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孩子是惯出来的
内容
编辑推荐

杰克·霍吉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而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对孩子来说,养成好习惯就能掌控好医生的方向盘。家长一定要把握好“惯”的分寸,让孩子“惯”出好习惯,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张文华编著的《好孩子是惯出来的》通过解答“为什么好孩子是“惯”出来的”这一问题开篇,引导家长朋友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介绍给家长朋友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惯”出好孩子的方法。此外,还列举大量身边的事例加以佐证,并介绍一些解决涉及“惯”孩子问题的具体做法,希望尽可能地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思路,帮助家长们多给孩子“惯”出一些好习惯,让孩子从中获益。

内容推荐

《好孩子是惯出来的》由张文华编著。

好孩子是不是“管”出来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惯”?家长怎么“惯”才不会把孩子惯坏?惯”孩子要把握怎样的尺度?……要“惯”出好孩子,家长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好孩子是惯出来的》向家长朋友们讲述了如何“惯”出好孩子,提出了“惯”出好孩子的新的教育理念。“惯”不是娇惯孩子,不是放任、纵容孩子,而是顺着孩子的思路,采用引导和培养、规范和纠正、肯定和鼓励等方式来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使孩子养成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好习惯。这种以引导为前提,以约束为准绳,以养成好习惯为目的的“惯”,才更有积极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

 1.好孩子为什么是“惯”出来的

 2.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3.“惯”其实就是特殊的“锻炼”

 4.生活太安逸的“独一代”更需要“惯”

 5.“惯”孩子要把握度

第二章 想“惯”出好孩子,请先进入孩子的世界

 1.孩子很柔弱也很强大

 2.冒险精神:每个孩子都是哥伦布,喜欢寻找“新大陆”

 3.想象力:孩子们的眼中都有一盏“阿拉丁神灯”

 4.好奇心:孩子每天都有无数个“为什么”

 5.顽皮:顽皮好动的孩子并没有“多动症”

第三章 循序渐进,好性格需要慢慢“惯”

 1.独立性:从小让孩子自己睡一间房

 2.竞争意识:把孩子放到孩子之间的竞争中去

 3.责任心:让孩子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4.原则:孩子犯错了,一定要有惩罚措施

 5.勇气:孩子做不到的事情,要让他去尝试

 6.诚实:教育孩子不能撒谎

 7.合作:培养孩子与其他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8.自控:孩子喜怒无常时,让他自己调节情绪

 9.自主性: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

 10.自理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1.理想:让孩子更早地有目标和理想

第四章 “精兵强将”是从挫折中“惯”出来的

 1.告诉孩子,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2.乐观心态:就算是挫折,也要让孩子乐观对待

 3.娇气:别管他,让他晒晒太阳、淋淋雨

 4.心理独立性:孩子说被小朋友孤立了怎么办

 5.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被嘲弄时,让他自己解决

 6.决策能力:鼓励孩子遇到事情自己做决定

 7.正面自我暗示:别人否定孩子,孩子要自知优点

第五章 随时随地学习,浇“惯”孩子的头脑

 1.兴趣培养:让孩子从对学习感到厌烦到对学习感兴趣

 2.注意力:写作业时不要让孩子看电视

 3.寓教于“游戏”:用游戏去“诱惑”孩子学习

 4.细致:让孩子发现试卷上哪些题目不该错

 5.观察能力:让孩子丢掉书本,学会观察外面的世界

 6.创造力:让孩子大胆想象

第六章 好孩子“惯”出来,这个“惯”是习惯

 1.阅读习惯:需要引诱

 2.坚持:每天让孩子做一些体育锻炼

 3.勤劳:家务活琐碎,孩子也要分担一些

 4.吃苦耐劳:让孩子养成不怕吃苦的好习惯

 5.爱整洁:“杂乱”孩子大变身,“惯”出爱清洁的好习惯

 6.独立思考:这是为什么?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第七章 “惯”出小富翁的财商

 1.孩子为什么要学会理财?

 2.钱的来源:让孩子帮妈妈去取钱

 3.钱的作用:让孩子去打酱油

 4.生活中的理财:引导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钱和压岁钱

 5.关于预算:让孩子拿自己的钱去买玩具

 6.关于金钱管理:给孩子设立一个小账户

第八章 好孩子都要习惯“爱”

 1.敬老:让孩子多跟老人相处

 2.爱动物:让孩子养一种动物

 3.种植花草:让孩子体会来自生命的感动

 4.同情心:妈妈生病了,让孩子来照顾

 5.友谊无价:让孩子交更多的朋友

第九章 父母赏识,“惯”出孩子无与伦比的幸福和快乐

 1.赏识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

 2.赏识要有一颗平常心

 3.引导:孩子有什么兴趣可以正确引导

 4.隐私:“我”的日记不要动!

 5.鼓励:让孩子感受更多美好

 6.听话或不听话:孩子可以“不听话”

 7.缺点:父母也有缺点,应包容孩子的缺点

 8.“面子”:孩子也有“面子”,也需要尊重和理解

试读章节

5.“惯”孩子要把握度

孩子到底能不能“惯”?

家长怎么“惯”才不会把孩子惯坏?

“惯”孩子要把握怎样的尺度?

孩子的姥姥非常疼孩子,可是这种疼爱已经发展到了无原则娇惯的地步。比如,只要孩子张口要什么,姥姥都会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结果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只要别人拒绝他的要求,他马上就又哭又闹。姥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让孩子哭可不行。”于是,只要孩子不哭就怎么都行。

小孩子喜欢吃零食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喜好,儿子也不例外。住在姥姥家的一段时间里,儿子的体重迅速增加,体型走样,还几次因为积食导致发烧。后来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因为吃零食过量导致的。于是,我们决定改变儿子吃零食的习惯。

第一步,我们先控制儿子尽量在正餐前的一个小时内不吃零食,这样就可以多吃一些正餐。儿子吃习惯了零食自然有抗拒,我们就用各种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陪他玩玩具、做游戏,儿子慢慢地也接受了。

第二步,改以前让他自己拿零食的习惯为大人发放。我们把零食藏起来,间隔一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给他一点儿,如果他不主动要,就不主动给他。这样,儿子吃零食的间隔时间就拉长了,等于每天少吃了不少。

第三步,多带儿子出去玩,让他忘记吃零食的事情,也让他通过多运动来消耗过多的热量和脂肪。

这三步坚持下来,儿子吃零食的习惯已经大有改观。就在我们准备再接再厉,一举改变儿子的这个坏习惯时,无意中我们发现,儿子的姥姥总是趁我们不注意偷偷塞给儿子一些零食,或者怕我们发现将一部分零食藏在自己卧室里,然后将儿子叫进去玩的时候给他吃。这一发现也让我们弄明白了儿子为什么在改变吃零食这个坏习惯上总是拖拖拉拉,尽管我们费尽心力还是不能彻底根除的原因。

后来在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攻势下,姥姥的举动才有所收敛,但还是未能根本杜绝。直到后来我们分开居住,在我们的严密监督下,儿子吃零食的坏习惯才彻底改掉。

有的家长生怕饿着孩子,于是不断地让孩子吃东西,导致孩子体重过重,胃口撑大,给健康带来危害;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只要孩子不愿意就马上顺着孩子,结果孩子变得任性、自私、脾气很不好;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于是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结果孩子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做;有的家长不愿孩子重复自己以前的困难,于是竭尽全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乐窝,结果孩子学会了享受、攀比、浪费,却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是家长在娇惯孩子,其实,如果懂得把握“惯”的尺度,同样的做法也能够避免出现负面后果。比如,太小的孩子因为不知道饥饱,吃东西不懂得节制,家长又怕孩子饿着,结果吃多了,导致积食,还会因为消化不良导致发烧等不良后果。如果家长把握好度,根据孩子的饮食规律,控制好饮食的量和时间间隔,就完全可以保证孩子身体的正常需要。

关于尺度的问题,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您认为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弟子哪个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道:“师也过,商也不及。’’’这里的师是子张的名字,商是子夏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师这个人做事老是过头,商这个人做事总是欠点火候。  子贡接着问:“那就是子张更好一些了?”

孔子摇摇头说:“过犹不及。这两个人差不多,谁也不比谁更强。”

很多人都能明白做事做得火候不够不可取,却常常忽略火候过了同样会失去最佳效果。

世人常说,多多益善,认为只要是好的东西一定是越多越好。很多人却不懂得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在惯孩子的问题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家长而言,“惯”孩子的这个所谓的度,就是行为规范,就是给孩子形成好习惯的要求:

(1)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

(2)选择适合孩子的,而不是自己认为合适的。

(3)多观察和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要人为强加。

(4)爱要有尺度,否则过度了就变成了害,就像好吃的吃多了会腻,会伤胃一样。

(5)给孩子想要的,而不是给你想给的。

特别提示

家长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要爱得恰当、正确、合理,否则爱就失去了意义。

孩子之所以需要家长的监督,就是因为他还不具备独立做决定的能力,还缺乏自控能力,但是,家长的监督要适当,监督不够就容易使孩子滋生坏习惯,监督过度则又导致孩子产生抗拒心理,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P18-20

序言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则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他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个习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家长“惯”出来的。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惯”孩子,这是天性使然。但是,“惯”需要讲究方式和尺度,否则,就会真的惯坏了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出自本能地爱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爱的体现。可是,如果错误地理解了这种爱,将这种爱用错了地方,爱得过度以致泛滥成灾,爱得失去了自我,带给孩子的就未必是好的结果了。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如果家长觉得小孩子就是这样的,放任不管,其结果就是孩子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被逼无奈,拖不下去时才来赶工。这种极具破坏性的行为,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往往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孩子总是遇事拖拉,其惰性就会滋生,拖延的行为就会反复上演,直到变成一种坏习惯。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很多家长都非常清楚坏习惯会给孩子带来危害,但是由于在坏习惯开始出现的时候,一方面出于对孩子行为的宽容、放任,一方面坏习惯产生的危害还没有开始显现,所以,家长们在自我安慰中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式——惯着孩子。可是一旦坏习惯养成,就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改正,而且未必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

家长与其等孩子养成坏习惯再去改,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地给孩子“惯”出好习惯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长片面地理解了“惯”孩子的含义,觉得“惯”就是娇惯,只能得到“坏”结果。其实,只要家长会“惯”,“惯”得好,“惯”得有方法、有尺度,就能给孩子“惯”出很多好习惯来,这些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是会“惯”孩子呢?

第一,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会出于完全的恶意去犯错,更多的时候是他们不懂得正确的方法、途径,只是出于本能和习惯去做,结果导致行为与规范不符。明确了这一点,家长就要及时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并对此产生兴趣。引导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真正让孩子从内心做出改变。

第二,家长要规范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做出不合理举动的时候,训斥、压制、强行制止都不是好办法,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正在形成独立性的孩子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和家长对着干。正确的做法是,在引导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家长态度一定要和蔼,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在剥夺自己的想法,而应让孩子认识到家长是在教给自己更好的方法。

第三,家长要适时肯定孩子的做法。孩子即使犯了错,也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家长先肯定孩子积极的方面,然后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方面,就能够引导孩子将事情做得更好。因为孩子会对家长的肯定感到欣喜,在这种正面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对批评和纠正也能更平和地接受并做出改变。

第四,家长要懂得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是永远不可缺少的,赏识带给孩子的内心满足和愉悦是他们做得更好的直接动力。但是,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赏识体现的是对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要比任何的说教更能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赏识要有一颗平常心,就是要多看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夸大孩子的优点,让孩子以此为荣;赏识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好方法。此外,尊重孩子也是赏识的重要内容,家长的赏识会让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化为行动力。

第五,家长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尽管孩子会在实践中遭遇挫折,甚至是磨难,但这都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成长会产生温室效应——看上去很美,实际却毫无用处。而且,孩子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践,能够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信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

本书正是通过解答“为什么好孩子是“惯”出来的”这一问题开篇,引导家长朋友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介绍给家长朋友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惯”出好孩子的方法。此外,还列举大量身边的事例加以佐证,并介绍一些解决涉及“惯”孩子问题的具体做法,希望尽可能地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思路,帮助家长们多给孩子“惯”出一些好习惯,让孩子从中获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孩子是惯出来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文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85640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