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的诗歌,上起《诗经》,下迄晚清,历史跨度长达两千多年,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七言体,从近体诗到词、散曲,形式多变,风格、内容也都随时代的变化而变迁,给读者以多层面、多角度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无论是《观沧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恢宏壮丽之美,还是《蒹葭》、《天净沙·秋思》中的细腻婉转之美,或是《饮酒》中的清新脱俗之美,都使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本书在选收的诗文下面附有难点注释、译文和欣赏三部分辅导学习的文字。
图书 |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的诗歌,上起《诗经》,下迄晚清,历史跨度长达两千多年,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七言体,从近体诗到词、散曲,形式多变,风格、内容也都随时代的变化而变迁,给读者以多层面、多角度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无论是《观沧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恢宏壮丽之美,还是《蒹葭》、《天净沙·秋思》中的细腻婉转之美,或是《饮酒》中的清新脱俗之美,都使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本书在选收的诗文下面附有难点注释、译文和欣赏三部分辅导学习的文字。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推荐篇目”进行了编撰,以经典名篇为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教学性、趣味性兼顾。本书的“注释”部分既配合应试教学,涵盖了基本知识点,同时又留有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空间,使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学习古文的原理与方法;“译文”部分则注重于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使其对原文的真正含义得到准确的认知;“赏析”部分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其在专家名师的品评中提升对名篇佳作的文学鉴赏力,这也是将传统学习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实践性尝试。 目录 序 孔子语录(节选)/《论语》 鱼我所欲也/<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曹刿论战/《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出师表/诸葛亮 桃花源记/陶潜 三峡/郦道元 杂说(四)/韩愈 小石潭记/柳宗元 陋室铭/刘禹锡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爱莲说/周敦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自居易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补充阅读 孙膑减灶/司马迁 隆中对/陈寿 乐羊子妻/范哗 魏武将见匈奴使/刘义庆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孙权劝学/司马光 湖心亭看雪/张岱 登泰山记/姚鼐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试读章节 出师表 诸葛亮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②,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③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棉、允等之慢,以彰④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⑤,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难点注释】 ①崩殂:古代用于皇帝的去世。②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③遗:给予。④彰:显示。⑤咨诹(zi zo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袆、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救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低的、队伍强的、弱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袆,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秭、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欣赏】 本文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曹魏时写给蜀国后主刘禅的。因为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为了消除后顾之忧,在出行前对国内各方面的事情做好安排,所以上了这一道表给刘禅,劝勉刘禅要广开言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举贤任能,以完成刘备没有完成的事业。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北伐的坚足决心和尽忠刘氏父子的感情。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本表紧扣“出师”写了两个方面的事情:即出师前的国事安排;出师的理由。全文分四部分加以陈述。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从形势入手,激发后主不忘先帝遗愿,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第二部分(第三段),追述与先帝同甘共苦的历程,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四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表达对蜀国的拳拳忠心。第四部分(第五段),表文的结束语。再次表达他对蜀国,对后主的深挚的感情。 本文感情真挚,是表中杰作。陆游在他的诗作《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其感人之深,由此可见。《出师表》能写到这个地步,绝非偶然。文章皆缘事而发,因诸葛亮既是处理朝政的宰相,又是三军统帅,更是“托孤”的对象,面对北伐在即,首先考虑的是走后的朝政问题,所以先向刘禅进言,以尽先帝“托孤”之责;后表出师的决心,以尽“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全文连呼“先帝”达十三次之多,表达了诸葛亮力图以此来打动后主刘禅,促使他振奋精神,励精图治,从而实现先帝遗志的强烈愿望。其用心之良苦,实乃常人所不能为,这应是《出师表》被誉为“杰作”的重要原因。 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表文是以“进言”为主的,所以文章从形势分析入手,打开进言的通道,接着依次提出了三条建议,而三条中又以第三条“亲贤远佞”为重点。第二步是申述出师的理由。以理由为主,决心为次。这样处理,使得文章条理清楚,中心突出。 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二者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而言,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首以“先帝创业”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继写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以先帝的遗风激发刘禅效法先入。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通过对自己身世的追求和追随先帝创业经历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感激之情,通过对“受命以来”情况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尽忠刘氏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是寓情于议,情词恳切,感人至深,足以催人泪下。 P16-19 序言 为了响应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的方针,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人才,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旨在贯彻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多样化与可选择性。它既是教师教学、检测、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估的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具体要求。为此,我们根据《课程标准》里的“推荐篇目”进行了编撰,以经典名篇为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教学性、趣味性兼顾。本书的“注释”部分既配合应试教学,涵盖了基本知识点,同时又留有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空间,使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学习古文的原理与方法;“译文”部分则注重于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使其对原文的真正含义得到准确的认知;“赏析”部分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其在专家名师的品评中提升对名篇佳作的文学鉴赏力,这也是将传统学习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实践性尝试。 学习不能是枯燥的灌输,学习古诗文尤其不能是简单的背诵,我们倡导寓教于乐,鼓励学习的同时创新思维,希望帮助中小学生们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形成个性化的自我见地。这是我们编撰本书的诚挚心愿,我们也相信这本书能够使学生们获益匪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子//韩愈//苏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21589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50 |
版次 | 3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2 |
出版时间 | 2011-02-01 |
首版时间 | 2011-02-01 |
印刷时间 | 2011-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4.303 |
丛书名 | |
印张 | 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4 |
宽 | 147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