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黄昏(大清帝国最后的一抹笑容和悲怆1840-1911)
内容
编辑推荐

《帝国黄昏(大清帝国最后的一抹笑容和悲枪1840-1911)》是一本关于晚清政治思想和学术文化的书,作者李新宇用了随笔的写法,以清末几十年为考察时间段,通过不同的侧面叠加成清帝国崩溃之前的风景图,重新解读历史的细节。通过对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叙述,重现了风雨飘摇的晚清帝国最后的努力和无法避免的崩溃。

内容推荐

《帝国黄昏(大清帝国最后的一抹笑容和悲枪1840-1911)》收入的,是李新宇近几年陆续写下的一些关于清末历史的随笔,内容则是帝国黄昏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情景碎片。

《帝国黄昏(大清帝国最后的一抹笑容和悲枪1840-1911)》分为四辑:“睁开眼看”,是帝国黄昏思想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帝国难以应对的真正危机所在。于是,醒者与睡者,唤醒与催眠,就形成了帝国黄昏有趣的思想文化景观。第一辑所展示的,就是它的点滴。第二辑的历史跨度是从百日维新失败到革命高潮形成。第三辑是帝国崩溃之际的一些局部和细节。第四辑称作“末日的权贵”。

目录

醒者与睡者

 最先醒来的人们

 容闳的事业

 1881:留美少年的遭遇

 醒者郭嵩焘

 严复与郭嵩焘

 铁路史“趣事”

 皇宫生活点滴

 教案为什么那样多

 国人眼里的洋人

 甲午硝烟深处

 康有为的理想

 振聋发聩的《仁学》

通往崩溃之路

 1900年夏日的北京

 慈禧和她的“义民”

 毓贤的忠心

 大学士徐桐

 关于“中国国会”

 废科举之后的读书人

 严复与一份学生考卷

 海外成长的留学生

 章太炎的“亡国纪念”

 理想与热血

谁是帝制终结者

 新军:帝国永远的痛

 是谁领导了辛亥革命

 10月10日那一天

 开国都督黎元洪

 革命前后的咨议局

 改良与革命的赛跑

 立宪派的一个问题

 保路:百姓的维权运动

 严复给莫里循的一封信

 勿忘隆裕太后

 袁世凯:“窃国大盗”还是“共和元勋”

末日的权贵

 载沣这个人

 庆亲王怎么了

 善耆的开明与顽固

 可爱的荫昌

 倒霉的端方

 良弼:末日忠臣的命运

试读章节

中国修铁路的开始,应该从同治初年算起。英美等国洋行两次郑重建议,但均遭拒绝。

英美两国,苦口婆心劝这个国家修铁路,当然不是学雷锋,更不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洋人与华人一样,活雷锋比较少见。他们是看好了这个潜力极大而未开发的市场,目的是赚钱。世界的现代化本来就离不开全球市场化。

美国人和英国人都认定铁路是利国利民之道,所以认为这事是大清帝国定能欣然接受的。他们这样做,还真是有点讨好的意思。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清帝国竟然不需要铁路,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这让洋人百思不得其解:送上门的好事,怎么会拒绝呢?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所凭借的都是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此时美国人的经验是:他们把轮船、铁路等现代化设施的模型附上说明书送给日本,日本人马上热烈欢迎,一边鞠躬一边“哈衣”,从此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从器物到制度,于是有了明治维新,蕞尔小国迅速富强。同样是东方人,清国与日本不一样吗?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大清国官员没有听懂他们的意思,不明白火车的益处。

那就再试试吧!同治四年,为了让大清国了解铁路的先进性,美国人干脆不远万里运来一辆火车,并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段铁路。这铁路不长,只有几百米,但作为示范表演已经够了。到了表演的那一天,达官贵人来看热闹的倒是不少,可惜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声音太大,那是牛和驴的声音所无可比拟的,让文武官员都不自觉地捂起了耳朵。

大清的官员们被吓坏了,火车的命运自然好不了。朝廷指示:会吼叫之钢铁怪物岂宜存于吾天朝上国?即令拆除!没几天,步军统领衙门就派人把它拆除了。

与华人相比,洋人总是缺心眼,也许正如当时的大学者俞正燮所记下的,洋人虽然比中国人多了两个肾(所以他们好色),心脏上却少了三个窟窿眼:华人心有七窍,而西夷仅有四窍。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也真证明了洋人的愚笨。尤其是美国人,到现在也没有多少长进,二三十岁的成年人,做事总像天真的孩子。其实,这也不难明白:智慧是在艰难环境中造就的,生活于自由舒展的环境中,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也就很难有早熟的心计。就是那些“狡猾的政客”,也缺少中国官员那些权术。商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本以为“经一堑长一智”,而且相信展示实物、让事实说话是最硬的道理,结果还是弄巧成拙。

美国人丧气而归,轮到英国人来碰运气了。

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人在上海至吴淞之间修了一条铁路。火车在铁路上行驶,吓坏了一些人,也吸引了一些人。中国人是不迷信规章制度的。管理者一再声明:不准任何人到铁轨上去。但人们还是偏要挤上去看个究竟。洋人急得来回跑,大声吆喝,挥舞旗子,百姓不敢靠近了,但官兵却不怕。因为根据中国经验,百姓不敢靠近,官兵还不敢吗?章程是控制老百姓的,怎能管到官兵头上?可惜,这个铁家伙真的不认人,一个官兵被轧死了。真是岂有此理!国威何在?皇家脸面何在?不过,这次没有喊“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口号,只是铁路奉命停止运营。

外国企业家到中国来投资修铁路,目的是赚钱。现在强行停运,成本如何回收?这时的朝廷已经学会了讲道理,所以派李鸿章等去谈判,花28万两银子把铁路买了下来。

买下来自己运营,或许是划算的。可是,帝国一般不算经济账。因为民众是如此之多,土地是如此之广,特产是如此之丰富,尽管朝廷的日常花费甚巨,但摊到每个百姓身上,却打不起等盘星。所以,对朝廷来说,钱似乎不成问题,即使割地赔款,也并不怎么心疼。

铁路买下来了,却并未使用。后来的做法是:花银子雇人拆了。它的葬身之处,是台湾附近的海中。

这一回,轮到英国人目瞪口呆了,从此不嘲笑美国人。P40-42

序言

本书收入的,是我近几年陆续写下的一些关于清末历史的随笔,内容则是帝国黄昏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情景碎片。

因为是碎片,不同的排列组合显示的意义自然略有不同。所以,在编辑成书的过程中曾几经反复,最后才确定了现在的结构。然而,缺陷仍然是存在的:一是每辑一个大标题,题内之义,应该是方方面面都顾到,但一些问题我在别的著作中已有论述,不宜在此重复,这就造成了某些残缺。二是各篇关注的只是具体的问题,而作为大背景,却没有合适的地方作整体的交代。

所以,借序言的篇幅,我想多说几句,也算对碎片做些连缀,以期对整体有所补益。

众所周知,1840年那场中英之战是一件大事。其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开启了这个古老帝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帝国统治者来说,全面的现代化自然是不情愿的,所以必然要有所抵制,即使被迫无奈,也只能在绝对控制之下进行有选择的现代化。所以,自呜钟、望远镜之类的玩艺儿是不拒绝的,洋枪洋炮也不拒绝;技术虽然被视为“奇技淫巧”,最终却是主动派人前去学习;修铁路、开矿山虽几经周折,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原因众所周知,因为它对帝国的确有益。统治者并不愚蠢,所以不难明白: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技术层面的现代化,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军事装备的现代化,都是必需的。要巩固帝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要有效地抵抗外来压力和维护皇家的尊严,这一切都不能拒绝。只有政治制度和伦理原则的现代化是可怕的,危及皇家对大好河山的所有权和统治权。祖宗千辛万苦打来的江山,岂能轻易拱手让于草民?所以,面对外来的东西,绝不能全盘照收,而是要根据特殊国情而有所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拿来西方现代的科学技术、武器装备和经济发展成果巩固大清固有的统治秩序。

然而,这样的如意算盘却只是皇家及其家奴的一厢情愿,直到最终也未能实现。帝国统治者一直把“西夷”当作敌人,但这敌人的最大威胁并不在于战场上的力量和战后的割地赔款,而是在于国门打开之后形成的对比,以及臣民在这对比之下产生的觉醒、叛离和反抗。所谓国门的打开,必然是逐步的、有限的,并非所有臣民都能及时看到门外事。所以,最初的觉醒者数量和程度都必然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一群又一群的人陆续睁开了眼睛。

“睁开眼看”,是帝国黄昏思想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帝国难以应对的真正危机所在。原因众所周知:只要没有对比,生下来就被套上锁链的孩子也许并不觉得带一条锁链跪爬而行有什么不适,但是,一旦看到自由人奔跑跳跃的姿态,情况就不同了,无论“皇恩浩荡”的教育多么有效,都难免会羡慕另一种生活。由羡慕而生向往,由向往而生追求,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醒来、不愿醒来,甚而害怕醒来的现象,也是常见的;为民众的醒来而头疼、而费尽心机的现象也是常见。

于是,醒者与睡者,唤醒与催眠,就形成了帝国黄昏有趣的思想文化景观。第一辑所展示的,就是它的点滴。

第二辑的历史跨度是从百日维新失败到革命高潮形成。无论哪一个王朝,在其面临危机之际,最先出场的总是“补天派”。对于清帝国而言,真正严重的危机到来,不是鸦片战争,也不是太平军起义,而是甲午中日战争。因为在此之前,对内平叛的力量还是有的,对外老大帝国的余威外人难以估摸。尤其是太平军被平息之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力量明显增强,海军进入了强国之列。然而,日本人毫不留情地把纸老虎捅破了,败絮狼藉,帝国的虚弱暴露无遗。

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一代补天者登场了。严复痛陈时弊,康有为公车上书,一大群官员和士人被打动,要找出问题,修复帝国大厦。被称作维新派的这群人很幸运,也很不幸。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个有志改革的皇帝,得以登台表演。不幸的是他们所要进行的改革已经不是像洋务派那样为帝国进补,而是要为帝国动手术,严格说来,实属与虎谋皮。因为改革一旦成功,国家的性质就变了。维新的榜样是英国和日本,但众所周知,英国和日本名义上虽是“帝国”,而实质上却并非“帝国”,而是“民国”,主权不属于皇家,而是属于国民。以此为蓝本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必然涉及国家主权的转让。在迫使皇家就范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这样的改革失败是必然的。所以,六君子被杀,光绪帝被禁,康梁逃亡,维新无果而终,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事情并未终结。慈禧太后能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垮维新派,却不能打垮支持维新的西方列强。现实让她很不高兴:大清帝国杀大臣、废皇帝都是内政,外人凭什么说三道四?外来的压力让她忍无可忍,可惜没有足够的实力。于是,民间力量被发现了:义和团。发动群众,利用群众,显示的是政治家的高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义和团运动就是一场最高统治者发动底层群众抵抗政治改革的运动,也是一场依靠底层群众对付外来压力的运动。慈禧太后有足够的聪明,但她的估计还是不准:义和团有能力把信洋教、用洋货的百姓杀掉,却最终打不过洋人。烧教堂、杀教士、攻打使馆,只能带来更大的麻烦。

太后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这场群众运动的失败,是大清帝国的一次大溃败。“两宫西巡”不说,只是“中国国会”和“东南互保”的现象,就已暴露了帝国统治的体。议和成功,太后和皇帝回宫,拒绝改革已是不可能,所以要实行新政,但统治者面对的是真正的两难局面:拒绝政治改革,是崩溃;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势必要把国家主权拱手让给国民,帝国统治还是崩溃。这是爱新觉罗家族和朝廷权贵不情愿的。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必然要尽力拖延。可惜的是,拖延又助长了革命。章太炎等革命者和留学生不再承认自己是清国子民,意义不只是一种态度。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本是为了帝国的复兴,结果却适得其反:培养维修工,造就了掘墓人。

第三辑是帝国崩溃之际的一些局部和细节。谈及辛亥革命,教科书一般都要从孙中山和同盟会讲起,但考察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中的事实,却常常与他们关系不大。辛亥革命的伟大功勋是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帝制,那么,谁是帝制终结者?历史的事实告诉人们,包括方方面面,包括许多人。率领士兵打响首义第一枪并成功拿下武昌城的下级军官,起义爆发后出任都督的黎元洪,费尽心机促成清帝退位的袁世凯,最后做出退位决定的隆裕太后,都是不该被忽视的。正是他们,与革命鼓动家、刺客、烈士一起完成了终结帝制、创建共和的伟业。黎元洪、袁世凯、隆裕太后,在终结帝制、创建共和中的贡献别人无法取代的。他们当时被广为传颂,而后来的历史叙述却遮掩和涂抹了他们的身影。这一辑所做的,就是揭示那些常被忽略和掩盖的史实。

第四辑称作“末日的权贵”。在其开始,打算写的是“末日的王爷们”,但王爷没有写完,却觉得并非王爷的几个人更值得一写,于是只好改标题,王爷成了权贵。权贵的范围更大,应该写更多的人物,我却不想为凑数而多写,所以很不完整。这里所写的,只是一些有特色的人物。他们在历史的大事件中所作的选择,以及最终的命运,包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密码。帝国大厦崩溃之际,同样是朝廷权贵,不同的选择显示着不同的性格,也显示着智愚不等,却无不由此决定了自己以及家人的命运。

除此之外,需要说明的还有两点:

首先,面对历史,少数专业人士当然可以通过原始资料得以了解,但对一般读者而言,主要知识来源却是教科书。但众所周知,教科书常常并不能客观公正地面对历史。为了某种政治需要,遮蔽和改写是难免的。帝国黄昏的那段历史,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呈现于人们面前的,已经更多的是积尘与污泥、油漆与金粉。若要认识其本来面目,需要艰难的拂拭和剔除。本书所致力的,不过是努力走近历史现场,揭示某些细节,以求贴近历史真相。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这段历史,尤其是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和事,遮蔽和改写并不始于当代,而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了。只要认真考察我们走过的路,就不难看到,民国初年的历史叙述虽然纷乱,但众说纷纭在相互抵消之后的结果还比较客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关于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就完全不同了。包括黎元洪、袁世凯等人的淡化和丑化,包括孙中山等人的强化和神化,其实都是为适应国民党人重构革命史和否定“北洋军阀政府”而进行的。随着北伐之后的“民国”变为“党国”,教科书的编写必须“符合党义”,历史叙述就承载了浓重的党国意识形态。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仍然不能超越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真是有负清末民初的历史,有负参与终结帝制、创立共和的人们。

其次,流行的历史叙述常常为了奔向某种主题而忽略了历史的多层面,而且即使面对事实,也不能做出公正的评判。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学者被某些观念上的原则所左右,而忘记了常情和常理。所以,面对历史,除了穿越遮蔽、回到现场之外,还应回到常情和常理。所谓历史,说到底是由生活于其中的那些活生生的个体构成的。他们有爱、有恨、有私情、有偏好,有七情六欲,有伟大和渺小。正是这样一些人的所作所为构成了一系列事件,从而构成了历史的基本内容。面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让自己囿于流行的概念,还是设身处地,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去体会和理解他们?我的选择是后者。因此,在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时,就不想受流行视角和标准限制,而更多地回到人的立场,从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人们大多认为隆裕太后软弱无能,但换一个角度,那软弱和无能是否也体现了她的英明和伟大?她所缺少的,是为保卫大清江山不惜血战到底的气概,但正因为如此,结束帝制的事业少流了许多血。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别人的生命,就伟大?避免了血流成河,并且让皇室和满蒙贵族在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中平安活下来,就不伟大?其实,只要多一点人情和人性,多一点人道关怀,多为普通的生命个体想一想,就可以看到,软弱与妥协,有时比血战到底更伟大。只用某种英雄的模式去衡量人,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诸多重要层面,暴露的是时代造就的精神偏枯。这正是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努力克服的。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肯定有不少失误,还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作者

2012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关于晚清政治思想和学术文化的书,用了随笔的写法,可当一本晚清小史来读。关于晚清的著作极多,但作者能在常见的史实中别有发现,特别是能把当下生活的感受与历史相联,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和联想。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

收集在《帝国黄昏》中的文字,我曾先后在李新宇先生的“学者庄园”读过,常有会心之处。我所读到的,不仅是对那段历史明晰的描述和新鲜的见解,更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帝国黄昏的感受和内心私语。

——著名学者、自由撰稿人傅国涌

为文从容,叙事清晰,是新宇师一贯的风格。史家眼光与文人情怀兼具,念兹在兹者,惟国运与人心。

——诗人朵渔

我们在一起吃饭、聊天,新宇所谈最多的是知识分子百年史,他的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都围绕这一主题。“穿越遮蔽”、“回到现场”、“走出精神疫区”是他的常用词。每当谈话深入的时候,他的脸上就会失去笑容,浮上一层深深的忧郁。

——《文艺争鸣》编审朱竞

作者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甚为精湛,角度特别,落笔有神,表面冷静,里面却是火热的激情。我喜欢两类文字,一类如高尔泰,沧桑历尽后的真诚和深刻;一类如李老师,洞察历史后的冷静热情。他们都是懂爱的。

——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伍绍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黄昏(大清帝国最后的一抹笑容和悲怆1840-191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新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76706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2.0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