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中理解和使用那些无名者的作品?无名者的自传体小说如何可以作为大历史的文献?通过这些无名者作品所呈现的,是什么样的近世中国社会的生活和心情?促使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是二〇〇二年王振忠先生在婺源发现的一部奇书,一个后世未必知名的徽商詹鸣铎的自传体小说《我之小史》。关于这部《我之小史》的内容和意义……
图书 | 本无畛域--书评七篇(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如何在历史中理解和使用那些无名者的作品?无名者的自传体小说如何可以作为大历史的文献?通过这些无名者作品所呈现的,是什么样的近世中国社会的生活和心情?促使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是二〇〇二年王振忠先生在婺源发现的一部奇书,一个后世未必知名的徽商詹鸣铎的自传体小说《我之小史》。关于这部《我之小史》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推荐 这部小书,是在俞晓群兄的热情和陆灏兄的催促下编成的。其中,收录了几篇我最近借著书评的机会而写的议论,涉及的时间是从晚清到当代,大致上还不算是无病呻吟,可以说大多还是有感而发。现在辑成一辑,命名为“本无畛域”,没有太多的深意,只是一方面现成地挪用了第一篇的篇名,一方面也是表示,不仅文学、历史和思想之间的界沟只是“划地为牢”,就是古代历史和今天情事之间,也总是“藕断丝连”。 目录 本无畛域 欲以“旧道德新知识”六字包扫一切 “刮骨疗毒”的痛苦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成为中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 黄河依旧绕青山 七十年代的故事、八十年代 的记忆和九十年代的写作 后记 试读章节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可是,学科制度这种本是人为的畛域,却在很多场合被当成了观察和使用文献的楚河汉界,让人想到的成语就是“划地为牢”。其实,历史学家很早就在利用小说戏曲重建历史,描述和讨论诸如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生活、商品交换等等问题。像吴晗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创刊号发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不仅得到郑振铎的称赞,连胡适也相当称许,《三言二拍》早就成了人们熟知的史料。尽管文学史也常常不自觉地在研究文学的过程中,越境介入思想史的领域,像文学批评史一类的论著,就常常和思想史分不开界限,但是,文学资料在正宗的历史,甚至思想史领域著作中,被使用得还是相当少。其实,作为记述史实的历史,可能对这类多少有些夸张和虚构的小说需要警惕,但是,作为考察理性和情感的思想史,却不必胶柱鼓瑟或因噎废食,任何文学作品也许在事实上有想象,但在语言、立场和情感上,却仿佛“当堂呈供”,并不能把自己的本相全盘隐匿。特别是,詹鸣铎的《我之小史》相当纪实,他自己也说,“在下这书,要成一部信史”,为了成为“信史”不惜自曝其隐私,“有什么写什么”,王振忠教授的《代前言》中也给它一一作了查对验证。因此,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大变局时代中的商人子弟的思想波动和情感历程,也可以看到这个时代一般读书人知识世界的变化。 一直学习举业的詹氏,本来弄得精熟的是经典、诗赋、八股、对联,后来在木行做生意又学得龙泉码子、木业市语、推游水图、并清排本等之装排式,加上“游山玩水,变为寻花问柳”的那些本事。尽管他对别人“北洋大学毕业,赏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其实是口水涎涎地羡慕,但是,因为自己是土生员出身,便讽刺人家“洋货好看,哪抵得国货结实。譬如贡缎每尺计洋一元另,洋缎则每尺二角另,货有好歹,价有高低,岂可相提并论”。尽管他很自负是中过举业,做过八股的,可是,当察觉时局变化时,他又学得不少时尚新知,什么行政法、财政学、民法、自治等等都一知半解,因此颇能“与时俱进”。县里委办调查户口,他可以当调查员,朝廷颁行新政建学堂,他可以写诗称颂还任学长,地方成立自治公所,他也能当个五段段董。所以,在辛亥之后他对于政局新变全无抵触。你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像詹氏这样的一般知识人,头脑里是旧观念加上新学问,肚子里是古诗文羼了洋词汇,行动上是旧传统加上新文化。请看一九〇八年他给父亲关于劝止“分炊”的书信,原本文绉绉的“本诸父命子承之义,理当庭训是遵”后面,居然也可以把“分家”牵扯到“树独立帜,撞自由钟”,甚至洋洋洒洒说到“况值开通时代,全球之上,有创世界主义者,五洲五种,尽欲引为同胞,圣人天下一家,亦不过此等气量。今至亲兄弟,乃欲离群而涣散之,抑何窄隘乃尔”。P10-12 序言 这部小书,是在俞晓群兄的热情和陆灏兄的催促下编成的。其中,收录了几篇我最近借著书评的机会而写的议论,涉及的时间是从晚清到当代,大致上还不算是无病呻吟,可以说大多还是有感而发。现在辑成一辑,命名为“本无畛域”,没有太多的深意,只是一方面现成地挪用了第一篇的篇名,一方面也是表示,不仅文学、历史和思想之间的界沟只是“划地为牢”,就是古代历史和今天情事之间,也总是“藕断丝连”。 葛兆光 二〇一〇年七月九日 后记 这里凑成的七篇书评,原先都曾发表在国内的报刊上,但从未收入我的各种集子。下面把原发表的报刊列出,同时也表示对这些报刊的感谢。 《本无畛域》发表在《读书》二〇〇八年第五期。 《欲以“旧道德新知识”六字包扫一切》发表在《书城》二〇〇八年第五期。 《“刮骨疗毒”的痛苦》发表在《经济观察家报》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三日。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发表在《读书》二〇〇一年第十一期。 《成为中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发表在《读-书》二〇〇六年第六期,同时刊登在何兆武先生《上学记》卷首,三联书店,二〇〇六。 《黄河依旧绕青山》发表在《读书》二〇〇三年第十二期。 《七十年代的故事、八十年代的记忆和九十年代的写作》发表在《万象》二〇〇三年第五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本无畛域--书评七篇(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葛兆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00255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4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62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36 |
丛书名 | |
印张 | 4.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90 |
宽 | 123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