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泓编著的《钟馗文化》全面介绍了钟馗文化源流,钟馗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讲述了钟馗与唐明皇的故事,对钟馗传说进行考证分析,追溯了钟馗的来历、钟馗的身份、钟馗与门神、钟馗嫁妹的来龙去脉等,并对钟馗绘画特别是各地年画进行品鉴介绍,通过作者收藏的大量钟馗题材的民间年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钟馗崇拜现象。
图书 | 钟馗文化/中国民间年画诸神文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沈泓编著的《钟馗文化》全面介绍了钟馗文化源流,钟馗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讲述了钟馗与唐明皇的故事,对钟馗传说进行考证分析,追溯了钟馗的来历、钟馗的身份、钟馗与门神、钟馗嫁妹的来龙去脉等,并对钟馗绘画特别是各地年画进行品鉴介绍,通过作者收藏的大量钟馗题材的民间年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钟馗崇拜现象。 内容推荐 沈泓编著的《钟馗文化》内容介绍:钟馗为人们喜爱,代表了人们对平民神仙的喜爱,这种喜爱和对关公的喜爱不同。钟馗不是大将,也不是武圣,他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个贫寒读书人,这使他成为古代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故事里钟馗距离梦想仅仅一步之遥,却因皇帝个人好恶,而痛失美好前程,他的冤屈经历易于引起历代读书人的共鸣。因此钟馗的平民身份,与传说故事的通俗性相吻合,使他具有了广泛的人民性,比起高高在上的诸神,他更具有现实意义。一起来翻阅《钟馗文化》吧! 目录 第一章 钟馗文化源流 第二章 钟馗信仰民俗 第三章 钟馗打鬼与鬼文化 第四章 钟馗的来历和出处 第五章 钟馗的身份 第六章 钟馗与唐明皇的传说 第七章 钟馗嫁妹的传说 第八章 当代流传的钟馗传说 第九章 钟馗的戏剧影视作品 第十章 描写钟馗的长篇小说 第十一章 名家涉笔钟馗画 第十二章 钟馗年画艺术 第十三章 门神钟馗 第十四章 钟馗年画中的蝙蝠 跋 试读章节 宋代是傩仪发生大转变的时代,所以宋代以后,钟馗信仰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其特点是,逐渐向着世俗化和民俗化方向发展。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宫中岁除所行的傩仪:“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郡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 从书中可见,宋代,钟馗戏开始流行:,“又爆竹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革华)简,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描述了在近岁节的十二月里,市面上销售的吉祥物品中有钟馗画:“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唐代的方相氏、十二兽等角色,在宋代汴京宫中举行的大傩中,已销声匿迹。参加驱邪的将军、门神、判官、钟馗等角色,都是由教坊人来扮演的,变成了岁除举行的只有象征作用的民俗活动。 吴越之地在五代十国时就已流传着钟馗捉鬼的信仰和除夕之夜驱傩的习俗。至宋室南迁后,汴京宫中的驱傩惯例照样保留下来,禁中驱傩埋祟的队列中也照例还有装扮成钟馗的演员。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所撰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钟馗其人及其传说则变得完整和丰满起来。沈括记录的这个传说,历来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一个情节最丰富、最完整的异文,它标志着钟馗传说发展中的一个转折。此文的全文可见下一章。 稍后出现的有关钟馗传说的记载,还有已经亡佚的有《唐逸史》(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唐末以后的作品,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四《梦钟馗》条注引),还有高承(1078—1085)的《事物纪原》。 《唐逸史》和《事物纪原》描写的钟馗传说情节与《梦舞钟馗赋》和《梦溪笔谈·补笔谈》基本相同,但增加了两个情节:一是明确说明钟馗的身份系终南进士,二是说钟馗所捉之小鬼名为“虚耗”。 从前朝廷官员“挂钟馗”的风俗,此时也流人了民间。吴自牧《梦梁录》记载,除夕之日,“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著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周密《武林旧事》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据《乾淳岁时纪》记载,六甲、六丁、六神等神将,是由女童装扮的。 宋代宫中在岁除之际虽仍举行大傩仪,但这种傩仪不再是国家的“典礼”,而变成了“直以戏视之”的民俗活动,完全是娱乐活动。此时,钟馗从统领鬼众诸神的地位,变成了与灶神、将军、判官、门神等同一等级的辟邪象征角色,只作为人们祈求吉祥福祉心理的抚慰者。 于是,从产生于西晋或东晋末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及产生于中晚唐的其他敦煌写本起,经张说、刘禹锡的简单记载,周繇《梦舞钟馗赋》的描写,到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唐逸史》和《事物纪原》止,围绕着钟馗这个人物,最终形成了由四个故事情节单元构成的民间传说。 这四个故事是:唐明皇梦鬼、钟馗啖鬼、吴道子画鬼、钟馗嫁妹。故事情节层层累积,使钟馗这个传说人物,在动态的叙述和静态的描写中变得立体化了。从而,钟馗信仰风俗也变得立体起来。P12-13 序言 如果说关公代表了忠义信的儒家正统文化,那么钟馗则代表了中国人精神中旁门左道的另一种文化,这就是斩妖逐邪杀鬼的文化,也是对正义平等的精神诉求。 钟馗不是正神,他是一位偏神,体现了以偏求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因此他犹如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占据了民间审美形象的制高点,千百年来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成为古代文学、传说故事和戏剧中经常表现的人物,并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喜闻乐见的门神之一。 为何人们喜欢钟馗?这与中国人喜欢鬼故事的文化心理有关。民间流传着一句名言:“为了打鬼,借助钟馗。”钟馗打鬼、捉鬼,且又置身众鬼中间,役使小鬼为他抬轿举伞,随他出游、嫁妹、捉鬼、除恶,好不威风,鬼世界里平添了几分人情味,也因此使得钟馗故事多了几分趣味,在民间广为流传。 钟馗为人们喜爱,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的丑。本书读者大多应看过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名篇《丑石》,丑到极点就是美,大丑中有大美,这是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辩证法。钟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并且总是与阴间恶鬼相伴为伍,似乎更加丑不忍睹。 然而,大丑中必有大美,丑钟馗又是美的,美在性格,他性格刚烈;美在个性,他嫉恶如仇;美在心灵,他心存感恩。好友杜平厚葬他,他则将妹嫁给杜平以报答。几乎在所有笔墨精妙的画家笔下,钟馗都是美的,他惩恶扬善,气宇轩昂,英武潇洒,宛然若生,被清代著名杨柳青年画画家钱慧安尊称为“古丈夫”,被近代美术大师吴昌硕盛赞为“美髯公”,焉能不美! 钟馗为人们喜爱,代表了人们对平民神仙的喜爱,这种喜爱和对关公的喜爱不同。钟馗不是大将,也不是武圣,他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个贫寒读书人,这使他成为古代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故事里钟馗距离梦想仅仅一步之遥,却因皇帝个人好恶,而痛失美好前程,他的冤屈经历易于引起历代读书人的共鸣。因此钟馗的平民身份,与传说故事的通俗性相吻合,使他具有了广泛的人民性,比起高高在上的诸神,他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人们喜爱钟馗,最重要的是他能打鬼驱魔,除邪镇宅,保护民众,赐福纳祥。人们喜欢他无所畏惧、疾恶如仇、一身正气,所以,尽管他丑,尽管他的身份是鬼,人们却从来没有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张贴他的年画镇鬼祛邪,这种风俗源自唐朝持续至今,一千多年从未更改和间断,堪称中国年画史上的奇迹。 本书全面介绍了钟馗文化源流,钟馗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讲述了钟馗与唐明皇的故事,对钟馗传说进行考证分析,追溯了钟馗的来历、钟馗的身份、钟馗与门神、钟馗嫁妹的来龙去脉等,并对钟馗绘画特别是各地年画进行品鉴介绍,通过作者收藏的大量钟馗题材的民间年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钟馗崇拜现象。 沈泓 2011年8月6日于深圳 后记 民间年画中的神像,凝聚着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中国美术史、中国民俗史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景象,随便拿起一张神像年画,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文化和民俗,看到无数的传说和故事,看到无限辽阔的精神境域。 这套丛书,是笔者多年收藏和研究的结果。1O多年来,笔者收藏和研究兴趣转向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特别是神像年画。每收藏一幅民间神像年画,都要探究其意味和来龙去脉。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向民间艺人请教,最后发现,这些神像年画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阔,其中很多因时代久远,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其来龙去脉和寓意已无迹可寻,面对它们,往往有面对断崖绝壁之叹。 就像寻幽探奇的探险者,越是未知,越有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入之越深,其路越险,其景越幽,一忽儿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忽儿柳暗花明又一村,乐在其中。 知识的获得按古人言不外是读书和走路。读万卷书,可以了解神像知识的宏观脉络;行万里路,则是从民间获得神像民俗的原始知识。这是细节微观的知识,是源头的知识,是来自大地和泥土的知识,因而它是最真实、最可靠,也是最权威的知识。 因为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是民间沃土上开放的花朵,失去了生长的土壤,书斋中构造的所谓的书本知识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专家学者的论述都离不开源头。 走进民间,就是走向田野,神像年画和民俗文化就是一门生长在田野上的学问。笔者庆幸收藏将自己无意中带到了辽阔无垠的绿色田野上。10多年来,笔者为收藏濒危的或正在消逝的民间木版年画,利用休假数十次行走在中国大地和东南亚华人居住区,以及偏僻乡村和田野阡陌,寻访民间年画艺人,在深山古寺和寂寥老巷,寻找神像年画故事。笔者发现,神像年画尚存的地方,都是民俗文化最浓厚的地方.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民风民俗保存得完整的地方。 每找到一幅神像年画,笔者都喜欢刨根究底追问其画面深处的寓意内涵,喜欢听民间艺人讲述神像年画的故事,喜欢了解神像年画背后的民俗、宗教和文化内涵。 似乎每收藏到一幅神像年画,都意味着收藏了一个传奇故事,可以肯定地说,每收藏到一幅神像年画,都收藏了一种神像的民俗知识。因为笔者发现,神像年画就是民俗的结晶,而民俗又是神像年画的起点和终点。民俗给予了神像年画题材源泉,神像年画又升华了民俗的蕴涵,让民俗变得形象化。 本书的全部图片采用笔者本人收藏的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藏品原作,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年画图案说话,更加贴近民俗的本真,也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机,民间年画和民俗图案将古人生活和观念复制下来,流传下来,是唯一可以真实考证古人生活的形象凭证。 文字可以谬传,传说可以虚构,唯有栩栩如生的民间年画和民俗图案不会欺骗我们。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张民间年画的真实信息量.可以超过一篇论文的信息量;一张古代年画的价值,甚至可以超过一本书的价值。 很多神像民俗消逝了,但年画让民俗得以留存。这就是民间年画在民俗学中的独特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商品社会的不断演进,将有更多的神像民俗“逝者如斯夫”。 不仅大量神像民俗和神像知识将消逝,就是神像载体之一的那些残存的民间木版年画,也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所以,尽快将这些年画藏品整理成书,并在书中全部使用笔者本人的藏品原作,就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事情。这套丛书,是笔者继《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品年画读经典》丛书、《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和《中国民俗文化探幽》丛书等之后,写作的又一套抢救性的丛书。不仅是对民间年画的抢救,也是对神像民俗和传统文化的抢救。 神像文化知识,尤其是其历史知识、民俗知识和传说故事等,或是既有历史事实,或是约定俗成,或是在民间流传千百年,不可虚拟也不可更改。因此笔者参考借鉴了大量资料,其中引用部分网络资料,都是为研究和说明问题而适当引用和合理引用,未能一一注明准确来源,如涉及原作者著作权,请及时和本书作者联系,笔者将以民间木版年画或纸马原作藏品酬谢,作为资料互换和资源共享而共同拓展和深化神像文化研究。 笔者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和同好交流,交流邮箱:sh2h2@126.com。 沈泓 2011年8月8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钟馗文化/中国民间年画诸神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泓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7401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4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3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