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不相见/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何夕创作二十年精品集。

《人生不相见》收录了何夕创作的十一篇科幻小说,其中,《伤心者》《爱别离》《人生不相见》等为中国科幻创作最高奖--银河奖获奖作品。

内容推荐

何夕作品奇崛清丽,如神龙夭矫天外。他善于把艰深的物理理论糅合到情节中,更善于在科幻的框架内构建回肠荡气的感人故事,拨弹读者心弦。

《人生不相见》收录了何夕创作的十一篇科幻小说,其中,《伤心者》《爱别离》《人生不相见》等为中国科幻创作最高奖--银河奖获奖作品。

目录

伤心者

小雨

爱别离

审判日

我是谁

假设

天生我材

田园

祸害万年在

万能时代

人生不相见

后记:科幻,在路上

试读章节

十八英寸电视机里正放着夏群芳一直在看的一部连续剧,但是,她除了感到那些小人儿晃来晃去之外看不出别的。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两次,只有粉丝汤还在冒着微弱的热气。夏群芳忍不住又朝黑黢黢的窗外张望了一下。

有电话就好了,夏群芳想,她不无紧张地盘算着。现在安电话便宜多了,但还是要几百块钱初装费,如果不收这个费就好了。夏群芳想不出何夕为什么没有回来吃饭,在印象中,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何夕只要答应她的事情从来都是作数的,哪怕只是像回家吃饭这样的小事,这是他们母子多年来的默契。夏群芳又看了眼桌上的饭菜,她没有一点食欲,但是靠近心口的地方却隐隐地有些痛起来。夏群芳撑起身,拿瓢舀了点粉丝汤。而就在这个时候,门锁突然响了。

“妈。”何夕推着门就先叫了一声,其实这时他的视线还被门挡着,这只是多年的老习惯。

夏群芳从凳子前站起来。由于动作太急凳子被碰翻在地,“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虽然是责备的意思,但是她的语气中却只有欣喜了,“饿了吧?我给你盛饭。”

何夕摆摆手,“我在街上吃过了。有同学请。”

夏群芳不高兴了,“叫你少在街上乱吃东西的,现在传染病多,还是学校里干净。你看对门家的老二就是在外不注意染上肝炎的……”夏群芳自顾自地念叨着,她没有注意到何夕有些心不在焉。

“我知道啦。”何夕打断她的话,“我回来拿衣服,还要回学校去。”

夏群芳这才注意到何夕的脸有些发红,像是喝了点酒,她有些不放心地说:“今天就不回校了吧。都八点钟了。”

何夕环视着这套陈设简陋的两居室,有好一会儿都没有出声。“晚上刘教授找我有事。”他低声说,“你帮我拿衣服吧。”

夏群芳不再说话,她转身进了里屋。过了几分钟,她拿着一个撑得鼓鼓的尼龙包出来。何夕检视了一下,朝外拽出几件厚毛衣,“都什么时候了还穿这些。”

夏群芳大急,又一件件地朝口袋里塞,“带上带上,怕有倒春寒呢!”

何夕不依地又朝外拽,他有些不耐烦,“带多了我没地方放!”

夏群芳万分紧张地看着何夕把毛衣统统扔了出来,她拿起其中一件最厚的说:“带一件吧,就带一件。”

何夕无奈地放开口袋,夏群芳立刻手脚麻利地朝里面塞进那件毛衣,同时还做贼般顺手牵羊地往里面多加了一件稍薄的。

“怎么没把脏衣服拿回来?”夏群芳突然想起何夕是空着手回来的。

“我自己洗了。”何夕转身欲走。

“你洗不干净的。”夏群芳嘱咐道,“下次还是拿回来洗,你读书已经够累了。再说你干不来这些事情的。”

“噢。”何夕边走边懒懒地答应着。

“别忙,”夏群芳突然有大发现似的叫了声,“你喝口汤再走。喝了酒之后是该喝点热汤的。”她用手试了下温度,“已经有点冷了。你等几分钟,我去热一下。”说完,她端起碗朝厨房走去。等她重新端着碗出来时,却发现屋子里已经空了。

“何夕——”她低低唤了声,然后便急速地搜寻着屋子,她没有见到那两件被塞进包里的毛衣,这个发现令她略感欣慰。这时,一阵突如其来的灼痛从手上传来,装着粉丝汤的碗掉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响声。夏群芳吹着手,露出痛楚的表情,这使得她眼角的皱纹显得更深了。然后,她进厨房去拿拖把。

我站在饭桌旁,看着地上四处流淌的粉丝汤,心里在想,这个汤肯定好喝至极,胜过世上的一切美味珍馐。

P10-12

序言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夕、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科幻世界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科幻的全方位推动。科幻图书出版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中国科幻需要长远眼光,需要一种务实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场化的手段,因而我们着眼于远景,而着手之处则在于一块块“基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基石,我们并没有什么限定。因为,要建一座大厦需要各种各样的石料。

对于那样一座大厦,我们满怀期待。

后记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被人问到为什么会选择科幻写作,我的回答几乎每次都是相同的两个字:爱好。这个回答有些空泛,基本上无法满足提问者的好奇心,但这就是真实的情况,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正是内心的热爱,支持着作者、读者与科幻相守至今。

进入这个圈子是在1991年,即使除去中间因为各种原因同科幻疏远的几年,也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不知不觉间,自己已从“新军”变成“老人”。早年作品的青涩与年龄堪成正比,当初作品能够问世,纯粹是科幻世界杂志社几位可敬的师长提携后进。这次整理作品时本想作大改动,但后来觉得这是当年自己真实思想的体现,还是尽量保持原貌吧,算是一段时光的纪念。

如果从鲁迅、梁启超翻译凡尔纳的作品算起,中国科幻之路已经超过了一百年,即便从顾均正先生创作《和平的梦》算起也有七十多年了,在这期间,真正称得上辉煌的时段非常有限,更多的时候处于萧条或是低谷,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有人认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科幻创作及科幻理念都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发展,但情况真的如此吗?一篇名为《美英科幻小说的题材》的论文列举了十六种科幻小说:太空、生物和环境、战争和兵器、过去和未来的历史、噩梦和警示、大灾难和世界末日、超越时空、技术和技术制品、城市和文明、机器人和超机器人、机制思维、超能力、进化畸形、性和性异常、污染问题、反科幻题材。这篇论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虽然比英国科幻学者布里安·阿什的分类少了三种,但已足以让我在第一次看到时感慨良多。中国科幻历经坎坷,有着自己的“黄金时代”、“蹉跎岁月”以及所谓的“新时期”,但细数这个过程中的所有作品,却都没有超出上面那个清单的樊篱——这还是一篇发表于三十年前的论文(布里安的清单在时间上要更早)。

也许现在可以解释我的感慨从何而来了,一个以想象力、创新以及所谓“科学内核”为最根本生命力的文学类型竟然早就被划定了疆域,这正是科幻“难”之所在。科幻创作真的很难,个中滋味局外人殊难理解。许多人在触碰到这个困难之后退却了,这跟才情关系不大,更像是一种本能反应。比如,《那多手记》的作者那多和《昆仑》的作者凤歌都可谓才华横溢,但他们在科幻面前却都浅尝辄止,转投到自己更能驾驭的领域(灵异和武侠),同时他们也在不同场合感叹过科幻创作之“难”。正是这种困难,导致优秀科幻作家和作品的产生成为了小概率事件。不过,我对这一点的看法倒是比较简单:虽然超越这个所谓的“幻想的疆域”极其困难,但没有什么绝对的必要。在文学中,有些主题本来就具有永恒性(比如爱情),所以会被冠以“母题”的称谓。科幻小说也不必为创新而创新,有了相当数量的作品为基石后,突破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身处信息时代,资讯的传播和普及越来越快,读者的眼界已经变得非常开阔,这就必然让许多擅长“掉书袋”的作者感到压力巨大。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独立见解的作品,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获得读者的青睐。人物、情节、场面当然极为重要,没有这些不可能成就佳作,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东西的的确确不是科幻的根和魂。而另一方面,科幻虽然披着想象力的五彩霓裳,但在现实中却已经变得无比世俗(标准说法是市场化),实际上,现在评价一部科幻小说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我在多年前的一次访谈中说过,如果对中国科幻的未来作一个乐观的估计,那就是畅销书和影视的结合;科幻若不能大举进入公众视野,就根本谈不上发挥影响。现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科幻的态度非常奇怪,一方面在影院里由衷地感叹科幻营造出的超越现实百倍的壮丽(不仅仅指感官画面),一方面却在思想上将科幻小说划归儿童文学的范畴。这就是现实——虽然矛盾,但在现实面前,包括科幻作家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对抗而只能遵从,否则就会成为曲高和寡的“伤心者”。但我们可以在这个现实的铁壁前寻找丝丝潜在的狭缝,塞进一些我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塞的东西多了,狭缝就会松动开裂,直到变成一扇可以依稀看见远方壮丽风景的窗户。窗户进一步扩展,便可以变成铁壁上的一道门,让我们得以跳出井圈,拥抱另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脚下黑暗泥泞的道路会一直陪伴我们。而在平凡世界的尽头,遥远的星光会对我们展露出永恒的诱惑。

科幻,在路上。

书评(媒体评论)

何夕作品奇崛清丽,如神龙夭矫天外。他善于把艰深的物理理论糅合到情节中,更善于在科幻的框架内构建回肠荡气的感人故事,拨弹读者心弦。

——著名科幻作家 王晋康

我们可以被一部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力和创意震撼,然后在另一部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又被第三部中曲折精妙的故事吸引,但要想从一篇小说中同时得到这些惊喜,只有读何夕了。这些似乎很难共存的特质在何夕的作品中完美地结合,使科幻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著名科幻作家 刘慈欣

何夕的小说是一流的,是科学、道德和柔情的结合,讲述生命、社会和物理世界的真相及冲突,每每有出人意料的震撼。

——著名科幻作家 韩 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不相见/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471825
开本 32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7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