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经的希望/中国新锐作家校园文学经典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一直喜欢三叔。一是因为三叔普通话讲得好,二是因为他二胡拉得棒。据说,他这两个特长都与一个上海女知青有关。而我更喜欢的,则是三叔和上海女知青的故事。

三叔和上海女知青的故事,在村里一直有多个版本。

我知道的最早版本,是从哥哥那儿听来的。哥哥说,三叔刚做民师时,并不讲普通话,而是满嘴的焦庄土话。那时,我们焦庄人也并不觉得三叔讲话土。自从那女知青来到焦庄,做了焦庄的民办教师,她那软绵绵的普通话便立刻抓住了焦庄人的心。三叔的形象从此一落千丈。

三叔决定向那女知青学说普通话。那女知青真是好性子,一字一句教得认真。三叔学得也认真。每天吃过饭,三叔都要去女知青那儿请教,有时甚至到了深夜才肯离去。三叔的普通话因此一步一个脚印,进步得很快。到后来,三叔再读课文时,竟然和公社广播站里的播音员不相上下。于是,三叔和那女知青便有了更加动人的故事:小学的操场上,焦庄村东的山坡上,焦河南岸的树林里,到处有三叔和那女知青的脚印。众多材料表明,那女知青已经决定嫁给三叔了。

然而,一个和三叔年龄相仿的邻居的讲述,则与哥哥的说法相去甚远。事实一向证明,年长的人见过的桥,要比小孩子走过的路还要多。我因此主动否认了哥哥的说法。

我那邻居说,那个女知青说话软绵绵的,很是中听,与正宗的普通话却相差极远。三叔哪里需要向她学什么普通话?如果说三叔对那女知青动了心思,倒是一点儿不假。那女知青长得实在漂亮,当她在三叔面韵螽亮相。把三叔晃得几乎要摔倒。所谓的几位焦庄美女,在三叔眼里顷刻变成了歪瓜裂枣。不过,三叔是个很知趣、很现实的人,他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因此对那女知青从来不多瞟一眼。闲暇之余,三叔便拿出那把二胡。那女知青大约也喜欢音乐。当三叔拉起忧伤的《江河水》,那女知青竟然潸然泪下。于是,三叔和那女知青便有了更加动人的故事:小学的操场上,焦庄村东的山坡上.焦河南岸的树林里,到处有三叔和那女知青的脚印。众多材料表明,那女知青已经决定嫁给三叔了。

后来,有人向三叔的同事考证了这故事的真伪,那同事却否定了这两种说法。他说,虽然三叔的二胡拉得还说得过去,也早已得到了民间艺人麻二爷的真传,可是,如果是较起真来,那女知青的小提琴则更是一绝。自从那女知青来到了学校,三叔便动了歪脑筋。他先是向那女知青学习普通话,不久又变着法儿向那女知青学拉小提琴。那女知青开始并没有觉察三叔的诡计,i丕谦虚着向三叔学拉二胡。再后来,三叔竟然能够熟练地演奏小提琴,那女知青的二胡演奏则完全超过了他。于是,三叔和那女知青便有了更加动人的故事:小学的操场上,焦庄村东的山坡上,焦河南岸的树林里,到处有三叔和那女知青的脚印。众多材料表明,那女知青已经决定嫁给三叔了。

直到有一天,三叔娶了与他一块做民师的三婶,他和上海女知青的故事还依然被焦庄人谈论着,谁也说不服谁。

这天,我做完了作业,和二蛋、二柱一块儿去玩。无意中,我们溜到了三叔家的院墙外。小院内,三叔的二胡拉得正如泣如诉。我们又想起三叔和上海女知青的故事。我们三人各自坚持自己版本的正确,争论得面红耳赤。

三叔的二胡声戛然而止。

“又想那上海知青了,你咋不跟了去?你咋还待在咱这穷焦庄?信不信我把你二胡砸了!”不知为何,三婶越说越有气。

“人家早就去了美国,想得着吗?”三叔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中似乎有无限委屈。

“去了美国,为啥?”三婶提高了嗓门,非常的惊奇。我们几个也张大了嘴巴。

“……人家去了美国,在美国学者奥姆霍斯指导和帮助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是周总理的关怀和科学界友人的挽留下,她抛开了个人的不幸并振作精神……”三叔打开了话匣子,讲得兴致勃勃。

三婶打断了他的话:“这故事怎么像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啊——你这坏家伙。”

“啥上海女知青,其实也就你稀罕咱呗。我能去哪?咱焦庄缺老师,你又不是不知道——”三叔有些着急,变得语无伦次了。

三婶扑哧一声笑了:“呸,谁稀罕你了!”P2-3

后记

人若要健康地活着,就必须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写作亦是如此。没有健康的心态,就不会有精致耐读的作黜现。

时下,文学创作的门槛相对降低了。写作者不再用捉笔苦写,不再用跑邮局,坐在电脑前码字,就可以迅速地推出自己,甚至可以让自己一夜之间成名。因此,有些作者便多了一些浮躁轻狂,少了一些淡泊宁静;多了一些粗制滥造,少了一些精雕细琢。看似寻常的心态变化,已经足以让一个作家故步自封。

常看到这样一些信息,说某作家每天、每月发了多少稿子,收入了多少稿费。我并不怀疑这信息的真实性。然而,细细品读其作品之后,却感觉味同嚼蜡,并没留下多少印象。这让我很困惑。老百姓常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试想,多产之下,究竟有多少精品在里头?我于是断言,这位作家在写作时,其实是让虚名和浮躁占据了心灵,也难怪不会有精品出现了。

写作离不开阅读,我们阅读时,同样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我的经历告诉我,写作必须从阅读开始。我写作中的每一个转折,都得益于阅读的指导。侯德云先生曾经说过:“忽视阅读,就等于忽视前人和同行的经验,这是一种最为盲目的自负。”有了阅读时健康的心态,我们才能用心去体会,让书籍中的营养浸透我们的心田。我们的头脑才因此变得睿智,我们的双手才因此变得灵巧,我们的手中才会绚丽多彩,才会手有余香。

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素材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而这双眼睛又恰恰需要一个健康的心态。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平凡”中寻找“不凡”,在世俗的生活中洞观经验的真质,从而发现人世间的美,使写作真正成为这种美的心态外化的功能载体。而正是这种健康的心态,才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我们有用的素材。没有这些充满鲜活气息的素材,再高明的作家,也必然难为无米之炊。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一个有健康心态的作家,才会有生活的责任感。有生活责任感的作者,才会感觉自己其实肩负着父老乡亲,自己那双手其实是在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明天。有了这种责任感,我们才会细细地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我们的笔去歌颂、去鞭策、去感染所有的人。我们才会谨慎地抓住自己的笔,绝不滥用一点笔墨,绝不写一点粗制滥造的东西,更不想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精神鸦片,去毒害更多的人。如果是这样,我们又怎会在写作的时候,去渴求那不多的稿酬,又怎会因名利而产生不必要的浮躁呢?责任感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家没有责任感,就不会写出与时代同命运共呼吸的作品。

和许多人一样,我期望自己在文学这块沃土上是一朵艳丽的花,我也一直为此而努力着。也许,有一天我发现,我其实只算是一个拙劣的小小说写手,那么,我会更谨慎,我会更吝啬我的笔墨,尽量不让它发出臭味,去危害未来孩子们的健康。

目录

第一辑 三叔的故事

 三叔的故事/002

 三婶的战争/005

 来自焦庄的传闻/008

 谁丢了一百元钱/011

 逃兵/013

 寻找张三/016

 留根/019

 黑队长/022

 换个锁芯/025

第二辑 幸福的花儿

 记得你的生日/028

 三先生/030

 王二黑的故事/033

 富贵/035

 幸福的花儿/038

 肖影/041

 钱老爹和他的儿子/044

 儿子的首付款/047

 1948年的那场雪/049

第三辑 一步之遥

 做个上海人/052

 一步之遥/055

 安全这差事/057

 榜样/059

 第一百个理由/062

 儿子的童话书/064

 二丑/066

 二丫的幸福日子/069

 父亲的纸烟/071

第四辑 晚霞

 记住老县长/074

 体检/076

 守望/078

 署名/080

 田老爹卖粮/082

 铁枪老杨/084

 晚霞/087

第五辑 曾经的希望

 曾经的希望/090

 死角/093

 小白兔的故事/094

 哑婆/096

 一杯茉莉茶/098

 一封随风飘去的信/100

 旺和妞的故事/102

 纸鹤/105

第六辑 阿三同志

 柱子/108

 玉儿/110

 老李的手指/113

 同事老李/116

 猎枪对准了尾骨/119

 玲儿/120

 能人韩大山/123

 阿三同志/126

第七辑 胆气

 初恋/130

 胆气/133

 草草/135

 我的地瓜煎饼/137

 等待一个电话/140

 调位/142

 丁丁和他的机器猫/145

 给你做回媒/147

第八辑 今天是个好天气

 满路杏花香/150

 黑皮本,蓝皮本/152

 家谱/154

 戒烟/156

 红纱巾/159

 今天是个好天气/161

 老六/163

 临窗/165

 钱副官/167

第九辑 心儿向着远方

 傻儿/170

 诗人阿D/172

 心儿向着远方/175

 大问题,小问题/178

 麦壳/181

 大贵的阴谋/184

 桃花劫/187

 完美乡长/190

第十辑 平常心

 俺王翠花/192

 张三的新想法/194

 提拔/196

 平常心/197

 第三条路/198

 牵挂/199

 梦靥/201

 远逝的枪声/203

 后记/206

序言

之前,只见过焦庆福一面,也是几年前的事了。他打来电话,说想把近几年的小说结集出版,并托我作序。看到文稿,我有些惊讶。我实在不曾想到,只是几年的工夫,他竟写了这么多(仅收入本书中的就有近百篇)。这一点,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和文学准备是做不到的。虽然,每年都在所编辑的报纸或刊物上也选发几篇他的东西,也晓得他的文笔干净、饱满。故事精巧、独到。但是,若要我说出他的创作倾向,他的精神追求,还真的不能够做到。

于是,就开始看他的这些小说,带着挑剔的严苛的目光。试图先从这些作品中总结出他的优长,同时找到他的缺陷,发现他的败笔,以便在文章中说道说道。

从这些小说中,我发现了他题材的丰富驳杂,叙述的强烈渴望和激情的强劲持久。也发现了.他叙述“地理中心”的游移,感到了自我角色的不停变换和隐藏在文中的闪烁不定的意念与若有若无的叹息。

似乎清晰了,又似乎模糊了。

这个时候,他来了。不放心似的。

我知道,他在镇上教书,平素连县城都少进。十余年如一日,在大山脚下的一排平房里为生存而忙活着,为理想而折腾着……写作只是近几年的事。见了面,我们却没有过多地谈作品。作品是人写的,人就在面前,读吧。只是,没有人能真正地读懂另一个人。我只能部分地读懂,帮助理解作品却是够了。

他写农村生活,也写校园和官场生活,写的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农村,写农村,写校园,他是写不尽的。在中国,到处都讲政治,所以再基层的地方也有官场,那些小官场反而更有趣、更爆料,更宜作为小说素材。作为一个农村中学教师,他算个小人物,小人物写小人物,自能揣摩好小人物的得失、悲喜与爱憎。

可以说,他的选材是正确的,他写的也是很成功的。农民的善良和内心深处的纯洁,校园生活的寡淡和潜隐其中的无穷韵味,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无奈,官场的看似可笑和源自事物本质的发人深省,都叫他写透了,写活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小说语言。因为说到底,语言才是文章的一切。有了人物、故事、结构,最终都还要物化为语言和叙述。小小说既然受篇幅限制,语言就应该尽量做到简约。让简约的语言蕴涵丰富的内涵,或者说让小小说具有一种弹性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他的小说语言做到了,这可能是他小说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他的语言总是贴着人物的内心活动走,让“讲述者”和“当事人”之间保持默契、理解、体贴、对话,所以这语言便成了内心化的、意象化的、描写与叙述合一的语言,也就成了简洁、生动而活泼的语言。

《曾经的希望》是他其中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小说不是最好的。他以这个题目作为书名,因为这个题目暗合了他的心愿,说得大一点,暗合了他的文学理想。理想是什么,它既明晰又虚幻,既具体贴近又庞大无边,所以最难以表述,所以他才这么写呀写,一百篇远远说不清楚,不知道他要写几百篇。

我忽然明白他为什么选择小小说这种体裁。这种体裁可实可虚,角色可以不断转换,作者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自如地闪躲腾挪、忽隐忽现,可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文学世界。体裁只是一个载体,说白了,文学也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和希望,也可以通过一幄画展示自己对生活的爱恋,通过舞蹈展示自己对人生的思索,通过琴弦弹奏出自己的满腔幽愤……无论以何种形式,只要是一个娴熟的高手,都能完成自己的倾述和表达。

焦庆福无疑已经部分地完成了他的文学表达,他的文学成就也已经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短短几年时间,他的小小说先后发表在《小小说选刊》《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天池》《辽河》《微型小说》《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金山》《羊城晚报》《侨报》《讽刺与幽默》等著名报刊,并有多篇作品收入《最具小学生人气的100篇小小说》《最具中学生人气的100篇小小说》《200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2008年值得中学生珍藏的100篇小小说》《感动农民的68个悬念故事》《时尚酷读》等选本。这样的发表与入选,对一个从事写作仅仅数年的年轻作者是极为罕见的。

成绩和鲜花是动力也是阻力,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突破的勇气和能力。作为旁观者,只能说出自己的希望,道出真诚的祝福。愿焦庆福一如既往,心无旁骛,默默耕耘,佳作迭出。愿他的作品如山坳里的一朵野花,迎着山风静静地开展,在阳光下发出炫目的光泽。

孙继泉

2011年6月lO日

(孙继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首届山东省十佳青年散文家。散文《生命的秘密》收入高中第一册语文阅读教材《语文大视野》。散文《孟庙的树》、《孟庙的苍鹭》、《暮色孟子林》、《鲁南的月光》、《带着朝露进城》、《季节深处》作为范文二十余次入选高中语文试卷。)

内容推荐

《曾经的希望》是著名小说家焦庆福的微型小说集,共一百余篇。焦庆福的微型小说以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文风活泼著称。他的作品既写农村和校园生活,也写小人物的辛酸,作者总是以一个叙述者的身份,把他烂熟于胸的所见所闻,原汁原味地端出来。他善于把笔锋指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不同侧面刻画了小人物生活中的种种心态,诠释着他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

《曾经的希望》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他心中深深的痛,更是他执著的呐喊。总之,这是一本可读性强的小说集,也是中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入门书。

编辑推荐

焦庆福编著的《曾经的希望》语言总是贴着人物的内心活动走,让“讲述者”和“当事人”之间保持默契、理解、体贴、对话,所以这语言便成了内心化的、意象化的、描写与叙述合一的语言,也就成了简洁、生动而活泼的语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经的希望/中国新锐作家校园文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焦庆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9120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