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拯救自己》是成功学的开山之作,全书以一句古训“自助者,天助之”贯穿始终。本书作者塞缪尔·斯迈尔斯以犀利深刻的眼光、幽默风趣的笔调,通过描述历史上众多出身苦难的人士如何通过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自强自救、耐心宽厚、诚实公正,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千难万险,最后走向辉煌。教导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何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是一本极具哲理性、趣味性和现实教育意义的名著。
图书 | 自己拯救自己 |
内容 | 编辑推荐 《自己拯救自己》是成功学的开山之作,全书以一句古训“自助者,天助之”贯穿始终。本书作者塞缪尔·斯迈尔斯以犀利深刻的眼光、幽默风趣的笔调,通过描述历史上众多出身苦难的人士如何通过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自强自救、耐心宽厚、诚实公正,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千难万险,最后走向辉煌。教导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何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是一本极具哲理性、趣味性和现实教育意义的名著。 内容推荐 在《自己拯救自己》中,作者塞缪尔·斯迈尔斯以犀利深刻的眼光、幽默风趣的笔调描述了众多出身贫寒低贱、深处苦难无助的困境中的贫苦人士如何通过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自强自救、耐心宽厚、诚实公正,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千难万险,最后走向辉煌成功的事例。 《自己拯救自己》被誉为“美国梦的灵魂”和“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在许多西方国家,该书成了人们必读的人生丛书之首,成了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人生教科书。1991年该书在日本出版后,发行达150多万册,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书之一。 目录 第1章 自助者天助之 第2章 百折不挠的发明家和实业家 第3章 向命运挑战的伟大陶工 第4章 天道酬勤 第5章 科学巨人的成功之路 第6章 从苦寒中走出的伟大艺术家 第7章 勤劳造就的贵族 第8章 力量与勇气 第9章 富商的成功秘诀 第10章 合理支配钱财 第11章 自我修为使人的价值提升 第12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13章 品格铸就绅士 试读章节 “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至理名言。自助精神是一个人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根本所在。事实证明,来自外界的帮助经常显得无能为力,而内在的自助才能使人生机勃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你为某些人或者某些阶层付出得越多,到头来反而会扼杀了他们自己进取的独立性和动力。在一个越是过分强调管理和越是过度引导的地方,人们越是显得无所适从,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 即使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给人以全部的帮助。或许制度本身的价值就是保障人们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去改善自身的处境。但是,人们往往会以为他们的幸福是来自于制度本身而非自己在制度呵护下的努力。所以,我们常常高估了作为人类进步保障的立法的价值。因此,尽管我们的立法机构庞大,每隔三五年选举出一些代表来执行立法权力。然而,不管他们多么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这些事情,但它在人们的生活和性格所起的积极影响却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而且,我们越来越明白地认识到,政府的作用是消极和有限的,而不是积极正面的。也就是说,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假如司法公正的话,它就能公平地保护人们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管它是脑力成果还是体力成果,而人们只需付出相对较小的一点儿代价(纳税)就够了。但是,不论多么完备、严厉的法律都不可能使好吃懒做的人勤奋起来,也不能使那些奢靡挥霍的人变得节俭或者使酒鬼懂得不贪杯。所以,要改变这些就只能依靠个人的勤俭和自律才能达到,通过好习惯而不是靠更多的权力去改变。 一个国家的政府通常就是组成它的社会个体的写照。一个高于人民素质水平的政府必将被拉回到与它的人民素质水平相当的层次,而一个落后于人民的政府迟早会被提升到与人民的水平相同的档次。自然而然,就如同水能直观地显示出它的水平高度一样,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架构及其执政成果也能准确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高贵的人受到的将是高贵的统治,无知的人则受到的是无知的统治。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价值和力量绝不是来自于它的制度形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整体素质。国家只不过是社会个体的集合体,而文明本身也只不过是男女老少这些社会个体不断去发展完善的问题而已。 国家的进步缘于每个人的勤恳奉献、吃苦耐劳和正直诚信,就如同国家的衰败在于每个人的懒惰、自私和邪恶是一个道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常常认为的那些社会邪恶问题大多缘于个人生活的堕落。虽然通过法律的制约可以最大化地减少或根除它们,但是一旦遇到有适合它们滋生的环境,它们就会死灰复燃,除非个人生活和性格状态得到彻底改善。假如这种认识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些爱国情怀和博爱精神不是通过改变法律和制度产生的,而是通过引导人们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来产生的。 一个自控力很强的人,所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就很小。最可悲的奴隶并不是那种被暴君所统治的奴隶,而是那种被无知、自私和邪恶统治的奴隶。一个心灵被囚禁的民族是不可能仅仅依靠改变统治者和制度就能获得自由的。只要人们还迷信政府就是自由唯一的救世主,那么所有的变革都是徒劳而无意义的。自由必须建立在个人性格这个坚实基础之上,它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进步的必不可少的保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曾说:“只要个性还存在,专制就会受到有效遏制。任何毁灭个性的东西都是专制主义,不论它以什么名义出现。” 在关于人类进步的问题上总有一些谬论。有些人呼唤恺撒式的救星,有些人则疾呼民族自救,还有些人则把希望寄托在法令的制定上。刚开始我们都可能会礼迎恺撒式的救星,但慢慢地会发现,“谁信仰并拥戴他,谁就幸福”这一教义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事情都由救世主来为人民决定,而不是由人民自己来作决定。如果这个认识被作为社会准则,它势必会毁灭民众自由的良知,很快为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铺平道路。恺撒式的崇拜是人类最糟糕的偶像崇拜形式,它推崇绝对权力,其所带来的直接恶果就如同对财富的绝对崇拜一样。真正值得大力弘扬的信念应该是自救自助精神,只要人们彻底领悟这点并付诸行动,恺撒主义就会自行消亡。自救自助精神和恺撒主义是两个对立的原则,就像维克多·雨果对笔和剑的关系论述一样:一个会干掉另一个。 说到相信民族和议会法令的力量,这也是一种迷信罢了。爱尔兰伟大的爱国者威廉·达尔刚在首届都柏林工业博览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也许很能说明问题:“老实讲,我从未听到过我的同胞提及‘独立’一词。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他们怎样从这里、那里或其他什么地方去获取独立,或者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外国人身上的论调,我能认识到与外国人交往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我也同时深切地感到我们的工业独立得完全依靠我们自己。我坚信,如果我们勤奋努力和精益求精的话,我们现在就面临着最好的机遇和更加灿烂的前景。我们已经迈出了步伐,但切记:坚韧不拔才是成功的最大保障。只要我们有饱满的热情,我就深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将会达到和其他国家人民一样的舒适、幸福和独立。” 所有的民族都是经历无数代人的思想积淀和辛勤劳动才塑造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社会地位和不同生活条件下的人,如躬耕者、勘探者、发明家、制造业者、机械师、诗人、哲学家以及政治家等,所有这些不同阶层的人都为塑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付出过不屈不挠的辛勤劳动。他们一代代地努力推动着社会向前不断发展。这些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劳动者——这些文明的缔造者终于在洪荒中让科学、工业和艺术有了新的秩序。同时,它也使这些人类宝贵的财富一代代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祖先用双手创造并交给我们的,我们又把它传承给我们的后继者,我们要让它在这星火相接中不仅毫发无损,还要不断充实。 自助精神一直都是英国人民的一个显著的性格特点,它是我们民族力量的真正源泉。很多民族都是由那些少数脱颖而出的人物领导并臣服着他的民众。然而,我们民族的进步则要归功于那些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在人类战争史上,也许只有那些将军的姓名流芳百世,但是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普通士兵们奋不顾身的英雄主义,战争才赢得了胜利。其实,生活也是一场“士兵的战斗”——劳动大众是最伟大的创造者。即便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一生都默默无闻,他们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也无法跟那些名垂青史的伟人相比。但是,哪怕一个人出身贫贱,只要他能在众人面前勤奋、节俭和对生活充满积极的心态等方面作出了垂范,那么他对他的国家的富强文明就具有了现实而长远的影响力,因为他的情操和品格会无形中影响到更多的人,并可能会被后代尊为好的楷模。 经验表明,充满生机、活力的个人主义最能对他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并能成为对人们最好的现身说法的教育。与之相比,学校式教育只能算是最简单的文化启蒙了。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而且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在我们的家里、街道上,在商店的柜台前,在车间里,在耕地旁,在财务室和拥挤的人群中。它是对社会成员最好的教育,席勒称之为“人生历程的教育”,它表现在人的行为、操行、修养及自我约束中,所有这些都侧重对人的正确引导作用,使人们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并履行好自己的人生职责。这是一种无法从书本和培训中获得的教育。培根曾说:“学习并不会教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而是知识以外的智慧教会人们使用知识,而且智慧只能通过观察获得。”这句话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也适用于教育本身。因为所有的实践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人们更多的是依靠工作而不是靠读书来完善自我。也就是说,是生活而不是书本,是行动而不是学习,是性格而不是历史不断推动着人类的发展。P2-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自己拯救自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斯迈尔斯 |
译者 | 吴宏博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09779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2-07-01 |
首版时间 | 2012-07-01 |
印刷时间 | 2012-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