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宪政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

徐辉琪、付建成所著的《宪政史话》以中国宪政发展史为纲,详述宪政在清末“预备立宪”、民初宪政实践、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与“宪政”、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等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兼论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主张及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等,完整的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宪政发展的全貌。

内容推荐

宪政,即宪法政治,也就是民主的政治。它是一种以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与封建专制制度根本不同。从广泛的世界历史角度来看,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宪政史话》以中国宪政发展史为纲,详述宪政在清末“预备立宪”、民初宪政实践、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与“宪政”、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等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兼论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主张及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等,较为完整地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宪政发展的全貌。《宪政史话》由徐辉琪、付建成所著。

目录

一 革命运动兴起与清末“预备立宪”

 1 近代西方宪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初试锋芒

 3 立宪派的出现与清廷宣布“预备立宪”

 4 三次国会大请愿

 5 资政院和谘议局的开设

二 辛亥革命胜利与民初宪政实践

 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 临时参议院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第一届国会选举及召开

 4 北洋军阀肆意践踏民主宪政

三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发展

 1 五权宪法学说

 2 两次护法与痛苦思索

 3 改组国民党和新民权主义的确立

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和“宪政”

 1 “训政”三部曲

 2 国民参政会的设立与蜕变

 3 “制宪国大”与《中华民国宪法》

 4 “行宪国大”的闹剧

五 日益高涨的宪政要求与主要宪政团体

 1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宪政主张

 2 邓演达与“平民政治”

 3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与宪政运动

六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

 1 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提出

 2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实施

 3 为民主宪政而斗争

 4 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与新中国建立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近代西方宪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宪政,即宪法政治,也就是民主的政治。它是一种以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与封建专制制度截然不同。从广泛的世界历史角度看,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17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贵族的斗争和妥协中,先后通过或确认了一些法令、惯例,逐渐形成了宪法体系,建立了君主立宪政权。到了18世纪,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同样把制定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加以确定,建立了民主共和政权。这些国家所颁布的宪法,大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对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作了全面的规定,宣布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确认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原则,具有十分明显的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色彩。

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争取制定宪法、实现民主政治的运动开始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先进的中国人在抵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便开始了向西方寻求真理、寻找救国道路的艰辛曲折历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学说也因此而逐渐地被介绍到中国并传播开来。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犹如一声霹雳,震惊了处于昏睡状态的大清帝国。在经历了“坚船利炮”与大刀长矛的较量之后,清朝帝国的尊严被无情地戳破了,长期关闭的“天国”大门被轰开了。自此,广阔的中华大地成了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的中国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系中。

国门洞开,使中国的思想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大震动。许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从过去埋头于训诂、考证的故纸堆中站了出来,一部分封建官员缙绅也逐渐从过去夜郎自大、墨守成规的状态中清醒了过来,看到了古老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在各方面的差距。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们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是先进的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对西方文明的第一个反应,也预示了被迫“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鸦片战争期间及其后,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梁廷柑等为杰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先后编译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海国四说》等关于外部世界的书籍。书中不仅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物产、习惯和风土人情,而且对西方各国的政事也做了介绍和评价。虽然由于时代、阶级和认识的局限,它们对西方政制的理解还很浅显,所掌握的情况有些仅是传闻,而且主要强调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强调用西方的“长技”来抵御外来侵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向。但是,他们探求新知的进取精神,确为中国人学习西方开了先河。中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了解正是从他们开始的。

近代西方民主宪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随着洋务民用工业的举办而产生,因此出现了反映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相比,他们开眼看世界的视角更为广阔。除了以西书为媒介了解世界以外,他们当中的某些人还与来华的洋学士朝夕相处,切磋知识。也有些人则亲历西方,足践欧土。因此,对于世界大势和中国所面临的危境的认识,他们相应也就深刻些。这些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某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以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过比较和分析,他们普遍感到,西方的议院制度的确有种种优点,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使国家富强。所以,中国要想转弱为强,转贫为富,必须首先在这方面效法泰西,进行改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应该加以改革。他赞赏英国和德国的政治制度,认为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权力偏于上,而民主共和的国家权力偏于下,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的国家权力得其平。因此,他认为君主立宪政体适合中国的国情。另一个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陈炽也持此主张。他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和“君民共主之国”三类。他认为,前两类国家均有弊端,只有君民共主最好。陈炽十分赞美西方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并把能否设立君主立宪的议院看成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此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对封建顽固派的守旧思想和洋务派学西方只知抄袭皮毛的做法都进行了批评。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也有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性,比较突出地集中在他们不敢攻击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学说的介绍和引进缺乏系统性,还没有把进化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系统地介绍给国人。这表明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尽管如此,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在当时不仅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为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19世纪末,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了。

P1-4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宪政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辉琪//付建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31192
开本 32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1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1.02
丛书名 近代政治史系列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3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