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绣娘秘语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女子,临门倚窗,铺开一方丝帛,或一块麻布,打开一个绣箩,捡出一棵针,挑出一绺线,然后便穿针引线,做起刺绣来了。针起针落,线走线飞,当她抬头望一眼窗外,无论是蓝天白云明山丽水,还是车水马龙红尘沸浮,只那一望,远远近近,整个世界就静下来了。后亚萍编著的《绣娘秘语》对女红文化和绣娘身份,尤其是对永仁的绣娘文化有着细腻和精致的描写。

内容推荐

《绣娘秘语》在书稿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女性作家的细腻。在苏杭,在川蜀,尔后在云南楚雄,在永仁彝乡都曾一度兴盛起刺绣文化,一位位身姿曼妙的绣娘,一双双纤巧灵活的巧手,一份份巧夺天工的女红,都彰显出中国女红艺术的源远流长和巧夺天工。书稿《绣娘秘语》对女红文化和绣娘身份,尤其是对永仁的绣娘文化有着细腻和精致的描写。

目录

总序 人文随笔与口述历史

意绪引 莫若锦绣芙蓉心(代序)

女儿辞 绣房的梦想

岁月痕 陋室里的惊艳时光

青涩行 一所山村小学的温暖诗意

韶华赋 老毕摩和苦荞粑粑的味道

无弦操 哑巴绣娘的笑容

绮罗曲 黑彝姑娘的成人礼

箜簇吟 缀满音符的花围腰

女红秀 绣娘的节日

演梦场 彝族山村的“style”

春光醉 古老的乡村T台

丝心结 曾经仰望的地方

试读章节

从小就听说,天上神仙多,有个仙女就叫织女。织女、织女,该是个会织布的仙女,会不会绣花,倒不一定,也许会,也许不会。我想大半她都会,织女因此也可以叫绣女,或绣娘。中国人想象丰富,女性能干,从主政持家,到生儿育女,从相夫教子,到庭除洒扫,有厨娘、绣娘,怎么偏偏只一个织女成了仙?偌大的天庭只有一个织女,真是太少了。这要放到永仁、放到直苴,放到莲池,那真的不可思议:整个直苴,整个莲池,整个永仁,整个彝乡,到底有多少绣娘,我真的说不清。我想也没有人说得清。更别说一一说出她们的名字。

但有一个人,从认识的第一天,我就记住了她的名字:李济雁。

她是直苜人。

直苴,那个偏远的彝族山村,人家密密麻麻,记得那次穿过那个村子,只能在山墙与山墙间的屋巷里侧身而行。我相信,直苴的每家每户,都有人会绣彝绣。人从逼仄的屋巷穿过,一抬眼,或许就会看到一个绣娘;随便敲开一户关着的门,头一眼看到的,也必定有正在绣花的女子。她们低着头,眼睛盯着绣布,右手飞针走针,阳光下,银针闪亮,绣布上,暗香如缕……

从直苴那个村子里走出几个绣娘,想想都该是件平常事。平平常常的绣娘里,那个叫李济雁的绣娘,又有点儿不平常。不平常在她竟想有个绣房。她一直在做着一个绣房梦。直苴的绣娘,哪个会有绣房呢?没有。就这样,李济雁突然变得不平常了。

想到绣花,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陌生却古雅的词——女红。

女红,原先是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诸事。女红,由最初作为必要的生存手段,慢慢演成了一门职业,而后又变成了一些女性的奢侈享受。一些女性,终生被针针线线缠裹,她们用精巧的双手细微的心思,以作画的方式,在丝绸上编织她们心中的美妙图画。许多刺绣作品精致到让人叹为观止,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说起来,我在彝州生活过一段时间,见过很多彝族少女穿着色彩艳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鸡冠帽,觉得很是好看,却从来都没细想过,一件件衣服的后面,不知经过多少绣娘的手。有一次在黑井,跟着一个刚刚跳完脚的老妇人去她家,去看她绣的衣服。缘由是我看见她脚上穿着一双手工纳的布底鞋,水蓝色的鞋面,红艳的花,绿色的叶子,还挺好看。我说,你的鞋子真好看!她说,家里的更好看呢。跟着她穿过漆黑的小巷子,来到一间很小的屋子,只见她从一个四四方方的老式木柜里拿出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几件做好的衣服。她挑出一套,在床上铺开,就着昏暗的灯光,见深蓝色的布底上,衣襟、袖口,绣满了颜色鲜艳的花花草草、藤藤蔓蔓。那一刻,时光静止,如岁月的微尘,缓缓将我覆盖,哪怕已是暮色苍茫,我心中依旧阳光灿烂。轻抚那些花花草草,针针线线,就像踏进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有蝴蝶在飞舞,有花的香味,有阳光,有露珠,有轻风……那个梦境一层又一层,既真实又虚幻。不断地,我从真实进到虚幻,又从虚幻回到现实,就像一件件衣服,穿上又脱下,哪一件都喜欢。这个梦境竟然是一双粗糙的手编织出来的!就在几分钟前,我还牵着那只右手,就是那只手啊,那时我以为那是双农人的手。那些红红绿绿的绣线,落满了温暖的目光,不止是我的,更是那个绣娘的。我只是羡慕,而她在绣这些图案的时候,心中必定充满了爱和快乐。我问,这些衣服是要卖的吗?她说,也不是,从小就做,都习惯了,闲着没事就绣绣花。

——刺绣,是每个女人心中的一个梦,一块布,一根针,一绺线,上上下下,便能绣出一个梦来。针线穿梭,时光流转,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仿佛女孩稠密的心思,述说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就像那个老妇人一样,在彝山,几乎每个少女,都在尚不识人事的人之初,便学着在一方粗蓝土布上,一针一线地开始了她们的刺绣人生。她们的手长满了茧子,甚至刚刚握过犁耙,喂过牛羊。在再怎么浪漫的人眼里,那样粗粝的双手,看上去也都与刺绣那样精细的活计毫无关联。可在彝山,粗手大脚的女孩,却从小就开始了她们的刺绣人生。真的,说不清那到底是他们的幸还是不幸。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彝绣,一个秋天。P2-5

序言

人眼太低,目光太短,山川形胜非登高远望不可领略。

我心尤浅,情绪尤浮,文史精神不静沉深思难得品尝。

这算是副对联。前一句是作家汤世杰《山川仁德》一文的开头,平实而精彩,下一行是我憋的。以此开头,因我喜与老汤“作对”,也因这话与本文相关。

老汤要我为这套丛书写序,我说我不够资格。但他给出了一个难以谢绝的理由,要我谈谈人文随笔创作与口述历史工作的关系。这些年,老汤一直在云南大地上行吟,出版过长卷散文《殉情之都》《灵息吹拂》《梦幻高原》《古摇篮》《在高黎贡在》和随笔集《烟霞边地》《冥想云南》。我对老汤充满敬意,敬他行走的谦恭,倾听的虔诚,冥想的寂寞,耕耘的精细,以及对大地、生命和文化的那一份挚爱痴情。70岁的老汤,继续《杖藜拾青》,与万利书的《砚边墨痕》、后亚萍的《绣娘秘语》组成“永仁人文随笔”丛书。我知道,老汤对文化散文或日人文随笔的写作与思考是极认真的,如今认真也稀有了,不能不以认真相对。此外,我热爱口述历史,又遇上了一个有创意的试题,于是,鸭子权且上架。

口述历史是人类历史记忆的源头,没有文字时,一切历史记忆都只能口口相传。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彝族的《梅葛》和藏族的《格萨尔王》等,即从口传而来。现代口述历史1948年开始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信念是采访历史的创造者、亲历者和见证人,弥补正式档案文献的不足,为历史提供更多细节与质感。欧洲史学年鉴学派影响下的口述历史运动,将口述历史的范围扩大,既采访要人和名人及其社会生活公共记忆,也采访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的个人记忆,目的是让“无声的大多数”发出声音,把历史书写权交还给人民。我们想再进一步,提出人类个体记忆库概念,采集并收藏人类个体记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积累大数据。基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梦想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当然它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做的人多了,假以时日,才能积涓滴小流,成浩瀚江海。

人文随笔与口述历史,差异明显。前者是文学,归艺术;后者是史料,归学术,分类不同。前者是随笔文章,后者是口述实录,形态不同。前者是一种创造成型的文化产品,后者是一种档案材料即文化资源,性质不同。前者采风,虽也要与人对话,且要观察天地山川,倾听自然信息,思索自然与人类的关联;还要翻阅古籍,与文献对话,并作相应的知识考古;更要打开心扉,与自己对话,让思想在不同的时空中随意穿越,在现实、历史、哲学和美学的多维世界中自由飞翔。而后者,只是采访人和受访人的对话并作录音或录像纪录,工作方法不同。前者是文学家即采风人的独立创作,观察及采访都只是创作素材。如这套书的三位作者走遍了永仁所有乡镇,采访了50余人,作了5393分钟的录音,但成型文本是文学家的感受和思考后的生动转述,联想翩跹、思绪灵动,直接引语少之又少。后者是采访人和被采访人合作的产物,呈现形式须尽量保持访谈录音的原有形态。二者的工作重点、程序、著作权归属、呈现形式均不同。

人文随笔和口述历史间,当然也有关联性和相通处。地域人文随笔创作的第一环节,是实地采风,而采风,正是现代口述历史的重要源头。在采风过程中,少不了要与当地居民对话、倾听并记录,而这也正是现代口述历史工作的三个关键词。这样说来,口述历史也是一种采风,人文采风也有口述历史特性。如此,二者或可共享一些经验和规则。其一,不把采访对象仅仅当成信息工具,而要当作生命主体。唯先知人,才能观风、论世、谈文化。其二,尽可能问得广一点、深一点。个人是文化造物、历史传承者、社会关系结点,且是独立生命个体。若采风人或采访人有更多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心理学知识,即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作更近距离和更深层次的交流,获得更真且更具原生态价值的信息,贡献更具生活质感和文化品质的作品。其三,无论是人文采风还是口述历史,最好都能将采访录音归档保藏。在人文采风,它是一份证据;在口述历史,它是工作档案。要点是,任何个体记忆,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若打破专业壁垒,超越技术性差异,在更深的层面,人文随笔和口述历史还有更大的同一性:二者都是广义的文化工作,存在于同一世界,服务于同一世界。无论是资源积累,还是材料加工,都要不断激活传统记忆,都要深入人群并活跃当代文化生活,都要为抵抗人类精神荒漠化尽其绵薄之力。无论是创造性的艺术语言,还是回忆生平的日常语言,所含都是人类个体生命信息。万利书的书中有《永仁旁注》一文,或能说明问题:永仁历史和文化是大块文章,需要随笔作者作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旁注”。史家唐德刚采访记录的《胡适口述自传》,其中也有丰富而精彩的旁注,以至有“先看唐批,再读胡说”之言。无论是采风创作还是采访实录,都是在用心采集、创造并记录生命文化信息,所有信息都值得收藏,并丰富人类记忆库。

老汤说: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文化。这是至理箴言。人是社会化产物,无人不被文化所化,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及音乐厅里的奇珍,作为文化的符号、标本或复制品,无不源于生活,且归于生活。生活中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劳作歌哭、节庆嬉闹及欲望梦想,是文化的曰常景观与本真之相。

汤世杰、万利书、后亚萍三位作家的“永仁人文随笔”丛书所记,正是永仁文化的艺术证词。观山川仁德、民风淳厚、苴却砚石,是一个层次。考蜀身毒沧桑古道、诸葛亮史迹遗存、黉学庙社学残碑,又是一个层次。听毕摩古歌、彝家故事、绣娘心语,又是一个层次。记起学惠教书失血、毛志品收藏意绪、李济雁绣房梦想,又是一个层次。为这片土地的文化生活立传作歌、录史成文、忧思惊异、慷慨陈词,又是一个层次。也可重温高原的太阳,看方山的云,浴永仁的风,闻直苴农家苦荞粑粑香,鉴县城名士砚边墨痕,自然与生命交织成的文化景观,不仅可满足你我的好奇心,还拓展你我的精神边境。当来自边疆山野的清风,吹散眼前俗世的浮尘,澄澈心空中飘来乡愁味道,感动之余,总有人心会:作者不仅在引领我们阅读永仁,更在不断指向山峦高处、历史深处。

400年前,徐霞客曾在中国大地行走,脚印成《徐霞客游记》。当明朝末世,怕没几人关注这个兴致勃勃又孤独寂寞的旅行者。当徐霞客的生命信息穿透悠悠数百年时光,变得字字珠玑,似乎步步生莲,你会想到什么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绣娘秘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后亚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后亚萍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118249
开本 16开
页数 1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400683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51
16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