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话旧(增订本)
内容
编辑推荐

翁偶虹先生是著名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戏曲教育家。

《北京话旧》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在2004年搜集翁先生关于昔日北京市井玩物、工艺、戏曲、曲艺、庙会以及岁时节令等内容编辑的杂文集,最后三分之一部分是旧京的市井货声。虽全书不过十余万字,但都是前辈亲历、亲闻,绝不同于耳食之言,读来更觉亲切。

内容推荐

《北京话旧》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在2004年搜集翁偶虹先生关于昔日北京市井玩物、工艺、戏曲、曲艺、庙会以及岁时节令等内容编辑的杂文集,最后三分之一部分是旧京的市井货声。虽全书不过十余万字,但都是前辈亲历、亲闻,绝不同于耳食之言,读来更觉亲切。

翁先生生长于北京,对古城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熟悉旧北京的中下层生活,尤其对梨园的生活状态和演出形式有着更直观的记忆。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什么是戏?戏如人生,戏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于是翁先生有此散文和杂文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北京话旧》再版。

目录

烟画

烟壶

烧砖艺术

影戏

评书与戏曲

合作戏

逛庙会

消夏四胜

春节杂戏

春节话旧

漫话中秋节

货声

钩奇探古一梦中——收藏脸谱琐记

北京戏园的变迁

消夏拾趣

花农张老

养鸟

冬日话秋虫

孰谓闹市无春色

试读章节

老年人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往事,常常从一件小东西引起。我就是从无足轻重的“洋画儿”,时时想起使我终生难忘的三件事:一件是在亲属中和我感情最深而夭折的韵侬表姊,一件是我在童年时期怎样懂得了小说和戏曲一件是我在童年时期怎样能认识了鸟的种类和市井生活。这三件事,都与“洋画儿”有关。

“洋画儿”是“洋烟画”的简称。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末时代,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创办烟草公司,垄断中国生产的烟草,制成卷烟,转售国人,大量的利润,流入他们的私囊。卷烟捷便,国人趋之若鹜,弃旱烟、鼻烟而转吸卷烟者,风靡一时。当时输入中国的舶来品,都习惯地冠以“洋”字,如“洋布”、“洋蜡”、“洋铁壶”、“洋袜子”。约定俗成,也把卷烟叫做“洋烟卷儿”,或简称“烟卷儿”。“洋烟卷儿”每盒十支,各有商标,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是“老刀牌”、“三炮台”、“丁字牌”、“顶球牌”、“黄金龙”、“白金龙”:中等的是“大前门”、“大联珠”、“红锡包”、“哈德门”、“翠鸟”、“大美丽”、“金鼠”、“菊牌”;下等的是“大婴孩”、“小鸡牌”。西商为了营业竞争,吸引顾客,在上、中等的烟盒里,各附画片,随烟奉送。画的内容,都是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历史人物、小说人物、戏曲人物、风土世态、花卉翎毛、文物名胜、成语谚语。或用工笔重彩,或用水粉油画,或用像真摄影。分门别类,彩色、单色,印制极精,颇有艺术风味。因附庸于“洋烟卷儿”内,所以称之为“洋烟画”,简称为“洋画儿”。

吸烟的人,欣赏洋画儿者极少,一般都把它丢与自己的儿女或亲友的儿童。当时。儿童的文化艺术生活,贫乏得可怜。初得洋画儿,视为玩物,积存既多,渐感兴趣。加以同学邻友,各出所有,互相炫耀,评朱论紫,以有易无,由一张而思集全套,以一种而广搜他种,渐渐地养成一种“集洋画儿”的艺术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儿童们从洋画儿的内容上,博得了许多历史人物、小说人物、成语谚语、风俗习惯、文物古迹以及动植物等一般常识。

我最初接触洋画儿,是在一九一四年,时年四岁。春秋佳日,常到外祖母家中去住。表姊韵侬,长我八龄,她虽然只有十二岁,因为发育健全,在我的心目中。她已是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当时我的表兄少亭、少森,都已学戏,少亭习老生。少森习武生,髯口、马鞭、刀枪把子,应有尽有。我童年好奇,总想摸弄着玩耍。表姊怕我失手损坏,便拿出她储藏的洋画儿,哄着我玩。第一张映入眼帘的是“大前门”烟中的“中国成语类”。画面上画着一棵大树,一股泉水,两个儿童,一个指着自如匹练的清泉,一个指着盘曲纠结的树根。我不懂画面的内容,表姊便指着洋画儿教我认识了“水有源头木有根”七个字。并解释说:“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不论什么事物,都有它的根源,就像大树必有根柢。大水必有源头一样。”可以说,从这张洋画儿,我开始认识了字,也开始懂得了什么叫成语以及成语的意义。她收集的这种洋画儿很多,陆续地送给了我,什么“雁来秋色新”、“小姑做鞋嫂有样”、“昔孟母,择邻处”、“六月卖毡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还有“丁字牌”的“水浒人物”,什么“大刀关胜”、“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鼓上蚤时迁”、“霹雳火秦明”。“老刀牌”的“古人”,什么周武王、姜子牙、介之推、楚霸王、赵云、张飞、黄盖、孔明、铫期、马武、秦琼、尉迟恭、常遇春、胡大海。当我从表姊口中知道了这些洋画儿中的人物,爱不释手地玩弄的时候,韵侬表姊时常问我:“你将来长大了,想当哪一种人物?”我未即回答,反问表姊喜欢哪个人物,表姊说她最喜欢赵云,我就迎合她的心理,冲口说出:我将来要当赵云。表姊笑了,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真聪明!”

也许自尊心是人的天性。在刚刚解事的童年,就爱听旁人夸赞自己聪明,何况夸赞我的,又是我心目中最爱慕的表姊。从此,表姊的声容,深深地印在我心里。爱屋及乌,睹物思人,她送给我的那些洋画儿,珍惜而藏者数十年,直到“史无前例”的时候,才在“抄家”中全部失去。P1-3

序言

翁偶虹先生(1908—1994)是著名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戏曲教育家。有幸得识翁先生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直到他去世,大概前后有十年时间。彼时我在北京燕山出版社工作,先是负责《燕都》杂志,后来又做图书出版,由于工作关系,与先生有过很多接触。另一方面,我的老朋友哈毅大夫是翁先生的亲戚,又兼对戏曲的爱好,于是经常向翁先生请教,所以不仅囿于一般工作关系和约稿,同时也对翁先生多了一层认识和了解。

翁先生原名麟声,笔名藕红,后来改为偶虹,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其实翁先生一生的经历很单纯,从少年时代起即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为此忙碌一生,倾情一生。他从听戏、学戏、演戏到写戏、评戏、画戏,因此将居室命名为“六戏斋”,言不为过也,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翁先生也是位平民戏曲家,他以此为职业,不图功名,不附权贵,正如他在《自志铭》里写道:“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人。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为文。甘作花虱子于菊圃,不厌蠹鱼于书林。书破万卷,只青一衿;路行万里,未薄层云。宁俯首于花鸟,不折腰于缙绅。步汉卿而无珠帘之影,仪笠翁而无玉堂之心。看破实未做,作几番闲中忙叟;未归反有归,为一代今之古人。”先生以关汉卿和李渔为楷模,比喻也是恰如其分的。

翁先生一生戏曲作品甚富,独自创作或与他人合作的剧本达百余种之多,在现代戏曲家中堪称是首屈~指的。1930年,新式科班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成立,他即被聘为兼职教员,1934年正式到校任编剧兼导演,1935年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戏曲改良委员会主任。1949年起任中国京剧院编剧,直至1974年退休。他的戏曲剧本如《美人鱼》、《十二堑》、《鸳鸯泪》、《凤双飞》等都是为当时尚未出科的戏校学生写的,也为“德、和、金、玉、永”等五科学生的演出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他还为程砚秋先生写了《瓮头春》、《楚宫秋》和至今长演不衰的《锁麟囊》,为李玉茹写了《同命鸟》,为叶盛兰写了《投笔从戎》等许多新戏。这些戏或为原创,或改编自前人传奇,也有的是来自地方剧种,由此也见翁先生腹笥宽宏,广撷博采的风格。1949年之后,他还创作了《将相和》,并为袁世海写了《李逵探母》、《桃花村》,为李少春写了《响马传》等,都是中国京剧院至今演出的保留剧目。1964年,他与阿甲等人合作,创作了现代京剧《红灯记》。直到晚年,他还笔耕不辍,为战友文工团写了《美人计》,为温如华写了《白面郎君》等。翁先生的戏曲创作大多是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将演员所长发挥到最佳的状态,这也是翁偶虹剧作的突出特点。

关于戏曲创作的风格,翁先生也曾和我谈过不少,他的剧作可谓是俚俗中有典雅,平淡中见起伏,既有情节和戏剧冲突,也有入情入理的世态人文,加之翁先生的文辞功力,更有较强的文学性,这在传奇衰落后的京剧剧本中是难能可贵的。同时,翁先生自幼谙熟舞台,长于表演,能将京剧程式化的东西巧妙地运用于剧作,自然与那些传统口传心授的旧作迥然不同了。  翁先生一生置身梨园,不但与戏曲文学须臾不离,也与戏曲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近现代戏曲发展十分了解,且熟知梨园掌故。他所写的戏曲理论言之有据,绝对不是空泛之谈,因此读来丰富好看,更觉言之中的。1986年,先生的《翁偶虹编剧生涯》一书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当时印数只有平装本920册,精装本255册,我真是想不通为什么印得如此之少?先生拿到样书后,即亲自题写赠我一册。可能是他年老记忆力已不好,后来竟又重复赠我一册。后来我常对人说,印数如此之少的图书我竞有两本题字本,真可谓是“新善本”了。后来在2008年纪念他诞辰100周年时才由同心出版社重印,但这第一版的书却已很难找到了。《翁偶虹戏曲论文集》也得先生题字所赐,一同珍藏至今。

先生原居西单新文化街,后来搬到塔院的朗秋园,八十年代开始一直是门庭若市,无论是戏曲界还是其他文化界的晚辈,立雪程门者众矣。尤其是昔时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健在的历届毕业生,对先生执弟子礼甚恭,以此也可见翁先生在戏曲界的威望。自从他搬到朗秋园后,我去得相对较少,但1988年却在太庙的剧场纪念杨小楼诞辰110周年时相遇,在一起拍了几张照片,同时还有朱家潘先生和王金璐先生,倏忽之间,都是已逾二十年的往事了。

我在办《燕都》杂志时,曾用几期版面发表过翁先生的《钟球斋脸谱集》选编,先生还特地为此写过《钩奇探古一梦中》。《钟球斋脸谱集》是翁先生1939年的藏品,“文革”浩劫散佚,后来经翁先生的弟子傅学斌转摹,呈翁先生阅,发现即是旧燕归巢,珠还合浦,于是我才向他约了《钩奇探古一梦中》的文章。钟球为古代乐器的名字,这些谱式大多迥于现在舞台演出的脸谱,不同凡响,故以钟球称之,的确是弥足珍贵的。

《北京话旧》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在2004年搜集翁先生关于昔日北京市井玩物、工艺、戏曲、曲艺、庙会以及岁时节令等内容编辑的杂文集,最后三分之一部分是旧京的市井货声。虽全书不过十余万字,但都是前辈亲历、亲闻,绝不同于耳食之言,读来更觉亲切。

翁先生生长于北京,对古城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熟悉旧北京的中下层生活,尤其对梨园的生活状态和演出形式有着更直观的记忆。我对其中“合作戏”和“春节杂戏”两节有着较深的印象,较之同类的文章,描述更为生动细致。而“货声”又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五行八作的叫卖,经他生动写来,溯本求源,再现了那些已经消逝了的旧时风物。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已经是那么遥远,但对今天六十上下的人来说,或多或少还能有些印象。翁先生之所以能将一岁货声描述得如此丰富多彩,毋庸置疑是源于他对生活的悉心观察,这些也都是他创作的源泉。

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什么是戏?戏如人生,戏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于是翁先生有此散文和杂文也就不奇怪了。

《北京话旧》即将再版,百花文艺出版社的魏先生打来电话,约我为本书写一篇序言。长者前辈的著作,焉敢为序,确实是诚惶诚恐,只得就我所知道的翁先生,拉杂写了一点文字,也算是对翁先生的一点纪念罢。

2011年6月于彀外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话旧(增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翁偶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60843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49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