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仁义礼智信丛书》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编著, “仁、义、礼、智、信”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多少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弘扬着这种道德观,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朝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这些理念,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内涵丰富的民族道德人格,造就出了许多人格典范,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中华道德、中华文明、中华精神的力量,才支撑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中奋进不止。本册为礼卷, 收录了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供青少年小朋友们引以为见。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礼/仁义礼智信丛书》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编著,《礼/仁义礼智信丛书》为礼卷, 收录了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供青少年小朋友们引以为见。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弃老国”。国王认为老年人活在世上是多余的,省下老人的粮食来养活幼儿更值得。于是国王就规定:百姓家里不准养老人,凡是老人,不论男女,一律赶到荒山中,让他们自己死去。百姓虽不忍心这样对待父母,但因为是国法,就不得不服从。
当时,国内有一位老人与儿子相依为命,老人很慈祥,儿子很孝顺。儿子实在不忍心把父亲一个人遗弃在野外,就想出一个办法,在屋后挖了一个地洞,偷偷把老父亲藏在里面。这件事一直没有被发现。
不久,“弃老国”的邻国也看不惯“弃老国”不近人情的国法,于是下了一道战书,里面提出四个问题,限三天答复,如果过时不能回答,就要立即派兵攻打。国王赶快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可是谁也回答不出来。国王特别着急,只好到处张贴布告,如果有人能回答出来就给重赏。这四个问题是:世上什么东西最宝贵?世上什么事情最陕乐?世上什么味道最美好?世上谁的生命最长久?
布告贴出后,两天过去了,没有人能回答。直到第三天,有位年轻人交出了答案。国王得到答案非常高兴,马上让这个年轻人来到皇宫。可是邻国的使臣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拿出一块檀木,两头大小看似一样。他问大家:“这檀木,哪是头,哪是尾?”国王和各位大臣面面相觑,都不能回答。这个年轻人立即回去问他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把檀木放在水里,沉下去的是头,浮在水面的是尾。”年轻人回到皇宫说出了答案,使臣听了很满意,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只见他牵来两匹一模一样的白马,问道:“这两匹马中,谁是母亲,谁是儿子?”国王和大臣都不能区分出来,正在着急的时候,年轻人从父亲那里赶来了,他立即回答道:“这很简单,只要拿一些草来给这两匹马吃,自己不吃,把草推向另一匹身边去的便是母马。”
当使臣满意地走后,国王高兴地对年轻人说:“你的智慧使国家得到平安。不过,你的答案是凭你自己的聪明得出的,还是有人教导你的?”年轻人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是我父亲教我的。”国王很奇怪地问道:“他在哪里?”“请大王恕罪,我与老父亲相依为命,实在不忍心遗弃他,只好将他藏在家里的地洞里,这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
听到这里,国王感到非常惭愧。他后悔地说:“都是我错了,难得你有这样一片孝心。我要赶快下命令,全国恢复敬老养老的制度。”从此,敬老尊长得到提倡,该国也成为最有孝道的国家。
P13-15
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仁、义、礼、智”,之后儒家先哲们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汉朝董仲舒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古人称之为“五常”。这“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贯穿在整个道德体系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了一种道德意识。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系,牵动、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也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仁、义、礼、智、信”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多少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弘扬着这种道德观,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朝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这些理念,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内涵丰富的民族道德人格,造就出了许多人格典范,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中华道德、中华文明、中华精神的力量,才支撑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中奋进不止。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在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中,树立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勤奋学习、昂扬向上、珍惜时间、节俭敬上、礼义仁智、诚信待人等传统观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通过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培养爱心,尊崇善良,遵守伦理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提倡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从爱父母、爱亲人做起,逐步升华到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从爱动物、爱植物做起,逐步升华到爱环境、爱自然、爱地球。
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社会行为。“形象大于思想”,以文化涵养道德,以道德提升文化。用传统美德的具体化,教育广大青少年继承优秀传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传播传统美德,正是编写和出版本丛书的目的所在。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2005年7月22目,中共中央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都对此表示了高度重视,作出相应批示。为此,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学者,对“仁”、“义”、“礼”、“智”、“信”逐字加以诠释,并赋予时代内涵,将其作为建构新时期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措施加以实施。
本丛书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中国农工民主党原宣传部长李汉秋为顾问,张新建、卢祥之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持编写。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王蕾、曾成钢、陆地、高赛、刘军、李宏图、沈文博、胡敬云、侯露、章鹏飞、韩卫国、楼云、腾矢初、潘晓玲、魏松、王进、方瑛、冯建华、刘静、杨晓峰、汪国新、孙云、何斌、张明、张娟、张仲超、张金元、陈维、陈可之、罗北升、胡胜、聂振强、黄风兰、曹新华、雪村、高淳、孔宪梅、马美林、马丽颖、马艳伟、于菁、王爱华、王玲、王斌、白雪、朱玲、孙晓琳、孙全红、孙有明、刘惠琴。
我们衷心希望,全国的广大青少年朋友通过阅读本丛书,能够有所领悟,有所提高,成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卢祥之
2012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