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房地产怎么啦--告诉您一个真正的房地产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在风口浪尖上推出来的书,并不是对房地产暴利的道德审判,也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房价或涨或跌的口水战。它讲述的主要是与房地产有关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人是鲜活的人,事是有趣的事。你不能将本书当成一部房地产的正史来读,这是一部房地产江湖的野史,告诉你房地产到底怎么啦。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房地产热点问题和各种利益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人物为主线,以故事为基础,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和分析风云激荡的地产江湖,让读者酣享一顿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

除了聚焦于房地产热点问题,全书逐次描述了开发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房奴、炒房客等沉浮于地产江湖的各色人等,将开发商的奋斗经历、炒房客的暴富神话、房奴的辛酸故事、专家学者的借题发挥和炒作、政府官员与开发商之间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逐条娓娓道来。读者在兴味盎然的阅读中,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的地产江湖。

在全书的结尾部分,我们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地产江湖的峥嵘往事,从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发轫到半个世纪以前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崛起,从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开发到中国古代的房地产故事,可谓是内容丰富、趣味无穷。

目录

第1章 房地产开发商那些事儿

 一、梁希森:讨过饭、盖别墅、种土豆的开发商

 二、黄如论:海外归来、深不可测的地产大佬

 三、孟晓苏:从中南海走向地产江湖的社会精英

 四、张玉良:“做生意、讲政治”的房地产商

 五、许家印:处变不惊、扭转乾坤的地产枭雄

 六、谢强: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和豪门恩怨

 七、潘石屹:甘当“二道贩子”的精明开发商

第2章 政府、官员那些事儿

 一,“房子”的诱惑:一张腐败的温床

 二、周久耕:一包烟引发的牢狱之灾

 三、8年抗战:巾央政府缠斗高房价

 四、士地财政:地方政府的土地情结

第3章 房奴、炒家那些事儿

 一、炒房团:南征北战的资本兵团

 二、走出蜗居:3个房奴的真实故事

 三、走近蚁族:当房奴也是一种奢望

 四、经济适用房:帮了谁的忙

第4章 热点聚焦:地产江湖一锅粥

 一、房价是政府说了算,还是房地产商说了算

 二、谶语:房地产崩盘时问表

 三、海南:哥买的是一个传说

 四、拆迁:地产江湖的血腥味儿

第5章 江湖往事:房地产的前世今生

 一、回眸:中国古代的房事儿

 二、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开发商

 三、霍英东:地产江湖的一代宗师

 四、骆锦星:内地房地产的鼻祖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梁希森:讨过饭、盖别墅、种土豆的开发商

地产江湖是一个诞生传奇的地方。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很多人背后都有一段穷困潦倒的艰辛往事。一旦功成名就,这些辛酸的记忆反倒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啧啧称奇。梁希森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在发家之前要过饭、打过铁,后来多少有些阴差阳错地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盖出了京城最贵的别墅——玫瑰园,而且发家之后,他以一个农民特有的执着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续写了自己的传奇——搞新农村建设,拆旧房、盖别墅,把农民变成工人、城里人;砸进20多亿元,研发脱毒土豆种薯,八年抗战,艰苦卓绝,终于见到了“薯”光。

1.讨饭娃成了有钱人

1955年,梁希森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杨家乡的梁锥村。梁希森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当时赶上3年自然灾害,粮食严重匮乏,连地瓜面都成了稀罕物。梁希森年幼的弟弟只能吃地瓜面和树皮面和成的干粮,慢慢地肚皮泛绿,后来竟然活活饿死了。

为了能够活下来,10岁的梁希森离家到河北讨饭,一走就是3年。期间,他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感恩图报的梁希森曾经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发财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事实上,这种报恩的心理和“有饭大家吃”的观念一直影响着梁希森日后的事业。

当时,梁希森经常去要饭的一户人家很喜欢他,就劝他留下来,给他们当儿子,顺手还给了他比往常多一倍的地瓜馍。梁希森留了下来,成了人家的干儿子。

这户人家已经有了一个8岁的儿子,小孩子不喜欢梁希森,还经常找机会欺负他。梁希森忍无可忍,在他留在这户人家第7天的上午,趁家里没有其他人,梁希森把门关上,把欺负他的小男孩暴打了一顿,出了口恶气,然后就逃跑了。后来,他再也没去过这个村子要饭。

30多年后,也就是梁希森建起了著名的房地产项目玫瑰园之后的’2000年,他开着奔驰,带着礼物回到了这个村子。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那户人家,但是两位老人已经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当初欺负他的小男孩。梁希森请干弟弟吃了一顿饭,塞给他5000元钱。

13岁的时候,梁希森当了铁匠学徒;17岁,他进了河北沧州的一个锻造厂当锻工,后来还被提拔为车间主任。

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梁希森精明的头脑和顽强的个性。改革开放之后,在外闯荡多年的梁希森回到家乡,用自己积攒下的1万多元钱跟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面粉厂,1年能赚三四万元。后来,梁希森还开过调料厂、农药厂、毛巾厂、钢结构厂,搞过装修工程队。1995年,梁希森组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乐陵希森集团有限公司。

有了钱的梁希森开始回馈乡里,他拿出8万元为村里建了一所养老院,还出资5万元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事业做大之后,他不仅花400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柏油马路,而且出资25万元将黄夹镇杨家乡中学扩建为“希森中学”。黄夹镇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可以得到他2万元的奖励。为了解决村里的洗澡和供暖问题,梁希森投资250万元打了一口地热井。与此同时,他还捐款200万元支持乐陵市修通了外环路。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梁希森捐款上亿元。对于他的慷慨解囊,家里人不太理解,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傻子”。对此,梁希森很是不以为然。一年春节,梁希森和大哥在一起聊天,大哥说“你真傻”。梁希森反驳道:“你说我傻,可是我现在住的房子比你的房子面积大,你的房子还是我盖的;我现在坐奔驰,你就想开单位的桑塔纳,我还不让你开,你说谁傻。”一番话说得大哥哑口无言。

梁希森的文化程度和他究竟认识多少个字,一度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他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住旅馆的时候填登记卡都要找人帮忙;跟别人谈完生意,到签字的时候,对方才知道他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有人说他上过一年小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的字还不到200个,读不了报纸。

后来,梁希森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做了澄清,据他本人讲,自己一年书都没读过,但名字还是会写的,除此之外,还能认识二三百个字。他平时太忙,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看报。收到信件或传真的时候,都是秘书念给他听;如果是比较机密的文件和资料,则让老婆看。

文化程度制约了梁希森的语言表达能力,他掌握的词汇不多,不仅满口大白话,还夹杂着大量的方言、俚语和省略语,很少有高深的理论术语,而且缺乏条理。但他的思维敏捷、眼光独到,能够抓住问题的重点。

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本身的悟性和多年来商场上的摸爬滚打,赋予了梁希森精明的商业头脑和练达的人生智慧,他不仅洞明世事,而且体察人情。2001年,梁希森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森集团”更名为“希森三和集团”,“三和”两个字有着深邃的意蕴,也是对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纲领的呼应。用梁希森的话说,“我认为和谐社会必须和谐发展。怎么和谐呢?就是我们这个企业和农民和谐发展,农村和城市和谐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P2-4

序言

“房疯”时代的黄昏,地产江湖的野史

2010年4月17日,“国十条”横空出世,地产江湖风云突变。这轮调控是否会再次成为“空调”,还是宣告房地产暴利时代的终结?高高在上的房价会掉头向下吗?人声鼎沸的地产江湖向何处去?房地产怎么啦?国人心中有一大堆大大的问号。

这是一个“房疯”的时代——房价涨疯了,有人气疯了,搞房地产、炒房子赚疯了,买房的压力让人发疯了,没房子的人想房子想疯了,几乎所有人都卷入了与房子有关的话题和事件当中,理智的堤防被冲决,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泛滥成灾,举国皆为“房”狂。于是,有人跑马圈地,大举造房;有人一掷千金,疯狂炒房;有人焦虑恐慌,举债买房;有人声嘶力竭,坐而论房……悠悠“房事”,你我皆为“事中人”!风雨江湖,大家都在江湖飘!

疯狂往往是终结的先兆,登峰造极之日,通常就是高潮过后的落幕之时。当房价涨上了天,“地王”出尽了风头,开发商和炒房客赚足了钱,老百姓的怨气汇聚成了强大的气场,中央政府到了忍耐的极限,也就宣告了“房疯”时代的黄昏降临。落日的余晖灿烂、绚丽,但已经日薄西山、残阳如血。

这本在风口浪尖上推出来的书,并不是对房地产暴利的道德审判,也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房价或涨或跌的口水战。它讲述的主要是与房地产有关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人是鲜活的人,事是有趣的事。你不能将本书当成一部房地产的正史来读,这是一部房地产江湖的野史,告诉你房地产到底怎么啦。

在风诡云谲的地产江湖中,房地产开发商绝对是主角。这些年,房地产行业批量生产着亿万富豪,他们低下头去数钱数到手抽筋,仰起脸来就要承接漫天的口水。政府调控、学者批判、舆论声讨、老百姓怨声载道,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开发商。

其实,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在21世纪中国最受瞩目的商人时,会发现他们通常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至少在他们发迹之初,在人生、事业的起步阶段,个人的智慧和努力、眼光和魄力是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所以,本书花了比较大的篇幅讲述了几个开发商的故事。其中有放着房地产的大买卖不干,砸进20多亿元种土豆的梁希森(早年讨过饭、打过铁,大字识不了一箩筐,却兼有农民的朴实和商人的精明);下南洋淘得第一桶金,回国搞房地产的黄如论(宋代名儒之后,通《易经》、懂风水,开盘必做法事);给万里当过秘书,在中南海工作了8年的孟晓苏(其人书卷气很浓,而学者与商人的界限通常很难跨越,所以他掌舵的中房集团一直惨淡经营);富有政治头脑、官商两界左右逢源的张玉良(毕竟是弃官从商的人,深谙官场进退、政商合作的真谛);在生死关头孤军奋战、力挽狂澜的许家印(一代地产枭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企业家的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站得高,看得远”的王者风范和“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将风度以及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铁腕作风);还有拿地高手、中国房地产第一职业经理人谢强与两家地产豪门(珠江和富力)的恩恩怨怨以及“地产界的章子怡”、精明的“二道贩子”潘石屹。

地产江湖上少不了政府和官员的戏码,例如与高房价缠斗了8年的中央政府;土地财政搞得有声有色,对宏观调控态度暧昧的地方政府;抵挡不住房子的诱惑,导致身败名裂的官员。在所有殒身于地产江湖的官员中,周久耕大概是最让人唏嘘感叹的一个,一句“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犯了众怒,一包天价烟、一块世界名表露出了马脚,换来11年的牢狱之灾,真可谓“一失言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甲子身”(“周至尊”1960年生,2009年判刑11年,出狱时刚好60岁),人生无常,命运弄人。身陷囹圄,“周至尊”也没闲着,还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官场小说呢!  当然,还有纵横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今又走向世界,炒遍日韩等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美洲、大洋洲的炒房团以及形形色色的“房奴”:有的在等待中蹉跎了岁月,在恐慌中当上了“房奴”;有的用青春和美貌交换一套房子;有的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蜗居、实现安居。而对于群居的蚁族来说,当“房奴”也是一种奢望。“房奴”背着沉重的蜗牛壳,而蚁族则聚居在拥挤的蚁穴里。

作者突然想起那个有点心酸的小幽默故事。小蜜蜂向蝴蝶求婚,蜜蜂说:“嫁给我吧!我每天都让你吃上最甜的蜂蜜。”蝴蝶说:“你天天忙来忙去就知道吃。甜食会让我变胖的,我要嫁给蜗牛。”蜜蜂说:“为啥呀?”蝴蝶说:“你看你整天都住集体宿舍,人家蜗牛好歹是个一居室。”在这个房价上天、“房奴”遍地的时代,幽默换来更多的是苦涩的笑。

经济适用房(以下简称经适房)也值得一说,它本是穷人的面包,现在却成了富人的二奶(大奶是商品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一道查处经适房“出售、出租、闲置、出借”的禁令,曾让多少人夜半惊魂、乱作一团。的确,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难免会做贼心虚!

房地产当前的热点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我们相信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调控能力,以往政府有所顾忌,担心采取强硬的调控措施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低迷,拖累经济增长,引发银行业的金融风险,导致老百姓出现负资产,所以出台的政策一直比较温和、谨慎,效果甚微。但中央政府此次下定决心,重症用猛药,乱世用重典,完全能够遏制住房价的过快上涨。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要遏制暴涨的房价,而非打垮房地产市场,放任房地产崩盘和房价一泻千里。所以,房价的“适当回调、稳步上涨”才是合理的政策诉求和目标所在。

广为流传的“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固然有其荒谬的一面,但也不失为“房疯”时代敲响一记警钟。海南房地产20年后的再度疯狂、暴力拆迁的血雨腥风,都是对人们的当头棒喝和严重警告。

沉重的话题之后,我们还想留给读者一些轻松和回味。如前所言,这本书是地产江湖的野史,既然是野史,就要有趣,要好看。沿着地产江湖的时间维度纵向回顾,你会看到内地房地产行业的祖师爷骆锦星开发的第一个商品房小区、拍得的第一块地;地产江湖的一代宗师霍英东制作的第一份售楼书,卖出的第一个“楼花”;民国时期那些风云一时的地产商: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拥有中国第1号车牌的周湘云以及远东首富、上海地皮大王、抢过周湘云车牌的犹太人哈同。

中国古代的“房事儿”能为地产江湖平添一些古色古香的情趣。“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贵的又何止是米价,大诗人白居易也只好跑到长安的卫星城去买房,和今天的都市白领一样,当起了在城里租房上班、回郊区家里度假的候鸟;苏东坡的办公楼和机关宿舍竟然是危房,只得申请政府给些有价证券,换取维修经费;朱元璋曾有过为全国人民盖保障房的空想社会主义念头,但还是没能管住明朝房价的过快上涨,迫使南京最高学府的长官靠节约办公经费,团购了一批公房给下属们住,北京最高学府的长官则干脆自掏腰包,给职工们盖宿舍。

房地产怎么啦?从古至今,这说不完的房事儿,看不尽的地产江湖啊!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王征彬、刘小玲、乔树森、邓琼芳、唐高进、白春雨、徐梦、刘雪冬、张文洋、杜海琴、杜勇、杜学轼、饶明珍、曹修连、李小英等人搜集并整理了大量资料,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他对书稿的结构和写法提出了很多非常专业的建议,正是他的指导和鼓励,才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写就此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房地产怎么啦--告诉您一个真正的房地产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荣//陈国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64720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