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往事如歌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明,作家,编审。陕西周至县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

《往事如歌》以和谐的心态、 平静的语调、流畅自然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明丽的情景, 一个个灵动的人物。内容包括《我的心向着你们》、《茅盾先生二三事》、《难以忘却的记忆》、《境界》、《冰心的晚年世界》、《九十五朵玫瑰》、《加冕》、《冰心与五个孩子》、《冰心与她的教师之家》等。

内容推荐

《往事如歌》作者(周明)以和谐的心态、 平静的语调、流畅自然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明丽的情景, 一个个灵动的人物。“写尽人间情”描述了他所亲见亲历的一些文坛轶事,“数千心语系于书”表达了作者对文艺界同辈支持与勉励,在“时代放歌”中,作者以款款深情抒发了他对故乡、祖国的热爱。无论是状写大自然还是描述人物,他总是以积极而友善的心态观照人生,呈现出作者为人的格调和为文的风格。

《往事如歌》由求真出版社发行。

目录

写尽人间情

我的心向着你们

茅盾先生二三事

难以忘却的记忆

境界

冰心的晚年世界

九十五朵玫瑰

加冕

冰心与五个孩子

冰心与她的教师之家

奇迹的冰心

远行的冰心

思念到永远

她留下无尽的爱心

巴金的梦

桑干河畔的记忆

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

插柳不叫春知道

泪洒山川难慰心

看望艾青

艾青:越过了时间的坚壁

生命之树长青

纪念王鲁彦先生

哲人虽去,著作永存

远行的冯牧

百年柔石

夙愿

不懈耕耘笔

写意凤凰

以石为友

季羡林:若是批评,正是鞭策

陈立夫:期盼统一三十载

隔海相望的友情

隐隐青山见故乡

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走近柏杨

新加坡的一个夜晚

在台北,看望罗兰

豪饮依旧

将军的心怀

魏巍远行

南充回眸

生命的追问

阳光伉俪的浪漫诗情

他从中原大地走来

黄河的歌者

严文井:没有讲完的童话

三访张秉贵的冰心老人

又见鄂尔多斯

感念曾妈妈

写尽人间情

画家宋亚平

情发于中

印象中的高占祥

为政为文两相妍

植根生活的沃土

自然之树常青

天地自有情

如诗如梦梅雪村

秦岭深处有秦洲

徐风印象

桥梁

数千心语系于书

陕人的精气神

香在中南友谊花

我看杨黎光的报告文学

数千心语系于一书

为精彩的时代和生活放歌

叶梅散文创作中的人文精神

给人间以阳光与温暖

心灵的倾诉

君借缥缈长恨歌

《跪拜大地》随想

让《大棚之光》光照秦川

“天堂”神话

黑河在我心中

历史的追寻

萦绕非洲的思绪

生命的感悟

只为山河添新彩

张栓固的散文

光明的赞歌

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振兴之魂

黄如论的传奇人生

完美人生征程路

为文之道贵其情真

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心中永远是个兵

粮食问题的有益启示

刘志学小小说创作中的悲悯情怀

珍贵的《红色传奇》

《土街》不土其实很“洋”

旅途并不“慌忙”

李玲修的质朴

中国诗坛的一缕新曙光

青春是美丽的

古都新城颂

跋涉者的历程

人类文明种子的播撒者

汩汩流淌的一道清泉

有一股人格的力量在流淌

《大国的较量》精彩华章

放情山水的张长怀

驰骋文苑业绩在

耕耘与收获

抹不去的故园情

好一幅陕北大美图

光的礼赞

徐风的紫砂情怀

沉重的唐山

放歌时代

报告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丰硕成果

夜“访”中南海

醉在茅台

一曲长恨书风情

和谐平塘

编辑部的老师们

胡同的岁月

干校小记

乌镇的风采

天上有风雨人间有阳光

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

好地方还数咱定边

欢欢喜喜过新年

我与秦腔

闲坐小窗读万卷

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

复修涌泉寺佛殿记

笔端之上云飞扬

用视觉感悟人生

在线条中诞生的艺术创造

我观毛凯歌的画

漫谈永辉书法

揽尽关中民风情

闻香下马

黄土高原上的大美大爱

最宝贵的才最有价值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心向着你们

初夏,一个轻风习习的夜晚,我到北京东城童大林同志家里去看望刚刚访美归来的黄宗英同志。一见面,她就兴致勃勃地谈起美国见闻。谈话中,她说在美国的华人十分关心祖国的情况。由于她是赵丹的夫人,人们常常向她念叨起并表示深切悼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由于她又是一位作家,人们也就向她询问起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茅盾先生的情况,并表示深深悼念这位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子、杰出的作家。

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地转到茅盾先生身上。谈到他一生的辉煌业绩,谈到他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谈到他最后的那两封宝贵的遗书。大家都为他没能在生前得悉中央决定恢复他党籍一事而惋惜。

我由于稍稍知道一点情况,便向他们做了解释。不料,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些情况外面都不知道呀!你怎么不写出来呢?

是啊,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我自己不是也曾经因此而激动得夜不能寐吗!

深夜,回到家里,我着实睡不着觉了。于是我便在这夜深人静时,铺开了稿纸……

那是茅公逝世不几天的当儿,我因工作关系先后数次又到了先生的家里。在同韦韬和小曼同志交谈中,对于先生生前没能知悉中央关于恢复先生党籍的决定,我深深表示惋惜。这时,韦韬和小曼深沉地说:是这样。然而沈老在病榻上却一再交代我们,他的这两桩心愿,也就是那两封信,一定要在他死后上报中央和交给作家协会。他不允许在他生前交出。这是意味深长的。

大家都还记得茅盾先生1981年是3月27日清晨辞世的。这两份遗书则是在3月14日,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时笔录的。他说:“我还有两桩心事呢!”他要求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将他扶起身,他要执笔写出来。儿子婉言告诉他说:“您已经不能动了,不便起身了。您心里有什么话要说,您说,我记下好啦。”

他老人家点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用极其微弱的、平静的、然而又是极为坚定的声音,倾吐出了他多年来蕴藏在心底的愿望。当韦韬笔录完毕,念给他听时,他点点头,执意要求儿子扶他起身。这时,他勉强握起用了一辈子的笔,郑重地分别在两封信上签署了沈雁冰、茅盾五个大字。这是先生最后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两个签名啊!他在致中共中央的信中满怀深情地说: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另一封信是致中国作家协会的,他宣布捐献25万元稿费,愿为发展和奖励长篇小说创作助力。

这是多么诚挚的感情,多么感人肺腑的心声!

不论是谁,读到这两封遗书,对于先生的为人,都会更加崇敬、更加热爱。

那么,究竟为什么他不许在他生前交出这两封信呢?

据韦韬和小曼同志介绍,去年夏天,当先生病重住在医院时,曾有几位老人来看望他,向他提及希望他考虑申请入党的事。他呢,极为严肃而郑重地说:“我是在党的,早期困难时入党,并同党一起度过了困难的,现在我们的党胜利了,就不必再提这个问题,去和党分享荣誉了。”后来,韦韬同志和他谈心时,曾提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现在许多年轻人争取入党的观念淡漠了,没有这个追求了,产生了信仰危机。他听了,疑虑地问:“唔,有这么回事?”韦韬答道:“是的。”他陷入了沉思,而后,突然郑重地告诉韦韬:“如是这样,那我现在倒是要考虑申请入党的事。”从此,他多年的心愿又萌发在心头。

至于捐献稿费,那也是在去年秋天先生又一次病倒时,他经过考虑,征询了儿子和儿媳的意见后决定的。为什么偏偏要作为长篇小说的奖励基金呢?先生目睹文艺界现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近几年来,中短篇小说出现了不少好作品,长篇小说相比之下,就不免还有一些距离。”他认为要深刻反映一个时代,没有一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不行的。先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寄予了多么大的热情和期望啊!这对于我们在文学战线上工作的同志,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我的心向着你们!”——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心声哪!的确,先生自从1921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后,虽然在1928年后他失去了同党的组织关系,然而他此后几十年却一直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1931年他曾向瞿秋白同志提出过恢复组织生活的事,而由于当时多种的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他的心也飞向了延安!1940年5月底,他曾携带全家老小通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线,到达延安。当时他是准备长住下去的。只是由于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考虑到他如是在“蒋管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更好地为党做工作,才又动员他离开延安,回到“蒋管区”去。他坚决服从了党的安排,却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延安(女儿沈霞后来不幸在延安病逝)。他曾先后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陪都”重庆和香港、上海等地,直到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党曾考虑安排他领导职务和行政工作。他恳切地向周总理提出:“我是个作家,希望不要担任行政职务。”总理认为他的意见对,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后来由于工作的迫切需要,中央还是决定任命他担任文化部部长。当毛主席和周总理找他谈话并同他商量时,他服从大局,听从党的安排,牺牲自己的创作,欣然出任了文化部部长。同时还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许多繁重的职务,为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终生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奋斗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永存,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存,并将随着岁月的推移,发扬光大。

“我的心向着你们!”啊,我仿佛又见到了面容慈祥、亲切的先生,又听到了先生那言辞委婉、恳切的谈话。令人热爱,令人崇敬的茅盾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2-4

序言

欲了解周明先生散文作品的素质、风格及其优长,就不能不略知他的经历、性格与非同一般的生活面。他籍属陕西关中地区一个人文风习丰厚的县份,地域文化对他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大学生活期间文学艺术素质的养成,使得他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京城工作。40多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协创联部和现代文学馆供职,担负了编辑工作和文学界组织工作的重任,发现和编选了许多至今仍脍炙人口的顶尖作品。在工作中自然接触了京城和全国各地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乃至一些社会活动家,其中不乏如茅盾、巴金、冰心、艾青、臧克家,这样的文学泰斗和杰出前辈。在工作和创作实践中不仅历练了他的创作实力,而且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提升了他的鉴赏品位,更独特的是,练达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创作的组织者和出色活动家的素质与才干。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性格基因中灵活、智慧、热诚待人的突出特点是他作为一位活动家的必备条件;而长期从事京城编辑工作和组织工作的条件和经验,又促使他独具优长特点的形成。这一点,亦可谓是周明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然而,作为一个作家,最本质的财富仍是他的作品。周明深谙此道,这些年来,他创作出版了20余部散文和报告文学等体裁的作品,并以其鲜明的风格为人所注目。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作家付出的辛劳、倾注的心血是内行人所能理解的。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善于发现自己,发现自身的所长和所短,而尽扬己之长,不说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亦可使可写之事烂熟于心,所表之意丰盈灵动,所施之笔墨游刃有余。可喜的是,周明在有意和不经意之间发现了此点,而且将其推向了一种和谐自如盼境界。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关于把握本身则是一种特具的能力。

这些年来,周明或因公务,或专为采访,与诸多名师人士、社会名流对坐恳谈,亲切问候文学耆宿于病榻之侧,乃至辗转海峡那边,寻访世纪著名人物。其情意融融、其音容笑貌、其沧桑感怀、其弦外之音,莫不使人读之恍如亲历,与作者感同身受,欣悦时不禁自笑,悲切时几欲唏嘘。几年前我读他的纪实散文《冰心与五个孩子》,至今难忘。文中写了冰心与北京崇文区五兄妹孤儿之间的深情,给人勾画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境界。那种婉曲跌宕,那种朴质细微,那种真实而又富有诗意,可以说是达到了人性的极致,人生的至境。其实,关于五个孤儿的故事,我在那个时期读过非止三五,但像此篇如此独具的况味,如此感人至深者,还是别有差别。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事人的一方是冰心老人,这位具有玉洁般爱心、胸襟丰富宽容的女作家,对孤儿五兄妹的关切与挚爱自是非常。事情本身固然感人,加以周明以深切的笔触,不加虚饰的白描,极成功地状写出这一“人情流”的始末,形成了令人难忘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也不能不归之于作者的敏于捕捉,将个人的理解无声地融入字里行间,虽不大肆渲染而应胜一筹。

与上文相伯仲的佳篇,如《心中的玫瑰》,是写邓颖超大姐在中南海西花厅期待冰心大姐前来赏花的故事。原来,两位友情深厚的老人每当玫瑰盛开时,相偕赏花。文中极写主人的殷殷期待,客人的如约守信,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便令人信服地感知:凡是真正具有大义爱心者,不论对方是极平凡的芸芸众生,还是重要人物甚至是国家领导人,都有一种平等的心地,真诚待人,体现出美好的人性,将人所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展现于现实生活。作者的类似情文,其昭示的意义已远远超出某个或某些人之间的情谊,而在更广义的层次上升华至人生的理想境界。至少作品的客观思想是这样的。与冰心相关的主要文章还有《隔海相望的友情》等。

基于这种美好的人性,周明的关注点又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目光投射到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政治风云的跌宕,这些主要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当事人极典型地反映出来。在因公赴台期间,有感于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的种种事迹,他写了一篇立意深广、感人肺腑的散文《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在文中,作者不能不吟诵这位老人痛断肝肠的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周明与本诗作者同为陕西人,而于右任是新中国成立前被蒋介石集团裹胁无奈去台的。诗中表现出的这种人生的至痛,对两岸不能沟通、国家不能统一的至憾,周明显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在文中写道:“当今天下之利,自然是国家、民族之利,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当今万世之名,自然是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留芳青史,名扬万代。”这就是于右任先生生前谆谆嘱告的箴言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任何由个人而表达的山河之恋,金瓯之痛,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振兴相映关照,其作品、其人生方能有奇崛之伟力。

于是这篇有分量的散文发表之后,又写成了另一篇访台归来的散文,是周明赴台期间对陈立夫先生的访谈记。这位陈先生的政治背景和人生经历均较复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晚年也促进和平统一,此公还是一位长寿翁,于养生之道多有体悟。周明是在老人辞世前不久亲赴其寓所访问的,因此这篇访谈散文亦弥足珍贵。文中所叙情景、音容乃至当事人的性情都很清晰,可视可感性甚强。由于当事人经历、身份的独特,作家必须具有热诚的态度和恰如其分的应对,在这些方面,周明把握得都很好,因此读来十分舒服。

如上所述,这类散文不仅有充分的可读性和文学性,还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皆以其视点、题材和与之相适应的笔致构成了周明散文园地的强势品种,但他的散文作品绝不仅限于此。仅就他近年来创作出版的散文集《山河永恋》和《雪落黄河》,便不难看出他在散文领域中的不断探索和在艺术表现上的可贵拓展。在这些对人生的美好倾诉、对祖国山河的真诚吟咏的数以百计的动人篇章中,作者无不以和谐的心态,平静的语调,善意祥和、流畅自然的笔触,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明丽的情景,一个个或一组组灵动的人物。无论是状写大自然的和谐、人文景观的内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融,还是人物命运中的悲喜忧戚,都跃然呈现出作者为人的格调和为文的风格。他总是以积极而友善的心态观照人生,去实现生活的真谛。他很看重柏杨的那句话:“人,如果没有爱心,只不过是只破锣。”但他在表达积极人生的主张时,往往不是剑拔弩张以状其势,仍然是诉之于和谐自如的笔调流泻出来,有时甚至就是以他平畅亲切的叙述方式闪露而出,让人在字里行间里去体会。也许正因如此,周明很注重散文中的细节凸现,让细节来加强他的那种叙述方式。我以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细节不仅对于小说,对散文甚至诗歌都是最出彩的“眼睛”。极端一点说,没有细节也就没有文学。

这里还要强调说一下周明散文的叙事风格,他一般都是娓娓道来,简洁而畅晓,偶尔也夹叙夹议,加以点化。他的“散文味”是融在表面上自然叙述之中的,读多了就会清晰无误地感知到。但须仔细品味,否则粗略滑过,便难以识其佳处,这是一种个性,一种功夫,当然成熟了便成为风格。

概括而言,这就是周明为人性格与为文风格的融合。

后记

本书所辑大体是我近年所写的散文、随笔及有关散文、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些浅显的评论。感谢求真出版社的热诚支持,出版这本书。同时,我要感谢帮助统筹整理这本书稿的田华、孟丽、张栓固、赵粤惠同志,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我的文学生涯,从编辑工作开始,几乎是同散文、报告文学紧密相连的。我热爱这种文体,愿在今后的岁月里一如既往地多做奉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往事如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求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81838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5
18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