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暗夜舞蹈/红土地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郭小东,国家一级作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1966的獒》、《红庐》、《风的青年时代》、《非常迷离》、《非常迷惑》、《罪恶》、《想象中的时间》、《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中国当代知青文学》、《雨天的曼陀罗》等。作品多次获奖。

这本由其创作的《暗夜舞蹈》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一批知青在海南黎母山的艰苦生活,展示了他们返城后的生存状态,不同境遇以及他们的追求与思索。

内容推荐

每个人的生命流程,都像是在暗夜里舞蹈一样,必须重新经历一遍前人或许多人都经历过的体验及摸索,都必须在黑暗中做一回舞者。《暗夜舞蹈》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一批知青在海南黎母山的艰苦生活,展示了他们返城后的生存状态,不同境遇以及他们的追求与思索。

《暗夜舞蹈》(作者郭小东)是“红土地之歌”系列之一。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尾声

试读章节

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同学从角落里站起来,大声提问:“能否谈一谈性欲与理想的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办法。”李斯特对这个问题并不吃惊,他吃惊的倒是,这个看起来文静的女孩子,在说出“性欲”这个字眼时的坦然姿态。

这也许正是时代的进步。李斯特并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极为常识地演绎着他对这个女同学的肯定:

“同学们,当我们可以而且能够在公开场合,毫不掩饰地谈论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真实状况时,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战胜了一个愚昧和群氓的时代。我们已能面对我们的生命状态。所以,我说这个问题连同这个字眼的被明确提出,正说明理想应是建立在人性许可基准上的。可是,文化大革命和某些极左时段,解决性欲的唯一办法只能是自慰、手淫或者对自我人性的深度压抑。在这种生命状态中,理想的真实性和崇高程度是极为可疑与虚伪的。”

“我衷心地祝愿这位女同学,她将对人的生理欲望的思考引入人的社会理想层面,这是未来医生所应该具备但不是每个医生都可能具备的优良素质。”

李斯特煽情的话语激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他陶醉于这种并不陌生的掌声中。

“李老师,你同意不同意‘一个被认为优秀的作家,同时可能是一个最虚伪的人’这样的说法。我以为中国作家作为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不真实且虚伪的。”发言的是一个长发女孩,她有一双很漂亮动人的丹凤眼,那眼睛里有一些很明显的忧伤和怨恨。她坐在离李斯特很近的前排座位,李斯特在倾听她发言时,留意到了她的神态。她在发言时,眼睛一直很大胆地直视着李斯特。

李斯特觉得这个女孩很特别,她年轻,很前卫,头发染成金黄色,不,是那种暗褐色或叫酒红色,还做成很卷的大波浪,使她看上去很成熟而且很性感,有一种风尘的感觉。

她一定很亲近地接触过作家或自称为作家的人,同时受到了某种伤害,她的话语里有一种肯定,她的提问只不过是要得到也是作家的李斯特的证实。她希望得到这种证实。

“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在当今中国文坛上,我同意这位女同学的评估。一个优秀的作家,是指他提供的作品在某种尺度下是优秀的。某种尺度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也许能代表真相,也许只能是一种意识形态标准。作家无法不虚伪,因为他提供的文学内容连同表述的方式,都受到他所处那个时代风尚的影响,如果他同时又讨好意识形态的话,则他的虚伪就必不可免。”李斯特自认自己一向的解释,都是极为机锋且技巧的。

“我认为,不客气地说,李老师此刻的回答就很虚伪。相信这不是李老师真实的态度。”那个很风尘的女同学坐在椅子上,大声地责难。

“我的真实可能就是一种虚伪,因为在一些问题上,中国作家无法真实,请同学们理解这一点。”李斯特无异于缴械投降。

这时,主持人递上来一沓字条,最上面的那一张上写道:“李教授,我就是刚才提问的女孩,我想如果你不虚伪的话,就请如实念出如下文字并作出明确的真实的回答。”

李斯特已经念出了上面的话,他迅速地浏览着下面的文字。他略为犹豫,念出如下的文字并不困难,问题在于作出“真实的回答”,而且必须回答得让这位同学,不,让所有同学都觉得他李斯特是不虚伪的。他从来都认为且自我标榜,自己在任何问题上都是不容虚伪的,他最憎恶的就是这个字眼所代表的所有行为。  但是,此刻他确实有些为难,不管他如何应答,他都会被认为是虚伪的。扪心自问,自己并未免俗到对一切坚决拒绝的程度。

当他两次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的时候,记忆的闸门开启了,一个已经遗忘许久的名字重重地跳人他虚幻的视野。那是一片无限阔大的原始森林般的视界。

“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叫妙英,你爱过她,可是你又离开她。你还爱她吗?你知道她的状况吗?知道了,你将怎么办?你还敢面对她吗?”

会场有些骚动,同学们被一种悬念刺激得异常兴奋。他们期待着一个高潮的到来。

李斯特异常平静而且深富感情地读出上述文字。他读完了,好像经历一个漫长的世纪,他从这一头艰难地坎坷地迈向另一头,他终于走过来了。全场哑静,同学们没有想到竟会是这样沉甸甸的话题。同学们的哑静持续了大约有两分钟,开始窃窃私语,等待着李斯特“真实的回答”。

简直是世纪末的审判。李斯特想到了这个词,他很想再虚伪一回。但是,无数双真诚的年轻的没有经历过那个逝去年代的眼睛,在注视着他,那是一种极度的信任。他无权亵渎这种信任。

他想不到会在这个场合,这种极不适宜的时刻,非常意外地接受这种审判。仅仅用劫数是无法解释的。

这个女孩是谁?是妙英的女儿吗?他实在不愿意妙英的女儿,是如此的风尘,不,她一点也不风尘,是自己落伍了,或者别的什么。

他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中,寻找那个酒红色头发的女孩,不知什么时候,她已经不在刚才的座位上了。她走了?但是,她会知道李斯特的内心吗?

“这位女同学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我知道,同学们此刻最想知道的是,李斯特也就是我是如何面对这种真实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尽管我没有对这些问题表明极具体的态度,但是,我在许多作品中,都写到一个不叫妙英但是妙英的人,相信读过这些作品的读者,是能理解一个过去时代的人,是如何面对爱情和道德的。我确实爱过妙英,而且终生难忘,但是现实,毕竟是另一回事。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停留在一个时段上一成不变。”

他的话并没有带来期许的掌声,同学们显然并不理解李斯特的弯弯绕。

我无法证明自己不虚伪,李斯特第一次狼狈地觉到自卑。

这是世纪末对李斯特的审判。P5-7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暗夜舞蹈/红土地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小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4147
开本 32开
页数 4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1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2
15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