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就是一门能够让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的东西。哲学让我们剥离开那些琐碎的、庸俗的、充满得失利害和铜臭气味的事物和事件,徜徉于纯粹的、本质的、整体的思考之中。哲学是我们思想和精神的飞行器!

本书就是试图让你体会这种思的快乐。

内容推荐

飞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飞有一种绝对的高度,还有另外一种时空的视角。

飞起来我们自己就变成了神。

然而,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我们的人生才能最后飞起来。

哲学就是我们思想和精神的飞行器。哲学让我们剥离开那些琐碎的、庸俗的、充满得失利害和铜臭气味的事物和事件,徜徉于纯粹的、本质的、整体的思考之中。

思想之飞是一种极致的体验,思之快乐是一种精致、美妙、高尚的快乐!

本书就是试图让你体会这种思的快乐。

目录

重版序言:思与快乐

让思想飞起来

哲学是一种生活

今天是什么?

永恒在何处?

认识时间吗?

钟表为谁计时?

烦恼之根

完美是个陷阱

不可战胜的瞌睡

无字处的智慧

醉境

悲剧之魂

我是谁?

人格面具

男女气质及其他

单面人

疯狂?文明?

水果是不能吃的

物自身

真理的困惑

两种推理:中西医学思维之别

变色世界

物——用具

语言是存在之家

相知最多有多深?

意义在漂浮

“看”与“看作”

语言图式

快乐和幸福的属性

游戏与“家族相似”

说与写

无底的棋盘

孪生兄弟:诡辩术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物理学之后”

附录一:关于我国哲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附录二:思想之殇——说“季羡林现象”

附录三:假如燕京大学还存在

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凡人都会死。

对于死亡的意识就是对于自己生命有限的意识,这是人的理性自觉的起始,也是理性活动的一个根本立场。

当我们雄心勃勃试图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时候,当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美妙无限的时候,当我们设想灿烂美好的未来的时候,最后总会想到人终不免一死。一想到这个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劫数,我们不免感到几分无奈。佛教所说的人生无常,四大皆空,常常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让我们感到一丝人生的虚幻。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因此消极悲观,无所作为。心有不甘的人们还是自强不息,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寻找能够克服死亡的途径。于是,在一些人的心理中便产生了超越有限生命的企图,这就是对于永恒的追求。

永恒就是与时间同在。

人生最直接的永恒是个体生命永不消逝,长生不老。这种无限延长个体生命的想法,是中国道教教义中的根本宗旨。道教宣称通过炼丹吃药、气功修炼,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还可以羽化登仙,永生不死。按照道教的传说,不仅远古的黄帝最后驾着凤凰升天去了,而且道教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例如葛洪、王重阳、丘处机等都成了神仙。所谓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汉中离、何仙姑、曹国舅等,原先也都是现实中的凡人,通过修炼成了神仙。

对于长生不老的幻想,不仅道教信徒,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人物也心存企望。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纵横捭阖、金戈铁马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然而他却并不满足,也想长生不老、实现永恒。他不仅相信方士的方术,还居然派大臣徐福带着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出海寻找蓬莱仙人,企望求得长生的灵丹妙药。当然,秦始皇本人对此也将信将疑,因此,他也慎重安排自己皇位的继承人,希望子子孙孙把他的皇位皇权永远继承下去,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不息。

除道教外,其他一些宗教一般承认今生今世个体生命的死亡,但是,它们通过宣扬来世的观念,认为死后可以进入的另一种世界是永恒的,个体生命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永生。例如基督教的天堂、伊斯兰的天国、佛教的西方净土等。这些宗教教义让广大信众获得一种信仰,依靠这种信仰,一般信众不管是否真正能够实现永恒,但却至少在充满对永恒的企望和信念中度过漫长的今生今世。

然而,宗教徒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些人是如何追求永恒的呢?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一般不相信肉体生命可以无限延长,因为科学告诉他们这是荒诞无稽的。他们也觉得来世的说法更是虚无飘渺,不能验证。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有限的生命活动,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来实现永恒。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认为,人们实现永恒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养儿育女,通过子女把自己个体的生命延续下去;第二是创造精神产品,即著书立说。这样,即使自己的生命逝去,但这些著作中闪光的思想,将永远流传在世,被人们阅读、欣赏和传颂。譬如荷马、赫西俄德等所创造的史诗、诗歌等作品,会流芳百世,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因此而实现了永恒。而他认为这一种方法,比起养儿育女的方法更好。

与这种观点密切相关的,有中国古人所谓“三不朽”的说法,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不朽就是永恒,这是三种达到永恒的方法。

立德就是建立德行。譬如周公、孔子、孟子,他们的德行就是万事师表,他们所达到的是最高的永恒。

立功就是建立功业。无论是开国之君,中兴之主,还是文臣武将,只要建立了不朽的事业,就实现了次一级的永恒。例如秦皇、汉武、管仲、诸葛亮等。

立言就是著书立说。历史上的诸子百家,以及现代一些思想家、哲学家、诗人、艺术家等,皆属于此列,他们也可以不朽、永恒。

“三不朽”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这种说法的根本观点认为: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达到“不朽”。有限的生命与永恒即无限的意义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有限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实现这种永恒。

因此,有人不惜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人们称此为舍生取义,或慷慨就义。这个“义”是指一种正义、理想等具有不朽、永恒价值的东西。在他(她)为获得“义”而从容赴死的时候,他(她)的整个生命因此获得一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人们赞美这样的行为叫虽死犹生。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畏生死,赴汤蹈火,就是具有这种实现永恒的信念。前面说过,一个革命者为了理想和信念选择英勇就义,就是属于此列。他(她)的明天是与他(她)整个人生目标相关的,虽然他(她)肉体的生命终结了,然而,他(她)的行为却获得一种不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了永恒。

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包含生命的这种价值取向。

当然,一般的中国人并非整天都想着当忠臣烈士,想着著书立说、流芳百世,更不敢想带头造反,改朝换代。但是,他们的头脑中并非没有实现永恒的意识。普通的凡夫俗子,比如那些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农夫村姑等所想的头等大事,就是养儿育女、传宗接代,让自己的血液在儿孙身上流淌。其实在他们根本的意识中,就是柏拉图说的前一种实现不朽和永恒的想法。上升到中国的理论的表述,就是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是没有儿孙,终止了家族血缘的延续和传播,不能达到永恒,这是最大的不孝。

可见,永恒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但是,它没有永远漂浮在不可企及的天际,而是每天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之中。

怎样通过有限的生命,实现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我们凝神冥思的问题,实际上它早已暗暗支配着我们整个的生活。

在这个吵吵嚷嚷、喧闹浮躁的世界中应酬、周旋、打拼之余,想一想永恒的事,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比如,在短暂的生命逝去之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留下一点什么呢?客厅大一点的房子?7位数以上的存款?宝马香车、高官厚禄、美色如云、炫目的头衔?……这些东西能够永恒吗?

或许,雪泥鸿爪,拈花一笑,死水微澜,雁鸣长空……人生中的某些东西,虽然是稍纵即逝,却具有深长、永恒的意味。

P22-27

序言

思与快乐

我的女儿还是一个初中学生的时候,爱和我天南海北神侃。除了科学、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以外,有时还谈到一点哲学问题。我在与女儿谈到某些内容的时候,不禁也想到她的伙伴及同龄人,想到更多、更广泛的读者们,觉得让他们了解一下哲学,未必不是好事。这个单纯的想法,就是写这本小册子的起因。那年从暑假开始动笔,经过大约4个月的时光,终于草成。女儿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本书的第一个酷评家。这是我笔耕生涯中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谈起哲学,很多人或望而生畏,或嗤之以鼻。其实,哲学自有哲学的兴味,至少我们父女的感受是这样。

如果哲学是个人人都讨厌的玩意儿,它早就灭绝了。中国、西方、印度的哲学传统已经有几千年了,哲学自身的历史是它本身魅力和效用的最好说明。

哲学没有灭绝,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哲学不能教人像袁隆平那样搞水稻杂交,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哲学也不能铺铁轨建设青藏铁路,不能治病,不能造房子,哲学也不教人作诗、写字、画画,也不教人历史、算账、做买卖……简言之,哲学没有任何实用的功能。“哲学无用”是哲人们经常引以自嘲的口头禅。同时,哲学又不像大熊猫那样受到政府国宝级保护。然而,哲学为什么没有灭绝呢?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研究哲学,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奴隶主,没事干。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去吃喝玩乐?为什么不旅游、打牌、跳舞、寻找快乐——就像今天的很多富人一样?

问题就在这里:

对于有一类的人来说,他们认为哲学思考比吃喝玩乐更快乐。

人体上的各种组织、器官各有各的功能。嘴是用来吃饭、说话的,我们要想长期强制嘴憋住不说话、不吃饭,那是不可能的,谁也做不到。其他器官也是这样,我们无法长期塞住耳朵不听声,长期蒙住眼睛不看东西,长期捏住鼻子不闻气味,这些我们都知道。然而,我们能否让大脑停止思考?其实也不可能,除非脑瘫。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思考,而且无法停止思考,否则就是动物。即使是精神病人也在思考。身体残疾了也不影响大脑的思考。被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的肉体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功能,只能用眨眼睛来表达意愿,但不妨碍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有些人爱吃,成为美食家或美味享受者;有些人爱听,成为音乐家;有些人爱看,成为画家、雕刻家;还有些人却爱思考,他们可能成为哲学家。哲学是一种最纯粹、最深邃的思考。就像人们从吃、听、看、闻中感受到快感一样,爱思考的人也会感受到思的快乐。

当然,人类的悲剧还在于:人无法不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认为,不思考的猪是最快乐的。可是,人类做不到,人类不得不思考。这是人类的宿命。

当下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来少见的奇怪现象。据我所知,从上世纪末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的文科状元中没有一人选择学习哲学。北大、复旦、人大等名校哲学系每年招收的本科学生中,第一志愿不多,真正愿意学哲学的学生极少。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不想学哲学,不是哲学本身的错。

其实,“哲学无用”只是关于哲学功能描述的一半,哲学的功能其实是“无用之用”,也可以说是有“大用”。哲学不会教人们做任何具体的工作,但是,哲学告诉你做所有这些事的最终目的:人生的意义。当我们现实的、初步的目标实现了,比如,找工作、挣钱、买房子、结婚、赡养父母等等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就会出来:我们生活的意义就是这些吗?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因此,有人说,学哲学就是让自己活得明白一点。

哲学所面对的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哲学家的解释常常与众不同,应该说更为深刻和彻底。普通人也会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当下的网络让更为广泛的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对于社会和生活问题的看法。然而,网络上的绝大部分言论,会很快在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尽管有些议论不乏智慧,有些概括类似格言警句,甚至轰动一时,但最终不免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

时间无情地扫荡了很多东西,只有那些人类思想的精华才能保留下来。哲学则是这其中最精粹的宝藏。

人们常常为一些琐碎、无聊的事情陡发争端,甚至闹出人命,大学生马家爵事件就是突出的例子。能够摆脱这些无聊的琐事,相对超然地工作、学习,健康、幸福生活的指数不就增加一点吗?理解了哲学家的思想,我们就会对这些社会和生活问题,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从而不会感情用事,糊里糊涂“跟着感觉走”,干傻事还自以为是逞英雄,甚至铤而走险,毁人毁己。

这本小书就是试图从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的问题入手,逐一展示一些西方哲学家、尤其是20世纪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内容涉及存在与思维、知识与真理、本体与现象、语言与世界、人生与目的等众多哲学问题,这表明本书并不缺少内在的系统。然而读者朋友不难发现,我的叙述与一些哲学导读之类书籍完全不同。在形式上,我没有在意各章节之间的连贯和分类;在理论上,我没有着力阐述一个贯串始终的观点,没有告诉大家一个最终的结论。

如同吃饭一样,我给读者朋友奉上的,是各种各样的美味菜肴,可以说酸甜苦辣均备,南北菜系杂呈,却没有端上一盘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问题的长生草。可以肯定,世界上也没有这种长生草。从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我相信,会心者无疑能够获得心灵的沟通、理性的满足甚至某种彻悟。

尝试用这种方式来表述哲学思想,使我在理论和文学两个方面受到极大的挑战。绞尽脑汁不敢说,搜肠刮肚是常见之事。尽管如此,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朋友尤其是这方面的专家不吝赐教。

对于思考者来说,问题是首要的,有问题才会有兴致。只要我们进入到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之中,兴趣和疑惑就会结伴而行。只有不满足和疑惑,才会有探索和反思,才会有真正的科学创造。

因此,读者朋友,在翻完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如果你感到仍有疑惑,那么,我不仅心满意足,而且无比快慰、大喜过望。

阿弥陀佛!

后记

这本小书初版于2006年盛夏。我对于这本小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初版后买了很多送给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自己又至少重读过三遍,颇有敝帚自珍和自得之意。当时曾抱有一些期许,认为会有很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朋友喜欢。后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虽然也见到《新京报》上的新书推介和几篇书评的赞赏之词,但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些许的失望之后也有反思,觉得写这一类的读物绝非易事,自己可能火候还不够。

今年春夏,北京气候极为反常。阳春三月仍在飞雪,凛冽的寒风一直刮到清明。大地回暖不过数日,在莺飞草长的暮春时节,酷暑却忽然而至,在农历四月初便有摄氏34度高温。季节无序,阴阳失调,让人感到猝不及防,既无奈又无所适从。好歹这学期忙忙碌碌,日子过得紧凑,也就无暇感慨这些了。忽然有一天,责编仲江告诉我:你的那本书社里要重做。这个消息就像北京的天气一样,当时让我觉得有点诡异。于是,这本小书就有了修订的命运。

修订的工作如下:一是改了几个篇名,把原来篇目的次序重新编排了一下,觉得这样阅读下来可能顺畅一些。二是遵照新策划的建议,将初版“跋”修改成“重版序言:思的快乐”,将初版“引言:飞的感受”,变成正文第一篇:“让思想飞起来”。三是调整了正文的格式,把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另起段落,用楷体引文形式标出。四是补上了初版遗漏的“题记”。五是改正了一些错误,包括错字、漏字、病句,增删了极少数内容。六是加了三篇附录与“重版后记”。七是增加了插图。

可见,修订版与初版还是有着不小的变化,尤其是插图。这些插图之于这本小书,不仅是一种形式的装帧,还是一种气质和精神的烘托。有如一个清纯的农家少女,换上了一身鲜丽的衣裳,顿时出落得窈窕出众、楚楚动人。

提到插图,就必须说说它的来历和过程。

7月一个星期天上午,我正又一次沉浸在这本小书之中,电话铃响了,那边是好望山庄主人、老同学刘以林,说山庄的瓜果时蔬丰收,要送些让我们尝尝。那天烈日炎炎,空中不见飞鸟。下午进门时,他果然端着一个巨大的纸箱,里面塞满黄瓜、韭菜、苋菜、茄子、西红柿、豇豆之类。我们每年都会吃到他种的绿色食品,分享他的果实,也让他有点成就感。坐下喝茶,问到我正在干的活计,他忽然提议:为这本小书插图。我知道这位老同学日前正迷于此道而不可拔,且出手不俗,于是欣然赞成。两天后,星期二晚上,刘庄主又来我家,递上一沓A4纸,说:你看看。原来是60幅插图。我不禁眼前一亮,十分惊喜,这些插图可谓美妙绝伦!我脱口而出:这是天作之合!

如此偶然而又完美的合作,冥冥之中,应有神助吧。想想整个修订过程,以及这本小书的命运,觉得确有一些机缘。心中不免顿生一种敬意,应该感谢天地!当然,应该感谢的人也很多,文中已经提到了一些朋友,还有很多未提到的朋友,在此一并致谢了,衷心地,衷心地!

初版“跋”记录了当时写作的时间、心情以及友情,不忍舍割这一段记忆,还是继续保留吧:

2005年10月13日夜初稿,头顶碧天明月,飞云流逝,疏星点点。

2005年11月16日中午改订,冬晴如春。  刚从台湾回来,北京一扫尘霾漫天的4月,蓝天白云,飞绿流丹,景致为之一新。书稿付梓,即将与读者见面,我心中别有一样欣喜。本书能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出来,与仲江、毕春平女士的辛劳不能分开。同时,我的老同学朱欣欣以及刘磊女士,还有一些同学和老友也一直关注本书的命运,在致谢的同时,我也将这些友情深记。

2006年5月10日补识。

作品的重版,对于我是第一次。除了喜悦,仍然还有期待。

章启群记于庚寅大暑时节,岁次公历2010年7月29日,

燕南园56号,夕阳西下时,汗流浃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启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9946
开本 32开
页数 30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05-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