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她们的自由历险
内容
编辑推荐

方向真编著的《她们的自由历险》内容介绍:如果说,创造是一种历险,那么对心智、对情感、甚至对体能都极具挑战的写作,无疑是最具自由空间的精神历险。文字,更是为女性提供了自由的创造空间。那些丰盈的心灵涌动着创造渴望的女性用她们的文字去历险,不停地寻求又不停地否定,在无限的文字中展开她们的欲求。她们的人生也在其历险中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内容推荐

方向真编著的《她们的自由历险》内容介绍:那些伟大的女性作家们,以她们更敏慧的生命直觉,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秘的大陆——赋予生命、孕育生命的领地,人类的爱欲与理性从这里闪耀出最初的亮光,这里也是所有的文化形态得以展开的根系所在。这神秘的大陆里洋溢着天然的芬芳和激情。犹如大地上的树木和花朵,女性作家的生命与天上的日月,地上的万物更为亲密地融为一体,甚至本来就是完整的一体。女性作家的生命形态与她们的讲述带着天然的魔性——单纯的诗意,美的芬芳,激情,毁灭……以及那被压抑的渴望而散放的抑郁之风,幽暗之火。一起来翻阅《她们的自由历险》吧!

目录

自序

黑暗的大陆——探秘艾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世界

欲望的变奏:喧嚣而隐秘的语言探险

诽谤的快活:黑色的太阳光芒

迷乱灵魂的多重奏——多丽丝·莱辛笔下分崩离析时代的女性

《金色笔记》:失重的自由女性

《又来了,爱情》:情欲的汹涌暗流

《影中漫步》:以女性经验审视这个世界

残酷的自救——牙买加·琴凯德《我母亲的自传》

“唯美”与道德考量——苏珊·桑塔格和她的现代审美观

“反对阐释”:艺术审美的正本清源

揭示真相:审美中的伦理

文学创作:是激情,醒来

不可复制的智慧人生

朝着自我的行走——纳丁·戈迪默的发现之索

《无人伴随我》:从自我到自我的行走

《伯格的女儿》:被抛入的命运

《自然变异》:生命的原欲一旦卷入……

其他:身份的迷失与追问

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及她的人物情结

《心是孤独的措手》:宿命的寓言

《婚礼的成员》:夏季里的渴望

《伤心咖啡馆之歌》:孤独没有出口

戏剧人生,抑或心灵的黑洞

三重世界的杜拉斯——寻找进人杜拉斯世界的众妙之门

神秘空间的杜拉斯:源于内界的写作

社会空间的杜拉斯:睿智、客观、公正的发言人

私人空间的杜拉斯:从欲念展开的个人存在

自由的波伏娃——波伏娃必然的爱情和她的创作

契约爱情:自由之路的必然选择

创作:年轻、自由的生命历险

这样一种爱——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生命轨迹

爱情:因思而生,与思同在

讲述:生命价值的不舍追问

一瞬的痛,无尽的痛——天才诗人茨维塔耶娃

把赌注押在俄罗斯

用身体的颤音去感受

拒绝——对于疯狂的世界

梦想与渴望——薇拉·凯瑟创作主题溯源

拓荒:生存与梦想的先驱

成长:生命那原初的一切

激情:无处不在的人性之魔

叙事:多向的统筹与提炼

伟大男人们的女神——魅力的思者露·安德烈亚斯·萨乐美

“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这个花园如此亲切,似乎就是我成长的地方。”

“用我的全部身心,向你走去……”

“她具有超凡的谦虚的品质……”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进入耶利内克的语言,就像进入了一个迷乱的世界:一簇簇、一团团怪模怪样的语言火光令人目不暇接,它们烟花般四射,让你的感官噼里啪啦冒火;偶尔的间歇时,还有零星的语言碎片冷不丁地冒出,仿佛是一串鞭炮鸣响之后零星的啪啪声——充盈的生命欲望主曲的余韵。其文字携带着密集的想象,富有乐感的貌似诗化的语群诡谲地、彻底地颠覆着人们对作品的诗意期待——文学传统的意义、稳定的内涵、叙述的明确意向,一切的一切溃不成军。耶利内克的语言属于突发奔涌式的,它河水一般流淌,花朵一般开放,雷电一般生成。似乎无需深思熟虑,也不用刻意经营,完全是内心力量的呈现。置身于这样的语境,像是目睹火红的罂粟花开放——艳丽的花体缓缓张开,感官的诱惑弥漫在眼帘和空气中。耶利内克的语言打破了文字的常态,有时突兀,有时恶攻,有时逍遥,它自由到了危险的境地——不知前面已临着怎样的隘口和黑色的深渊。

这样的语言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才能,也是最具争议的才能。它无法凭科学来测定和证明,只能凭经验和直觉来领悟;它让人在尴尬中还原,退回到意识的无序状态,不再受理性的制约和控制;它摧毁思维的逻辑路线,使意识自由流动。而与混沌未开的蒙昧状态不同,对理性、规范的全面颠覆之后,是凌于绝顶之上的生命之轻——纵览多重天地之界的混朦——找不到来路和归途,没有天际也没有边界,没有有,也没有无。

《法兰克福评论》如此评价耶利内克的语言:“在当代德语文学中,眼下还没有一种语言在才智上可以与它媲美和挑战。”对传统语言的颠覆意味着对传统思维的颠覆,意味着呈现出一个新的意识空间。耶利内克的作品里,人与事发展的外在逻辑链条中断了——思维的、情感的逻辑性被体验的共时性描述所取代,它迫使你的思维和你的意识急遮转换,不转换就无法进入她的作品。因为,耶利内克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着欲望、恐怖、暴力和荒诞的存在——被日常生活和理性遮蔽了的另一个世界——黑暗的大陆。弗洛伊德把女性的情欲称作“黑暗的大陆”,女神学家E·M·温德尔进一步阐释:“对于女性来说,性欲往往充满一种负罪感。女性性欲往往是一块黑色的大陆”……从生物学意义上的女性的被动,女性生命体验的对应意象,以及女性情欲体验的丰富性隐匿性来看,“黑色的大陆”倒是一个形象妥帖的比喻。我想起了中国当代女诗人翟永明的《独白》:“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黑夜”、“深渊”,它们常常是最具典型的女性心理意象。

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一切的言说和审视都或多或少具有男权的立场和视角。它们也同样占据了女人的心理空间,成为女人言说和观察的方式。因此,“黑暗的大陆”是一片被日常意识和男权意识遮蔽的大陆。它需要女人用艺术的直觉来倾听它、凝视它、发掘它、捕捉它,用非常态的写作来表现它。在这片黑色的大陆里,那与通常意识迥异的旋律稍纵即逝,来去无踪,永远不会重复出现。被它们牵引,危险而快意——如同进入时间隧道和人自身意识的隧道——恐怖、刺激,悬念重重。在黑暗的大陆这个非常态的世界里,理性和道德的声音翛然无迹——没有理性的审视,没有批判,没有同情,没有哀叹。置身这片大陆,人突然六神无主,茫然失措,人的本性和非本性的东西暴露无遗。有谁愿意进入这似乎是病态的黑暗王国去遭受自尊的打击?要做到不逃离,除非怀着极大的好奇和耐力,让自己的心慢慢地沉下去,沉入这片暗河——人的意识的另一重世界,才能去一步步感知它,探查它。这个黑色的大陆——这个荒诞和沉重的世界,与我们日常的世界及思考着、想象着的世界同时存在着。耶利内克用她独特的讲述将这个世界从我们理性的遮蔽中还原出来,让它成为人的脑海映像的一种,想抹也抹不去,不定什么时候就又会在意识里神秘闪现。P4-5

序言

如果说,创造是一种历险,那么对心智、对情感、甚至对体能都极具挑战的写作,无疑是最具自由空间的精神历险。文字,更是为女性提供了自由的创造空间。那些丰盈的心灵涌动着创造渴望的女性用她们的文字去历险,不停地寻求又不停地否定,在无限的文字中展开她们的欲求。她们的人生也在其历险中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那些伟大的女性作家们,以她们更敏慧的生命直觉,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秘的大陆——赋予生命、孕育生命的领地,人类的爱欲与理性从这里闪耀出最初的亮光,这里也是所有的文化形态得以展开的根系所在。这神秘的大陆里洋溢着天然的芬芳和激情。犹如大地上的树木和花朵,女性作家的生命与天上的日月,地上的万物更为亲密地融为一体,甚至本来就是完整的一体。女性作家的生命形态与她们的讲述带着天然的魔性——单纯的诗意,美的芬芳,激情,毁灭……以及那被压抑的渴望而散放的抑郁之风,幽暗之火。

神秘的大陆隐喻着生命的起始、意识的起始——女性孕育生命的所在及女性原初的意识形态,且也是女性理性的探寻之陆,爱情的探寻之陆。孕育生命的女性与象征着人类之初的混沌荒蛮的意象(它们也是创世的意象):“土地”、“黑暗大陆”、“大水”、“洪荒”、“黑夜”等,有着更加密切的心理联系。这些意象既预示着女性隐匿而敏感的、趋向自身的感受世界的方式,预示着女性对自我的发现及深入开掘,也预示着探寻的代价——痛苦,迷茫,恐怖,焦灼,绝望。黑暗的大陆是神秘、幽暗、压抑之境,是痛苦、焦灼、冲突的策源地和中心,是激情、欲望、幻想的自足的世界,又是诞生之境,死亡之境,是人的一切魔性之力——创造之力、破坏之力的居所。

“我要建立起我的诗歌世界……它来自于黑夜,又超越于黑夜……”中国女诗人翟永明《女人》中的诗句,可谓写作女性的深切自白。诗人唐亚平的《黑色沼泽》里“我披散长发飞扬黑夜的征服欲望/我的欲望是无边无际的漆黑……/恐怖由此产生/夜一样无处逃脱……”则描绘出了置于欲望与恐惧混合的、无边延伸境地的女性生命直觉。而对欲望和恐惧的体验,正是理性之光创造之光闪现的端倪。创造的、超越的力量何在?来自生命混朦的欲望、自我的审视,来自理想与情感的渴求,来自思与诗的追寻。

人正是经由了心灵的痛苦,才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感知到自我精神的存在。痛苦,几乎是所有作家写作的动力和出发点。杜拉斯说:在绝望中感知存在,一切从绝望开始;茨维塔耶娃在拒绝与孤独中确证自我;莱辛、耶利内克在凛冽的痛中显现自身;阿伦特在流亡中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赫尔塔·米勒①的写作源于她对现实的恐惧——“我怕故我写”(她一首诗的题目)……如果身体没有被痛苦深深浸透,心灵没有体验到被痛苦紧紧攫住的紧张和恐惧,人就可能在懵懂中度过,就也许永远不会省察自身及省察自我的心灵。海德格尔的“虚无”,萨特的“恶心”,鲁迅的“黑暗与虚空”,帕慕汗的“呼愁”等,都是与虚无——灵魂无所归依的痛苦相关的体验。对于那些不断要求寻找人生坐标,不断要求验证和校正自身价值观的求索者,恐惧与“虚无”是向新的存在过渡的临界状态。我想起鲁迅说的“绝望之于虚无,正与希望相同”。从生命的痛苦体验之于发现的意义上讲,男女作家是相同的,尽管在体验的方式上会有个体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而对存在的关注和领悟,表现出一个大家的禀赋,不是所有的作家和评论家能进入这个领域的。

当我怀着虔敬的努力,一遍遍悉心于这本书稿选取的西方女性作家们的著述,循着她们提供的人文地图,去领悟她们讲述的那个时代及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及作为讲述者的她们的生命历程、她们的思想脉络和内心情感,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人性的高贵、丰富、神秘。一旦深入这片大陆,我们就会发现任何的理论或者主义在这个神秘的、充满魅力的世界面前都变得苍白乏力,它们无法在这片大陆找到可以施展的空间。我想起挂一漏万、言不尽意、盲人摸象这些中国成语,它们可用来形容拿理论和主义(诸如女权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来解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尴尬情状。虽然,本书论及的这些女性作家的创作多为女权主义所推崇或诠释。然而,任何一部有深度、有涵盖力的经典作品,岂能是某个主义或者流派的理论所能概括和诠释?富有深意的作品需要调动全部的智慧和心性去深入理解,去感悟。我担心自己无法驾驭纷杂的理论,而稍有不慎会因理念上的简化而使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精髓缩水。丰满生动、散发着神秘气质的作品如被主义们的标签缩水瘦身,无疑是可悲的命运。或许这也就是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理由。

在这里,我尝试这样一种方式:以直觉的、感性的、体验的、描述的方式进入文本,来谈论作家的作品以及她们的人生带给我们的启示,以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只有当阅读者和评论者首先放弃了对理论及其系统的搬用,把后生的理论与流派暂且搁置起来,用心倾听,文学作品才有可能显露出真实生动的面目来,才有可能真正敞开向你言说)。多年来,我一直心仪这样一种对文学艺术的思考与这种思相对应的评论语言。我认为,此思此言更能贴近作品,是洞察、体味和深入传达作品精神的最佳方式。能真正传达文学艺术精神的评论语言(感性的、直觉的、理性的结合)与那些非独立于此领域的语言也必然有着明显的分野,如同1980年代我国崛起的“朦胧诗”之于上个世纪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的白话诗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居于中国大陆的主流诗歌之分野。

如何把经典的文学理论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化育在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中,而不使理论的生硬划伤作品?这些年我在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一种接近文学本体的评论语言该是怎样的语言?目前的这部书稿于我而言是一次探索性的尝试:力图打破自己过去的线性思维,置身于作品的“场在”中,让智性的、才情的、感觉的甚至是边缘状态的意识调动起来,而后慢慢梳理这个“我”的感觉和思维。我在努力摆脱昔日的那个追求逻辑表象和所谓明晰学术姿态的我。现在想来,那个曾经将某种理论或某个观点拿来对应于所论文学作品的我,多少有些肤浅和急进功利。与其说那时的我进入了作品,不如说首先进入了评论,这样构成的视域不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也不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而是读者与理论之间的。而文学文本一旦丧失了自身的目的性存在,就可悲地沦为了评论的道具。

本书所论的作家学人,她们激情的、创作的人生使得研究者如同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田园,你如何采集它们,如何开辟出认识它们的通道,在于你采集素材的眼光和方法。面对同一个作家,十个评论家会写出十篇不同的文章或者十部不同的书稿来。暂且不论她们丰富的作品,仅就她们的人生,叙述的顺序和方式的不同,就足以使她们的精神风貌显现出相当的差异。在这里,我尝试去除概念的遮蔽和流派的纷争,而直接进入她们独特的文本之中。回到阅读和写作本身,以沉潜的、谦卑的心态来面对她们的作品和她们的人生,如实地记下自己进入这块神秘大陆的所思所感,在我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鉴于这种考虑,本书采用作家论的方式,由作家的作品和她们的人生展开叙写。目录的编排依据所论作家的出生年份,由近及远。比如,将至今活跃在当代文坛的出生于1946年的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排在目录之首。

本书还涉猎了这些女性作家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因为爱与欲体现出一个女性重要的生命特质,携带着女性的精神密码。刘思谦教授在她的论著《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心路纪程》的再版《后记》中讲到:“进入爱情婚姻的两性关系的创伤性记忆,是人类各种关系中最复杂最难破解的奥秘,也是我女性文学研究中最初乃至最后的难题”。与男性相比,情感生活在女性的整个生命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女性的爱情体验也就更为深刻和铭心。爱情之于女性,也许是具体而微的、喧哗骚动的存在,也许是机遇、奇遇、偶然、散乱、冲突、寻觅、失落、嫉妒、痴迷,是充满着难以言说甚至难以归纳的情感。因此,我避免让自己去做刻意的梳理,宁可采用探讨的、假设的方式,而尽量不做结论性的判断。人的爱情永远流动着冲击既定一切的欲望,它不存在表象/本质、卑微/高贵、原因/结果等分垒,对于爱情的认识,我宁可回到表面哲学。如同波光、潮汐、汹涌的浪就是大海本身(没有必要把大海的暗礁当作大海的真实面目,硬要从大海的深处寻找到一个海的本质来),爱情就是爱情本身。对于她们的爱情,我希望根据我所获得的资料,尽可能简洁地呈现出其本来形态,甚至是片段的、零碎的形态。如果能让读者从这些创造型的、充满激情的女性的情感生活里获得对人类的激情及其方式新的体认或者领悟些什么来,于我来讲,也就达到了目的。

海德格尔说过,时间是存在的地平线,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活跃在20世纪或者当下,用语言创造着的女性作家们,她们的写作和爱情皆趋向于新时代的伦理目标——将精神和身体从各种各样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写作与爱情,成为她们人生的根本支点和存在方式,同时也显示了在20世纪女性生命新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之于我们还富有先锋的意义。

我将这部论述20世纪西方女性作家的创作和她们爱情生活的书稿定名为《她们的自由历险》,旨在从对写作女性的研究来探寻女性(人类)的精神创举——女性从原始的幽深处所,从混朦的意识中超拔而出显现的生命之光和理性之光。

本书所选论的女作家和学人都是西方20世纪公认的重要大家,还有一些大家我尚未论及。比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女院士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比如我很喜爱的德语作家内莉·萨克斯,以及我还未及深入阅读的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托尼·莫里森等。相遇,需要一定的时机和心境。更多的作家作品,需要我在以后的时日来潜心面对。

每一部伟大的作品,每一个创作者的生命,都显现出奇异的精神纹理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你会看到奇丽的风光在前方无限延展,只要你还有发现的渴望,你就不忍懈怠止步。我常想,如果上帝赋我三倍的生命时光,我将全身心地流连于这方天地,将神秘大陆的风光尽可能地收入眼底,并由此继续前行,进入一个朦胧渴望的新世界。

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后记

是偶然,还是冥冥的谕示?儿时最初映入我记忆的是夏夜黑幕般的天空。瘦小的母亲抱着我,我仰躺在母亲的怀里(父母那时工作都很忙,我一出生就被母亲交给了奶妈,然后是保姆。我的记忆里,那是母亲唯一抱我的一次),远处缓慢的咚咚捣衣声与母亲沙沙的脚步声一远一近地呼应。头上的天空是灰黑色的,没有星星和月亮。穹窿似的天空浑茫遥远,天幕的背后似乎衬着微弱的亮光,是白天的遗光吗?我不知那么大的天幕背后会藏着些什么。当然,这些是我现在的回忆描述。

没多久,我就被母亲带到了保姆家。那是个停电的夜晚,身着黑色大襟衣服的两位老太太在房间里,她们中的一个点燃起煤油灯,灯的火苗一闪一闪的,在墙上映出摇曳的人影和灯影。我不喜欢保姆苍老弛缓的身影及那与她一样苍老斑驳的墙壁,我也好像始终没有看清过保姆的面孔。那一刻,我又怀想外面的夜,想让母亲抱我回到清凉辽阔的夜空下。

我不知道这初始的关于夜的记忆在我是否有一种必然的征兆。一生中,夜空的影像一次次地映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思索的背景,我精神启程的源头。1980年代在河南大学读书期间,许多个夜晚我徘徊于校园那临着城墙的大操场,独自仰望夜空。夜空的颜色是变幻的,有墨兰、深灰、银灰、橙黄……每一个夜晚的调子也不一样,有冷峻、温润、迷茫、神秘、狞砺等,它们每一天都在变化,有时候是明显的变化,有时候是微妙变化。神秘的夜空吸引我无数次地凝视,令我对它生出莫名的恐惧与向往。面对深广无垠的夜空,即便是凡夫俗子,也会偶生伟人之念的。我想,我能否从夜空打捞出深邃、浩瀚的意象,来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历程?我能否写出一部长诗《夜》,如同歌德《浮士德》那样的巨著?

似乎说远了。至此,表明我的心迹以及前言所论皆与这部书的命名有着必然的联系。最初我是打算以“黑暗的大陆”来做书名的,考虑到这个书名有些滞重和阴晦,而将其改为“她们的自由历险”。

动意将自己近年来关于西方女性写作的思考和感悟完整记录下来并完成此书,缘自刘思谦教授的鞭策和激励;我还要感谢我的挚友李露亮、刘海燕教授,他们淡定的天性里保持着学人的敏锐和审美的直觉。有他们的不断交流和鼓励,我寂寞的写作日子葆有葱绿的生机;我还感激关心我支持我的张秀华、安国梁老师等诸多同仁们,他们的情意已经化育于我的文字之中。由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信任、支持,以及与本书编辑李珊珊小姐的愉快合作,此书得以理想面世。在此,我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她们的自由历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向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3214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