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喜欢看《红楼梦》的文学爱好者们可以来看看此书。这本《红楼那些人、那些事》由中国古典文学酷爱者周庆捷编写,以他自己的视角,解读了红楼梦中人、《红楼梦》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以及与《红楼梦》相关的其他人物、书籍等内容。

内容推荐

周庆捷,男,1948年2月出生,别名青石,号老顽童。浙江省玉环县人,教书匠出身,1977年入学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改行政法工作。业余仍不离本行,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尤以《红楼梦》为甚,喜欢从中寻章摘句写点散文、随笔。不图别的,只求与大家共享阅读这部中国古典经典名著的乐趣,留下一点诗化的记忆。本书《红楼那些人、那些事》就是由他所写的那些关于《红楼梦》的散文、随笔的汇集。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红楼梦中人

甄士隐:假作真时真亦假/003

宝、钗、黛:终身误/009

薛宝钗:会做人/014

林黛玉:孰为“葬花”第一人?/022

王熙凤:女强人/028

王熙凤:脂粉英雄泪伤悲/030

凤姐生涯中的致命伤:势利/035

凤姐生涯中的致命伤:贪婪/041

凤姐生涯中的致命伤:耍强逞能/047

刘姥姥:红楼笑星/053

贾探春:可齐家/067

贾政:捉娓廉谨,备员而已/073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077

芳樽香溢满红楼/083

借得梅花一缕魂/089

繁华终须散

《好了歌》唱尽红楼悲曲/099

官僚秘本《红楼梦》/104

“护官符”下的罪恶/110

有清一代官场如市场/121

荣国府的家政管理机制/126

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132

元妃省亲/138

贾母禁赌/143

红楼生日大盘点/147

荣国府的收支账单/153

贾府败落启示录:恣意奢华必致盛极而衰/161

贾府败落启示录:子孙不肖、后继无人/165

贾府败落启示录:明争暗斗、危机四伏/170

贾府败落启示录:

树倒猢狲散/175

谁解其中味

千古奇才曹雪芹/183

唐伯虎与曹雪芹/189

《红楼梦》之源/195

《石头记》之缘/201

《金瓶梅》与《红楼梦》/206

红楼漫卷世纪风/211

胡适与《红楼梦考证》/220

鲁迅诗意论“红楼”/227

刘心武“揭秘”红楼为哪般?/232

我读《红楼梦》/248

试读章节

林黛玉、贾宝玉的感情纠葛与薛宝钗、贾宝玉的感情纠葛的矛盾冲突,即“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红楼梦》一书关于爱情、婚姻描写的一对主要矛盾冲突。这一对矛盾的产生、发展、高潮到解决,最后以“金玉良缘”获胜而告终。

按理,黛玉和宝钗相比,黛玉的“靠山”要比宝钗硬,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儿,是贾政的亲外甥女儿,与宝玉的关系是姑表亲;而宝钗只是贾母的媳妇王夫人的外甥女儿,与宝玉的关系是姨表亲。就亲戚关系而言,在封建宗法家庭里,姑表亲比姨表亲要近。何况,黛玉自到了荣府,与宝玉“日则同行同住,夜则同息同止”,二人之间的亲密友爱,“自较别个不同”,宝玉的心里,有的只是“木石前盟”,他曾对黛玉发过誓,如果有其他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然而,在这场宝二奶奶宝座的竞争中,黛玉败北而宝钗获胜。其原因究竟何在?对此,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不久,就在第5回中给我们作了解答: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而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即是说,在人际关系上,贾府上下对宝钗的称赞众口一词,而对黛玉则虽然口中不说,骨子里却多有保留。根据文本的这一交代,我们可以推论,宝钗的赢,很大程度上赢在人际关系!

薛宝钗博洽多闻,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无所不通,女经妇道无所不晓;她谙熟人的心理态势,对人情世故有较深的了解,善于利用不同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善于察言观色,投入所好。这使得她能在贾府盘根错节的复杂人际关系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贤淑贞静,温柔敦厚,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家闺秀之典范、封建道德规范之楷模。《红楼梦》中,作者倾注其天才和热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着力描写了她待人接物的风貌。

元春是皇妃,有帝王家之尊,回家省亲时,连贾母都要“跪止不迭”,宝玉的婚配,元春的倾向就是旨意,薛宝钗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元春归省庆元宵”,众姐妹题咏大观园11首,宝钗的诗中竞有“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的句子,把自己摆在很卑屈的地位,马屁拍得既明显又含蓄。轮到宝玉作诗,她指点宝玉,元春不喜欢“玉”字,应把“绿玉”改为“绿蜡”。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在她看来“并无甚新奇”,但口中却“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这些,自然都获得了元春的好感。第28回写端午节元春宫中赐物,宝玉与宝钗的两份竟然一样,与其他人都不相同,这不能说不含有深意。要知道,元妃的赏赐是不能随便给的,是按人的身份、地位给的。宝玉当时就怀疑是否传错了,袭人告诉他“昨儿拿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就是说,元妃一点也不含糊——如果在黛玉和宝钗之间为宝玉择偶,元春属意于宝钗。元春的赐物,相当于贵妃娘娘对“金玉良缘”投了赞成票。

贾母是贾府的“太上皇”,贾府的一切重要事务,都由贾母说了算。贾母的话、贾母的态度,关键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贾母,代表着贾府的绝对权威。“不肖种种大承答挞”中,贾政毒打宝玉,准备“往死里打”,起初谁也阻止不了,但贾母一到场,贾政就得下跪,就说明贾母才是真正主宰家政的当权者。因而,薛宝钗时时处处留心窥视贾母的言行,以贾母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伺机讨好贾母,以博取贾母的欢心。如宝钗通过细心观察,发现贾母因年事已高,牙齿不好,不能吃硬的、酸的、辣的食物,爱吃甜烂之食,在贾母问她爱吃何物时,便依贾母平素所喜的说了出来。又如贾母因子女均已长大成人,对母亲早已疏远,常有年老迟暮寂寥之感,她便常和贾母的一群孙子孙女一起,在贾母面前说说笑笑,承欢其膝下。即使在点戏文时,也迎合贾母心意,点上热闹戏文,以增加热烈气氛。再如贾母年轻时,也主持过家政,比王熙凤还威风,在合族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年老不管事后,便产生失落感,自叹“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薛宝钗深知贾母在怀旧,就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马屁拍得自然而又得体,既把贾母承奉得舒舒服服,又把王熙凤说得乐开了花。薛宝钗敬老尊长的做法,收效明显,贾母对她的评价是“稳重和平”,当众夸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认为宝玉的婚配“只有宝丫头最妥”。

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当家太太,由于丈夫贾政只是个名义上的“掌门人”,对家事极少问津,所以王夫人在大家族中是个有实权的人物。薛宝钗为取得王夫人的信任,处心积虑,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以示讨好。第32回写王夫人因琐事打了丫头金钏两个巴掌,还要撵其出去,金钏含冤投井自杀而死。事发后,宝玉的大丫头袭人“不觉落下泪来”,王夫人也因自己的过错而愧疚垂泪,“心里不安”,深感“罪过”。薛宝钗揣摩,王夫人此时正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灵上不得安宁,于是竭尽心计,为王夫人开脱罪责,她把死亡的责任推给死者,说金钏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接着劝慰王夫人说“……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认为作为奴婢,即使受到主子的凌辱,也只能逆来顺受,如果凭一时之“气”去找死,那是个“糊涂人”。还为王夫人献计:不需“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人命关天的事,在宝钗看来,认为只要花上几个钱就可以了。为了表示自己能为王夫人分忧,她还不避忌讳,拿出自己的两套新衣服,给金钏装殓。对待金钏之死一事,“藏愚”“守拙”的薛宝钗实在不太高明,她冷漠、冷淡、冷酷,对金钏的死“并不在意”,一点人情味和同情心也没有,其表现连袭人也不如,她在关节眼上顾及厉害而舍弃良心,完全站在王夫人一边,曲解事实,为王夫人排忧解愁,从此,深得王夫人的赏识和信任。王熙凤生病后,王夫人令李纨、探春、宝钗“三驾马车”,同理家政,就说明这一点,李纨是王夫人的儿媳妇,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她们两代理家政是名正言顺的,可宝钗算“老几”,她客居姨妈王夫人家,是个外来的客人,对荣府内部的事按理不宜过问,没有代理家政的资格,对此,我们只能理解为是王夫人对这位未来媳妇的“考察”吧!而宝钗呢?果然不辜负王夫人的期望,“小惠全大体”,将探春举利除弊理家的构想进一步发扬,既发掘了大观园经济收入的潜力,在利益分配上也照顾了方方面面。下人都“欢声鼎沸”,高兴地说:“姑娘说得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么疼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P14-17

序言

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感动,有一种追水让我们敬佩。

在数次痛苦化疗的间隙,在难以随意言说的日子,一位瘦弱的长者,硬是凭着对生命的全新感悟,对文学的极度热爱,创作完成了一生孜孜以求的力作《红楼那些人、那些事》,让阴霾密布的光阴中有了难能可贵的亮色,让有限的生命长度有了非同一般的宽度。

从文学角度而论,这未必是稀世珍品;但从个体生命而言,这肯定是人间绝唱。

在常人的揣度中,当生命之舟面临靠岸的关口,也许《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心境会遍布作者字里行间。然而,品读新作,我们看不到对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宣泄,领略到的却是一种诗人气质的飘逸、一种文人情趣的智慧、一种阅尽沧桑的淡泊、一种参悟生死的从容、一种追求真知的执著、一种关注社会的挚诚、一种放眼全局的胸怀、一种渗入骨髓的震撼。

譬如《贾府败落启示录:恣意奢华必致盛极而衰》、《贾府败落启示录:子孙不肖、后继无人》和《王熙凤:女强人》、《有清一代官场如市场》四篇,老周向世人袒露了一腔忧国忧民、耿直不阿的公仆情怀。又如“酒,可以刺激大脑神经,使思维兴奋、活跃,有助于灵感的进发,有助于联想的激活,使之进入美的创造的极致境界;酒,可以使诗人鼓起生命的风帆,在人生的海洋上凌波踏浪,使诗人产生至真至纯的感情,集喜怒哀乐于笔端”、“红楼中有好酒、美酒,酒香醉人,酒香诱人,与红楼交,如饮醇醪,不信你且试试!”(见《芳樽香溢满红楼》),则在展示老周灵动文笔之余,再现了其一片纯真自然、豪放洒脱的内心境界。

文如其人。恰如生活中的老周,官员的躯壳下包裹着平民的心灵。凭着一本《红楼梦》,可以使平淡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可以将乏味的喝酒变得豪气冲天,也可以让严谨的机关显得温馨浪漫。还似工作中的老周,文弱的外表里隐藏着强大的力量。伴着一身精气神,可以刚正清廉把检察一线正义之关口,可以独辟蹊径启榴岛“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县”之首航,更可以泰然自若开退休局长当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员之先河。

生如夏花之绚烂。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老周演绎的写意人生而喝彩,更没有理由不为老周呕心沥血的传神之作而俯首。

是为序。

游国文

2011年9月

后记

我病了,病得不轻。人生的剧情实在无法预料,我根本没有想到,平日里连医院也不走的自己,会病得这么快、这么急,病到近两年多以来,一直几乎常卧病榻的地步。一个人,当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一点点暗淡下去的时候,回首往事,似乎觉得世界对有些人近乎有点刻薄、冷酷与不公平。但是,我并没有太多在乎人生已到了尽头的失落,生命本来就是大自然给予的,它或迟或早要回到大自然去,重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我什么都看穿了、想通了,因而始终抱着宁静、平和、淡定的心境对待自己的病情。生命的长短,不是由人来选择的,它自有天意,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今天还活着,就要把今天过好,过得痛快点,过得潇洒点;至于明天,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么样?时侯一到,《好了歌》一曲,随风飘散而去!

憾事总有那么一点,进了红楼,出不来了。我挣扎着、抗争着,想夺回那属于我的生存的权利,继续寻章摘句地写我所感触的红楼的故事,但天能允许吗?

这本小集子里的东西,积了好几年,有的已经陈旧了,也有的已经过时了,但原本就是这样的东西,还是照老样子放在这里好。小集子的结集成册问世,得到原杭州大学77级学友、玉环县司法局同仁以及社会各界朋友的热情支持和鼎力相助。卢敦基先生、游国文先生在百忙中审阅了文稿并为之作序。范公浩先生特意挤时间仔细地审阅了文稿,并对谬误之处作了更正。同时对承担编排、校对、纠错等工作的同仁及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周庆捷

2011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读一遍《红楼梦》,如经历一回人生,历一回风尘变幻,得一回红尘醉迷,又一回人生解脱。

——王蒙《<红楼梦>启示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庆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99547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