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发安妮》是一部非常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它令英国凯特王妃为之着迷,是一本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丽以清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在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没被生活的困难所挫败的感人故事。
自从1902年问世,这本书目前被翻译成29种语言,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
图书 | 红发安妮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红发安妮》是一部非常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它令英国凯特王妃为之着迷,是一本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丽以清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在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没被生活的困难所挫败的感人故事。 自从1902年问世,这本书目前被翻译成29种语言,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 内容推荐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所著的《红发安妮》的主人公是一位红头发、脸上有雀斑、脾气有点急的小姑娘。尽管没有爸爸妈妈的呵护,但她信任、理解他人,学会了以浪漫的想象去化解生活的艰辛与平淡,全力以赴去达成光荣与梦想。这使得无心接纳她的人全力去爱护她;厌恶她的人不得不转而欣赏她;取笑过她的人不知不觉竟爱上了她。这一切峰回路转皆因安妮对生活的热爱与丰富的想象力。爱与想象是人生的翅膀,可以带着我们超越平庸芜杂的物质世界,在心灵的天空歌唱。正如世界杂志执行主编王建梅所言:这是一本令人兴趣盎然的好书,对于压力缠身不苟言笑的成年人而言,无暇无畏的安妮带着山谷的清风,给麻木的都市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唤醒天真的力量;对于满怀期待不谙世事的孩子而言,《红发安妮》不仅极具文字之美,安妮亦憨亦痴亦坚持的人性光辉也带来永不过时的人物魅力。 目录 第一章 林德太太大吃一惊 第二章 马修大吃一惊 第三章 马莉拉大吃一惊 第四章 绿山墙农舍的清晨 第五章 安妮的身世 第六章 马莉拉的决定 第七章 安妮的祈祷 第八章 新生活的乐趣 第九章 吵架风波 第十章 登门道歉 第十一章 主日学校的新成员 第十二章 友谊的誓言 第十三章 郊游的期待 第十四章 胸针风波 第十五章 退学风波 第十六章 醉酒风波 第十七章 重返学校 第十八章 扶危救困 第十九章 跳床风波 第二十章 闹鬼风波 第二十一章 蛋糕风波 第二十二章 牧师太太邀约 第二十三章 游戏风波 第二十四章 音乐会憧憬 第二十五章 马修礼物 第二十六章 故事会的欢声 第二十七章 染发风波 第二十八章 排练风波 第二十九章 城市的诱惑 第三十章 向着女王学院,前进 第三十一章 当河水遇到溪流 第三十二章 金榜题名 第三十三章 演出成功 第三十四章 女王学院的新学生 第三十五章 寒窗苦读 第三十六章 光荣与梦想 第三十七章 马修逝去 第三十八章 峰回路转 试读章节 第二章 马修大吃一惊 马修·卡斯伯特驾着那匹精干的棕栗色母马,安逸地行驶在通往布莱特河车站的大路上。这条长约12公里的大路风景秀美,道路两旁不时现出排列整齐的农田,其中间杂的一片片枞树林散发着醉人的木香,野杏也从一道道山谷中伸展出枝条,花儿远观似轻纱笼罩,宛如梦幻一般。清冽的空气中弥漫着苹果园特有的香甜气息,而草地起伏平缓,绵延数里,与紫色深沉的夜幕在遥远的天边交汇一处。此时此刻,小鸟也纵情歌唱,仿佛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夏日时光。 马修悠然自得地驾着马车,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只是,当偶尔遇到路边的农妇时,他还是得要鼓起勇气朝她们点头致意——因为在爱德华王子岛,不管你认不认识路边偶遇的行人,都得朝他们点头致意。 马修从心底里惧怕所有的女人,只有马莉拉和林德太太除外;每次看到陌生女人,他总会浑身不自在,因为他一直认为这些神秘的造物肯定会在私底下偷偷地取笑于他。当然,马修这么想也情有可原,因为他的长相的确是古怪至极——他身材粗大,腰身佝偻,铁灰色的长发垂在肩头,一大把松软的褐色胡子是他打20岁起就开始有意蓄留的。实际上,从20岁到60岁这几十年,他这幅相貌从未有过太大变化,只不过年轻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灰白的色调罢了。 当马修赶到布莱特河车站时,连火车的影子都没看着;他以为自己来得太早,便随手将马拴在布莱特小旅馆的院子里,然后径直走向车站。此时,长长的月台上几乎空无人影;只有一个小姑娘,孤零零地坐在站台尽头的一堆木板之上。马修走近瞅了她一眼,发现是个女孩儿,便侧身从她身边溜了过去,也就不再仔细端详了。其实,如果马修好好看看她,就会注意到那孩子脸上写满了紧张与期待。除了全神贯注地等待,小姑娘似乎再无其他事情可做。 这时马修碰到了车站站长,他正要锁上售票处的大门,准备回家吃饭。马修于是向他打听:五点半那趟火车是不是快要到站了? “那趟车半小时前就到了,已经离站了。”站长的语调倒是轻快。“不过确实有个乘客下车等你——一个小女孩儿,她就坐在站台的那堆木板上。我让她去女候车室等,结果她非常严肃地对我说,她选择待在外边。‘这里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她是这么解释的。这小女孩儿绝不是个一般人儿。” “可我要接的不是个女孩儿,”马修面无表情地说道,“我要接的是个男孩儿,他应该在这儿的,是亚历山大·史宾士太太从新斯科提亚帮我带到这里的。” 听完马修这番话,站长吹了个口哨。 “看来是搞错了,”他说道,“的确是史宾士太太带着那个女孩儿下车的,然后就把她托付给我照看。她说你和你妹妹从孤儿院领养了那个女孩儿,你很快就会过来接她。我知道的也就是这些了,再说你看看这附近,我也不可能藏着其他的孤儿。” “我彻底糊涂了!”马修显得有些无助,他多么希望马莉拉此刻能站在他身旁。 “你最好问问那个女孩儿,”站长漫不经心地说道,“我敢说她绝对可以给你解释得一清二楚,她那张小嘴可真是了不得。兴许是你们想要的男孩儿已经没有了吧。” 站长若无其事地转身离开,急着赶回家吃晚饭,剩下可怜的马修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对于马修来说,哪怕是逼他去虎口拔牙,也要好过走到一个女孩儿跟前——一个陌生的女孩儿跟前,去质问她为什么不是一个男孩儿。马修在心里嘀咕了许久,最后还是转过身去,慢慢悠悠地朝着小女孩儿走过去。 其实,从马修经过自己身旁的那一刹那,小女孩儿就已经开始观察他了。马修倒是没怎么注意看她,而且就算看了也不会留心她的长相:这个孩子约莫11岁,上身穿着一件浅黄灰色的绒布套头衫,款式难看又不干净,还挺不合身;头上戴着一顶褐色的水兵帽,不知洗了多少次,已经褪色发白;帽子下面的红发很是惹眼,长得浓密,长长地垂到背上,前面则扎着两根小辫子;红发簇拥下的脸庞瘦小而苍白,长着不少雀斑,以及一双大眼睛和一副大嘴巴;随着神情和心绪的变化,她的眼睛似乎还会变换颜色,时而绿色,时而灰色。 一般人能够观察到的也就是这些,倘若换作眼光更犀利些的人,可能还会看出更多的名堂:这个女孩儿的下巴尖削,整个脸型棱角分明;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散发出朝气与活力;嘴唇的线条颇有看头,甚至有些风情万种的韵味;天庭饱满,地阔方圆——总之,这位颇具眼力的观察者可以据此得出结论,虽然她是个可怜的孤儿,但身上蕴含的那种独特气质明白无误地把她和普通的孩子们区分开来。生性腼腆的马修本就不知该如何面对女人,也难怪这个时候他显得更加局促和紧张了。 不过,马修最终逃过了要不要率先开口的纠结,女孩儿一看他走过来,便主动站起身来,一只手拎起一个破旧的老式皮包,另一只手则大方地朝着马修伸了出去。 “我猜您就是绿山墙农舍的马修·卡斯伯特先生吧?”孩子的声音异常地清澈而甜美。“真开心见到您,我刚才还担心您不来接我了,就开始想着各式各样的理由。我差点儿打定主意,要是您今晚没来接我,我就只好到对面的铁路拐角,爬到那棵大樱桃树上面过夜。我一点儿也不害怕,在盛放的白色樱花里过夜,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您不觉得这是件很浪漫的事情吗?我甚至可以想象我是住在一间大理石建造的房间里。况且我非常确定,即便您今晚没来,明天早上也肯定会来接我的。” 马修略显笨拙地接过小姑娘瘦削的小手,并很快暗自想好了接下来该怎么办。看着孩子扑闪扑闪的大眼睛,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对她袒露心声——其实她来到这里是个错误。还是先带她回家吧,让马莉拉去做决定。反正不管出了什么错,总不能把她一个人留在布莱特河车站吧。一切的问题和疑虑,都等到安全返回绿山墙农舍再说吧。 “很抱歉我迟到了。”马修腼腆地说道。“跟我来吧,马车栓在那边的院子里。把包给我拎吧。” “啊,我拎得动,”女孩儿像连珠炮似的一气儿说道,“这包不沉。虽然里面有我全部的家当,但是它一点儿都不沉;而且一不小心,这个提手就会被拽掉——所以还是我来吧,我知道怎么拎最顺手。在樱花里过夜固然挺浪漫的,但是您能来还是太好了。我们得走很长一段路吧?史宾士太太说足有二十多里地。我挺喜欢坐马车的,真是太开心了。今后我们就成为一家人了,就要在一起生活了,我真开心!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和家人一起好好生活过。孤儿院总是一团糟,我在那儿只待了四个月,不过这已经足够了。我估计您肯定不是孤儿院长大的,所以您可能想象不出那里究竟是个什么鬼样子。那儿简直是世上最糟糕的地方——史宾士太太说我这样评论有些刻薄,但我也不是故意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刻薄,不是吗?孤儿院里的人倒是都挺好的,但是孤儿院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着实小得可怜——从早到晚,你面对的永远都只是其他那些孤儿。不过,想象关于他们的故事倒是非常有趣——想着坐在你身旁的女孩儿可能事实上是一位阔小姐,但她在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被恶毒的奶娘给偷了出来,而奶娘直到临死前才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我常常晚上不睡觉,躺在床上想象着这些故事,因为我白天没有时间。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会瘦成现在这个样子——简直都皮包骨头了,不是么?连一块儿肉多的地方都没有。我喜欢想象自己变得漂亮而丰满,手肘按下去还能出现一个小肉窝。” 说完这句话之后,喋喋不休的小伙伴终于停了下来,一来是她已经喘不过气了,二来是她和马修已经走近了马车。从坐上马车出发,直到他们离开小镇,走下一处略显陡急的山坡为止,女孩儿始终一言不发。山坡的道路两旁堆积着深深翻起的松软泥土,这使两侧的土堤比他们的头还要高出许多;土堤上栽种的野樱树正当花季,白桦树也长得修长而挺拔。路旁野杏树伸出的一条树枝蹭到了马车,女孩儿于是伸出小手折下了它。 “您看这多漂亮啊!您看到这些把道路装饰得洁白如雪的树木,有没有想到什么呢?”她问道。 “呃,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想法。”马修答道。 “为什么没有想法啊?您就没想到过新娘吗?身穿纯白的婚纱,头戴可爱的纱巾。虽然我从没见过,但我可以想象得出她是什么样子。我还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新娘呢,我长得太普通,没有人会想要娶我——除非他是个外国传教士,我觉得外国传教士应该不会太挑剔。但我还是希望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套白色长裙,这是我最最想要实现的愿望。我就是喜欢漂亮的衣服,但是打我记事儿以来,我就从没穿过一件漂亮的衣服——不过,将来值得期待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您说是吧?” “往后我就可以想象自己穿上了华丽至极的衣裳。今天早上我离开孤儿院的时候突然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身上这件绒布衫实在是又破又旧。当然您知道,所有孤儿都是穿成这样的。去年冬天,霍普敦有个商人给孤儿院捐了800多尺绒布,有人说那是因为他卖不掉了才拿来捐给我们的,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出于他内心的善良,您也会这样想吧?我们刚上火车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每个人都在盯着我,都在可怜我。但我只管自己去想象,想着自己穿上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浅蓝色丝绸长裙——我觉得既然已经想象了,就不妨尽量想些值钱的东西吧。我想象自己戴上了一顶装饰着鲜花和羽毛的圆形帽子,手腕上还戴着一块金表,手脚上穿戴着山羊皮的手套和靴子。想到这些我马上就兴奋起来,到王子岛的旅程也变得快乐无比,坐船的时候我甚至一点儿都没觉得晕船。” “史宾士太太也没晕船,不过她一路都感觉不舒服。她说她一直都在照看我免得我掉到水里去,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去晕船。她说她从没见过有人像我这么兴奋地在船上走来走去——当然,如果因为我这样走来走去而让她免于晕船,不也是件好事么?我确实想把船上的东西看个够,因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坐船的机会。啊,那边还有好多樱花树,全都开满了花!王子岛真是百花盛开的好地方,我已经爱上这个地方了,能住在这里真是太幸福了。我一直都听说爱德华王子岛是世界上最最美丽的地方,我以前也想象过有一天会搬到这里来居住,但我从没奢望梦想会真的变成现实。梦想变成现实,实在是件振奋人心的事啊,您说是吧?这里的红土路真是很有趣呀,我们在夏洛特敦上火车后,我看见窗外的一条条红土路飞速地向后驰骋,就问史宾士太太为什么这里的路是红色的,她说她也不清楚,最后干脆求我别再问她问题了。她说她可以肯定,我一路上问她的问题绝对不少于一千个。我也觉得我问了足有一千多个问题,但是如果不问问题,怎么能弄清楚那些你不明白的事情呢?对了,这里的路到底为什么是红色的啊? “这个嘛,我也不清楚。”马修答道。 P9-14 序言 正如我们国旗上的枫叶一样,你即将翻开的这本小说也是加拿大的文化地标之一,迄今为止,它已经为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读者所喜闻乐见。在我看来,《红发安妮》之所以能够俘获各国读者的芳心,是因为它所描述的故事与人物超越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隔膜。通过安妮·雪莉的故事,作者露茜·莫德·蒙哥马利创造出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她身上的种种特质令人不由自主地心驰神往——她那独立自强的精神,她那善良慷慨的个性,她那无远弗届的想象力。 蒙哥马利笔下的故事极富渲染力,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女孩在爱德华王子岛的一个小小村镇里找到了归宿并且快乐地成长,其中的情节常常令读者们情到深处不由得流下或悲伤或喜悦的泪花。与此同时,安妮身上那些带有普世性的高尚品质也深深激励了我们:仁者爱人,合群利他,勤劳进取并从中获取生活的乐趣。正如普天之下的所有好人一样,安妮的人性光辉使她所生活的那个小小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你们能像我和我的家人一样,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本书。希望你们能像加拿大和世界各地难以计数的万千读者一样,在读完这本妙趣横生的小说之后,油然生出一种继续探索安妮世界的情感冲动。此时此刻,我诚挚地邀请你们造访加拿大,去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放飞梦想,那里正是蒙哥马利女士及其动人故事的灵感之源。 劳伦·哈珀 加拿大总理夫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红发安妮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
译者 | 姚遥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2715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0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1.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3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