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凯旋门(译文名著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凯旋门》由雷马克所著,他是德国著名小说家。本书一九四六年出版时声名大噪,立刻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当年在世界各地就被销售了近千万册,并由好莱坞于一九四八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轰动世界影坛。

外科医生拉维克因隐藏一名犹太作家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受尽折磨;后逃出集中营,流亡法国,过着朝不保夕、随时会被驱逐出境的不安定的生活……

内容推荐

《凯旋门》由雷马克所著,雷马克(1898-1970),德国著名小说家。《凯旋门》是其重要作品之一。

外科医生拉维克因隐藏一名犹太作家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受尽折磨;后逃出集中营,流亡法国,过着朝不保夕、随时会被驱逐出境的不安定的生活。一天晚上他在塞纳河畔邂逅一位流离失所的女演员琼,两人因境遇相同而彼此相爱。不久拉维克在巴黎街头偶然遇到几年前刑讯他并折磨死他妻子的纳粹头目哈克,为报仇雪恨,他忍痛离开情人琼,想方设法追踪哈克,终于在一个夜晚将仇人诱骗到一个森林里,然后把他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拉维克和别的流亡者一起被法国警察逮捕,囚车载着他们穿过凯旋门,向捉摸不定的远方驶去。

小说一九四六年出版时声名大噪,立刻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当年在世界各地就被销售了近千万册,并由好莱坞于一九四八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轰动世界影坛。

试读章节

一个女人转过身朝拉维克走过来。她走得挺快,可是脚步蹒跚得古怪。直到她差不多挨近他身边的时候,拉维克才发觉她。只见她脸色苍白,颧骨高耸,两只眼睛间距很宽;颜容呆板,活像一张假面具;看样子仿佛凹陷下去似的,而一双眼睛,在街灯的亮光里,显出一种没有神采的空虚的表情,这便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女人那么紧挨着他身边走过去,差点儿跟他碰着了。他便伸出一只手去,抓住她的手臂;她身子一晃,要是他不去扶住,她准会倒下去。

他紧紧抓住她的手臂。“您要去哪儿?”过了半晌他问。

那女人呆望着他。“放开我!”她轻轻地说。

拉维克没有回答。他还是紧紧地抓着她的手臂。

“放开我!你这是想干什么?”那女人勉强动了动嘴唇。

拉维克有着这么个印象:她根本没有瞅他。她只是透过他,望着茫茫黑夜的一个什么地方。他只是一件什么东西,把她挡住了,她就跟这东西讲着话。“放开我!”

拉维克马上看出来,她不是一个妓女。她也没有喝醉酒。这会儿,他把她的手臂抓得不那么紧了。她若要挣脱,那是很容易的,可是她没有转到这个念头上。拉维克等了一会。“夜里,单身一个人,在这个时辰的巴黎,您到底想去哪儿呢?”他心平气和地又问了一句,把她的手臂松开了。

那女人还是不吭声。不过她也没有再往前走。仿佛一旦停了下来,她就再也不能继续动弹似的。

拉维克倚在桥栏杆上。他可以感觉到手底下那潮湿而多孔的石块。“也许是到那儿下面去吧?”他往后边转过头,朝下面塞纳河指点着,在那灰茫茫的、正在逐渐消逝的光辉中,这塞纳河奔腾不息地向着阿尔玛桥的阴影流去。

那女人没有回答。

“太早了,”拉维克说。“太早了,十一月的天气,冷得太厉害了。”

他掏出一包纸烟,又在衣袋里摸索着火柴。他发现那小纸盒里只剩下了两根火柴,于是便小心翼翼地弯下身去,用双手遮住火焰,免得让河上飘来的微风吹灭。

“也给我一支烟吧,”那女人用一种几乎听不清楚的嗓音说。

拉维克抬起头,把一包纸烟递给她。“阿尔及利亚的。外国军团的黑烟草。对您来说,也许太凶了一点。别的纸烟,我这儿可没有。”

那女人摇了摇头,取了一支。拉维克把燃着的火柴递给她。她抽得很急,吸得很猛。拉维克把火柴梗往栏杆外扔去。它就像一颗小小的流星,穿过黑暗往下掉落,直到触及水面,它才熄灭。

一辆出租汽车慢慢地驶过石桥。司机把车停了下来。他朝他们望了一眼,等了一会,随后一踩油门,沿着湿漉漉、黑沉沉的乔治五世路驰去了。

拉维克突然觉得很累。他工作了一整天,却还睡不着觉。因此他又走出来喝酒。可是这会儿,在阴冷的深夜,疲劳突然像个袋子一般把他没头没脑地笼罩起来了。P1-2

序言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于1898年出生在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市。祖先是法国人,1789年法兰西大革命时迁移到了莱茵兰。家境清贫,父亲在当地普雷勒工厂当书籍装订工人。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雷马克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天主教会学校念书。在当时,穷苦人家子弟的唯一出路是教书,因为进师范学校学习不需要家长在经济上有什么负担;就这样,从1912年起,雷马克读了天主教会办的师范预备班,1915年正式进入当地的初等师范学校,可是修业未满两年,1916年11月就从学校直接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他五次负伤,特别是最后一次在佛兰德战役中,他从火线救出一位受伤的战友时,在英军的突然袭击下,自己被好几颗手榴弹所炸伤,伤势相当严重,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总算只在右腕节上留下一个无法消退的疤痕。大战结束以后,他回到原来的学校,修毕规定的课程,在靠近荷兰边境的一个村子里当了一年小学教师。但是他对这个工作感到失望,觉得太受约束,而且根据他自身的经验,教书也不过是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士兵,因此他就坚决辞去了教职。二十年代,对战后德国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日子很不好过。在那段时间里,雷马克自己说是“干过各种各样的营生:有时候我到处闯荡,拿着一只手提箱,贩卖零星什物……后来,我又做过石匠,干过其他一些事情,还在一家精神病院里当过风琴手”。之后,他为《大陆回声报》撰写广告稿和评论文章,1922年秋,去汉诺威大陆公司正式担任广告部主任兼《大陆回声报》主编,为这个刊物写了许多作为轮胎、摩托车、汽车广告的短小而幽默的文字。由于撰写这类文字所显示的才能,他被聘担任《体育画报》的编辑,于1925年移居柏林。在这个刊物上,他曾连载过一篇题名为《地平线上的车站》(station am Horizont)的小说,反映了他对汽车和赛车的爱好,但是也像1920年在德累斯顿自费出版的另一本小说《梦之窝》(Die1Yaumbude)一样,写得“实在很糟”。后来他自己也说:“早些时候,我完全不是这样写作的。我做过种种试验……为了想创立一种风格,可是所有的东西都显得沉闷而苍白,自己一点也不满意,大概因为我的路子完全走错了。”

1927年下半年,雷马克开始写他大战结束以来一直在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In Westen nichts Neues)。完全利用业余的晚上,他仅仅花了六个星期就把小说写成了,可是那手稿却在抽屉里搁置了半年。一家书店不愿意出版这部作品,另一家出版社总算将它接受下来了。先在《福斯报》上连载,随后作了一些修改,印成单行本出版。连载的时候,那份报纸的销数一下子增加了三倍,人们都说十九世纪英国读者争先抢购狄更斯连载小说的盛况,居然重见于今日的德国。1929年1月全书出版以后,更引起了德国以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轰动。仅在德国国内,第一年就销售了一百二十万册。同年3月,首先被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每册定价虽高达七先令六便士,但六周之内销售了二十七万五千册。把其他许多语种的译本一并计算在内,此书总发行量当在五百万册以上,这在出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意外的成功,使雷马克的整个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先是个无名小卒的记者,竟然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有的人喜欢他,有的人厌恶他,有的人称颂他,有的人诋毁他,一时间对他本人和这部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他一向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既不愿意接见为此而来访的客人,更不愿意参与有关他作品的争论。而且他从来都以不问世事自居,他也确实从来不参加任何社会运动,不料到了1930年,纳粹党还是找到他头上来了。他们攻击他在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采取反对英雄主义的态度,而在他们看来,这种在军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正是锤炼国家社会主义的钢铁精神的熊熊烈火,因此他们决不能宽恕他对这个纳粹神话的挑战。正好那时根据《西线无战事》改编拍摄的美国影片准备在柏林放映,区的纳粹党魁戈培尔便利用这一时机,唆使一帮希特勒青年团员向那家剧场进行破坏和捣乱,达到了禁演这部影片的目的。这一行动,迫使雷马克不得不离开柏林,甚至不得不离开德国。他后来说:“1931年,我不得不离开德国,因为我的生命遭受到威胁。我既不是犹太人,而且在政治上也并不左倾。当时的我,也跟今天的我一样,是个战斗的和平主义者。”离开柏林以后,他到了瑞士,定居于马乔列湖上的龙谷港,纳粹政变的消息他就是在那里听到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雷马克的作品跟托马斯·曼、亨利希·曼、布莱希特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公开烧毁,随后又因为他坚决拒绝回国而于1938年被褫夺了德国国籍。翌年,他转赴美国,到1942年为止,大部分时间都在好莱坞,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1947年加入了美国国籍。雷马克虽然已经流亡国外,但是纳粹政权并没有放松对他的迫害。1943年12月,他那仍在德国的妹妹埃尔夫莉德以莫须有的罪名(诬控她不相信德国会取得胜利)被纳粹法庭宣判了死刑。从1945年起,雷马克也常在瑞士居住。六十年代中期,他突然发作了几次心脏病,健康状况越来越差,1970年9月25日病逝于瑞士的洛迦诺,终年72岁。

雷马克一生写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和一个剧本《最后一站》(Dieletae Station,1956年)。十一部小说中,除《西线无战事》专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其余几部,如果按题材来划分,那么有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以及通货膨胀年代生活的,如《战后》(Der Weg zurock,1931年)、《三个战友》(Drei Kameraden,1937年)、《黑色方尖碑》(Derschwarze Obelisk,1956年)、《上帝没有宠儿》(Der Himmel kennt keine Gunsflinge,1961年);有写流亡生活的,如《爱你的邻人》(Leibe deinen.Nachsten,1953年)、《凯旋门》(Arc de Tfiomphe,1946年)、《里斯本之夜》(Die:Nacht yon Lissabon,1963年);有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如《生命的火花》(Der Funke Leben,1952年)、《生死存亡的年代》(zeit zu leben und Zeit zu sterben,1954年)。作家逝世后一年,又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天堂里的影子》(Die Schatten im Paradies,1971年)。

雷马克写流亡生活的几部作品中,数《凯旋门》最有影响;除《西线无战事》以外的十部小说中,也数《凯旋门》最为畅销。在德文原著发行之前,它的英译本首先在美国出版,仅在美国国内,销数就在二百万册以上,不久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又销售了五百万册,其盛况与当年《西线无战事》不相上下。这是因为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十分动人,艺术手法也更臻成熟。依我个人看来,《西线无战事》只能说是雷马克的成名作,《凯旋门》才是他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拉维克(直到小说结尾,读者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是路特维希·佛雷森布格),原来在德国一家大医院里当外科主任医生,受纳粹秘密警察迫害和追捕,两年前流亡到法国,在巴黎为一位医术并不高明的法国医生维伯尔和另一位上了年纪的时髦医生杜兰特充当“捉刀的”外科医生。有一天晚上,他在塞纳河上的一座桥畔遇到一个漂亮的女人琼·玛陀,从而演出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喜剧。有一次,他在街头抢救一位在事故中受伤的女人,因为没有身份证件而被法国警察拘捕,并驱逐出境,到了瑞士。几个月后他潜返巴黎,琼却已经跟一个演员住在一起,出于嫉妒,那演员向琼开了一枪,子弹打在她的颈椎里,不容易取出来。拉维克虽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在琼和拉维克相互诀别,并明确表示彼此相爱以后,拉维克给琼注射了解除痛苦的最后一针,从而结束了她无法挽救的生命。

与这个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复仇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拉维克于1933年在德国,曾经帮助两个朋友逃出了纳粹秘密警察的追捕。他和他的女友茜贝尔却被一个名叫哈克的秘密警察头目抓去审问,并施以种种酷刑。拉维克给关进了集中营,后来好容易从集中营的医院里逃出来。到了巴黎,拉维克又偶然碰上了哈克,这就燃起了他的复仇之火。因为没有被认出来,拉维克便佯装跟他交上了朋友,并带他去冶游作乐。几星期后,拉维克终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他把哈克哄进一座树林,谎称那里有一家高级的幽会场所,可以找上流社会妇女来作乐。就在去树林的路上,他把哈克用活动扳手猛一下给打死了。

跟雷马克的大部分作品不同,《凯旋门》的时代背景展示得特别清晰。小说开头后不久,就写到“探照灯安装在凯旋门后面。它们照亮着无名英雄墓。一面巨大的蓝、白、红三色旗,在墓前迎风飘扬。这是1918年停战的二十周年纪念”。很明显,这一天是1938年11月11日。在小说的结尾,又写到“维伯尔指着一张晨报的号外。德军进占波兰。‘我从政府方面得到消息。今天就要宣战了’”。法国向德国正式宣战,那是在1939年9月3日。所以小说女主人公琼在临死前对拉维克说:“从那个时候起——当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不再知道该往哪儿去——是你给我的——这一年。这是时间的礼物。”在这一年里,欧洲发生了很多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小说都有所反映或间接提到。拉维克有个富有的女病人凯特·赫格斯特龙,就谈起过她的前夫原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如今已变成一名摇旗呐喊的纳粹冲锋队头目。这很可能发生在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军队侵占奥地利的前后。小说又多次提到并谴责慕尼黑协定。那是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于1938年9月29日在慕尼黑举行会议时签订的。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和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领土则由英、法、德、意共同“保证”不再受侵犯。捷克政府在德国的军事威胁和英、法绥靖政策的诱骗下,接受了这个条件。同年10月、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不料于1939年3月15日德国违反协定,又悍然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领土;9月1日,甚至还进攻波兰。至此,英、法才不得不对德国宣战。几天之内,所有居留在法国的德国人,都被逮捕,并给关进了拘留营,这中间就有小说主人公拉维克医生。

作为一个没有护照、没有任何证件的难民,拉维克在巴黎过的流亡生活是很不好受的。他无法租用公寓房间,只能借住在一家挤满了犹太人以及德国、西班牙等国难民的旅馆内。他日夜担心着法国警察的搜查和拘捕。一旦被发现,就要被押送出境,有一回他曾被驱逐到捷克,与他所爱的琼别离,从而酿成了一出爱情悲剧。但和其他许多流亡在法国的难民相比,他的生活应当说是稳定的。他从未遭受过冻馁的威胁。虽然作为一个医术高明的“捉刀”医生,他受到两位法国同行的剥削是不难想象的,可他毕竟还能过相当优裕的生活,可以和琼一起去度假胜地里维耶拉谈情说爱,演出一幕迥非一般难民所能搬演的爱情剧。所以说,拉维克的痛苦,与其说是物质上的,毋宁说是精神上的。而除了一般难民所共有的精神痛苦以外,他还有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痛苦。那就是他对几年前在德国集中营里折磨过他、折磨过他的女友的秘密警察头目哈克怀有深仇大恨,惨痛的往事时刻啃啮着他的心,使他一直无法平静。后来看见哈克出现在巴黎,他又侦伺追踪,一心想猎获这头嗜血的野兽,结果,终于把这个杀人的魔王消灭了。而同时,他对萍水相逢、桥畔邂逅的琼·玛陀则怀着挚爱深情。拉维克原先对人生抱有一种消极、冷漠的态度,有点玩世不恭,自从与琼相识又相爱以后,他的态度改变了,精神振作起来,生活有了勇气,有了信心,正像他一再跟琼说的,“你使我活着,琼。你使我活着。我本来只是一块顽石,是你使我活着的”;“没有了你,我便什么都完了。你是一切的光明,甜蜜的苦涩——你震撼了我,你给了我你自己和我自己。你使我活着”。正因为爱得真挚,爱得热烈,他就一直担忧着会失去她,而事实上,一次生离,一次死别,结果还是失去了。杀死哈克和失去了琼,使他解除精神上的痛苦,得到了内心的宁静。作者在小说结尾,以洋溢着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拉维克最后离开巴黎时的心态:

“一切都很好。那些已经过去的和仍然会到来的。这就够了。即使是结局,这样也很好。他曾经爱过一个人,却已经失去了她。他曾经恨过一个人,却已经杀死了他。这两件事情,都使他解脱了。一个人复活了他的感情,另一个人消灭了他的过去。没有一件未了的尘缘。没有欲望;没有憎恨,也没有哀怨。”

琼是雷马克笔下最有个性的一位女性形象,琼和拉维克的瓜葛是最富魅力的一个爱情故事。作者素以善写对话著称,而琼与拉维克的对话,更是一件最为感人的艺术珍品。尤其是他们在琼临终前的那一段,各人用各人儿时的语言,琼用意大利语,拉维克用德语,表达了各人满腔的积愫,虽然互不通晓,却进行了最为深邃的心灵交流,读者掩卷寻思,恐怕不能不感到由衷的激动。

关于琼·玛陀这个人物的原型,评论界颇多揣测,有人认为很可能是雷马克的好友,好莱坞的著名影星玛琳·黛德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他们俩正好一起生活在巴黎。小说一开头,对琼就有这样几句肖像描写:“只见她脸色苍白,颧骨高耸,两只眼睛间距很宽;容颜呆板,活像一张假面具”;“她那张苍白的脸上,差不多毫无表情。嘴很饱满,就是没有血色,看上去轮廓显得模糊;唯有头发可长得挺美——一种有光泽的、天然的金黄秀发。”这又正好是玛琳·黛德丽的写照。至于拉维克这个人物,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原型就是雷马克自己,因为拉维克的处世态度完全体现了雷马克的人生哲学。雷马克自称是一个“不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他忠于“高尚的个人主义”,视“最普通的人道法则”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拉维克正是这些思想的化身。国际旅馆中有一个名叫莫罗佐夫的难民,“是第一次大战的流亡者,近十五年来一直住在巴黎。他是那样一种俄国人,他们不谈自己曾在沙皇的禁卫军里服过役,也不提自己那贵族的门第”,很明显,他这个“流亡者”与受纳粹法西斯迫害而流亡的巴黎的难民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型,而拉维克却引为最相投合的知己,雷马克也在小说中把他作为一个仅次于拉维克的重要人物。再说拉维克的杀死哈克,固然是反法西斯的一个具体行动,但从动机到手段,都属于私人复仇的性质,与当时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运动和反纳粹德国的任何组织完全没有联系。雷马克是拉维克的原型,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承认,不过拉维克是个医生,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的影子。雷马克有一次在会见布拉格一位记者时说:“拉维克这一形象,包含着三个人的特征。我自己,还有我的两个朋友。两位医生,他们也像我一样,隐姓埋名住在巴黎。其中一位,我在心脏病第一次发作时请他来看过病……你知道,我从来没有学过医学,小说中有关医学方面的内容是他帮助我写下的。”

《凯旋门》是我翻译雷马克的第一部作品。1945年秋天,这部小说的英译稿首先在美国《柯里尔》周刊上发表,我当时就根据连载稿逐期翻译,逐日发表在上海一家报纸上,自1946年1月20日起至5月7日为止,连载了七十七天,还未刊完,就看到由美国D·阿普尔顿一世纪公司出版的英译本,才发现连载稿原来只是原著的节译本,于是又根据全译本重译了一遍,于1948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我在当时初版后记中写道:“在出版方面,我应该特别感谢李先生。假如没有他对于原著的卓越的鉴赏,以及对译者的友善的鼓励,我还不敢相信在物价腾贵的今日,能使这样一个拙劣的译本得到出版的机会。”巴金先生不仅把《凯旋门》列入他主编的“译文丛书”,而且还希望我把雷马克的所有作品一一介绍过来,汇编成《雷马克全集》。感谢他的鼓励,我后来又翻译了雷马克的几部作品,但由于疏懒,我并没有完成他的期望和我的心愿。我现在已进入耄耋之年,来日无多,看来已不大可能了却这桩心愿的了,因此对四十多年前翻译的这本《凯旋门》,特别有一种说不分明的情感。这次上海译文出版社让我有一个重排译文的机会,使我下决心根据原著重译,可由于近年来衰病侵寻,不能连续持久地工作,竟又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即便如此,仍难免有疏漏纰谬之处,于心深感不安,在此敬请方家和读者们匡正。 

朱雯

1994年6月于病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凯旋门(译文名著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雷马克
译者 朱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7046
开本 32开
页数 5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