译文·品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册封琉球国记略

三 随感·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若只如初见

 芸,最美的女人

 诗意的栖居

 浪漫古典情

 最朴素的奢望

 到底是意难平

 两朵野蔷薇

 吃粥记

 明月依旧在

四 附录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扑朔迷离《海国记》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林语堂

 重印浮生六记序/俞平伯

试读章节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想那两百多年前的一场人生,曾经那样鲜活地在时光的某一处呼吸起伏过,幽然盛开过,如今只剩一层幻影被文字张挂在茫无涯涘的时空里,当我们去沉吟怀想,倒仿佛是似曾相识的前世。

译完这部残缺的《浮生六记》,秋已渐深。一年的光阴,又溜走了大半。

此时,我不知道你,游弋在沈复的文字中,是否同我一样满怀惆怅?想那两百多年前的一场人生,曾经那样鲜活地在时光的某一处呼吸起伏过,幽然盛开过,如今只剩一层幻影被文字张挂在茫无涯涘的时空里,当我们去沉吟怀想,倒仿佛是似曾相识的前世。那些快乐和痛苦、那些婉转的心意和悲切的心怀,在《浮生六记》中呈现时,仍然纤毫微动,像一阵风,在我们心底掀起涟漪和波澜。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公元1763年,卒年不确。一介江南布衣才子,两百年后仍然能走入我们内心,皆因这本散佚不全的《浮生六记》。我无法体会沈复着手写《浮生六记》时,是基于什么样的心情。彼时,世上已没有了那个叫芸的女子。嘉庆八年,应是他一生命运的分水岭。那年之前,贫困也好,浪迹也罢,他的生命中总还有芸娘,即便最落魄的时候,那一份体己的挂念和依存,也能在彼此心间燃起一星温暖的微火,于是,希望总还在那里。

可是嘉庆八年,这一切都终结了。这年春天,他将芸安葬在扬州西门外的金桂山,同时也安葬了他和芸的一整个时代。此后,辗转离乱,浪迹四海,他始终是一叶水上浮萍,没有了那个知心人的牵挂,没有了那个始终在某地静静等候他归来的芸娘,他心底会不会瞬间变得空空如也?那么,除了安身立命的物质需求,在这世间漂泊到任何一个角落,又有什么不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的句子。芸娘曾对沈三白说,李白诗宛如姑射仙子,有落花流水之趣,因此平生最爱李诗。《浮生六记》,想必也因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得名。只是李白的“浮生”,是轻裘沽酒、不放时光轻过的豪迈旷达,沈复的“浮生”,是对过往一生低调的纪念,他把自己看得很低,当生命积累到一定的厚度,有了欢乐悲戚,有了生离死别,他蓦然回首此生,想必会有很多的感慨唏嘘,于是忍把流年细数,付之于文字,自传这浮生若梦。

因这梦的缘故,忽而想到我曾是一个记梦的女子。二十岁那年,我有了记梦的习惯。一场一场的梦境,有时缤纷华丽,有时让人惊慌无措。当我醒转,即刻会在一本简雅的笔记簿上写下梦中场景,我生怕它忽然就从脑海飞走了,想抓也抓不住。我总觉得那些梦境是神秘的暗示,很多时候它是一个精彩的片断,甚至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们上演一场又一场人生,那些喜怒哀乐的情感,是那样纤细逼真。而另一个无形的我,始终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就像某个深夜我独坐电视机前,默默地看碟片。梦醒后,我总会愣怔许久,仿佛自己刚从时光机中穿越而来。

现在,《浮生六记》的场景在我脑海一一浮现,也如一个个梦的片断在交替回闪,那两个造梦人——沈复和芸娘,他们依然眉目清晰,在沧浪亭中相对小酌,在万年桥下泊舟待月,在抛家别子去往锡山的小舟上痛彻心扉地哭泣……

这一生,他们能在人海中彼此相遇,举案齐眉,相伴度过灿若桃李的青春时光,是多么踏实的幸福和温暖,正如芸娘临终时对沈复所言:“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可是,这话由芸娘临终时说出,又有多少悲凉意!叹世间再刻骨铭心的幸福,也只在朝夕间,所谓的天荒地老,除了天和地,主角还能有谁?更何况,他们一生,本就穷困潦倒,那仅有的恩爱幸福被穷困屡番逼迫着,虽然彼此相扶相持,生活,却将他们无情地推搡到万分艰难的境地。

一切,不过是浮生若梦。让我久久无法释怀的,是那样灵秀聪慧的芸娘,到头来竟贫病早夭,凄凉如斯!她有着不输须眉的识见和才华,她可以像史上那些情趣高雅文采焕然的才女那样,绽放和展露属于她自己最精彩的部分,可是,历史的局限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和条件,最后竟客死异乡埋骨扬州。遗憾也罢,凄凉也罢,一抔黄土,风流云散。读她的境遇,心底会痛惜,任是什么样的兰心蕙质,难道命运都要不管不顾地去摧残和播弄?

沈复的一生,蹉跎窘困,漂泊无着。我不忍读他冒着凛凛冬雪去靖江筹钱的那一段。“十九日北风更烈,雪势犹浓,不禁惨然落泪,暗计房资渡费,不敢再饮……”

读这一节,眼前总有一幅天寒地冻的画面:飘着冬雪的茫茫水面上,一叶孤舟,漠漠荒寒。寒士沈复,就在那只潮湿阴冷的孤舟上,瑟瑟发抖地与刺骨的寒冷作徒劳的对抗。远处的锡山,有一盏灯火在默默为他守候,那是病中的芸娘在盼着他归来。但是,就算拼尽全身力气,一个贫寒潦倒的布衣士子,又能承担重任几何?

这一切,都结束了。嘉庆八年三月,他亲手将芸葬在扬州。扬州啊,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成了芸娘的埋骨之地。唐朝人张祜在诗里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死葬扬州,或是闲逸文人对寿终正寝时生命归宿的旷达向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死在扬州,甚至也是诗意的。他们渴慕人生百年后,能头枕炀帝故宫,葬在这迷醉之乡,朝看高楼红袖,夕对明月笙歌,连死后也要得享这一份人间浮华。

而芸娘,彼时饱受贫病摧折,她至死都在体谅夫君的窘困,她对三白说:“如无力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于此,待君将来可耳。”她何尝不想魂归苏州老家,只是贫寒交迫,让她不得已选择了魂滞异乡。“人生只合扬州死”,对她是无情的谶语,也是辛酸的对照。

没有了芸娘,沈复度过了一段惨痛时光。几年后,他和芸娘仅有的一子逢森夭折。尽管后来他追随总角之交的石韫玉赴四川等地入幕,度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时光,并在嘉庆十三年,以司笔砚的身份,随同奉命册封琉球国王的正使、翰林院编修齐鲲一同前往琉球国,六十岁左右又赴江苏如皋入幕直至安然度完余岁……日子似乎渐趋明亮,但沈复在追忆中写下《浮生六记》时,那些平凉和欢喜,哀叹和沉吟,仍然会止不住地让人心酸。

时光静寂,数十年瞬间流逝。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一位名叫杨引传的文人在苏州闲逛时,于一处不起眼的冷书摊发现了《浮生六记》的手稿,虽为六记,却已残缺不全,只剩下前四卷。开卷而读,杨引传心醉不能自已,遍访城中,却无人知道沈复为何人,彼时,离沈复谢世约有半个世纪之久。杨引传遂将手稿交由妹夫、彼时在上海为申报闻尊阁搜寻佚文的王韬,最后与其他佚文一起,以活字版合印为《独悟庵丛钞》。

1924年,经俞平伯点校的《浮生六记》重印出版。1939年,由林语堂编译的汉英对照本《浮生六记》面世并流传海外。《浮生六记》,也因此渐被世人所知,并被誉为“小红楼梦”,吸引了无数读者。

若是两百年前,沈复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他不过是无比真诚地记录了自己一生走过的轨迹,却引来身后无数人为之沉醉和迷恋。这或许,又是一场如梦机缘?

清末苏州金石考据学家潘麐生,以平生所历与沈复相似而感慨万端,曾为《浮生六记》题诗十首,并在所藏旧犀角圆印上镌刻“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字样,钤于书笺简端。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世间浮华遮望眼,总不如那些最纯粹的初心,总不如那些亦悲亦喜的人生、亦歌亦哭的情感,来得更加真实,沉淀在心间,撼人心魄。  光阴杳杳,不见斯人。如今只余前尘如梦,只余一本残书,残书里简洁别致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像一缕素淡弥远的檀香,依然散发经久不绝的气息,让人不忍释怀,流连惝恍。

P153-156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看见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

——林语堂

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林太乙 (林语堂之女,作家)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俞伯平(著名作家)

我读《浮生六记》并不很早,却是好几回用这本书做语文教材,读得很细;我曾用它教美国学生,效果很好。

——曹聚仁(著名作家)

我喜欢这本书,第一是因为作者沈三白写得很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而且,作者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就是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和自然……我读《浮生六记》,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古典散文中最美好的一种散文来读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冯其庸(著名红学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浪漫古典行修心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沈复
译者 张诗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56274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4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