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所知道的王光美
内容
编辑推荐

陪同丈夫刘少奇出访时的雍容优雅,“文革”中接受批斗时的万般屈辱,倚在船舷一捧捧撒下丈夫骨灰时的痛哭,晚年关爱着千万计的贫困母亲……这一幕幕历史场景如歌如泣,嵌入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心中。

张绛所著的《我所知道的王光美》即是带我们追忆这一位德高望重的传奇女性,一位端庄慈爱的非凡母亲。

内容推荐

张绛所著的《我所知道的王光美》——一个党史工作者的手记。

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位居国家主席夫人的风华之时,一夜间被假以罪名,投入监狱长达12年之久。出狱后仍然正视历史,真诚地拥抱生活;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兄妹中,既产生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主席夫人和电子部副部长等中共高官和知名人士,也有人担任了国民党总统的经济秘书、国民党空军总部的作战处长等,但兄妹间融洽仍同手足……

《我所知道的王光美》就是追忆了这样一个人——王光美,一位德高望重的传奇女性,一位端庄慈爱的非凡母亲。读来让人思绪起伏、感慨世事万千。

目录

初识王光美

一、身世

 流落天津的一支太原王氏家族

 父亲和三位母亲

 百年沧桑十兄妹

二、童年和青春年华

 王家的第一位“千金”

 北平“数学三王”

 辅仁大学首届物理学系女研究生

三、历史的抉择

 走进翠明庄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女翻译

 飞向延安

四、从延安到西柏坡

 蔡家崖重逢刘少奇

 土改工作队员的艰难磨练

 难忘西柏坡

五、入住中南海

 在香山的日子

 秘书、妻子和“烩饭厨师”

 国家主席夫人的风采

六、桃园风波

 三进桃园

 从高家镇到周家庄

 卷入“四清”风波

七、“文化大革命”岁月

 轰动全国的“三审王光美”

 诀别刘少奇

 秦城监狱12年

八、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重返翠明庄

 难忘的1980年5月

 少奇同志是属于党的

九、共产党员永远不能“退役”

 为了忘却的纪念

 博大胸怀高尚情操

 心系1500万贫困母亲

十、花明楼情缘

 晚年五次返故里

 一定要按中央的规定办

 此情绵绵无尽期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身世

流落天津的一支太原王氏家族

2010年6月,由罗海岩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王光美私人相册》面世,百余幅王光美私人珍藏的照片,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在该书首页“出身名门望族”中,首次披露了《天津王氏族谱》,并写道:

王氏族谱,记载着一个曾经显赫的家族。这份珍贵的家谱在十年动乱中曾流散市井。刘少奇平反以后,一位深明大义的人士,发现年谱中有王光美的名字,遂重金购来,专程从四川送到北京,辗转送到王光美的手中。

早在2001年秋,我在王光美家中,就有幸看到了这本石印的《天津王氏族谱——民国九年七月治昌谨修》。王光美笑着说,许多北方人都谈论过山西老槐树移民的传说,看了80年前由我父亲编撰、伯父王树昌作序的《天津王氏族谱》,原来我们也是从山西迁徙过来的。

这时,拙著《刘少奇一家》刚刚出版,书中有“军调部的女翻译”一章,专门记述了王光美及她的父母和兄妹。《天津王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开始依据这本散佚的《族谱》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实地调查,想力图搞清楚这支由山西迁徙到天津的王氏家族始末。

《族谱》重修于民国九年(1920年),王光美的伯父王树昌在“序”中开篇即写道:

“周秦以降王氏诸族在河北者,莫盛于太原,顾地脊近边,谋生较难,居此久之,力不得纾,辄率众他徙。北走燕赵,南逾淮泗,支分派别,亲尽则疏,其详不可得言也。我族世居阳曲,至天如公精医术有清入关后,始来津……”

天如公即王永清,是这支天津王氏的第二世。他的父亲王世毅(1622—1693),世代务农。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家从太原府阳曲县一路奔波,来到天津,成为这支王氏的第一代。

2004年2月,我专程赴太原、阳曲调查。一来是想寻访天津这支王氏的“根”,二来是看能否找到这支王氏家族为何迁徙天津的。

从太原乘公交车,可直达阳曲县。在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同志的帮助下,初步了解了太原和阳曲的历史渊源。该县得名于流经本地的小滹沱河,便取“河千里一曲,首当其阳”之说,遂定名阳曲。到了宋、金时代,这里日渐繁华,成为太原府首县,有“晋阳首邑”之称。今太原市的尖草坪区、杏花岭区,都是昔日阳曲县的属地。

遗憾的是,全县至今还没有发现明末清初以前的王氏族谱。但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编撰的《阳曲县志》中,看到了如下记载:

“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雨,连绵弥月,汾水泛涨,淹没河西稻田无数……

五年,狼进阜成门,冬十月地震,初三日也。

七年,地震,冬十月地震……

十有一年,春三月地震,初三日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连年的自然灾害,对于原本“地脊近边,谋生较难”的阳曲百姓说来,更是雪上加霜。这应该是《族谱》中所记王世毅、王永清父子,举家背井离乡的缘由。

二世王永清以医术精湛,悬壶济世,辗转落户天津。他有长子国聘和次子国召为嗣。两门子孙,有的在天津繁衍生息,有的走出津门,遍及江苏、河南、山东等地。

王光美的父亲王治昌,是以经营盐业起家的二门国召(字惠公,号怡云,1685—1743)之后,天津这支王氏的第九代。二百五十年的风风雨雨,王氏家族中不泛出类拔萃的人物。按《族谱》的不完全记载,自康熙、乾隆年间,四世王采(字子嚷,1720—1773)起,家族人丁日渐兴旺,尤其是到了六世王果(字银台,1783—1830),即王治昌的曾祖父,“所出一系为最盛。”

王光美的曾祖父王端(字春园,1812—1898),生活在鸦片战争爆发,奉行闭关政策的清政府不得不开启“海禁”,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时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作为通商口岸之后,他即赴上海经商,事业日渐发达。但是,到王光美的祖父王文炳(字蕴斋,1847—1903)的时候,家业又逐渐衰落。十九世纪末,对于王治昌一家说来,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王治昌过继给在苏州的长门叔祖父王风清(字琴生,1863—1919)。于是,在《族谱》中,长门和二门都有王治昌和子女的记载。

长门四世王宁(字居敬,1725—1798)走的是仕途之路。他作为清乾隆庚午科武举人,曾任江苏淮卫督运千总。他的子孙后代,也多有功名和为官的。他的次子王有庆(字馀斋、号善舟,1770—1829),即王治昌过继后的高祖父,是嘉庆辛酉科举人,官至泰州知州,淮安、苏州知府等职。但他没有子嗣,过继的胞弟王有治之子汝玉(后更名琬)亦无子承。再由汝嘉之子凤清“兼祧三门”。他们死后均葬于苏州胥门外河头村福寿山茔地。而风清亦无子女,于是,王光美父亲便过继给了江南王氏一支。

王光美对苏州的亲戚,没有太多的记忆。因为她出生的前两年,曾祖父王风清已经去世。但是,她告诉我,有两件事却还记得:一是曾祖母黄氏有时回到北平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对儿孙们都很亲热,王光美姊妹们都尊称她为黄老夫人。二是苏州市富仁坊59号黄老夫人宅院的房契,至今还存放在她二哥王光琦的家里。

P1-4

序言

初识王光美

1980年5月13日,王光美率子女在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刘澜涛等陪同下,专程到河南迎取刘少奇骨灰。13日下午,王光美与子女刘爱琴、刘平平、刘源、刘亭等到开封市火葬场和刘少奇逝世处凭吊。我由于参加了寻访刘少奇骨灰的调查工作,便全程陪同进行隋况介绍。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王光美,在开封火葬场存放刘少奇骨灰的骨灰架前,王光美心情沉痛地向子女和陪同的同志说:“少奇同志生前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现在仍和群众在一起啊!”她动情地提议:“让我们向死难的人民群众致哀!”她和大家一起三鞠躬。在火葬场休息室,王光美看到了当年刘少奇遗体火化的全部档案,包括火化申请单、火化介绍信、骨灰盒发票等原件。当她看到火葬申请单上“职业”一栏里,填的竟是“无业”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用颤抖的手指给子女们说:“你们都看一看,你们爸爸革命一辈子,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后成了‘无业’!”

从开封火葬场出来,王光美一行驱车进入市区,来到刘少奇被。“监护”的北土街10号市政府北院。走进小门,看到那四面楼房环抱的天井院和那金库的铁栅,她向周围的人们说:“这里真像一座监狱啊!”

在刘少奇逝世的那间屋内,王光美走到病床旁边,一眼就看见了床上那对泡沫橡胶枕头。我简要地向她介绍了寻找这对泡沫橡胶枕头的经过。

王光美用手抱起枕头,轻轻地打开白色外罩,看到淡绿的泡沫橡胶,激动地向在场的同志说:“是的,就是这对枕头。它是我陪少奇同志访问东南亚时,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送给我们的。我们在北京家中,一直使用着。”说着,她把泡沫橡胶枕头紧紧贴在胸前,泪水滴在了那洁白的枕套上,爱琴、平平、源源、亭亭姊妹几个,一个接一个地抱着枕头,失声痛哭。

下午5点多钟,王光美离开北土街lO号大院时,大门外千余名群众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看到戴着黑纱的王光美走出大门,都热情地鼓起掌来,面对着刘少奇长眠于此的古城人民,她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我清楚地看到,她落泪了。

此后,我从筹建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河南省刘少奇党建经济思想研究会,到撰写和出版《刘少奇一家》等,和王光美的接触日多,逐渐熟悉起来。

20多年来,在学习、研究和宣传刘少奇的同时,我也逐渐认识、了解了王光美。王光美对涉及个人的身世、家庭、工作等等,向来低调,包括对“文化大革命”中,铺天盖地而来的诬陷、诽谤,始终坚信刘少奇那最后的遗言:“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王光美逝世以后,我做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把多年来征集到的有关资料和她的谈话记录,汇集整理出来,力争希望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王光美,一位伟大的女性王光美!

后记

我和王光美相识和交往,始于1980年5月,她率子女到河南迎取刘少奇骨灰,至她2006年病逝,整整26年。王光美对个人向来低调,从不谈论、宣扬自己。我做为党史工作者,出于职业和工作的责任,为了荡涤“文化大革命”中对刘少奇婚姻、家庭生活上的造谣诽谤,2001年6月,出版了拙著《刘少奇一家》。在征集资料和撰稿中,得到了王光美的热情关怀和支持。同时,我也逐渐了解和认识了王光美,并萌发了自己有责任告诉人们一位真实的王光美。

于是,我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先后走访了刘少奇和王光美的亲属,她求学时的老师、同学,参加革命后的战友,到农村参加“四清”的干部群众,任全国政协常委、“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时的同事和群众等近百人,并看到了一些档案和“文化大革命”中抄家退回的王光美部分工作日记等,草撰了本书。书名所以取《我所知道的王光美》,那是因为对于伟大女性王光美的光辉、坎坷一生说来,本书是非常不足和有限的。

在付梓出版之际,我对河南省刘少奇党建经济思想研究会会长申志诚,副会长穆来安、张善余,王光美秘书王筱苏,以及湖南省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幸福工程”组委会、辅仁大学校友会、河北省抚宁县档案局及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写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照片,主要来自王光美的私人相册,由王光美子女无偿提供。鉴于时间久远,摄影者无法查证,请图片版权所有者与作者联系,以致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所知道的王光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4616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