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妄谈与疯话》等作品的震撼影响力确立了作家六六“话题女王”和“犀利姐”的江湖地位,作为幼儿教育者的本职身份却被人淡忘,因此温柔贤淑的“少妇六六”形象也少被人提及。
六六曾在新加坡某著名幼儿园做过八年幼儿教师,每天和学龄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积累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经验;后来有了儿子,唤名“偶得”,家教经验更是自成一派,欢乐无边。
在六六的亲子系随笔集《小情人》中,我们感受到最贴心的温暖——撒娇卖萌的妈妈,像个孩子依赖着另一个孩子;独立懂事的孩子,像个大人关爱着另一个大人。
《小情人》附好妈妈小贴士。
在六六的亲子系随笔集《小情人》中,我们感受到最贴心的温暖——撒娇卖萌的妈妈,像个孩子依赖着另一个孩子;独立懂事的孩子,像个大人关爱着另一个大人。
《小情人》收录了《消费的荣辱》、《逗你玩儿》、《回家的代价》、《讨厌的小孩》等作品。
爸爸妈妈带宝宝去购物广场.,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呀呀。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
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我脑海中瞎子阿炳那样的艺人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可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寡面。
怀中的儿子跟我闹着:“宝宝要坐摇摇晃晃,妈妈给我money.”爸爸在旁边说:“那叫eoin.”
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很可怜,宝宝要不要把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
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毫不犹豫地说:“不好。”
我哭笑不得。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
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
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
旁边的爹都已经扭头开笑了。爹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重要的,他显然不肯,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 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洒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如果无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 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强迫的善良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
教育理念的偏差。
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一块钱而已,这对爹妈为何如此计较?
我不理老公,继续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过程冗长,情节曲折,略去不言,总之,在儿子最终含泪答应把钱给老爷爷的时候,老爷爷自己的泪都快掉下来了,估计恨不能倒给我们一块钱别难为孩子了。
儿子手里捏着一块钱,递给爷爷,爷爷双手承接着说:“好孩子,谢谢啊!祝你平安健康!”
偶得的难过只一会儿,不一会儿就又兴高采烈了。
来到摇摇晃晃前,偶得一指木马说:“要坐摇摇晃晃。”他爹开始掏口袋,我制止。大丈夫言既出,必信;行既出,必果。
提醒偶得刚才已经把钱给老爷爷了,偶得想了想,也没闹,乖乖走了。
看他在前面自己摇摇晃晃着唱歌,假装自己在颠木马的样子,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我自己也很困惑:善良,究其本意,应该如何?
父母与孩子都在成长,你我都不知道怎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正确的。
孩子,如果妈妈的某些行为对你未来有不好的影响,请你原谅我,因为我内心里,渴望你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这件事,直到现在,偶得爸爸都不同意我的做法。他认为施舍别人是因为自己富有;而我认为,救济别人不在于自己能力大小。
我问偶得爸爸,那些捡垃圾的人,在贫困线挣扎却领养许多孤儿,这是什么行为?那些支边的教师,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将一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这又是什么行为?
老公说,这叫高尚。而大多数人,能做到平常就已经很好了,不要以伟人的要求或者悲天悯人的救世主的形态展现于人。能把平凡人做好,就很好了。
而我则说,人求高得中,求中得低。你心中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一定有差距。如果最初就放弃了高尚,那么你永远不会有高尚的可能了。
偶得每次去上海,我都买夜车软卧。这样他可以一夜睡到天亮,不受罪。偶得晕车,上次乘坐一个小时的动车到杭州,吐得稀里哗啦,满车狼藉。
这次来上海,爷爷护送。爷爷说坐白天的车,我就担心,觉得孩子肯定撑不过这七个钟头的漫长痛苦。几次劝说爷爷改夜车票,均被爷爷拒绝。爷爷说:“孩子不能娇生惯养,不是每家的孩子都有条件坐软卧的。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吃不愁穿不愁、连洗澡都去希尔顿开房间的家庭里,以后还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我跟爷爷说,他还小啊,他的身体与精神意志是分裂的。即使他有心艰苦奋斗,可人晕,苦,想吐,闹,要回家,到时候你怎么办?爷爷说,大家都要做好吃苦打仗的准备。
我一贯的想法就是,求人干事,少要求多服从。既然我不能带偶得去上海,那就听从爷爷的安排。
偶得这一路,我都揪着心,害怕他哭着喊妈妈,嚷着要回家。
事实上,偶得这一路表现非常好,一路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爷爷很满意。
所以,孩子的成长速度和对困难的承受能力要远远高过我们的估计。
以上争辩集中了我最近的许多困惑。我不知道究竟怎样才对。
其实我发现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最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他一定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P10-13
AI是人工智能的缩写。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其实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导演是斯皮尔伯格,说的是一个机器人小孩希望自己最终变成一个真实的会死的小孩的故事。
想象力有多远,科技发展就会走多远。这是已经被验证了的。当年的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百年后已经实现了梦想的飞跃,要是凡尔纳有机会重新活过,一定会说:只有不敢想的,没有不敢干的。
发这个感慨是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新闻称,布朗大学成功研制出人造卵巢,提高了人工授精的受精卵成活率,为患有卵巢疾病的女性解除了巨大的后顾之忧。我的第一感受是,这对同性恋群体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消息。而且。我可以预言,在可预期的未来,会有人造子宫、人造精子、人造卵子和人造孩子出现,就像那个机器人小孩。养孩子,与领养一只宠物,没任何分别。
我对此类科技进步,总带有无尽的忧虑。不晓得未来,孩子还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血肉亲么?这对某些女性来说。显然是好事,既解决了排卵期的时效性,又保持了青春的美艳和身段,抵御了身材变形和乳房下垂的烦恼,即使到了五六十岁,都可以随时要一个孩子。问题是,反自然的,总是有潜在危险的。它会从一项有益的实验,变成一种潮流,最后成为一种蛰伏的自我毁灭的因子。比方说,。整容这个行业,兴起之初是为了帮助在战争或灾难中被毁容的人,给他们以尊严的生活,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最近一位著名的圈内经纪人跟我说,她从中戏北影,已经选不到好苗子了。原因是,进校的学生很多是花钱买的星路,一届毕业五百多,个个都一个模子打造,说漂亮都漂亮,却没一点个人特色。她对韩式整容已经到了头疼的地步,更毋论王贝这样的惨剧了。
我亦怕,以后再不见大肚子的孕妇在马路上行走,公共交通工具上,把给孕妇让座的标志取消。每对夫妻都对着照片选取自己喜欢的精子和卵子,制造出大工业生产的优质小孩,且把所有的有潜在基因变异的小孩掐死在萌芽中。贝多芬这样的天才首轮筛选就被剔除。我们的生活,再也没有意外的惊喜和忧愁,一切都按标准生活IS090000系统有条不紊进行。
我不知道你们的感受。
于我,我觉得我最美好的人生,是从肚子里揣上陈偶得开.始。在此之前,一片混沌。
陈偶得,他改变了我对生命的轻慢。我在此之前总随意地说,明天去死也不可惜。我不懂得打心眼里尊重和照顾我的母亲,也不懂得关爱社会,不懂得扶弱惜贫。这种怜惜,是有了偶得以后才发自内心地有。而且因为有了我亲生的孩子,我在三十岁上才开始奋斗规划人生。我会买保险,我会让自己珍惜每一分钟,每天进步,我希望他以我为荣。我也开始珍爱环境,呐喊社会不公。我希望,我的孩子,生活在一片光明公平幸福和自然的社会之中,与其他所有孩子一样,知道社会有强者有弱者,有优秀有先天不足;也希望他和他的妻子,年龄相当,在该成亲的年纪成亲,在该生育的年龄生育,而不是到我死的时候,还看见我媳妇像花蝴蝶一样享受青春。
青春是美好的。
但我一点都不惋惜它的稍纵即逝。
我更喜欢现在的我,坚强,自信,有追求,有责任。
这才是健康的社会人。
借网友的一句话:与思想、道德甚至宗教相比,科技的脚步实在是太快了。我们是否应该停一下前进的步伐,等等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