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著经典/品年画读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读经典、品经典、说经典,是近年读者关注的热门,从王蒙、刘心武“读红楼”,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等,都在读者群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从中可见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读书人仍有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珍视的渴望。

沈泓编著的《名著经典》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品年画的形式来读中国名著经典,而这些年画恰恰是流传千年的民间图画经典。经典老画营造怀旧氛围,有助于形象化解读经典,特别是大量的戏剧年画,易于唤起国人的国粹情结。

内容推荐

《名著经典》是“品年画读经典”系列之一,由沈泓编著。

《名著经典》讲述了:

古典名著与古典戏剧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很多古典名著的题材来自古代戏剧,也有一些戏剧题材以古典名著为蓝本改编。可以说,古代戏剧给予古典名著以土壤和养分,而古典名著又丰富了古代戏剧的题材。

目录

第一章 悲欢离合红楼梦

第二章 绿林好汉水浒传

第三章 斩妖除魔西游记

第四章 意气纵横三国戏

后记

试读章节

怡红院

如果说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的舞台,那么,怡红院就是这个舞台的轴心。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单纯描写宝玉个人或宝玉和对手的活动占一半以上,宝玉住在怡红院,故事至少有四分之_以上在怡红院内呈现。

贾宝玉是主角,但在大观园内却做不了主,可是怡红院却是宝玉的地盘,他在怡红院中营造更平等、自由的气氛,自己既不摆主子的架子,大小丫鬟也不妨玩成一体。

怡红院的丫鬟为数众多,超过贾母房中,居全家之首。大概说来,凡在怡红院中服侍过、做过事或开口说过话的大小丫鬟一共有十二人左右。这十二人中,最重要的丫鬟是袭人、晴雯、麝月、小红。

四大丫鬟的出场,有实有虚。所谓“虚”出场,就是只见到名字,或从别人口中听到名字,有时出了场,只不过跟出跟进,甚至有谈话,有小小动作,但若有若无,这就是“虚”出场。

作者描写怡红院中四大丫鬟,为她们每人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记的场面,甚至主角的出场,有时反而不如四大丫鬟出场那样,在轻描淡写中见功力。

宝玉在怡红院享有高度的自由,而众丫鬟尽心服侍,宝玉本人非但随和,还时时以同情和爱护回报她们。

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

在贾宝玉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某些理想。如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书中大量笔墨描写了宝黛的爱情故事。从“宝黛初会”开始,就描写得特别典型:林黛玉别父进京都,初次见到贾宝玉,先是听见丫鬟笑道“宝玉来了”,之后宝玉进来,林黛玉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何以眼熟至此?”宝玉先去见了他妈,换了衣服,贾母叫他来见过“远客”,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问黛玉读过什么书,名字是什么,有玉没有?听毕黛玉说没有玉,便一时气恼,把玉摔在地上,引得大家慌乱不已。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他和林黛玉相爱,这种爱隋与封建社会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势和弱点,曰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

宝玉同时又是一个多情者、泛情者。在他的心中,除有一个“一儿”黛玉、“二儿”宝钗、“三儿”湘云外,如袭人所说,还有四儿、五儿。宝玉广施博为,故而又招众怨。 《红楼梦》以宝玉出家为人物的结局。描写贾家恢复官职后,家道已大不如从前,宝玉萌发出家之念,后宝玉和贾兰参加会试,宝玉得中第七名。出了考场之后,宝玉没有回家,就此出家了。后贾政在路上遇到宝玉,已是出家之人了。对宝玉人生的描写,有作者人生的影子,表现了作者的空无观念和哲学思想。

最繁华的终究凋零,最富贵的最终困窘。作者是通过巨大落差来刻画主要人物的,因此特别能打动读者的感情,结局具有震撼力。

博庭欢宝玉赞孤儿

画面情节见于《红楼梦》第八十八回《博庭欢宝玉赞孤儿正家法贾珍鞭悍仆》。书中描写:

忽见宝玉进来,手中提了两个细篾丝的小笼子,笼内有几个蝈蝈儿……贾母道:“你没淘气,不在学房里念书,为什么又弄这个东西呢?”宝玉道:“不是我自己弄的。前儿因师父叫环儿和兰儿对对子,环儿对不来,我悄悄地告诉了他。他说了,师父喜欢,夸了他两句。他感激我的情,买了来孝敬我的。我才拿了来孝敬老太太的。”

接着,贾母把那兰儿和环儿批评了一番

贾母又问道:“兰小子呢?做上来了没有?这该环儿替他了。他又比他小了,是不是?”宝玉笑道:“他倒没有,却是自己对的。”贾母道:“我不信,不然,就也是你闹了鬼了。如今你还了得,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你又会做文章了。”宝玉笑道:“实在是他作的,师父还夸他明儿一定有大出息呢。老太大不信,就打发人叫了他来,亲自试试,老太太就知道了。”贾母道:“果然这么着,我才喜欢。我不适怕你撒谎。既是他做的,这孩子明儿大概还有一最儿出息。”

宝玉是叛逆的,但对贾母甜言蜜语,甚至有些油嘴滑舌,惹老太太喜爱不已。在这里,宝玉似乎又变成了双面人,人格分裂,—方面是叛逆,—方面是圆滑和圆融。

其实他的圆滑和圆融是老太太和大家族教出来的,老太太喜欢听儿孙的奉承话,不断赞赏,宝玉聪明伶俐,也知道该说什么话,如何才能讨老太太——这个家族中的最高领袖喜欢。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与宝玉心灵深处的叛逆本质相冲突,在一个真实的我和一个虚假的我中,在两个极端分裂的人格中,宝玉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悲剧结局。

杨柳青年画《博庭欢宝玉赞孤儿》表现的正是这_情节画面。宝玉下跪,拱手,哪里有叛逆的影子?分明是一个乖乖孙。贾母慈祥温和,怡情悦性,自得其乐。年画将两个主要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然而,在表面的脉脉温情面纱之下,或许潜伏着巨大的矛盾反差。

宝玉挨打

见第三十三回描写,忠顺王府遣人来见贾政,说宝玉私藏了忠顺王爷的戏子蒋玉涵,引得贾政大怒,又赶上贾环向贾政告状说宝玉逼死了王夫人的丫鬟金钏,贾政气急,于是打了宝玉。

都说宝玉是家里娇生惯养的娇宝宝,但也有挨打的时候。宝玉挨打这一经典情节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娇宠宝玉的只是女人们,男人并不娇宠他,可以随意打他,在男人暴力的阴影下,形成了宝玉对男人的恶评和对女人的好感——“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山川曰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种惊世骇俗的思想的形成,或许多少和他挨打有关。

第二,父亲贾政娇宠宝玉并非心里真娇,而是虚伪。通过对虚伪家长的揭示,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父父子子”虚伪的本质。

P8-11

序言

古典名著与古典戏剧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很多古典名著的题材来自古代戏剧,也有一些戏剧题材以古典名著为蓝本改编。可以说,古代戏剧给予古典名著以土壤和养分,而古典名著又丰富了古代戏剧的题材。

戏剧的通俗性决定了它首先取材于通俗小说。最早的通俗小说有哪些呢?第一个将古典名著排名的是金圣叹,按照他的说法,当时计划评点六部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

其实,这六本书中,从严格的文学体裁角度划分,只有后面两部是小说。

后来,清康熙年间的毛宗岗父子伪托金圣叹之名,将修订的三国列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

当时,已有“四大奇书”的说法,明代人眼中的“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李渔曾为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日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可见,至晚在冯梦龙时代,已经有“四大奇书”的提法了,李渔根据这一说法,以“第一奇书”冠三国而出版,大约在明末清初之际,此时,已流行“四大奇书”的提法了。“四大奇书”说法的提出,可以当成是古代书商们包装策划的商业手段。

再后来,《红楼梦》代替《金瓶梅》成为“明清四大奇书”,四大奇书至此定型。

今天我们公认的四大名著即“明清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史的珍珠,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读书当读经典,赏文当赏名著。一个人的境界,是与他读什么书有关的,长期读平庸之作,人也会变得平庸,长期只赏闲花野草,就会浮云遮望眼,失去欣赏长河落日的机会。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取法其中,得之其下,取法其下,永远也不能得其中,更别说得其上了。读书亦然,为人亦然,处世亦然,交友亦然。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研读和鉴赏四大名著,是欣赏中国古典文学最美丽的风景,是畅游中国传统文化的渊博之海,是漫步中国古人栽植营造的智慧之林。

那么,让我们换取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过流传千年的民间图像,走进四大名著一个个形象画面和一幕幕经典场景吧。

沈泓

2010年8月于深圳

后记

在恬静和兴奋交错的时光隧道里,突然有一天,发现民间年画藏品中有大量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年画。

这一发现,犹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条线索,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这套丛书的初萌线索和写作源起。

有了这条主线,我的那些年画藏品马上从纸品变成了珍珠。其实当我行走在漫长而寂寞的年画收藏之路上,心里—直有一个暗示引导:它们是珍珠,是大海遗珍,是潜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海的珍珠。然而,当它们零散地分布在海洋深处时,它们只是不起眼的珠子。当有这样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它们才是珍珠,是配戴在古典文化颈项上,闪烁着晶莹光泽的珍珠。

这印证了一句格言:是金子,即使埋在十八层泥土里,总是会闪光的,只是时间问题。

同理,是珍珠,即使藏在大海深处,总是会闪光的,只是线索和串联的问题。

在不断的寻觅、识别和发现中,收藏的兴奋点也不断转移,最后落到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上。十多年来,执著的痴迷,引导我行走在田野阡陌,跋涉于大漠深山,我遍访古村老巷,走进偏僻山乡,探访所有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年画产地,搜寻着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有了潮水般涌来的出版物,却难以做到读书、行路两全。然而,当有了一个方向、一条路线、一种兴趣时,开卷启程的动力便会油然而生。对于我,这方向、这路线和兴趣就是民间年画。

每一张年画的获得,都是行万里路得来的;而收藏的每一张年画,我都要研究其来龙去脉,破译其寓意。

这些年画的渊源和寓意,很多老艺人说不清楚,专家学者也不得其解,唯一能解密的途径是读书,在浩繁书海里搜寻答案。

所以,这本书和这套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收藏出来的。正是收藏,引导我不断寻找,不断发现,不断读书,不断求教,边收藏、边记录、边写作。几乎每一张年画的内容,在收藏时就已写成。因此,找到这条线索以后,只需要将这些零散的记载和写作内容串联起来,水到渠成,很自然地便形成了这套书。

读经典、品经典、说经典,是近年读者关注的热门,从王蒙、刘心武“读红楼”,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等,都在读者群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从中可见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读书人仍有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珍视的渴望。

本丛书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品年画的形式来读中国文化经典,而这些年画恰恰是流传千年的民间图画经典。经典老画营造怀旧氛围,有助于形象化解读经典,特别是大量的戏剧年画,易于唤起国人的国粹情结。

在视觉盛宴中回味经典,在图文并茂的中华古典文化中徜徉,快乐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著经典/品年画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601879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8.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3
18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