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漂流(中国国家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那年四月,他们通过漂流,读懂一条美丽的大江。山水社主编的《最后的漂流》讲述2009年4月,王石等人在金沙江几日的漂流故事,并补充地质、环保、人文等领域相关内容,成为一本丰富而完整的漂流日记图文书。让读者了解漂流,了解中国河流的真正价值。

内容推荐

山水社主编的《最后的漂流》一次探险,改变一种人生、一次漂流,拯救一条河流,他们!房产巨头、金融大鳄、IT精英、长漂勇士、环保先锋……精英群聚。漂流!险滩、瀑布、激流、暗礁……他们陷入水底,冲出浪尖,与礁石搏杀,和漩涡赛跑,杀出巨浪的重围。改变!

《最后的漂流》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漂流,在这之前我曾对漂流心存疑虑,而难忘的数日漂流之后,我感觉无比雀跃,像又活了一段人生一样。

目录

漂流缘起

虎跳峡紧急

祭酒,长漂

你为什么来漂流

第一次下水

文大川的漂流故事

涉险“麻风滩”

我为河流而生

遇见施工者

王石落水!

王石:探险让我活了三辈子!

集体是什么?

上天挑选的婚房

翻船“喇叭口”

为金沙江做些什么

再见,金沙江

代后记

试读章节

曾强问杨勇:“我们要是翻了船,应该怎么爬上来?”

大家骂他:“你这个乌鸦嘴!”

杨勇笑道:“翻船是很难避免的。但我们这一次有世界一流的装备、世界一流的操桨手,安全没问题。另外,这个江段很美,我们漂流200千米,将看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漂过最美丽的河流。

最大的滩级估计是四级左右。滩分六级,越高越难。六级一般来讲就是跌水和瀑布,而且是连续的。像美国那玩单舟的从瀑布冲下去,也就是冲一级,如果下面还有连续很多险滩,那就不能冲了。我们这次漂的,可能有几个滩达到了四级,一般来讲都是三级滩。”

牟正蓬插话说:“杨勇老师是漂流英雄,经历的是大风大浪,所以他的故事让大家有点担忧。你们听一听我的经验就会安心了。2004年,我和文大川一起漂流澜沧江,我滑一个双人皮划艇,结果在一个三级滩上翻了。我没觉得有多么可怕,因为有救生衣,我还抢了一个座垫,戴着头盔。水虽然很冷,但不至于让人抽筋。我被冲进一个回水区,在里边打转。岸离我有10米左右,但我游不过去。后来一个独木舟过来,把我拖出回水区。

“还有,漂流队凡事都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我跟他们学到一个词,叫readwater,就是‘读水’。要是遇到比较凶险的地方,大家就沿江观察,甚至研究上两个小时,‘阅读’江面,分析险滩:水流是什么样?中间有块石头,我们从左边还是右边漂才能避开它?把线路图画好,判断危险系数到底有多大。如果我们认为出事的可能是10%或者20%,我们可以闯一闯。但如果出事的可能超过了30%,就放弃。还要考虑船翻了后,人落水后怎样?会是good swim还是bad swim。我翻的那次就是good swim,也就是‘幸运落水’,因为我落的回水区是平水,不会被激流冲到石头上;‘糟糕的落水’,指的是会被激流冲到石头上撞伤,或者遇到往下的漩涡,—下把人拍到水下。这样分析好了以后,大家就有各种应急方案。比如预料到极可能落水,就会有人提前在前面等着,一旦落水,就把你捞上来。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独木舟,就是专门来营救落水者的。”

说到这里,大家心里宽松了一些。

篝火点起来了,火劈里叭啦响着,将一圈人的脸照得红红的。吕植给大家出了个题目:“你为什么来漂流?你有什么期望?”每个人讲几句话,也借此让不熟悉的人们相互认识。

天依最小,大家要她开头。天依在这么多大人面前毫不怯场,像在课堂上发言一样站了起来。大家笑了:“坐下说。”天依坐卜大声说:“我爸漂流过,他告诉我漂流好玩。我希望玩得好,希望长江水坝不会建。”

大家被她逗乐了,使劲给她鼓掌。

牟正蓬说:“我是被文大川所感动而来的。人川希望让更多的人来漂流,通过漂流去感受这么美好的江河,那就留住她吧,不耍毁了她。大川一个外国人为我们的江河奔走呼叮,我有一点能力,有一点良知,也应该尽我的力量。所以我希望多忽悠一些人来,丁是我就把王石、我先生、邓中翰和朱云来忽悠来了。他们都是火忙人,都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决定要来。并不是我打动了他们,而是咱们这个活动的理念和大川的精神打动了他们。我希望更多的人分享江河旅行的快乐,更多的人了解到江河牛态环境的脆弱,更能了解河流的价值。”

朱云来:“我算半个气象学家,对地理感兴趣,以前开车走过很多地方。我希望有漂流这样一个体验,对自然有更多的了解。”

李宏说:“我以前是警察,现在警察学校教摄影。以前也解救过被拐卖的妇女,处理过事故,搞过刑侦。1998年参加了杨勇组织的雅鲁藏布江漂流,一下子就着魔了,爱上这个活动。后来参加很多漂流活动,用摄影记录漂流。在我认识大川之后,发现中国和西方对漂流的认识不一样:他们漂流更倾向于享受、体验自然,而我们更多的是英雄主义。我热爱漂流,就想投入进来。在目前这个社会,一个人有点事业心不容易;作为一个男人,有点事业心尤其不容易……”

他的话引来哄堂大笑。

葛全孝说:“我是金沙江边的农民,也是县里的人大代表。我为什么参加呢?因为参与者里面有我的朋友,比如马军、郑易生老师和刘鉴强,他们为我们保住虎跳峡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这次活动能有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对我们的江河保护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我这几天要参加县人代会,县人大主任不同意我参加这次活动,说:‘不行,天大的事也没这个会重要。’我对他说,这个漂流可能会对我们这个地区的保护有好处,再说远方的朋友来了,我要不去,也对不起朋友。我对漂流的期望是,在自然中感觉我们人性的目由,并通过这个论坛,给漂流一个更环保、更科学、更有利于江河保护的解读。”

马军说:“我20世纪90年代中期写了一本《中国水危机》,一直关心水问颢。2004年,我和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萧亮中交流,他的家乡就在金沙江边。他告诉我,虎跳峡要建坝了。我于是来到虎跳峡,那天大雨,我全身湿透,住进一个客栈。女主人一边在炉火上给我烤鞋,一边说坝要建了,水电公司的人都来测量了,这边的山石都要炸掉,去堵江水,也就是大江截流。也有国外徒步者问她,她也这么告诉他们,3个外国人先后听她说了这事,就坐在那石头上放声大哭。我问了一句:‘有没有见中国人哭过?’她笑了笑,显然是没有。中国从50年代到现在建了86000多座水坝,是不是我们对破坏大自然已经彻底麻木了?回到北京以后,我和萧亮中一起在‘环境记者沙龙’上讲了这个情况,引起很多人关注。后来我们研究知道,虎跳峡对水电界来说是异常关键的水坝,这是金沙江开发的核心,是龙头水库,效益很大。但它同时对环境影响极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破坏生物多样性及世界自然遗产、地质灾害风险,更关键的,还有葛全孝大叔他们10万移民的问题。P43-P48

序言

为消失中的河流

我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傍晚常常到河边去玩耍,每次都赖着不想回家,直到落日的余辉在宽阔的河面上散尽——这是我对河流最初的印记。20岁不到我便开始在中国西部的山野里奔走,研究野生熊猫、做自然保护项目……爬山涉水成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和山水的关系犹如肌肤之亲。水尤其是可爱的——从森林厚厚的植被中涓涓流出,汇集成林间跳跃的小溪与山谷中如镜的水面,总是让人的目光流连不已,心情也随之柔和清朗起来。每探访一处新的密林和山谷,就像结交了一个新的好友。然而和水真正的亲近却是2009年4月在金沙江的漂流。

这是一次集探险、科考和环保为一体的历程。来自学术、企业、环保、媒体、探险等不同职业、背景和年龄的29人,聚齐云南丽江,在中甸香格里拉县的大具下水,至宁蒗的阿海上岸,在野外8天,漂程140千米。大家把各自平时的身份和责任暂时搁置一旁,白天逐浪而行,晚上露营岸边,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拥有的是整个大自然——碧水与白浪、深峡与峻岭、阳光与沙滩、清风与明月、与激流搏击的刺激,以及沿岸百姓的淳朴……人与人在一个单纯透明的世界里赤诚相对,感受到的只有彼此间的温暖和友爱,激发的是对灵魂的涤荡和真诚的反思。现代化社会太需要这样的乌托邦,让人们的紧张和焦虑得到释缓,重获灵感和激情,哪怕是短短的8天。

然而美好很快就被粗暴地打破:金沙江中上游至虎跳峡,一个一库八级水电开发项目正在大规模展开。在梨园,水坝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投入建设,江水泥沙俱下,天空黄沙弥漫,当地的少数民族村民已经收到云南省政府要求移民搬迁的通知。在阿海,我们不得不因为江段截流而停止漂流上岸。而事后我们得知,阿海是又一个“未批先建”的水电工程项目,一旦阿海蓄水,我们漂流过的险滩、地质遗迹和村庄将美景不再。一年之后,我们又调查了在阿海上游汇入金沙江的支流水洛河,因为这条河在阿海的环评报告中被指定为受水坝影响鱼类的替代生境。但是我们吃惊地发现,早在阿海之前,美丽如画的水洛河已经规划和开建了11级水坝,随着水电开发修建公路,首先带来的便是无序的金矿开采,这正严重影响着这条河流的生态环境。而所谓阿海水坝的替代生境,则是不堪一击的妄言。

漂流回来的心情是沉重的。金沙江固然拥有令人垂涎的巨大水能资源,但河流绝不只是能源——她更是养育两岸和下游人民生存的资源,是长江特有鱼类和水生生物栖息的生态系统,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迹和自然景观,也是承载多民族文化的媒介。能源也许可以从别处获得,而景观和物种一旦消亡则无法重现。像金沙江这样,用不可替代的自然遗产和人们长远的福祉来换取能源,究竞是不是正当?是不是值得?谁有资格来做此评判?金沙江是中国河流的一个缩影,也是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发达国家对水坝修建利弊的反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无为”需要智慧,人类需要这样的智慧。

从金沙江漂流回来,每一个人都毫无悬念地成为河流保护坚定的拥戴者和践行者,因为那里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我们精神家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许我们今天难以改变金沙江的命运,但是作为亲历者,我们希望把自己在这条河流上的经历、碰撞、感悟和见证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于是便有了这本关于金沙江的故事。——吕植2011年9月20日

后记

我们有必要和读者交代这段深植于我们记忆中的江河现在的命运。

漂流之后,虽经大家共同努力,以文字照片影像多种方式多方游说,但仍无力挽回梨园和阿海水电站的建设进程。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施工,直到2008年才申请环境影响评价的梨园水电站,在我们漂流一年多以后,于2010年下半年截流,进入坝体的施工。

无独有偶,从2009年4月漂流到现在的两年多内,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也一再登上中国环境新闻的头条。

2009年6月,国家环保部叫停金沙江中游另外两座电站——理由是“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在金沙江中游建设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并已开始截流”。环境保护部决定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关会议上指出: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杜绝大、小公司‘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和干支流‘齐头并进’的现象,尤其是西南地区,那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保护压力最大、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在开发中,必须结合流域开发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结论,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实行项目环评审批制度,根据环评审批文件指导水电开发项目的环保工作。”

同年,两座电站低调地“补上”了相关手续,继续施工了。其他电站更是以争分夺秒的态势,抢时间催进度地赶着提前完工。金沙江中游规划的一库八级水电站,除了虎跳峡(龙盘)因为过于敏感尚未上马,其他7个大坝都已经在施工中。

 漂流之后,我们也一直以民间机构的方式参与梨园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法律程序。山水、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自然之友等机构共同参与梨园电站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序。2010年10月,我们终于收到了施工单位的答复,对于我们提出的梨园电站违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龙头水库方案不定(葛全孝说的领导答应他们绝不上马的那个水库)便开始下游电站施工,淹没与影响虎跳峡和虎跳石等著名景观,影响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影响鱼类繁殖等进行说明。这些答复顾左右而言他,实难令人信服,然而其时,当地的观察者告诉我们,梨园电站已经截流。我们参与的“程序”真的只是程序而已。

为示郑重,2010年底,在向环保部提交对“梨园水电站公众参与答复”的回复时,我们在封面信中写到“金沙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有着世界级价值的河流,开发金沙江是关乎中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大事,理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对可能带来的环境、社会、地质等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和考虑匆忙上马。”

当然,这些,面对已经截流的大江,只是挽歌,金沙江已经“大势已去”。可以说,虽然我们的漂流队伍不乏实力,群情激昂,之后也积极跟进,但是对于改变金沙江的命运,并无实质作用……

和编辑讨论书稿的时候,我一直建议登出一组照片,内容是我们在美丽的河滩上,米哲和Peter Winn为我制作生日蛋糕的过程。使用厚厚铁壁的DutchOver,烧炭,用小树枝生了火,烤出的蛋糕上用事先准备的奶油写字,星空下,大家头灯照射着切蛋糕、生日歌和祝福……编辑说:咱们讲的是一个环保故事,登这组照片是不是显得我们这个过程过于娱乐,不够庄重。可是我难以向读者们解释,这些记忆,在金沙江上的那些枕着江水的声音入睡的日子里,即使想到后来这些河段的命运,却并未让我感到绝望和悲伤,似乎大自然治愈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也采访了曾强、牟正蓬和曾天依,问他们漂流结束两年了,有什么变化,适逢要祝贺曾强和牟正蓬的儿子兔兔刚刚过了百天。他们说: “漂流旅行当时的使命感很强,遗憾的是当时的使命没有实现,梨园和阿海都按部就班地在建。也不能说漂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但是现在有了儿子,总会想,兔兔们长大了,中国还有多少自然遗产可以留给他们这一代。我们年轻的时候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现在故地重温的时候都是在感慨和叹息中完成了旅行。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又在建坝,原来的秘境也会消失。看起来不只当时的金沙江的使命没有完成,而且又有更多地方都消失了。我们当时希望通过关注公益的人士参与,呼吁改变已经进行的事情,难免急功近利,也没有取得实质的结果,但是不能抹杀活动的意义。当时十岁的天依‘偶然’参加了旅行,在她心中种下了种子,对她影响很大。最近天依在学校,自己完成了一个多媒体作业,讲她理解的环境的变化。等天依们长大了之后,很自然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记得我曾经问起一位美国的同行,关于他观察到的中国环境工作有何不同。他说,大家都非常勤奋努力,也非常执着于取得“成功”,但是很多人没有时间去爬爬山,看看河,因为工作太紧张了,要打的“仗”多得打不过来。他说,一位早年保护美国西部荒野的作家Edward Abbey曾经说:仅仅捍卫土地是不够的,可能更重要的应该是去享受它——趁着它还在那里。

行走在中国西部的山水之间,看到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稳定等原因,惯性地无意识地找到破坏的理由,令最后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消失。环境危机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反思和运动,抵抗污染,爱护动物,保留自由流淌的江河。然而,治理、恢复、拯救的脚步,似乎永远跟不上破坏和消失的速度。希望在哪里呢?

很多人说,希望在下一代人,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我觉得,希望在每一个人。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使命”也并不是保护金沙江,而是重新认识和发现我们自己。人在现代社会的焦虑中,只有在自然的怀抱里,才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内心,看到个体和大自然的连接,摒除自大,重获内心真正的平静,并获得绵绵不绝的力量。拥有这样的力量,无论是守护自然,抑或抗争不公,创造更美的世界,那出发点都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怨恨和自我炫耀。到那时,真正的改变才是可能的。

印度著名作家阿拉达蒂·洛伊(Arunidhai Roy)说:另一个世界不光是可能的,而且她正在到来。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等不到看见她的那一天,但是当尘嚣渐隐,我屏息倾听,我可以听到她呼吸的声音。我们籍以此书和读者分享:在金沙江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听到了这声音。

                           孙姗

                        2011年10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漂流(中国国家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山水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87588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