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是卡达莱的又一代表作,故事取材于一个巴尔干半岛的传奇故事,小说充满了古老的魔怪气氛,它既有《等待戈多》的荒诞感,也有《变形记》的尖锐讽刺。《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是“蓝色东欧”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蓝色东欧”丛书填补了我国东欧文学译介领域的空白,是不可错过的文学盛宴。
图书 |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蓝色东欧 |
内容 | 编辑推荐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是卡达莱的又一代表作,故事取材于一个巴尔干半岛的传奇故事,小说充满了古老的魔怪气氛,它既有《等待戈多》的荒诞感,也有《变形记》的尖锐讽刺。《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是“蓝色东欧”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蓝色东欧”丛书填补了我国东欧文学译介领域的空白,是不可错过的文学盛宴。 内容推荐 伊斯梅尔·卡达莱编著的《谁带回了杜伦迪娜》内容介绍:美丽而迷人的杜伦迪娜进入了一桩遥远的跨国婚姻。在母亲无尽的思念中,在黑暗和虚无中,杜伦迪娜与充满尘土气息的暗夜骑士穿越欧洲平原,回到了故乡。她忘记了旅程的时间,只记得数不尽的星星成群飞过天空;她没有看清骑士的脸,只闻到潮湿土地的气味。当她告诉大家,是信守承诺的兄长康斯坦丁将她带回,人们陷入怀疑、惊慌、恐惧之中,因为她的九兄弟早已入土三年……究竟是谁带回了杜伦迪娜,难道是幽灵出土导致活人的混乱……作者借助上尉斯特斯的眼睛去找寻真相,借助大主教、副手、妻子、哭丧妇等各色人物各色流言来阐述故事的可能性。而最后,斯特斯也神奇地消失了……故事的棱角冲破了现实世界的拘囿,最后将在故事寓意中找寻真相的任务交给了读者。一起来翻阅《谁带回了杜伦迪娜》吧! 试读章节 听到敲门声的时候,斯特斯还躺着。他试图把头埋在枕头下,希望闷死那声音。但敲门的力道加大了。哪个见鬼的天亮前就来敲我的门?他低声抱怨着掀开被子。下楼梯的时候他听到了第三次敲门声,不过,从金属门环的敲击节奏里,他现在可以猜出谁在门后面。他滑动门闩,把门拉开。“哪个该死的让你天还没亮就把我从床上扯起来?”——就算他口里没说,他的神情和他鼓起的眼睛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出事了。”他的副手抢着大声说。 斯特斯疑惑地狠狠看了他一眼,好像在说:瞧瞧出了什么事,可不可以给你理由在这样冒失的时候来。但是他很清楚这个人很少做这样的蠢事,每次他准备要训斥他的时候,都会看到自己被迫打退堂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很想他的副手真的出错了,这样就能够把自己全部的坏情绪发泄在他身上。 “那么?”他重复一句。 来人眼光在长官的眼睛上停留了一会儿后闪开,后退一步,解释说: “昨晚,弗拉纳也家的女儿杜伦迪娜来了,情形很神秘,现在,他的遗孀和女儿两个都生命垂危。” “杜伦迪娜?”斯特斯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 副手喘了口气,轻松下来:他之前的敲门证明是对的了。 “这怎么可能?”斯特斯揉着眼睛重复着,好像是想擦掉所有残存的睡意。事实上,他睡得很糟。出差半个月,回家的第一个晚上,过得这么难受,还从没有过呢。那只是一个长长的噩梦。“这怎么可能?”他第三次说,“她嫁得那么远,甚至连家里的丧礼也回不来。” “正是,”副手接过话,“我刚刚对您说了。她回来的情形极其神秘。” “后来呢?” “嗯,母女俩都躺在床上,快死了。” “奇怪!你怀疑有犯罪的事?” 另一个人否定地摇了摇头。 “我认为不是。这更像是强烈震惊的后果。” “你看过她们了?” “是的。两个都在呻吟,或者说差不多在呻吟。母亲问:‘谁带你回来的,我的女儿?’而女儿回答:‘是我哥哥康斯坦丁。… “啊,她这么说:‘康斯坦丁?但是,老天爷啊,他死了三年了,和他其他的兄弟……’” “据那些在她们床前的邻居太太们说,母亲就是这么回答女儿的。但她女儿坚持认为自己昨晚就是和哥哥来的,午夜稍过一点。” “怪事,”斯特斯说,同时在心里想着,“恐怖!” 他们面对面,一言不发,呆了会儿,直到斯特斯颤抖起来,发现自己没穿衣。 “等等我。”他说完,回去了。P1-2 序言 康斯坦丁在卡达莱的人物长廊里是唯一真正的异端分子。他远远不是一个公开的政治反对派,他属于幽灵一类,就像哈姆雷特父亲的幽灵,回来导致了活人的混乱。伊斯梅尔·卡达莱在一个罗曼蒂克的传奇后面埋伏了一段康斯坦丁和杜伦迪娜的民间传说叙事诗,来写作自己最纯洁无辜也最政治化的作品。这个传说叙事诗有好几个版本,作家选择了一个他看起来最丰富最灵巧的阿尔贝勒什人——从中世纪就定居在意大利南部的阿尔巴尼亚人。也许这些在奥斯曼土耳其人来到之时就逃亡的人是能够生动地保护这种传奇的最好人选,他们气这个在生死之间来来往往的康斯坦丁有着默契。很少有阿尔巴尼亚作家利用这个传奇叙事诗,但是卡达莱很早就用上了,从一九六二年在纸上进行《草原众神的黄昏》最早的摸索的时候。作家认为还没有穷尽这个传奇的所有可能,在《亡军的将领》中短暂地露了一下面之后,在《谁带回了杜伦迪娜》里他采取了充分的小说手法。 当伊斯梅尔·卡达莱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写作《谁带回了杜伦迪娜》的时候,阿尔巴尼亚刚刚和中国断交,选择与世隔绝。这个时候,康斯坦丁从墓中站起来要从阿尔巴尼亚出去,从墓中出去。在骑马穿越了欧洲的漫长旅途之后,杜伦迪娜被找到了,她和一个外国人结了婚,这在斯大林时期的阿尔巴尼亚是不能容忍的行为。所以这两个武功歌里的人物是在闭关锁国的沙文主义官方意识形态下自愿身陷险境的。杜伦迪娜来自和世界交流的愿望,小说就像海上的漂流瓶。康斯坦丁张扬了誓言,诺言,否认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召唤个人在更美好的自身里持有的东西。阿尔巴尼亚在孤立中能够幸存多亏了一些新的伦理价值观,而康斯坦丁就是其代言人,斯特斯在他最后的发言中陈述了这些伦理价值观。 对于一个共产主义制度来说这太过分了,批评家用最苛刻的语言迎接这本书的出版。几年以后的作家整风会,卡达莱因为《梦幻宫殿》被放逐,他们也没忘记提醒他《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这本书的“缺点”。 传奇还并不只限于此:杜伦迪娜的小说好像还没有穷尽其象征能力,一九八四年,卡达莱在小说《影子》中又重新犯罪了,他把东欧国家的知识分子看成是康斯坦丁,他在铁幕另一边的每一次旅行就相当于走出坟墓奔向光明和生命的一次出游。 《谁带回了杜伦迫娜》在阿尔巴尼亚出版于一九八零年,在一本题为《冷血》的叙事集子中,放在《破碎的四月》这样的文本旁边,而后者又露出了幽禁的主题。所以作者把《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这本书贬到了中篇小说的行列,在书店里放在相当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作者也因为刚剐脱离炼狱阶段,想避免给这些文章打上“小说”的印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蓝色东欧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
译者 | 邹琰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6396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1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41.45 |
丛书名 | |
印张 | 5.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17 |
宽 | 15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9-2010-088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