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由盛文林编译,发生在这些巨星身上的故事,不止是戏,还是被聚焦和被膨胀了的人性。所以,当我们重新翻看这些历史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重新梳理人性的线索,重新审视人性的黑暗与光明的时候。如果有心,你也许还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们留下的,远比我们记住的要多。

内容推荐

《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由盛文林编译,他是西方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国喜剧教主周星驰称他“无可替代”,影帝马龙·白兰度称他是“我遇见过的最大号虐待狂”,“米老鼠之父”迪士尼用他的笑容创造了米老鼠……

在他的电影首映场上,爱因斯坦在影片将近尾声时擦起了眼泪,并从此认定,卓别林“会是个伟人”;中国总理周恩来特意请他吃烤鸭喝茅台酒;伊丽莎白女王亲自加封他为爵士;而为了看到他的《大独裁者》,纳粹特务专门从葡萄牙买了整部胶片运进德国,特供希特勒一人观看……而他也从未否认,自己是“犹太天才”。

《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讲述了查理·卓别林一个时代的辛酸史。

目录

第一章 英国——美国,阵雨之间/1

第二章 “启斯东喜剧”/11

第三章 有深度才有盛况/16

第四章 从初恋到《哗!哗!》/25

第五章 独特亮相背后的灵感/38

第六章 “踢屁股”的伟大之处/45

第七章 做了自己的主/51

第八章 天才的使命/57

第九章 那个流浪汉是谁/72

第十章 寂寞在灯火繁华处/81

第十一章 灵魂深处的战栗/91

第十二章 在雨中陷入爱河/98

第十三章 一只狗的生活/104

第十四章 虐待与逃兵役/111

第十五章 从货舱底到万人瞩目/122

第十六章 去巴黎,还是去俄国?/130

第十七章 禁演与轰动/139

第十八章 第二次围剿/145

第十九章 《公共舆论》的玄机/151

第二十章 残酷的马戏团/158

第二十一章 在《城市之光》中险些被绞杀/169

第二十二章 在《摩登时代》失业/176

第二十三章 让《大独裁者》向人类呼吁/183

第二十四章 穿越大独裁者的舞台/188

第二十五章 禁演,因为替“不道德”者辩护/198

第二十六章 警惕纳粹,永不休战/204

第二十七章 杀人狂的合理性/210

第二十八章 决战好莱坞,毕加索出手相助/215

第二十九章 被驱逐,或者被隔离/219

第三十章 白发后亡命天涯/224

第三十一章 一个国王在纽约/245

第三十二章 在隐居时写自传/264

第三十三章 在圣诞夜离开/269

试读章节

查尔斯·卓别林在这个戏里担任一个重要角色,其他的演员有阿尔弗莱德·里弗斯、迈克·阿修、史丹·劳莱、弗莱第·卡尔诺、贝尔特·威廉、泰德·彭克斯、查尔斯·格利菲斯、佛兰克·美尔罗耶德、亚尔培·奥斯汀、阿瑟·魏伯、艾克斯·西门和美丽的慕丽尔·派美以及阿蜜·米聂斯特等人。

卡尔诺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将近6个月之久。那些日子是很困苦的,既没有获得什么大名,也没有获得什么大利。查尔斯·卓别林随着剧团在1911年年底回到了伦敦。

第二年夏天,阿尔弗莱德·里弗斯和查尔斯·卓别林到杰西岛去看滑稽儿童演员比赛。当时有人在那里拍摄纪录片。查理和他的朋友好奇地走近支在高三脚架上的木匣摄影机,他们瞧着一个头戴飞行帽,帽沿盖在颈背上的大胡子摄影师。

他俩在摄影机前面走来走去只是希望能在银幕上出现。前不久,美国鲁宾公司的代理人曾经到卡尔诺剧团来物色过一个滑稽演员。查尔斯·卓别林以为可以被挑中,结果却是阿尔弗莱德·里弗斯的弟弟查尔斯·里弗斯和该公司订了合同,不过查尔斯·里弗斯并没有因此成名。

此后,查尔斯·卓别林曾经去电影片场应征过20次之多。他从20岁开始就一心想演电影了,这或许是因为受了法国人麦克斯·林戴的影响。

在1912年的时候,法国电影在全世界居于首要地位。那时电影界除了法国派以外,还没有其他的滑稽剧派别。麦克斯·林戴是这方面的最重要的人物,他的竞争者李加旦、莱翁斯、奥耐西姆、罗萨利、小摩里茨等都望尘莫及。卓别林从伦敦、巴黎和纽约上映的影片中看到他,对他很表钦羡。麦克斯曾经创造了一个为全世界所熟悉的典型人物,那是一个法国人,潇洒、多情、爱在街头游逛、善于讥讽。当他追求一个女郎的时候,总是不惜冒着最大的危险。一般说来,林戴所创造的人物是成功的。他的喜剧是细致的,含蓄的,并不像卡尔诺剧团的哑剧那样,以失败的结局或是以拼命追求在运动、金钱和职业方面的成就等等作为剧情基础。善于讽刺的、性情忧郁的麦克斯从来不采用突变的手法。他喜欢用锐敏的、带有微妙的讽刺意味的观察作为基础,使全剧具有一种优美的风格。在他的戏中还穿插了对美女表示倾倒的种种奇特花样。  在杰西岛举行的选拔大会结束后几个星期,他再度乘船去美国。卡尔诺剧团这次演出还是由他的朋友阿尔弗莱德·里弗斯领导的。有几个演员把妻子儿女都一起带了去。由于这次在美国逗留的时间将比较长,有几家想要趁机永远定居美国。合同上的条件还是相当优越的。剧团不再乘货船了,他们这次乘的是开往纽约的一艘客轮。

查尔斯·卓别林也曾想永远迁居国外。他等待着自由女神像从水平线上出现。当轮船在纽约靠岸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演员也就像演滑稽戏似地学着拉斯蒂涅(巴尔扎克小说中的著名人物)登上拉谢士公墓山顶去观看巴黎的著名先例,登高眺望了一下纽约。初期的成就有时冲昏了卓别林的头脑,这位沉默寡言的年轻人不免有些大言不惭。他在后来写道:

“我那时年少气盛,得意洋洋地指着纽约的摩天楼对同伴们说:

美国,你小心,我就要征服你……”

这位年轻小伙子计划着要在电影界成名。卡尔诺剧团刚在纽约获得一些声誉后,卓别林就向他的朋友阿尔弗莱德·里弗斯再一次提出他的建议。难道他们日后在全美国巡回演出的时候,还不能积蓄下一两干块美元吗?他们可以买一架摄影机,他们可以拍摄自己演出的影片。其时,这个计划并不是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在1910年,书商凯塞尔和鲍曼只花了3000美元就成了制片商。他们现在已经是美国电影企业界的第一流人物了。

P3-4

序言

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查理·卓别林去世。

卓别林生前最讨厌圣诞节,他认为这个节日过于“商业化”。当全家人开始兴致勃勃地装扮圣诞树、为孩子们准备礼物的时候,坐在沙发上的卓别林总是郁郁寡欢地说:“我小时候,过圣诞节要是能有一只橘子就很幸运了。”

1889年,卓别林在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出生了,他的父母都是艺人。从很小的时候起,他的父母就开始分居。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哥哥雪尼·卓别林一直随母亲生活。

母亲失业后,卓别林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

12岁半时,卓别林37岁的父亲因酗酒去世,母亲则患上精神病,被送入一家精神病院。年幼的卓别林被送进贫民孤儿学校。7年后,卓别林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那时,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卓别林后来在舞台上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紧上衣、大号裤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这个装束就是公众最熟悉的卓别林,也是舞台上最典型的上流社会的荒诞形象。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有生以来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殿堂。

在此之前,卓别林的首次表演是他5岁时在伦敦俱乐部里。那次,他代替突然失声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受到了意外的欢迎。而他的表演天赋也非凭空得来,卓别林曾回忆说,他受父母的表演熏陶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的。最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有次他生大病,几个星期都不能下床,妈妈就每天晚上来到他的床前,用各种手势和动作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

1900年,卓别林的哥哥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哑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3年以后,卓别林也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歇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此后,卓别林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又在弗莱德·卡尔诺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纪录,查理·卓别林是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哑剧剧团进入美国的。美国著名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决定雇用卓别林。

在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在启斯东公司拍摄了大量短片,这位喜剧演员凭借自己精湛的哑剧技巧,一举成为闻名世界的明星。事实上,他可以被称为首位世界级的电影明星。

卓别林在启斯东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多半是凶狠的、轻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丑陋的性格。这些人物符合启斯东的“理想”,但和卓别林独具一格的喜剧手法很不协调。后来,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并且在自己的控制下拍出了多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卓别林曾说:“我并不太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脸上,也许还有点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无味了。

“我更喜欢用俏皮的姿态、丰富的想象力,而不是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也许我并没能一贯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一直在努力。”

基于一个艺术家的天性,卓别林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讽刺对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于是,随着艺术能力的逐级深入,卓别林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卓别林现实讽刺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在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虑代替了嘲弄。几乎从这部影片开始,卓别林逐渐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用发人深省的会心一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苦笑代替了放纵的欢笑,“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诞生了。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这天,他兴高采烈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大皮鞋,在好莱坞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卓别林一贯力图通过电影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他说,喜剧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卓别林在此时拍摄《城市之光》时,特别加入了鼓舞人在危机时期坚持下去的温情。影片中,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陷入了幸福的想象中。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被治好眼睛后的卖花女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来是个善良的穷人。

对社会问题反映最为尖锐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时代》。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然而,由于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夏尔洛不久便神经失常被送进了医院。等他的病治好了,他却永远地失业了。卓别林在这部影片里的演技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的是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忠心耿耿地为银行工作了20年,却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一脚踢出了银行。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他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最终,凡尔杜因杀人而被捕。在被判处死刑的法庭上,凡尔杜先生说:“杀了一个人被判有罪,杀了几百万人却被奉为英雄,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权势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啊……”

为此,美国政府对卓别林的长期迫害开始了。《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了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为参加欧洲各国举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礼,卓别林离开美国赴欧洲旅行。但当卓别林带着家眷乘坐轮船横渡大西洋时,收音机里却传来美国政府司法部的声明,称美国政府将拒绝卓别林再入境美国。

 轮船在法国停泊时,卓别林向一百多名记者发表了谈话,他说:“我全部的政治见解就是:我信仰自由,……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我不想制造革命,我只想拍些电影。”

1953年初,卓别林的第四任太太奥娜代表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并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将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全部运往瑞士。此后,卓别林决定不再登上美国的国土。

1954年5月,卓别林受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随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等人一切到北京赴宴。当时,卓别林为避免遭受美国当局的迫害,正在瑞士政治避难。接到中国的邀请后,卓别林愉快地按时赴会,并受到了周总理的特别关照。

宴会上,周恩来与卓别林交谈甚欢,卓别林幽默地说,他非常喜欢中国的茅台酒:“我就喜欢这样的烈性酒,因为这才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周恩来听闻大笑起来,特地让人又拿来一瓶茅台赠送给他。

卓别林得此珍贵礼物,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表演了一些独特的滑稽走路动作,引起阵阵笑声。表演完节目,卓别林又向着中国名厨师亲手制作的北京烤鸭毕恭毕敬地敬了个礼,此举再次引来一阵笑声。

周总理请他坐下尝尝烤鸭,卓别林摇摇头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不吃鸭肉!”周恩来听了忙问根由,卓别林神情庄重地解释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

中国主人信以为真,由衷地表示歉意。不料,卓别林又以独特的机智改口道:“不过,这次是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

宴请结束时,周恩来特意询问当晚的中国饭菜是否可口,卓别林竖起大拇指:“中国的烤鸭果然名不虚传,美味举世无双!”主人正要发谦虚客套之词,卓别林却突然抢先风趣地说:“今天的饭菜好是好,但还有一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还没让我吃够嘞!”话一出口,卓别林满脸通红。善解人意的周总理马上让工作人员把准备好的烤鸭拿来两只,亲手交到卓别林手中。卓别林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自50年代初以来,卓别林一家就远离美国,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了。50年代末,卓别林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战的来临,使卓别林在美国的命运再度被改变。1963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电影节。1972年,他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特殊成就奖。而当1972年再度造访美国时,83岁高龄的卓别林微笑着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

1977年12月25日,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在催眠药的作用下与世长辞了,终年88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盛文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10019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5.78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