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幽僻的陈庄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林同志献身文学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出版了长篇小说《幽僻的陈庄》,受到沈从文先生的推重。这部长篇小说具有一种泥土气息,一种中国农村的厚重林野气息。在题材的繁重和分量的巨大上都是破格的。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想展开中国农村的全部,他们开始就面对着生活的全部,而且常常是倾注在那决定历史运命的一群人物上。

内容推荐

《幽僻的陈庄》这部长篇小说是王林写于1935年的力作。深受沈从文的赞赏,他评价说:作者把农村生活的全部构成分子都织进作品去了。中国倘如需要所谓用农村为背景的国民文学,我以为可注意的就是这种少壮有为的作家。

《幽僻的陈庄》这部长篇小说具有一种泥土气息,一种中国农村的厚重林野气息。在题材的繁重和分量的巨大上都是破格的。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想展开中国农村的全部,他们开始就面对着生活的全部,而且常常是倾注在那决定历史运命的一群人物上。这不是一件小事,这里蕴藏着雄厚的基本的力量,正在把中国文学推向一条应走的大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笔下“古旧的中国”怎样崩溃下来,新型的农民和新的农村是怎样发展来的。

本书是70年来的第一次面世。具有极高的:好学史价值,填补了王林作品研究的空白。

目录

《幽僻的陈庄》题记 沈从文

评《幽僻的陈庄》 罗烽

幽僻的陈庄

附:中篇小说

五台山下

女村长

父亲和沈从文(后记) 王端阳

试读章节

“完了,完了!咱田门准毁在他手里了……坟地的风水坏了,不出好子弟……你看看,我病得这个样子,他还各地方胡跑耍浪荡,不看守着我,喑!完了,田门完了!”

病势日见沉重的田成祥的父亲老多,躺在炕上合闭着眼,这样忽断忽续地说着,又摇了摇有些僵硬的头。老多病倒后,打发人找了好几天,才把成祥找回来。可是他在家没有多久,同医生出去取药后,又不见影了。于是老多更生气了,因而他的病势一时比一时沉重,他的身体简直近于僵硬了,翻翻身都很不容易。虽然这样,他愤愤不平,念念不忘的许多心事,更一齐涌上心头。他说话很费力气,可是他还那般若断若续地发牢骚。他慢慢地说完每一句话,就想长叹一口气,或摇摇头,但是,浓痰老是堵在喉咙里,使他憋闷得难受。而摇头时,麻痹的脖颈也不随他的指挥,只能贴着枕头微微动一动。

日夜守看着他的,只有儿媳妇成祥妻和小孙得仁。得仁这时才六七岁,尚不懂人事,不知忧愁,只会听从母亲的话,在祖父屋子里玩玩就是了。成祥妻也不过有三十岁上下,硕大的身躯,圆胖的面庞,或者是因为被日夜守看病人的劳苦和对将来生活的忧虑所煎熬,她的面颊,白中带黄,大而黑的眼睛,湿润的阴红,在她的瞳孔的呆痴和眉梢的紧蹙上,好像锁结着无限的忧郁和心事。

“爹,你好好地养着你的病吧,不要再想不顺心的事了!有你在,好歹是个老子,他不敢明明地胡糟。若是……若是没有你了,谁还管得了他?爹,你好好地养病吧!”

成祥妻在每次听见公公老多那样伤心地发牢骚时,就轻轻地慢慢地在他耳旁,这样安慰他。可是他的病态非常的沉重,他的满是皱褶的面皮,黑瘦而干瘪,一点活人的血气都没有,老是合着眼皮不动颤,和僵尸一般。她说时,看着他这副可怕的病态,总是想硬着心肠,装作镇静的口气来安慰他,但是一想到假若公公死后该如何时,她也抑制不住地淌出泪来了。

成祥妻说过那一番安慰话后,公公老多也没有什么反应,还是死尸一般的躺着不动神色。过了一会,他喀喀地叹出了一口气,好像感到些微的舒适,面容上和胡子的吹动,也显出了一点活气。

成祥妻静静地坐在公公炕旁,观察着他的任何动静。忽然他的头微微一颤动,好像要叹气或吐痰似的。她正要慰问他时,他已经慢慢的,半吞半吐的,好像每一个字从他的嘴里进出,都费了很大的挣扎似的说道:

“老人们,置下……置下这点田地,容易……容易的吗?一个小制钱……一个米粒……一根线头……都舍不得糟蹋!天气一暖和,就……就不穿鞋,不穿袄了……一条自己……自己织的粗布裤子,混多半年。钱一上串,就埋起来……好容易置下这点田地了吗?老人们这样省……细……都是怕下辈的挨饿呀!嘻,你看看,成祥这小子……不爱干活,爱穿,胡糟……成天不回家……唁,老人们多咱穿过鞋铺的鞋呢?瞎,你看他……鞋……衣裳……哪像个正正经经的种庄稼的人呢?”

老多这次中断的时间很久,成祥妻很想插几句话来安慰安慰,但是她不知道说什么好。老多说的那一番话,句句都是实情,句句都打动了她的心,因而她呜咽了,但是她极力抑制哭泣的声音,以防备再被公公听见了,更使他伤心。

这时老多要想长出几口气,可是一口痰卡在喉咙里,他用力咳嗽了许久,才吐出来。成祥妻想到公公刚才说话时干嗄的嗓音,和现在他咳嗽时的费力样子,随即慢慢问道:

“喝口开水吗,爹?”

这话,他好像没有听见,他微微摇了摇头,又说道:

“老人们,太土鳖了,老老实实的,只知道种地。受人家陈老仲家的气……人家多耕咱的地,人家多拔咱的麦子……欺负咱……咱向来不敢惹人家……人家和衙门里有串换……我的意思,是让他拜个师傅,学学拳脚多交几个朋友,好顶门户,过日子,不致再受人家的冤气!瞎,谁想到他……和那些狐朋狗友们玩了玩,就学坏了呢?”

好像悔恨什么似的,他脸上那刚才泛上来的一点活气,突然又消融去后。麻痹得更像一块死肉。

“完了,完了!”他又继续说道,“田门一定完在他手里了!这个小日子,成起来不容易,糟去可容易……这小日子,受不住他那样糟蹋!完了,田门完了!”

“爹,你不要再伤心了,好好养病吧,有你在着,怎么都好办……他是没法子说了!你还不看着得仁吗?”成祥妻说时,用衣襟擦着眼泪,“得仁像是有出息的孩子……有你在,得仁总是容易养大成人的……若是,若是没有你了……”

成祥妻说到这里,呜咽得说不成声调了。P1-3

序言

二十一年我在某某大学教小说习作,起始约有二十五个人很热心上堂听讲,到后,越来越少,一年以后便只剩下五个人了。五个人中还有两个是旁听的。只因为每个选课者皆想从这一堂上得到一点创作的知识。不止知识,他们还需要的是“秘诀”,或“简要方法”,以便学来处理自己的故事。(许多人以为创作只是记录一个故事,只要有故事写下就成!)但这个工作从我说来,既无秘诀可言,也并无如何神奇,且工作真不简要,就更无传述这简要方法的可能。我告他们的只是一个作家必须做的事情。说的话或者过于老实,把“创作”或“文学”看得太容易,因此失去了它原有的神秘与尊严,使这些朋友很失望,于是他们自然就改选其他有用课门去了。这件事想来我应当抱歉。我原本以为这些青年朋友皆当真想从事于“创作”,皆有志于以“文学”,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来“上课”的。他们如上别的课程那样,听着,记着,下堂时就照样去看看书,于是完了。有些人或稍稍不同,然而总还抱了与上国文课差不多的态度上堂,这能学个什么?

我要他们先要忘掉书本,忘掉目前红极一时的作家,忘掉个人出名,忘掉文章传世,忘掉天才同灵感,忘掉文学史提出的名著,以及一切名著一切书本所留下的观念或概念。末了我还再三说,希望他们忘掉“做作文”“缴卷”。能够把这些妨碍他们对于“创作”认识的东西一律忘掉,再来学习应当学习的一切,用各种官能向自然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各种人事。脱去一切陈腐的拘束,学会把一支笔运用自然,在执笔时且如何训练一个人的耳朵、鼻子、眼睛,在现实里以至于在回忆同想象里驰骋,把各样官能同时并用,来产生一个作品。我以为能够这样,这作品即或如何拙劣,在意识上当可希望是健康的,在风格上当可希望是新鲜的,在态度上也当可希望是严肃的。写成后,若认为失败了,也不过是把这个作品放在过去的标准中比较,得到一个不可免的失败罢了。然而毫无可疑,第一个作品即或失败,能用这种方法态度继续作下去,却可望来日在另外一个作品得到相当的成功。倘若作者不以失败为意,有魄力,有毅力,能想法多多认识社会各方面,了解他们的言语,爱和憎,悲哀或悦乐,一支笔又学会大胆恣纵无所畏忌的写下去,这个人所读的书即或不多,还依然能写出很完美很伟大的作品!

我说的话与一个“在学校时读书出学校时教书”的学生不甚相合,那是很自然的。

在那里两年我并不失望,因为五个同学中有个旁听者,他所学的虽是英文,却居然大胆用我所说及的态度和方法,写了许多很好的短篇小说。他是北方人,所写的也多是北方乡下的故事。作品文字很粗率,组织又并不如何完美,然篇章中莫不具有一种泥土气息,一种中国大陆的厚重林野气息。他已明白如何把握题材,所缺少的,不过一种处置题材的精巧技术而已。几年来在《现代杂志》、《文艺副刊》、《国闻周报》用笔名隽闻发表的一些短篇创作,读者只要稍加注意,得到的印象,必与我意见相差不远。中国倘如需要所谓用农村为背景的国民文学,我以为可注意的就是这种少壮有为的作家。这个人不独对于农村的语言生活知识十分渊博,且钱庄、军营以及牢狱、逃亡,皆无不在他生命中占去一部分日子。他那勇于在社会生活方面找寻教训的精神,尤为稀有少见的精神。

现在他把他写的一个长篇给我看,这四百面的长篇巨制,据他说来,还只是计划里四部曲中的一部。看完了这个作品,我很感动。他那种气概就使人感动。对于这个作品的得失,读者的批评说的一定更中肯。一个为都市趣味与幽默小品文弄成神经衰弱了的人,是应当用这个乡下人写成的作品,壮补一下那个软弱灵魂的。

一九三五年二月十八日作

后记

最近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封沈从文先生1974年给我父亲的信。信是用蝇头小楷写在一叠中式信签上的,足足有十页之多。沈先生在信中详细谈了他的身体情况和写作计划,最后提到他住房的实际困难,这已经影响到他的写作,希望父亲向历史博物馆的领导反映一下。这使我回忆起陪同父亲两次拜访沈从文先生的情况。

我父亲叫王林,是作家,生前曾任天津文联副主席和作协副主席。记得是1975年夏天,我从部队探亲回京,一天傍晚,父亲突然对我说:“走,我带你去看我的一个老师。”

路上父亲跟我讲,他的这位老师叫沈从文,三四十年代是很有名的作家,解放初期受到批判,不再写作,后来从事丝绸研究,成为丝绸方面的权威,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还喜欢种植月季,他种的月季花开得特别大。可悲的是我当时还没听说过沈从文,那时他的书还是“禁书”,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在文学史上也没有见到过他的名字。我仅仅把他看成父亲的老师而已。

我们来到一个老式的宅院。进门前,父亲告诉我,要叫沈伯伯。那时候串门从不打电话,也没有电话。来之前父亲也说了,万一不在,就算遛个弯儿,不过他一般都会在。果然不仅沈伯伯在,沈伯母也在。沈伯伯见到父亲突然来访很是高兴,向父亲谈到他正在编写的有关丝绸方面的书,还拿出许多资料、照片给父亲看。其中有很多是文化大革命中才出土的,沈伯伯在谈到这些时显得特别兴奋。他们谈了很长时间,后来沈伯伯谈到房子,说从干校回来后,原来的三间房,只剩下这间最小的。后来虽然在小羊宜宾胡同给补了一间,离得挺远,很不方便,他都是在那边吃完午饭,然后提着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到这边来。这边的房子是他的工作室,本来就窄小的房间,到处都堆满了书和资料,甚至连床上都有,因而显得更加拥挤。我记得因为地方小,摆不下那么多椅子,我一直是坐在床上的。

沈伯伯送我们出来,经过院子时,父亲突然想起什么,问沈伯伯今年月季开得怎样?沈伯伯回答说,这里背阴,见不到阳光,不适合种月季,现在改种玉簪了,说着朝墙角一指。这时我才借着月光看见沿着墙角种了一溜儿玉簪,一朵朵白花正在开着。

这次拜访之后,我很快就回昆明了。

转眼八年过去,这期间,沈从文像“出土文物”似的被“挖掘”出来,他的作品立即风靡了全国,大街小巷人人都在说《边城》。我也读了他的小说和散文,他在我心里的形象立即高大起来,并为有幸接触过这位文学大师而感到自豪。回到北京后,我跟父亲说,希望能有机会再见一见沈老(此时我们都习惯地称他为沈老了)。父亲表示,沈老搬了家,工作很忙,每天找他的人很多,一般他都谢绝,已经不好随便“打扰”他了。这些我自然理解,也就没再提此事。

1983年3月24日,父亲突然对我说,下午他要和一个老战友去看望沈老,我可以跟着一起去,并嘱咐我带上照相机。父亲的这位老战友是李麦叔叔,离休前是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也是沈老的学生,但已有五十多年没见了。临行前父亲突然感慨地说,见一次少一次了。我当时并没介意,没想到这真的成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此时沈老已经搬到“前三门”的楼群里,住在五层。我们下午两点左右来到楼前,正赶上电梯休息,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只好一层一层往上爬。父亲身体不错,还没事,李麦叔叔可有点惨了,他身体不好,拄着个拐棍,每爬一层都要喘半天。好不容易爬到五层,来到沈老的门前,我正要敲门,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医生的字条:脑溢血,谢客!我一下子犹豫了。父亲说,没关系,是打电话约好的。我这才敲了门。沈老早已在等我们了,听说我们是爬上来的,他一再表示歉意,说在电话里忘了告诉我们开电梯的时间。接着沈老让我们看了他的三居室,最大的一间说是有十六平方米,因摆满了书,空间显得很狭小,这间倒是向阳,但正对着前门外大街,噪音非常大,在我们谈话间,街上车水马龙,不绝于耳。沈老说,房子还是不够,而且太吵,睡不好。这时沈伯母插话说,万里委员长亲自批了给复外24楼(所谓部长楼),不知为什么没给,让“暂居”此处,人已经八十多岁了,还能“暂居”多久呢?说得我们都有点哭笑不得。这时我发现沈老的脸上也挂着一种无奈的笑。

比起八年前,沈老的头发白多了,但精神很好。父亲问他现在还能写作吗?他说不行了,连校阅都是老伴的事,另外还配了两个助手。父亲劝他吃麦片粥,说麦片粥对老年人怎么怎么好,有多少维生素。沈伯母插话说,他不喜欢吃,只爱吃北京的炒面,还要加棒子面。沈老说,在吃东西上他是低水平,说完笑了起来,天真得像个孩子。接着又谈到沈老的书法,父亲问他为什么都是用高丽纸,不用宣纸?沈老说他只能用高丽纸写,用好的宣纸反而写不好。这时沈伯母说,他现在经常写错,有时会丢下许多字,或把人名写错。沈老主动表示要送给父亲和李麦叔叔一幅字,可他对已写好的几幅都不满意,答应以后写好再送。当谈到凌子风要拍电影《边城》时,沈老非常直率地表示拍不好。他说去年四月回湘西一趟,老家全变了,他们很多知识都没有,怎么能拍好呢?他们的谈话想到哪说到哪,非常随意,轻松。

在他们谈话时,我抓拍了几张照片。沈老问起我的情况,我说在云南待了十年,去过西双版纳、瑞丽、丽江、中甸、独龙江等少数民族地区。在我谈的时候,沈老非常有兴趣地听着。最后我说,我特别喜欢他的那篇《云南看云》,我觉得至今没有一篇描写云南的云的文章超过这篇。沈老说他在云南待了八年,可惜没离开过滇池边。我一听,没加思索地说,那太遗憾了,云南最美的地方也是那些“边城”。说完之后我觉得有点儿唐突,没想到沈老听了微笑地点了点头。

临别的时候,沈老拿出他的新版散文集,签名后送给我父亲和李麦叔叔。这时沈老的两个助手来了,其中一位女士带来一把杨树的花。杨树花不好看,像一串串倒挂着的褐色的毛毛虫,北京恐怕很少有人喜欢它。沈老见了却很高兴,让插在花瓶里,摆在显眼的地方,再一次令人感受到他的情趣。

真让父亲不幸言中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四年之后,也就是1988年,沈老也去世了。

2001年2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幽僻的陈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58051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