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治世的筹谋(管子一日一语)/读典国学一日一语
内容
编辑推荐

《管子》是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为春秋齐国相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此书内容庞大,体系整饬,基本上反映了管仲的治国思想,是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王海峰、林勇斌所著的《治世的筹谋(管子一日一语)》由专家引读,带你享受中国式心灵鸡汤。

内容推荐

《治世的筹谋(管子一日一语)》简介:《管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的一群学者托名管仲所写的书。它将道、释、儒、法、兵各家思想的精华融为一体,内容庞杂,论述深邃精奥。原书共有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书中除大量哲学思想论述外,还包含有天文、历数、舆地、经济、管理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王海峰、林勇斌所著的《治世的筹谋(管子一日一语)》倡导原典阅读,一日一句,受益终生。

目录

前言

战国众,后举可以霸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国有四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令则行,禁则止

据有余而制不足

视时而立仪

试读章节

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

——《大匡》

管仲辅助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并非出于偶然。当初齐僖公让鲍叔辅佐公子小白,鲍叔以为见弃,不肯出任,经管仲力劝方才答应。当时,管仲于三公子中对小白评价独高:“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意思是说公子小白为人不耍小聪明,虽然性情急躁但有远虑。当时,管仲就已经看出他可以有所成就。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后,鲍叔策划让管仲由鲁国返齐。当时鲁国施伯认为“齐君惕而亟骄,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所以没将小白放在眼里,同意放还管仲,由此注定日后因自己的见识短浅而付出了代价。

管仲相齐之初,桓公不听管仲之劝。鲍叔心忧局势,管仲却讲:“吾君惕,其智多诲,姑少胥其自及也。”胥,通“须”,等待的意思。

以上是对桓公的三次评价。施伯识人流于表面,只知桓公惕、骄,不知其有大虑。而管仲深知桓公性躁急于事功,但只要“姑少胥”,必成大业。事实证明了管仲的前瞻性。齐鲁之会后,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

识人,绝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妄下结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综合衡量一个人的高下短长,并将此种考察置于一定的情势中,判断其优缺点在特定条件下是否对全局起决定作用。识人,自然要有高度的辨识力,但更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

——《大匡》

鲍叔问事君之道,管仲答以“尽力于君”。

一心事君在君王集权统治下本无特别可言,似乎理应如此。但君臣之间又并非仅仅只是红花绿叶的关系,管仲曰:“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尽力于君”得以归结到“定社稷”,说明君臣之间犹有一层荣辱与共的合作依存关系。所以,贤能之士要想最终实现“平天下”的理想,次序就成为关键:尽心尽力——取得信任——有效施以影响。

管仲这样说,也这样做。齐桓公早年攻伐心切,内修兵革,外犯诸侯,百姓多有怨言。面对危局,管仲凭借其自信和勇气,有效控制了国内局势,为日后桓公回心转意、勤于内政打下基础。此后,桓公更加信任管仲,还尊他为仲父,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并且不断付诸行动。正是由于数十年间管仲的意见被充分采纳,令顺民心的政治主张、强本节用的经济主张、存亡继绝的外交主张才一一得以实现。

而今之际,自然不再有对个人的效忠,但对集体、组织,乃至国家在信念上忠诚,在行动上忠于职守,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人要想事业有成,除了个人奋斗以外,还要有上级的信任、同道的相助,而这种宽松的环境要靠自身争取得来。

方法很简单:尽心尽力而已。

死者成行,生者成名。

——《大匡》

当初齐国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鲍叔事公子小自,而管仲、召忽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鲍叔设计迎回管仲、召忽二人。召忽见公子纠被杀亦自刎殉君,但管仲却没有选择召忽的道路。  梁启超评价说“较纠与齐国,纠极小而齐国极大,纠极轻而国极重也”,认为管仲乃“齐国之公人,非公子纠之私人”,高度评价了管仲的爱国,并且指出忠君、爱国不必相提并论,于管仲、召忽褒贬之意甚为明显。

管仲、召忽各自依义行事,其义果有大小之分?召忽不降鲁足见其爱国,他只在国家利益无忧时方才实践自己的义。而管仲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故不为公子纠而死。对于管仲的选择,召忽也是理解的:“忽也知得万乘之政而死,公子纠可谓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诸侯,公子纠可谓有生臣矣。”

召忽奉行忠君之义,死是必然;管仲奉行忠国主义,成就其功业,生亦必然。无论是管仲还是召忽,都有属于自己的坚定信念,更为可贵的是都不惜一切代价去实践这种信念。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共存并时有冲撞。在这样特殊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操守。

P9-11

序言

管仲(?—前645年)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管仲出身贫贱,少时与鲍叔为友,鲍叔知其怀雄才伟略,常善待之。后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齐公子纠。至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鲍叔向桓公力荐管仲,管仲遂被桓公任命为上卿,并被尊称为“仲父”。

关于管鲍之交,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由此也可见管仲为人处世之态度。

管仲任政于齐后,辅佐桓公达四十年之久,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功绩主要包括:一、在齐国大力发展农业,提倡商业,进行盐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提出“顺民心”、“予之为取”的政治思想,采取“制地分民”、“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尊王”的旗帜下,抵抗外族的入侵,保障中原华夏民族的利益和安全。四、提倡礼治与法治并举,一方面维护君臣上下的等级制度,一方面重视以法治国,任用贤能。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在诸侯中取得了极高的地位,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管子》一书,经西汉刘向校勘后定为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九篇(亡两篇)、《短语》十八篇(亡一篇)、《区言》五篇、《杂篇》十三篇(亡三篇)、《管子解》五篇(亡一篇)、《管子轻重》十九篇(亡三篇)。一般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时之书。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所提及的该书中《牧民》、《山高》(又名《形势》)、《乘马》、《轻重》、《九府》等作品,当为管仲自己的言论,或其门人参与整理的作品,这从《韩非子》、《贾子新书》中也可得到验证。《管子》中的《大匡》、《中匡》、《小匡》诸篇,反映出了管仲的一些生平事迹。书中的其他篇章,也多多少少与管仲的思想有一定联系,或从侧面再现其学说,或是其思想的阐释和发展。管仲是齐稷下学派的开创者之一,《管子》中的某些篇章,虽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包含了儒、农、道、法、兵、阴阳等诸家思想,但这正是稷下学派思想的一个特点。因此,学者们特别是现代学者大都将《管子》作为研究管仲思想的重要材料。

《管子》主要包括了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等。具体而言,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尊君与重民。《管子》认为“安国在乎尊君”,君之当尊非由人之德行而由其职位,“凡人君之德行威严,非独能尽贤于人也。日人君也,故从而贵之,不敢论其德行之高卑”。此与商韩之法家同而与孔孟之儒家异。《管子》之“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乃法家思想之发轫。《韩非子》指出:“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虽然如此,《管子》又提出应“重民”,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此则与孔孟之儒家同而与商韩之法家异。《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予尔也。”因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重民,法家尊君,《管子》对二者兼而有之却并不相互矛盾。它认为,“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故爱之也”。《管子》之顺民、爱民、重民为尊君行政之手段,而儒家怀民本之思想,法家则以刑名法术来尊君,此《管子》与儒、法两家之显著区别。

法治与教化。此亦糅合儒、法两家之思想内容而以民为君甩为其根本之目的。《管子》认为,法具有衡量与规范的作用。“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应该“正法直度”,“置仪设法以度量断”,“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韩非子》同样认为:“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班固《汉书》指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与《韩非子》相比,《管子》有法家之长而无法家之短。《管子》认识到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要意义,因此将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即维护国家政权的四条纲领与基础。要明礼义廉耻,就必须教训民众。“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与训是一个渐进的“化”的过程。所谓“化”即“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形象而言,即“一为赏,再为常,三为固然。其小行之则俗也,久之则礼义”。《管子》认为无礼无法,无法无礼。礼与法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如“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而如果“民不心服体从,则不可以礼义之文教也”。法治与教化相辅相成,二者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是“教训成俗而刑罚省”。

经臣、经俗与经产。《管子》认为:“朝有经臣,国有经俗,民有经产。”这是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三方面为国家统治提供保障。《管子》指出:“何谓朝之经臣?察能而授官,不诬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之经臣也。”“何谓国之经俗?所好恶不违于上,所贵贱不逆于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谨于乡里之行而不逆于本朝之事者,国之经俗也。”“何谓民之经产?畜长树艺,务时殖谷,力农垦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经产也。”“经臣”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上下之分不同任”和“明分任职”。君臣上下之间应分工明确,君有君道,臣有臣职,应该做到“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只有对臣下“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荀子》),才属君之道。百官只有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如耳目鼻口之不可相借官”,即明了《吕氏春秋》“乘物”之理,才属国之“经臣”。所谓“经俗”亦即“教训成俗”:“期而致,使而往,百姓舍己,以上为心者,教之所期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一人服之,万人从之,训之所期也。未之令而为,未之使而往,上不加勉,而民自尽竭,俗之所期也。”管理者如果能够将社会治理到如此程度,使“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则国家必然强盛。“经产”即发展生产,予民以利,即锰子》所谓“制民之产”,满足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施政,则无往而不利。

《管子》的创作时间距今已有两千余年,随着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变化,有些内容已失去了其现实意义,但其中也不乏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如《管子》提出的“予之为取”这一著名命题。从哲学上看,“予之为取”指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从政治策略上看,它指出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顺应民心,善用民力,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从对国家财富的处理上看,它表明国家财富与人民财富存在着一致性,国家财富应“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也就是鼓励民众发展生产,主张藏富于民。

《管子》中诸如此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一直产生着深远影响。管仲首先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实践家,《管子》的思想内容必然与管仲全面推行改革的实践分不开。该书所具有的这一特征,使我们今天对它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本书的写作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全书共分七章,第一、六、七章为林勇斌执笔,前言及第二、三、四、五章为王海峰执笔,全书由王海峰统稿。

笔者力图将《管子》思想中的散珠碎玉一一拾起,重新擦拭,使其光芒再现。但因才疏学浅,颇有挂一漏万之嫌,敬请谅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治世的筹谋(管子一日一语)/读典国学一日一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海峰//林勇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32350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6.1-49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8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