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移来的幸福(团风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次影响3723名移民命运的政治大迁徙;一场贯穿1000多个日夜的安置大会战;一项投入1000多名建设者和移民工作者的爱心大接力!

作为移民,是酸楚,还是快乐?作为移民工作者,是艰辛,还是幸福?在实现南水北调百年梦想的漫漫征程中有这样一群特殊而可爱的移民人……

《移来的幸福(团风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纪实)》笔者陈慧在一线驻守8个月,亲身参与了移民安置工程中最艰难的战役,以纪实性的笔触记录了其中的点点滴滴。

内容推荐

团风是全中国最小、最年轻的县之一,可它干成了一件大事:平安、顺利地在黄湖新区接收安置了郧县安阳镇余咀、青龙、龙门堂三个村874户3723人,没有移民返乡,没有越级上访,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质量事故或刑事案件,不仅是截止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安置人数最多、面积最大的移民试点,也是团风最温馨最靓丽的小区,为全国、全省移民工作会提供了参观现场。

团风人是怎么做的呢?《移来的幸福(团风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纪实)》笔者陈慧在一线驻守8个月,亲身参与了移民安置工程中最艰难的战役,亲身感受到了在这场战役中形成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克难攻坚,以人为本、真情和睦”的伟大黄湖移民精神,并以纪实性的笔触记录了其中的点点滴滴。

移民安置工作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性工作,有许多值得总结回味的东西,纪实性报告文学《移来的幸福》与所有读者共勉的是:黄湖移民精神是全县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特殊任务凝铸的精神之花,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当以加倍的努力和付出来浇灌,使其更加枝繁叶茂,芬芳怡人。

目录

引子

 乡愁

 寻根

 移民工地

第一章 天降大任

 穷窝

 寻找乐土

 担当

第二章 安得广厦

 三全汤圆

 闯年关

 红夹克

 让人揪心的雨啊

第三章 见证搬迁

 倒计时

 倾心相迎

 感谢自己

第四章 携手同行

 磨合

 冬去春来

 我也想移民

向幸福出发

来自移民的心声

附件:黄湖大事记

试读章节

我曾站在庐山之巅,在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眺望鄱阳湖。但见好一片波光潋滟的碧水!它离我那么近,就在脚下,就在眼前。此刻我不知道我们之间的渊源,只是望见这一湖碧水,便无端地心生欢喜。

我们选择的交通工具是渡船,跟数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来到黄冈时一样。上船的时候,浊浪滔滔,汽笛悠长,旭日初升,映红了大半个天空和一大片江水。鸥鹭齐飞,江岸上的景物渐行渐远。站在船头,乘风破浪,豪气顿生。那些古楼,那些街道,那些流水和飞鸟啊!如果当初我知道这里就是我几百年前的故乡,我将以怎样的心情来膜拜!

后来,有了网络。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中,我的乡愁有了更多、更具体的依据。随便一搜,相关的词条纷至沓来。其中有无数关于“江州义门陈”的描述,印证了父辈的话并非妄传。

于是我才知道,“江西鄱阳县(古为饶州)瓦屑坝”——我的故乡,她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移民集散地,全国有两亿人的祖先发源于此。

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濒临鄱阳湖、靠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相传姑苏人曾在此制陶。瓦屑者,即泛指所产陶器之破损毁坏者。有文字记载此地的残器碎片:“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罂者,如瓮者,而罂为多,间有如今宫殿所用琉璃瓦者。其坌而为阜纡,而为冈垒,而为路迭,而为墙倾,而为崖罗,而为茔辟,而为基艺,而为图;或蚴缪如长虹,或从聚纷纭如蝌蚪,或散布如落花、如鱼鳞。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共凭吊于韵歇。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

这段如歌如诉的文字为我们铺开了一幅忧伤的画卷。晶莹剔透的琉璃破碎凌乱,恣意生长的绿杨衰草下断壁残垣,共同见证着作为当年宫殿营造工场的瓦屑坝,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壮丽,曾经有过怎样的冷落凄清!

瓦屑坝不仅仅是我的故乡,也是大多数团风人乃至黄冈人、湖北人的故乡。在黄冈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随便借问一位行人,说起“江西填湖广”,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

相关的史料多如牛毛。如,民国三十五年黄冈《黄氏宗谱》卷首·富一公传云:

现今大姓之杂于冈、水、麻、安[按:即今黄冈、蕲水、麻城、红安]者,类皆发源于江右(即江西——作者注)。

除黄冈外,鄂东南的今鄂州、咸宁等地区情形与此相类。

总之,据多方考证,今天的湖北本是一个移民聚居区,有超过80%的家族是移民家族,相应地有90%以上的人口是历代移民的后裔。近来有个名叫张国雄的人,随机搜集了湖北339个家族的档案,其中只有22族是世居于湖北的家族,其余都是唐代以后迁入的,移民家族占总数的93.5%(参见《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探究当年“江西填湖广”而构成“移民潮”的原因,有多种推测,有战乱说、拓荒说等。从政治方面看,为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而采取集中移民的办法,即对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宗族,政府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民间称之为“赶散”。江州义门陈的传说中,这一说法更为契合人们的想象。

仔细玩味“赶散”这个词,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要“赶”,其次还要使之“散”。对于我的祖先移民所受的此般待遇,并非妄加揣测。虽然在正史中无从查证“江西填湖广”是否具有强制性,但封建王朝对人民的严格控制,是要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不使外流,让其为地租、徭役而终年劳作。如此大规模、历经几个朝代的长途迁徙,很难想象,若没有政府干预,无数移民会自觉自愿背井离乡,去做前途未卜的拓荒者?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而古代的移民史,更是一部血泪史。瓦屑坝大移民,对于政治群体来说,是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对于平民来说,则是“民食蝗,人相食”的苦难和抗争。

作为一个移民集散地,瓦屑坝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只是经过了这么些年,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这瓷片散落的瓦屑坝,这茫茫的尧山和清清的鄱阳湖水,这古老的渡口和迷茫的帆船,这白发苍苍的老娘送别远走他乡的儿女、相濡以沫的兄弟走向遥远的他乡,已是他们对于故乡的最后怀想。于是他们代代相传,告诉他们的儿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

沧海桑田,时空转换。战火纷争,灾害频发,政治角斗,凡此种种,曾经的故乡变作他乡。沧海一粟的我们,命中注定已经找不到最初的家乡。身为移民儿女,我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情结,那就是对故乡的寻觅,对先祖的追忆,对流浪的本能向往和挥之不去的乡愁,对移民群体与生俱来的同情。其实,古往今来,天灾和战乱迫使人类不断迁徙,谁的祖先又不是移民呢?

行文至此,我的脑中不禁响起那首饱含乡愁的歌谣: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P6-9

序言

时至今日,黄湖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已告一段落。3723名郧县乡亲住进了我们用心,用爱,用情,用汗水、雨水和着雪水共同建成的新家园。

曾几何时,为移民建好家园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目标;

曾几何时,移民家园建设工地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曾几何时,人们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领导带着干部,老板领着员工,父母携着儿女,姊妹召唤兄弟,村官引着乡亲,来到移民家园建设工地,都只为早日建成一个移民乡亲们满意的新家;

曾几何时,没有年,没有节,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成为所有移民家园建设者的一种常态;

曾几何时,移民家园建设工地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党委和政府、省移民局以及省直各有关单位,特别是郧县和移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在移民家园建设过程中,遇到过时间紧、任务重、雨雪冰冻天气等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团风人民按照黄冈市刘雪荣市长提出的“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全面完成”的要求,全县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圆满完成了任务,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展现出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克难攻坚、以人为本、真情和睦的黄湖移民精神——这是新时代的团风人民的集体品格。这个过程令人感动,令人骄傲,令人振奋。

更令团风人民感动和震憾的是广大的移民乡亲。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大局,离别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园,来到团风重新安家。他们努力融入新生活,克服生产和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自力更生,自谋发展,处处都有他们自强不息的身影。他们知足常乐,心怀感恩,尽管我们工作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从不抱怨,满怀感激地看待我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生怕给政府添了麻烦。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我常常听到他们说:感谢县委、县政府对移民的关心,感谢全县人民对我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层。

移民安置工作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性工作,有许多值得总结回味的东西,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无暇深入思索。今天,欣喜地看到由陈慧同志撰写的纪实性报告文学《移来的幸福》即将付印,为我了却了心愿,有幸受托作序,欣然提笔之际,我特别想与所有读者共勉的是:黄湖移民精神是全县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特殊任务凝铸的精神之花,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当以加倍的努力和付出来浇灌,使其更加枝繁叶茂,芬芳怡人。

二○一二年四月六日

杜泉源

后记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课文。手工课上,老师拿起一只凳子问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小爱因斯坦从角落里怯怯地站起来回答,不,这儿还有一只……

虽然我不是爱因斯坦,但此时此刻,我以其同样的心情,第一次尝试做文学的小板凳。或许您会觉得确实有几分粗糙,但您可知道?我的抽屉里还藏着一只更糟糕的板凳。

这篇长文只有区区7万余字,而初稿却林林总总汇聚了14万字。鉴于它的“短小精悍”,我甚至还不能定义其为长篇通讯还是报告文学。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经历了,记录了,用心去写了,然后承蒙您还看到后记了,对我来说就是成功。

写这本书是源于湖北省移民局向郧县籍作家梅洁提出的一个创作邀请。他们请梅洁女士编纂一部题为《汉水大移民》的丛书,我则接到了提供关于团风的素材和图片的任务。

当移民安置已经尘埃落定,脑子里开始回放一年来的原始录像时,我想,就这样把他们作为一份份资料放进档案柜从此沉寂,太可惜,也太遗憾。于是,尽管很多条件还不成熟,有的甚至还不具备(比如文字能力的欠缺),《移来的幸福》还是在艰难和曲折中蹒跚向您走来。

当时有人问我,为什么在工地上拍那么多照片?我可以告诉他,为了记住。

写过了这本书,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每本书的后记里,总是不能免俗地要附上一大段“感谢”。相对于后期的制作而言,写作或许只能算是一项前期的基础性工作。要把一段文稿变成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在作者的背后,有整整一排的幕后英雄。所以,请允许我以最虔诚的心情,和最郑重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感谢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感谢来自郧县的移民朋友和工地上的每一位建设者,谢谢你们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感谢团风县委洪再林书记百忙之中对本书的亲自审阅;感谢县政协杜泉源主席欣然提笔作序;感谢连续两届县委宣传部长甘早花和陆续中亲自过问、关心本书的出版;感谢县文联华杉主席对我这个初学者的指导和牵引,没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无法在工作之余完成这项“副业”;感谢《湖北日报》摄影部郑元昌主任、黄冈市国税局陈凌志副局长、团风摄影家协会霍世福主席及诸位摄影家,谢谢你们提供的精美图片为本书增光添彩;感谢千慕传媒及本书的出版策划人唐新红先生对本书倾注的情感和智慧;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蒋海龙先生和阎娟女士;感谢移民系统这样一个平台,感谢县移民局郑幼鹏局长为本书的付印付出了大量心血;感谢尊敬的师长朱耀东先生和作家朋友赵学儒、刘心明等,在本书撰文过程中提出了特别中肯的修改意见。当然,还要感谢您的阅读,即便只是随手翻翻,以上所有人的努力便也值了。

最后,其实还有诸多遗憾。书的初稿成于2011年初,虽然朋友们一直加紧努力,无奈好事多磨,临到2012年端午节期间才得以出版面市。在这一年的过程当中,移民的新生活发生了多少变化啊!

在与赵久富等人的交流过程中,我才发现他们还有无数的动人故事被我遗漏。比如说,以赵久富老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原是可以搬,也可以不搬的。可是,作为一名颇有威望的老村支书,余咀村的一百多户移民都拿眼睛看着他。他们说,他到哪儿,他们就到哪儿;他搬,他们才搬。在这种情况下,赵久富毅然辞别八十多岁的老父老母,主动申请了搬迁。6月2日这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头条播出的系列报道《为了南水北调》,放的就是赵久富们告别白发娘亲的那一组镜头。电视上,沉浸在回忆里的老赵热泪盈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从来都是乐观、积极、向上、豪情满怀。把黄湖建成全国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这个目标是他们主动提出来的。移民有信心,我们,能没有吗?

陈慧

2012年夏·古城团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移来的幸福(团风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528265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