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朴园日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朴(省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神秘人物:主编了每每遭到垢病,其实是二十世纪最有看头的杂志《古今》;担任过与胡兰成相等的伪职却能全身而退,一九四九年后还两次“荣归内地”。收录了周朴先生的19篇散文,都是发表在《古今》,《杂志》,《热风》等杂志上,大多是具有日记性质的散文。无论如何,收入《朴园日记》里的文章写得太好了,真有“读之惟恐易尽”之感。

内容推荐

朱省斋(1902—1970),本名朱朴,字朴之,号朴园,晚年移居香港时改名朱省斋。曾出任过一些国民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中的闲职。1942年3月,朱朴在上海创办文史杂志《古今》半月刊,并自任杂志社社长。到1944年10月停刊,期间共出版了五十七期,在沦陷区影响颇广。朱朴还是著名的中国古代书画的鉴赏家,和张大千,吴湖帆,溥心畲等大人物有交往,他对画的鉴赏水准很高,大陆海外等拍卖行的认可度也相当高。

《朴园日记》收录了周朴先生的19篇散文,都是发表在《古今》,《杂志》,《热风》等杂志上,大多是具有日记性质的散文。

《朴园日记》若干篇有助于了解朱氏生平事迹,而这些全部是纪实日记,从总能够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

目录

四十自述

苏游散记

记蔚蓝书店

记笔墨生涯

怀北京

记雁荡山

海外游屐梦忆录

小病日记

朴园短简

 ——致文若第一信

朴园日记

 ——甲申销夏鳞爪录

朴园日记

 ——重阳雨丝风片录

朴园日记

 ——北上征尘记

故都墨缘录

胜利那天在北京

东京十日

上野小栖

多难只成双鬓改

 ——知堂老人赠联记

北京十日

上海一周9

试读章节

写传记文最难,写自传尤难。因为这种文章最重要的是述事实,说老实话,所以最不容易写得好。过于谦逊罢,固然可以不必;过于夸张罢,则亦未免近于无聊。

四五年前在香港的时候,《宇宙风》编者约我写一篇“自传之一章”,当时我想:以一个三十多岁这样渺小的我,学问事业,两无足称,有何资格写这种题目的文章?考虑再三,终于婉言辞却了。

时光如驶,忽然四十之年已逝,抚今追昔,不禁惘然。这三四年来我的变动太大了,虽然学问依然,事业依然,可是我的家庭,却已整整的摧毁了一半!

“一年之中,妻儿两亡,人非草木,谁能遣此?”这是我最近写给北平友人某君信中的几句。这寥寥十六个字足以说明我目前的遭遇和心境。

因为目前的这样遭遇和心境,遂勾起了我对于过去一切的回忆。数月以来,每当独居斗室闭目静坐之时,从自己幼小入学时起一直到现在我第二个儿子开始入学时止,这三十多年凡是我脑筋里所能记忆的东西,一幕一幕的涌呈在我的目前:

我是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生于江苏省无锡县景云乡全旺镇的,祖上历代读书,所以可谓是“书香门第”之子孙。先父述珊公为名画家,先母过孺人在我三岁时即弃养,所以在我的脑筋里一点印象都没有,可谓生平之一大憾事!我于七岁时开始进小学,以天资尚不愚钝,成绩向来不坏。只是身体孱弱多病,往往时读时辍。识字后第一次看的小说是《三国志》,因此引起了以后对于这类书籍的特别兴味。

十岁以后由乡间到城里进著名的东林书院(高等小学),因得当时国文教授龚伯威先生的特别赏识,对于国文一门,进步最快。其他诸门,并无成绩,尤其对于算术一门,最感头痛,所以成绩也最恶劣。

高等小学毕业之后,先父以家境不裕,命我弃学就商,我坚示不愿。可是先父已托我的族兄在苏州一家某纸店内为我找得了一个学徒的位置,坚令前往,我当时因不忍拂命,勉强赴程,结果到店后不满一日,终于逃回了家乡。

经过了这一个刺激之后,我的求学之志,愈益坚决。恰巧那时龚伯威先生在吴江中学教书,先父经他的劝说,遂勉筹学费,命我赴吴江中学读书。不到一年,无锡辅仁中学开办,因近便的关系,我遂转学人辅仁中学。一年后,吴淞中国公学复校招生,我大胆往试,不料居然考取为商科大学一年级生了。

那时候先父的年龄日高,精力渐感不支,笔墨所人,仅能勉供日用,我最初赴沪的旅费及学费,都是他从亲友处东借西挪勉强集来的,所以当第一学期完毕后,他向我说绝无余力再可以供给我读书了。我目睹斯状,一面痛感老父负担之重,一面益坚继续求学之志,旦夕思虑,束手无策。当时无锡有一个新兴的大资本家荣德生氏(即梅园主人),名闻遐迩,声势赫赫,我久慕其名,遂亲往西门某厂拜访请求他每年资助学费一二百元,不料晤面后竟遭他声色俱厉的严辞拒绝。我于失望之余,一时立在他的厂前的一座石桥上想跳河自杀。后来忽然转念一想,世间决无绝人之路,我必定要努力奋斗,决不可如此怯懦,匆匆返家后即写一封长信致中国公学的教务长刘南陔(秉麟)先生,诉述我的苦况。数天后接到他的回信,这一封信给了我安慰,给了我希望,并奠定了日后一切的基础。

刘先生那封信的措词是那么样的委婉和那么样的勉励,使我此生将永不能忘!他劝我不要悲观,要奋斗,他答应尽力的为我设法,劝我先回到学校里再说。

回到上海学校之后,(那时中国公学的校址在威海卫路,尚未迁回吴淞。)刘先生派我管理打字机室的职务,免了我的学膳宿费。又承诸教授如已故的朱进之先生及杨端六先生、马寅初先生等资助书籍费,同时我自己开始从事译述,向各大报纸及杂志投稿,换取少数的零用。记得我第一次译了一篇王尔德的小说在《东方杂志》登出来的时候,我的快乐好像中得了头彩!P2-5

序言

俞晓群、陆灏和我,在将近二十年前就有过一次“三结义”。那时,我刚要“退居二线”,但是贼心不死,还想做事。更主要的,是多年的出版工作让我结识许多名流,都是做文化的好资源。原单位的新领导不会不让我再做点小事,但是,我知道,老一辈的领导是不希望我再做什么事的,我的愿望会让新领导他们很为难。谁让我在过去一些年里那么不会伺候老人家呢!这时我概括过自己的心情: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我只能离开我钟爱的原单位,同新结识的朋友们去“三结义”了。

完全没有想到,封建社会里的自由结义形式竟然胜过我多年习惯的领导任命方式。我们的“三结义”居然越搞越热火。没有多少年,做出来的东西,无论质与量,都让我惊喜不已。举例来说,先是《万象》杂志;接着是《新世纪万有文库》,几百本;后面来一个《书趣文丛》,六十来本……这些成绩,都是我过去不能想象的。自然,这些书的问世,还得感谢许多参与其事的其他同事和朋友,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那时“三结义”的“桃园”在沈阳的“辽教”。以后时过境迁,我们的刘备——俞晓群——迁出沈阳,于是,现在再次“三结义”,改在北京的“海豚”了。

出版社而名“海豚”,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儿。但我知道海豚爱天使的故事——“天使想给海豚一个吻,可是海太深了。海豚想给天使一个拥抱,可是天太高了……”“‘天使,我如何才能得到你爱的馈赠……’海豚痛苦地低鸣。”

现在,解决海豚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来自黄浦江边的著名渔人——陆灏。陆灏结识天下那么多能写善译的天使,他们会一一给海豚以深爱,以宏文,让海豚名副其实地成为一条出版江河中生活得最顽强的鱼——俞晓群领导下的出版大鱼。

我遥望海豚的胜利和成功,乐见俞晓群、陆灏两位愉快的合作,特别是读到大量我仰望和结识的天使们的怀着深爱的作品。我高兴自己现在也还是“三结义”中的一员,虽然什么事也没力气做了。我今年七十九岁,能做的只是为人们讲讲故事,话话前尘。以后,可能连这也不行了。但是无碍,我不论在不在这世界,还是相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俞、陆的合作会有丰富的成果。遥祝普天下的天使们,多为这两条来自祖国南北两隅的海豚以热情的支持!

二○一○年五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朴园日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省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06554
开本 32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2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