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概说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时奋编著的《国学概说》简介:国学对于当代人,又有了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层意义。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价值理性。总体来说,中国的古人一直在面对和探索的,是国上个方面的基本命题,即四个方面的“理”。一是物理,万物生存变化之理;二是伦理,社会人伦之理;三是生理,人的生命形态之理;四是心理,人的思想情绪形成、变化之理。中国人并非仅仅以黄皮肤、黑眼睛的生理特征为表征,更重要的是上述文化价值观。这也就是国学的基本内容。

内容推荐

周时奋编著的《国学概况》所谓概说,只是以当前中国可称为“文化人”的人应当了解的基础人文知识中的“国学内容”为度而大概说之。也就是俗话所谓的“说个大概”。写作的定位是,应该涉及的知识点都要说到,但不能说繁;发展的脉络要简明清晰,以示大势大略,但不能枝蔓过多。在正文的表达上要浅近,初中文化程度即可以看懂,所以其中不免多有个人的归纳、理解和简单化的表述,许多观点,也只是作者本人的一种理解,大可商榷批评,但为了达到上述的简约目的,不当之处也只能敬请读者诸君谅解。

《国学概况》仿采朱熹发明的、后为章学诚所倡导的大小字叙述的“纲目体”体例.叙述的正文用大字,展开说明与附注采用小字。

目录

前言

一 什么是国学

二 小学:国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三 六经:最基础的国学典籍

四 六经的发展:诸子之学

五 读解典籍的基本方法

六 经学

七 经外别学

八 国学中史地之学

九 佛学:国学的漫衍

十 诗赋词曲 

十一 散文与骈文

十二 文论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发端于清末,因为当时“西学东渐”的形势,学术也有了东西之别。

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发起“国学保存会”,他们二人可能是“国学”一词之最早使用者。在这之前的自强运动中有“体用之争”,也就有“西学”与“中学”的对用,这里“中学”应当看做是“国学”这个词的先声。

“国学”曾被叫做“国粹”或“国故”,似乎都有些不适合或不全面。

国粹有“国家的精粹”的意义。将学术都称为国粹,似乎有些夸大其词。而“国故”的本义为“本国文献”,光说文献而不涉及研究,国学的概念并不完整。

强调“国”的属性,是在一段时间里为了强调“中国”的属性,比如“国医…‘国药…‘国术”‘国画…‘国语…‘国货”等词,都是泛指区别于“西洋”的同类词。

国医针对西医,国药针对西药,国画针对西画,国语针对外语,国货针对洋货,唯国术专指中国功夫,西洋没有这个项目。

“国学”的内容,大概包括西学输人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用今天的理解,更是一种中国文化。“国学’’的著作成果,按清代编写《四库全书》时采用的传统分类法,可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这些可称为思想成果。此外还包括器物、典章、艺术及其他的文化样式。

所谓学术,最早专指治国之术,后来成为追寻研究学问的-方法与水平,现在则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泛指高等教育与研究。关于学术专指治国之术,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史记,张仪列传》:“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这一用法延续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北史,宇文护传》:“然护寡于学术,昵近群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有人臣无君之心,为人主不堪之事,终于妻子为戮,身首横分,盖其宜也。”直到清代,仍IEI有继续沿用的,如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诸葛孔明为千古一人,其学术全从此书出。”

清代修《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分著作为四个部分,这种分法,大概表达了当时中国学者对学术的一种认识和领域界定。

国学是跨文、史、哲诸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所以对国学的理解,应当以文、史、哲一体的观点来看待,因此这是一门“整体之学”,而不是“分科之学”。

古代学术,本来就不分文、史、哲,都融为一体,统一称为学术。所谓文、史、哲的分法,也是近代西方的分类学引入后的产物。国学的方法论是综合之学,西方的科学是分科之学,综合之学有其有机性,非分科之学可以替代。这就需要先与习惯于分科观的读者打一个招呼。

曾国藩曾将学术一分为三,分别称为“义理…‘考据…‘词章”,这概括地说出了当时人们对国学性质和内部分野的基本看法,也是宋明以来儒家正统派的传统意见。

曾国藩的这一观点,语出《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日义理之学,日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相互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民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

义理一词的最早使用,在《礼记·礼器》中,有“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的说法。清代戴东原也曾这样分类,他说:“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也。”(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中国的传统学术,其基础的部分称为“小学”,核心和复杂的部分就是“经学”。初涉的读者常为此头痛。因此先在下面用小字大体地提一下经学的脉络,以便有一个轮廓式的认识。但一时未必能看得明白,以后都会有专门的章节叙述展开。P1-3

序言

本书所谓概说,只是以当前中国可称为“文化人”的人应当了解的基础人文知识中的“国学内容”为度而大概说之。也就是俗话所谓的“说个大概”。写作的定位是,应该涉及的知识点都要说到,但不能说繁:发展的脉络要简明清晰,以示大势大略,但不能枝蔓过多。在正文的表达上要浅近,初中文化程度即可以看懂,所以其中不免多有个人的归纳、理解和简单化的表述,许多观点,也只是作者本人的一种理解,大可商榷批评,但为了达到上述的简约目的,不当之处也只能敬请读者诸君谅解。

继承国学既是继承文化传统,也是熟悉传统文化,前者是一种文化态度,后者是以文化为对象的学习和知识普及。本书的立意更重在后者,也就是作为一种知识的铺垫而非学术的开蒙,有许多内容点到为止,过于复杂深奥的学术细节义理,都不予深度涉及,就像是一个目录。因此这一“概说”大概只可称为“国学”的基础知识,或者有点像“国学的那些事儿”。其所涉的著作经典、事件细节、思想脉络、论争过程,均需有兴趣的读者另外找相关资料深入细究。

本书仿采朱熹发明的、后为章学诚所倡导的大小字叙述的“纲目体”体例,叙述的正文用大字,展开说明与附注采用小字。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彰显正文,以免枝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学的内容实在太多,只能略写,太略又不便理解,用小字加上一些注解,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略加深化。再者也是为了引用一些古籍原文,可增加一些工具性,以备读者粗略的查阅,因为原先的写作本意,是想写成一本简明的可供查阅的具有“词典”功能的普及读物。今天的年轻读者,可能一开始不太适应“纲目体”阅读方式,其实静心读一下,会发现别有其妙处,

后记

当这本书准备付印的时候,忽然想到应当再说一点想法,当然都是很个人的思考,也许不足为训。

国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育。一种关于中国文化的教学。虽然“国学”一词正式出现较晚,但在此前,它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内容。孔子编定的六经,可以溯源到周代的“国子学”,即对于国人子弟的教育,而他编纂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他的弟子。可见国学从一开始起,它的基本目标就在于育人。

国学对于当代人,又有了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层意义。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价值理性。总体来说,中国的古人一直在面对和探索的,是四个方面的基本命题。即四个方面的“理”。一是物理,万物生存变化之理:二是伦理,社会人伦之理;三是生理,人的生命形态之理;四是心理,人的思想情绪形成、变化之理。在这四个方面的探索中,中国人对于物理和作为物理一部分的生理,基本倾向于道家的自然和谐学说;在伦理上,则主要倾向儒家的学说;而影响心理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佛家的观点。儒释道合一,形成了中国人特殊的文化传统与文化性格。因此中国人并非仅仅以黄皮肤、黑眼睛的生理特征为表征,更重要的是上述的文化价值观,这也就是国学的基本内容。所以有人夸张地说,国学是塑造中国人文化灵魂的教育。

国学的历史太悠久,语言文字的形、音、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修习国学的社会环境和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产生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历史文献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二是放在当下的环境与语境下,应如何作新解。这就需要考证与生发,成为研学之术,称之为学术。

于是,国学发展到当代就变成了两种形态:一是专家国学,是学术,是考订生发。是做文章;一是大众国学,重在育人,在修养,在教育内容的本义而不求系统。所以,专家国学重在“教”,研究教育思想、教材、教法、体系,重在“传授”;而大众国学重在“学”,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体验、实践,重在“吸收”。之所以强调有两种国学,就是为了防止对于国学的一种误读。这两种国学不是对立或截然开裂的。古人评价文人有一个简明的标准称“道德文章”,这可以看做是对上述两种国学的合一。道德是教育的结果,文章是研究理解的程度。其实所谓文章,其研究的范围往往也囿于两个方面:一是揣摩古人的以道德为中心的教育:二是借鉴古人以道德为中心的育人标准教育今人。

国学所源的六经,是孑L子认为受教育的人应具备的六个方面素质而开设的六门课程,诗、书、礼、乐、易、春秋,或者可以简单理解为诗歌、历史政文、伦理实践、音乐为核心的美学修养、变化学(智慧之学)、历史。这是古人培养君子的要求,所谓君子,就其文化意义上说,也可理解为今天所称的绅士(gende—man)。在研究和实践上述六种经典的基础上,国学形成了四大系统,也就是《四库全书》编纂中用于分类的经、史、子、集。四库文献,既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也是可供后人学习的教材。用今人的目光,这四库文献,或许从育人的侧面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经部:智慧。基本倾向于哲学和思想方法,可称“智育”;

史部:经验。历史学,前人的经验教训,智慧的实证;

子部:个性。个人观点与学说,创新思维与理解力的光彩;  集部:文采。个人的文化创造力的表现,人性的光辉。

四库分类的教材,基本上反映了国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感、有个性和视野广阔的“文化人”。一千多年来,国学文化内涵所表达的人格标准,也深深地影响了东方文化,成为“东方人”的文化特征。

历史形成的国学,它的思想主干就是儒学,或者是“儒道互补”之学。孔子是儒学之祖,然而真正的儒宗是周公旦,孔子要“祖述周公,克己复礼”。就觉得需要一批“君子”来担当这个任务,因此他成为一位教育家,使儒学成为“君子之学”。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大丈夫”的理念与标准,为了能够开展这一“培养工程”,就培养对象的可塑性与可创性,孟子与荀子各持一端,有性善与性恶之争。

综上所说,国学的基本功能属性无疑是教育性,它以塑造高尚人、文明人、主流社会人士为目标,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但当前又一次被重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恰恰在于中国的六十年现代教育带来了“人学”的断层。现代教育的目标设定,培养的人基本属性是“政治人”(共产主义接班人)和技术人(发光的螺丝钉),就像社会流水线上的通用件,因而有意无意地倡导了“存集体,灭个性”,客观上造成了不强调个体思想、个体情感、个性特点的通用人,去适应须以标准件和流水线为标志的大工业时代的特点。

改革开放在大踏步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迅速地萌芽了“后工业时代”。个人的作用随着小实体的组织模式日益彰显,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中,个体能力与人格以及文明背景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受到重视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了中产阶层产生后家族产业接班人成为关注的重点,使财富继承人的培养成为现实的需求。于是,中产阶层好像形成了三种学习吸收的方向:通过出国向外国人学、通过报考公务员向官场学、通过国学教育向传统学。这三种价值观,实际的目标却是一致。因而“国学热”有一个原因是随着中产阶层的勃兴而获得推波助澜的文化现象,对一引动人而言,寄托着“经济翻身以后的文化翻身”的理想。

上述的话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并不严谨的想法,其实也不足为训。但不论如何看待国学热,都要向传统学习,以求推陈出新,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文化态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概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时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38670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6
15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