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精华(专家审定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孩子那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为什么孩子会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为什么孩子总喜欢跑动,一点儿也坐不住?为什么孩子不能顺利适应幼儿园和小学生活?为什么有的孩子性格软弱,情绪不稳定?……

《蒙台梭利教育精华》是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及“儿童之家”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书中针对6岁之前儿童发展的特点,指导家长和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为孩子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环境,通过在儿童敏感期的正确教育,充分发挥孩子的内在生命力,实现儿童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计算能力、运动能力、独立能力以及好性格的养成。

内容推荐

玛利亚·蒙台梭利(Montessori,M.)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她在长期儿童研究和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发展了别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并创立了“儿童之家”,在那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开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精华》是在综合蒙台梭利所写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有吸引力的心智》五本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编译而成。围绕儿童发展的主线,给予家长和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和提示,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在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精华》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主任、教育学博导朱旭东教授审定,将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与中国家庭现状相结合,指导父母更好地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运用于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中。

目录

第一章 成长的秘密

孩子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并不立即表现出来,通过适宜环境的刺激和自身的努力形成着自己的个性。

奇迹:天使降临人间

成长:开始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独立:让孩子按自然规律长大

帮助:而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

呵护:给孩子一张最适合他们的床

活动能力对道德和智力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让孩子的兴趣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上

第二章 巨大的吸收力量

孩子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不是用大脑而是用心理能力来直接吸收知识的。

让母爱回归天性自然

更多地关注婴儿的精神世界

世界上最敏锐、最热情的观察者

正确帮助努力模仿的儿童

内部的控制才能使孩子集中精力

孩子的正常发展来自于专注某项工作

最难得的是有意志力控制的服从

自由是发展的前提

将孩子想要占有的从事物本身转移到事物所包含的知识上

第三章 敏感期的活力与激情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住孩子敏感期的良机,让孩子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什么是孩子的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1~4岁)

感官敏感期(1~4岁)

语言敏感期(1~4岁)

细节敏感期(1.5~4岁)

书写敏感期(3.5~4.5岁)

阅读敏感期(4.5~5.5岁)

动作敏感期(0~6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文化敏感期(6~9岁)

第四章 各种能力的均衡培养

创造者是孩子,不是父母,家长们一定要保持非常被动的态度,不能盲目、不合时宜地干预孩子。

注意力

想象力

运动能力

独立能力

智力

意志力

性格

第五章 不要用爱控制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往往事倍功半,弄巧成拙,自认为尽了最大努力爱孩子,可孩子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成人眼里的孩子

育人的核心是爱

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

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孩子的自尊心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孩子回归自然

己所不能,勿施于孩子

最好的奖励是孩子的自我奖励

第六章 教育:正确满足孩子的需要

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以自然的方式去成长。

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用心观察孩子的行为

好老师让孩子终生受益

简单明了的授课方式

出人意料的写字才能

放养的孩子更健康

体格训练

感觉训练

常用的教学用具

附录:蒙台梭利生平

试读章节

新生儿的出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刚刚降临到世界上的小生命突然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不得不为此做着艰难的挣扎。当这个新生儿做出对他来说最困难的调节,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照管他们呢?一个人的一生中再没有一个时期像出生时那样经历如此剧烈的冲突和挣扎,并承受那样大的痛苦。这个时期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一个人在婴儿期所经历的事情往往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出生后在儿童期的成长,不仅对本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他整个人生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到今天为止,当一个婴儿降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只关心他的母亲。她确实受苦了,大多数人都认为分娩是母亲整个生命过程中最为艰难的考验。但是新生儿就没受苦吗?人们只关心母亲是否受到了强光和噪音的干扰,但是对来自不受任何干扰、恒温之处的婴儿又有什么保护措施呢?事实上,同母亲一样,新生儿在分娩时也面临着一道难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过分娩,婴儿就彻底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母体。从新生儿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面临着生存的考验,他必须依靠尚未发育成熟的器官来维持弱小的生命。我们知道,婴儿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恒温的羊水中,母亲用身体保护着他不受到伤害,在那个最适宜的环境中,他一点一点长大。然而,随着分娩的来临,新生儿从母体温暖的羊水中来到了空气里,他必须尽快学会适应这个对他来说全新的世界。原来在母亲子宫里安心长大的胎儿,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就经历了这么一场生死的考验。婴儿那脆弱的身体被挤压着,带着一些委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急需大人的爱抚。而这时候我们又做了什么呢?在分娩的时候,人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母亲的身上,婴儿只是被粗略检查一下,确定他身体健全就完事了。

然而,当产妇在舒适的房间里放松休息的时候,有谁想起了同样饱受辛苦的婴儿呢?新生儿应该得到精心的照料,而在他出生之后,满屋的人由于缺乏经验都不敢碰这个新生儿,他实在太娇小脆弱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彻底地了解婴儿的特质,婴儿那稚嫩的身体非常敏感,照料婴儿一定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且要以婴儿自身的需求为主。要知道仅仅用一双强有力的手去牢牢抱住婴儿是不够的,他必须被正确地托抱,并且动作要轻柔舒缓。同时婴儿出生以后,不要立刻包裹住他,婴儿应该像画中描绘的那样裸露着,应该让婴儿保持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姿势。事实上,新生儿也无须穿任何衣服,即使是刚刚出生的第一个月也不需要。当然由于胎儿一直生活在母亲体内,当他出生后显然需要保暖。但这种温暖主要应该来自外界的环境而不是他的衣服。好在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已有所提高。

一般来说,对于新生儿,人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他的身体和物质方面的照料,还不能说是充分考虑到新生儿的真正需要。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已经为婴儿做了不少的事情,但是还要做更多的事情。我相信,在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婴儿的特点以后,他们就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照料婴儿。对于新生儿的保护,不仅仅是使他避免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同时也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他的心理能够适应周围的世界。

对于婴儿来说,出生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适应。他们不像动物那样天生就有既定的行为模式。身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的婴儿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直到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必须构建自己的精神生命,建立自己对外表达的机制。很多人说,婴儿成长的起点不只是在身体方面,更是在精神方面。这是因为,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必须要通过精神的指导和控制来进行。

那些富裕的家庭会给婴儿提供奢侈的物质享受,华丽的摇篮和昂贵的奶粉,但是却常常忽视了婴儿的心理需要,岂不知心理的健康比物质上的享受更加重要。对于婴儿,他最好呆在远离嘈杂的采光通风的房间,在这样的房间里,光线和温暖都能够及时调控到婴儿适宜的范围。

父母对待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悯,而应怀着一种崇敬之心,敬畏这个小生命,把小生命的心灵看成是一个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未知世界。

我曾经看到一个婴儿掉进地上放着的水桶里,险些被淹死。当这个婴儿突然下沉时,他张大了眼睛,不断伸展着他那小小的胳膊和腿,下沉好像吓到他了。这是他经历的第一次恐惧。婴儿要经历的第一次还有很多,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婴儿适应这个世界。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天里,应该让婴儿和母亲多接触,多交流,育婴室的温度、光线、声音要尽量与婴儿出生前一致,随后逐步向外界温度变化。移动婴儿时也要注意,不应该用手臂去抱,最好是用鸭绒被轻轻托住他们,不论抱起还是放下,动作都要轻,以免婴儿受到伤害。在母亲和婴儿之间有一条特殊的纽带,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一种力量,帮助他适应外部环境。可以这么说,出生只不过改变了婴儿与母亲的位置,从母亲的体内到了体外,其他方面的联系与交流并没有改变。母亲能够帮助婴儿顺利适应周围环境,使他们踏上争取独立的道路。

但是如果我们把对婴儿的照料和对母亲的照料比较一下,并想象一下照顾他们的方式有哪些不同,我们就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了。我们让母亲拥有绝对的安静,为了不打扰她而把她的孩子抱走,只是在喂奶的时候才抱回来;我们让婴儿穿上漂亮的衣服,并用花边和丝带把他打扮起来,这些使他不得安宁。

我们把婴儿从摇篮里抱到肩上,接着把他放下来,送到他母亲的身边,只是为了不想让一位刚分娩的母亲遭受更多的劳累,但是我们这样折腾一遍宝宝,有没有考虑到婴儿的感受呢?有人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婴儿还不知道痛苦或者欢乐,对他过分小心翼翼是愚蠢的。对于那些危在旦夕、不省人事的成年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身体上的帮助,而不是思想感情上的关切。然而,如果我们这样对待婴儿,是毫无道理可言的。P3-5

序言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她在长期的儿童研究和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儿童之家”,发展了别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并在不懈的努力下,向世界各国宣讲她的教育理念,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台梭利认为,童年是人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其著作中,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就是发现儿童的成长秘密、发展儿童的内在潜力和规律,给儿童以自由,尊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由发展。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着的完整个体,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儿童身上这一自然发展的神奇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发展,使他们的生命犹如一幅潜能不断彰显和展开的画卷。蒙台梭利在探究童年的秘密时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因此,蒙台梭利提倡教育家、教师和父母都应该仔细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期,及时给儿童以引导、帮助和鼓励。

在蒙台梭利思想中,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想要独立地探寻世界的奥秘,但是成人经常用自己的节奏代替儿童的节奏,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儿童来思考。成人应该明白,儿童不是容器,不是大人们的附庸,儿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成人只有在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平等的沟通,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要,才能逐步发现孩子自身拥有无限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就像一颗蕴藏着生命活力和发展潜能的种子,它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吸收有益的养分,茁壮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为孩子提供满足其心理发展需要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内在生命力的自然发展。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甚至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但是,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正是自己的爱,或者说正是父母以爱的名义让自己孩子的心灵受到不利的影响和伤害。在此并非否定父母的爱,而是他们爱的方式与方法不对。正所谓“教子有方”,所以,除了爱,父母更应该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呢?它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生理、心理成长的变化情形与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孩子心智与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为最有用、最有效率、最幸福的人!”而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法,是一套非常实用的、操作性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能在不损害幼儿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达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通过使用丰富的蒙台梭利教具,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以及自然人文教育,培养儿童独立、自信、乐群、注意力集中、意志坚定的优良品质,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蒙氏幼儿教育法始终贯穿其幼儿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其自由原则、独立原则的具体操作和体现。

本书是在综合蒙台梭利历年所写《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吸收性心智》五本重要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编译而成。以发现童年的秘密为起点,在儿童有吸收力的心智的基础上,发现儿童的敏感期,同时在培养儿童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给予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指导以及学习的环境的准备,通篇围绕儿童发展的主线,给予家长和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和提示,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在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使得儿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发现成长的秘密。从降生那刻开始,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儿童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儿童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并不立即表现出来,他通过适宜环境的刺激和自身的努力形成着自己的个性。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觉醒,并按其自身规律使其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激活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不是用大脑而是用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并通过吸收周围环境的知识和经验,他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这种被称为“吸收性心智”,赋予了儿童巨大的学习能力。这一能力使他们以无意识的方式高效全纳地吸收周围的经验和知识,不仅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学习成人的生活和行为,而且创造他们自己的独特个性。

把握住儿童的敏感期。儿童从出生到6岁,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倾向。这时,儿童会通过各种感官,像一块海绵似的去吸收他所感兴趣的知识,这说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敏感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书写、阅读等分别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在敏感期内,儿童对相关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比如1-2岁的儿童对细节特别敏感,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细枝末节上。成人的作用在于把握住儿童敏感期的良机,让儿童获得做好的学习效果。

感受爱的力量。儿童来到这世界上改变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家人和他的周围世界。儿童的心中充满了爱,这种爱使他们以敏锐和激情的方式认识探索周围世界,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熟悉无睹的事物,感受生命和创造的快乐。可以说,儿童因爱而成长。成人如何成为儿童生活发展的导师、促进他们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这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的素质,激发成人的自我完善,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发展有利。

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种有秩序的、美的、富有吸引力的、能给儿童以安全感的环境,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自由操作的活动材料,满足儿童活动的乐趣:环境的设置既要适合不同儿童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儿童独立进行操作活动,又要为儿童提供与小伙伴和成人交往的机会,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精华》是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及儿童之家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书中针对6岁之前儿童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对儿童的敏感期、感觉、运动、智力等基本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家长指导儿童掌握阅读、书写和计算的基本技能,和进一步了解蒙台梭利教具。本书最为可贵的是,以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基线,将儿童自由发展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最真实、最有助于儿童成长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不仅可以对家长,而且也可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朱旭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精华(专家审定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译者 林检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8355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1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