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把守护忘记了/一道填空题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王金钢所著的《我们把守护忘记了》世界太闹了,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把什么忘记了?毕淑敏、王跃文、阎真 用心填写“一道填空题”,做一回小学生,找回那些美好的从前。作者用纪实的笔描述了自己照顾患病的父母的故事。

内容推荐

王金钢所著的《我们把守护忘记了》是一部纪实作品。作者生活在一个有患病父母的家庭,个人的事业已无暇顾及,生活的重心是如何照顾二老的生活的起居及看病养护。《我们把守护忘记了》中病中的父亲不通情理,无端的猜忌怀疑,夫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全家人的生活都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作者对自己几年来的亲身经历进行了追述,巨细无遗,尽情倾诉,展示了一种真切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

子女如何守护父母的晚年;

父母如何理解子女的不易?

这是一道难题,每一个人迟早都要面对。

目录

壹章 慈心泪: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在最后期限上,母亲偷偷为自己加了6天

 抱母亲下楼时,我看到了她眼角的泪

 两个世界:一辆小车推进来,推出去

 回到自己的房间:那才是母亲的家

贰章 归根:母亲在前,父亲随后

 这窗口,成了老两口生死诀别的十里长亭

 连连追问:两天,就再坚持两天

 父亲的斗争:不厌其烦地折腾

 老父亲成了最不受欢迎的“疯老头”

 父亲头里走,母亲远远地跟在身后

叁章 后花园:父亲无法出来,我们不愿进去

 寂寞花园:一边自己玩去吧

 一个人演一台戏,两个世界里奔忙

 父亲再也打不动了:这比小时候更疼

 拆迁:谁动了父亲的“地气”

肆章 结婚三周年:被冷落的纪念蛋糕

 父亲走到哪儿,破烂家当跟到哪儿

 爱干净如命,到死都没能洗一次像样的澡

 结婚三周年:被冷落的纪念蛋糕

 记录:一块路标,一条环线

 新年雪夜:路灯照着两颗孤零零的心

伍章 槐花开了,我想妈妈了

 我怎么也入不了《天鹅湖》的“戏”

 《我的母亲》:一篇迟到了20年的命题作文

 “你要是能换个弟弟来也好啊!”

 奖给“五好个人”岳金花同志

 一辈子:怨了,恨了,打了

 妈妈到底是女人,老了才想起爱美了

陆章 三年,换了七个保姆

 第一个被辞了,第二个被骂走了

 小任家走了:远在老家的父亲摔下山

 换人:新来的小王玩心很大

 刘姐基本符合我们想要找的人

 王姐慢待,还点化我们要加薪

 最后来的小何深得全家人的赏识

柒章 我的灾难:心思太重,生活失衡

 恐惧比爱更有威慑力

 每个子女不一定都为父母“心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红果罐头堵心,电紧箍堵嘴

 夜夜警号,声声入耳;忍气吞声,生不如死

 妈没了,没妈了,结松了

捌章 家里乱象:父不父,子不子

 险一步,父亲差点走上绝路

 家里全乱了:我对父母,父母对我

 胡同口摆摊的王老头儿的儿媳妇

 死脸:照顾老人的人都会挂相

 眼科手术惊魂记(1)

 眼科手术惊魂记(2)

玖章 无后为大:一场两代人的战争

 父亲与妻子的第一次正面冲突

 小小孩,老小孩

 他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活在他的阴影下

 三十年后,父亲把自己的威严打倒在地

 哭闹在继续,生活在继续

拾章 共患难的,天底下只有这么一个女人

 她更多想的是我们的今后,我只能想父母的现在

 心平气和地协商:暂时分开住一段

 分开:把悲伤留给自己一个人

 分手日记四则

 我被家狠狠地抛在了门外

拾壹章 责任,是熬出来的

 云父:轻松,并不比“悲痛欲绝”缺生命质感

 齐母:确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

 老姑家:瘫痪老妈把他熬成了60岁的老光棍

拾贰章 我有一个梦想

 “可别让我初一死啊!”

 我们越长越大,父亲越来越小

 小耗子上油台,偷油吃,下不来

 烧纸成灰:父亲永远走了

后记 我们真的把守护忘记了?

附录 我们把童年忘记了(摘录)

 我们把江湖忘记了(摘录)

试读章节

在最后期限上,母亲偷偷为自己加了6天

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我的手机先后响了四次。全是在医院陪护母亲的三姐发来的短信息。

待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这一觉睡得太沉了(头天晚上情绪低落,喝了两瓶啤酒),以至连绵不绝的“嘀嘀嘀”的短信声,竟一次也没有吵到我。

3:42——“情况不好,你能不能早点过来?”

没见回复。接着又——“我有点怕,妈刚才又吐血了,你早点来吧!”

4:08——“妈现在睡下了,你天亮再来吧。” (发了两遍)

我知道三姐一直用短信方式而没打我电话,是为了不让我受到过度的惊扰——她这人向来如此,除非是万不得已,即使对那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也强装出一副“处变不惊”的从容姿态,所有难处自己扛。像昨晚——她非要打发所有人各自回去休息,只留她一个人在医院值守,任谁怎么劝说也不成。她那股固执的劲头儿一上来,连别人对她的同情也轻易打消了。

但从她所发信息的语气上不难看出,当时面对突然咳血不止的母亲,三姐一个人该有多么无助和无措。她一定后悔了:为什么不留我陪她一起看着母亲。至少在心理上,多一个人就多一份依靠。

向东。开车从东直门赶往位于大黄庄的民航总医院急诊室。一路迎着初升的朝阳,阳光刺得眼睛枯涩无比。我知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今天这缕朝阳,怕是母亲在这世上看到的最后一缕朝阳了。

其实母亲根本什么也看不到。

到今天为止,母亲在民航总医院的急诊监护病房里,已经整整昏迷了七天。氧气罩下积留着母亲粗重而浑浊的呼吸,只是证明母亲还活着,而母亲什么也感觉不到。母亲躺在房间最里侧的一张病床上,为的是最后不行的时候,不会惊扰到其他病人。

母亲的死,是早在她住进医院的第一天就被宣判了的。送进来的时候,她身体的各个器官已呈现多功能的衰竭,连医生也认为几乎没有什么再治疗的必要了。只是母亲又在宣判的最后期限上,为自己偷偷加了六天。面对如此顽强、“垂死挣扎”的生命,每个接班的护士一大早都会笑着问我——“呵!老太太还真行!”我想她们后半句的潜台词一定是——“还活着哪!”语气中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她们的不耐烦。(这要是你们的亲生母亲——你们会作这样想吗?“还活着呢?!”)

就为这,我曾一度幻想奇迹真的能在母亲身上发生。于是暗暗对沉睡的母亲祝祷:

“妈,咱就活着,气死她们!”

“妈,您可要争点气呀!”

赶到医院,时间是七点二十分。

三姐在母亲床前守了一天一夜,更加之凌晨时分频频出现的紧急情况,见到我时,三姐满脸倦容,疲惫不堪。

“妈半夜吐了三次血,一度呼吸特别困难,又吸了一次痰。怕你半夜不方便过来,没敢打电话叫你!”看来我的猜测没错。

“那你先回去歇会儿,我来盯着。”

“也好,我回去换换衣服,洗个澡,一会儿把聪聪也带来,我想让他见姥姥一面……”聪聪是我的外甥,从小被姥姥带大的。姐姐想让孩子在脑海里对姥姥的去世留下一个最后的印记。说这话时,我们面面相觑,心态复杂,内心都明晰地感到,今天也许真会有不测的大事发生。

姐临出门前,特意询问了值班护士:“像我妈这种症状,最多还能熬多久?”

“这可不好说,不过一般出现这种应激性溃疡的情况,病人就快不行了。”  “那怎么能看出是不是不行了呢?”显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问题问得十分低级。P3-5

后记

母亲去世以后,经常被我梦见:梦中的母亲完全是生病以前的样子,健康、和善,脸上总挂着笑……在梦里我反复提醒自己——母亲不是已经死去了吗?不是永远不在了吗?然而又侥幸原来母亲还活着——母亲永远健康地活在我的梦里,这对我来说,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

妻子说:“你总梦见妈,也许是妈太舍不得你了!”我承认。但在另外的意义上,与其说母亲舍不得我,不如说,其实是我更放不下母亲。

人,本该学着忘记的,却偏偏随时随地与往事不期而遇。触景而生情。谁能想到——就是那些在当时看来无法跋涉跨越的艰难岁月,竟成了我今生最酸涩、也最温暖的记忆。

人,又是多么容易忘记啊……

没有摆脱不掉的阴影,也未必有持之以恒的感动。

对于我们这个“特殊”家庭里那段“特殊”的养老经历——郁积在心里多年的感触、忿怨、委屈……太多太多纠缠不清的复杂情感,在当时,我尤其需要替它们找一个可以宣泄和释放的出口。

写这本书,拉拉杂杂花掉半年时间,基本是白天工作,晚上写一点。无异于又沉浸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重活过一遭。当我再次重拾起这些零零散散的记忆碎片的时候,惊觉在这个家里曾经发生的、经历的一切,竟恍恍惚惚似梦非真……

时间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包括处境和心境。

隔过时间和空间的屏障,再去看待既往的生活,常常也会有新的角度和发现,就像在看陌生的别人的事……

文章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父亲突然没了。与母亲相隔整整280天!这件事一度让我无法继续写下去。悲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对父亲生前的种种怨怼甚至是仇恨,都随父亲离去的瞬间即动摇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什么事?这样做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值不值得??

后来,渐渐意识到——

当一个人的养老现实,与社会环境、体制等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上有老”的压力与困境,也许将不仅仅是个别家庭、某个人的事,而是上升为一种值得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和反思的“普遍困境”。

当全社会都在倡导“敬老”、“孝道”的同时,可曾有人想过——

“上有老”在客观上可能对儿女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他们事业的走向、他们各自的家庭关系,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心理上的障碍和性格的异化……究竟会有多大? 在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方面,我们究竟做了多少?还能做多少? 父母过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从妻子的博客上读到下面的话——

“……公婆的年纪都很大,在他们生前,我经常无法张嘴称呼

他们爸爸妈妈,我知道他们是有遗憾的。

“这个清明节,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好好喊他们声:‘爸爸’‘妈妈’!我知道不可能了,永远不可能了!……”

由于共同的生活印记,让我和妻子都更加学会了珍惜,珍惜现在的一切,珍惜每一个灿烂的白天,平静的夜晚。 也许,每个人生,总是各种遗憾的累积。逝者已矣,活着的,就是一个不断修复遗憾的过程。只可惜身处其中的我们,往往并不知道哪些会成为将来的遗憾。

直到现在,我仍旧不敢翻看这些文字,怕再次被带回到很多年前的一幕幕场景。时隔多年,我已然从那时的一个“准中年”,混进了标准的“中年人”行列。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从那些回忆里走出来了?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为什么每每想起,还有着无可言喻的失落与悲伤?

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儿女,正在或迟早将要——重复我的遭遇?他(她)们将不得不面对父母亲人的一天天的衰老,疾病,死亡;不得不面临养老现实的严峻考验。  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儿女,不仅要忍受亲人不厌其烦的打扰,不理解,抱怨,更会重新审视自己一直隐藏着的另一面——

我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冷漠,急躁,自私,有借口,而没有耐心……

——谁还不是一样呢?

我想说的是,对于孝养父母这件事,我并不比哪一个做儿女的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唯有感受是真实的!

书中这些沉重的记述,曾感动过周围很多的人。那些守护在父母病床前的日日夜夜,恩恩怨怨;那些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往事的回忆,让读到它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她)们各自的亲人。

这些纯属个人化的回忆,也正由于承载了读者自己的心灵信息和情感,才更显示出它的重量。

这么多年,流水匆匆。

我们真的把守护忘记了?……

那些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波澜壮阔,已成过往。一切痛苦和磨难,有朝一日,终将成为我们心底弥足珍贵的纪念。

倘使作为“过来人”的这些感受,真的能给那些正在经历中的人们,哪怕一点点心灵上的慰藉,成为陪伴他们一起跋涉生活磨难的一种精神上的支援——

这本书,就还有它的意义在。

2012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把守护忘记了/一道填空题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金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22297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1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09
14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