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多情乃佛心
内容
编辑推荐

重庆美女秦菁,人长得漂亮,又多才多艺。硕士,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她喜欢旅游和写作。2010年,出版了散文集《一路流浪》,深得好评。时隔两年,她又捧出一本充满禅味的新作《多情乃佛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内容推荐

《多情乃佛心》是作者秦菁参禅阅经的思考体悟,还有作者与法师谈禅悟道的对话记录。简单的言语渗透禅机,偶把生活所见赋予哲理思考,让人读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多情乃佛心》故事丰富,哲理思辨味浓,正如《五灯会元》的故事一般简单而意味悠长,是一本值得品味、把玩的心灵读物。

目录

你怎么才来

年年岁岁

光影之声

嘿,美女!

我本尊贵

未曾得失

一丝之美

来来去去

不垢不净

不假外求

诸行无常

后记 频呼小玉元无事

试读章节

未曾得失

普影:师父,我房里的水仙花开了,我记得师父的茶几上摆着好多水仙花。

照光:水仙花!一花一世界!

普影:无意间,在超市看见,一小盘,10块钱。买回来,胡乱弃在角落里,居然开花了!

照光:全世界最香最美的水仙,就是我山脚下的。

普影:师父居宝山啊!我下次来看来品这全世界的最美最香!这花丢在角落里两三个月也不开,一个劲长叶子,不指望它,它却开了。

照光:缘来如此!

普影:师父,徒弟感冒严重了。

照光:感冒,就闻不到水仙的清香了!辜负了凌波仙子对你出其不意的绽放!叮嘱,水多喝……

普影:我辜负的多了……

照光:但再也不能辜负清净自性中的自己了!六祖大师一样。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普影:叫我喝水,我便喝水。

照光:如此甚好。本具自足!

普影:可是,我要错过这难得的花香了。那么难得我买,那么难得它开!

照光:世事如此,你买了,你看见了,应于愿足矣。

普影:可是,心内黯然。只是遥遥地看,心中幽幽生起旁观而无以投入的凉薄之感。这让我想起一个灿烂而寂寞的生命——张爱玲。那么多的成绩、褒扬甚至崇拜,令人羡慕的学识、财富、荣光。可是,内心里,这于高阁中,令人羡慕仰望的美丽,又如此寒恻冰凉。

照光:求仁得仁又何怨?

普影:花开的时候,即注定要花落,但梦中醒来,内心仍感凄切。我不怨,只是偶尔凄然,就如我偶尔会怀念。

照光:……那么多的顶礼膜拜,那么多的红包供养,无数眼光的注视,身负佛陀的光芒。可是……当落木无边飞雪飘飘之时,依然手足无措茫茫若有所失。我才知道,看见的,万众瞩目的,替代不了内心,解决不了灵魂!我牢牢地记住健阳乐住的一句话——我再也不管我们的名利了,三宝说了算!是的,千百年来,抑或是千百岁后,恰是这些无病的呻吟,还切切地响在世人的耳边!

普影:您也遗憾?

照光:云南的杨丽萍女士52岁了。记者问她是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吗?她回答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人是享受,有些人是体验,有些人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师父也是旁观者。不怨,不遗憾。

普影:师父,突然间好怀念与您对坐而谈的那个下午,阳光柔软,心内明净。

照光:此刻我正在原地!如如不动。

……

序言

佛心与多情

重庆美女秦菁,人长得漂亮,又多才多艺。硕士,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她喜欢旅游和写作。2010年,出版了散文集《一路流浪》,深得好评。时隔两年,她又捧出一本充满禅味的新作《多情乃佛心》。这位文学硕士,居然让我这个没进过高等学府的闲散之人写序,而不去找个名家,岂非也属另类?

当然,作为朋友,我是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秦菁佳作的快乐,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秦菁这本名为《多情乃佛心》的散文集,让我很好奇。你说佛心,与多情是什么关系?世人常常把佛心,理解成信佛;而把多情,当作尘缘不断,事事难以舍割。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你既然信了佛,怎么还可以滥情呢?似乎信佛就得无情,要不然怎么达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这样理解未必全面。出家人一样是有七情六欲,只不过他会把这些情欲化解掉。俗家弟子如果信佛,可以一心向善,变得有爱心。

读了这部作品集,我发现,秦菁不只是把佛教当作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在这个浮躁的尘世,用佛性修炼自己的内心,再用她那双美丽的眼睛来洞察人世间的雪月风花,这就使她的作品显得更厚重和脱俗。

秦菁的文笔很优美,她能在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之间,找到那条与佛祖精神交往的通道。比如,她写的《菩提树是什么树?》,想象佛祖坐在菩提树下的情形, “他从落地时,一一沾染的风尘,过眼的繁华,流转的生死,牵念.的情欲,厌弃的病苦……都沿着一条深邃的路途,往回倒退,倒退…‘‘一直退到只剩下一声初生的啼哭,只留下一个清澈观照的眼神。”  

这一个清澈观照的眼神,让秦菁豁然开朗, “原来,只需要沿着我们走来的路,往回走,我们就知道, ‘空’在哪里。”

佛家的所谓“空”,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就有“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句。 “色”,指代有形质的一切事物。这世上万物,皆为因缘所生,并不是本来就有的,因此其体为空。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的认识。秦菁感叹道,“原来,佛,从来都在我们身上和心中;只是,我们一边走一边就弄丢了他。”  

这样的感悟,倘若没有慧根,是无法获得的。

那么菩提树到底是棵什么样的树呢?秦菁无意中发现,校园里那棵叫“黄桷树”的,竟然还有另一个名字——“菩提树”,让她非常惊讶。

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干辛万苦,寻寻觅觅,却没想到它就一直站在那里,只等你那一个回眸。

于是这一片片平常的树叶,在作者眼里写满了佛家的智慧之言, “它从未忘记那个出发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就是每一个此时、此刻、此地、此生。”

仔细想想,我们这一生,能握住的,不是已逝去的昨天,也不是还未到来的明日,不就是当下的这一刻?可惜,能有多少人明白?

很多人去寺院拜佛,并不是真正有了信仰,只是为了某种诉求和愿望:祈福、祈年,乃至保住官帽,步步高升等。高学历高智商的秦菁,没有这种俗念。她不是生来就信佛,恰恰相反,要让她从心里真正接纳这份信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她聪明,虽心里常有疑惑,但总能找到消解的途径。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她的师父,一位叫照光的出家人。

在《空山不见人》里,秦菁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与狮子岩寺住持照光法师的初识。 “山坡旁,有一个穿着僧袍的背影。他举起锄头,往地上用力锄下去,又蹲下来,似乎在泥土中寻找着什么,像极了我小时候和小朋友们在河边的沙土中寻找漂亮卵石的样子。

我停下了脚步,愣愣地看着那海青色的背影,似乎好

多么可爱又有情的师父呵,我第一次明白,多情与佛心,一点也不矛盾。

秦菁是个勤奋、好学的徒弟,她经常和师父探讨、交流,话题五花八门。

比如在《落叶满空山》里,她问照光师父,读“经窗冷浸三更月,禅室虚明半夜灯”和 “黄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白牯黎奴,徒演苦空妙偈”时的感受。结果,师父的回答让她领悟到自己的狭隘和浅薄,她终于明白: “于爱欲无所求,经窗不冷,禅室不虚,空山有路。

当落叶覆盖了山林,掩盖了所有芜杂的路径,那双明净的眼,正于万千丛林中,注视着一条永恒的空径——明明白,了了知。”

秦菁就这样记录着,用对话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听师父讲禅,与他辩禅。《嘿,美女!》、《我本尊贵》、《未曾得失》、《一丝之美》、 《来来去去》、 《不垢不净》、 《不假外求》、 《诸行无常》等文,向读者鲜活地展现了这一对红尘内外的师徒的睿智与情趣。

谁说她没有佛心?谁说他不多情?事实上,正因为师父的多情,才慢慢开悟徒弟的那颗沉睡的佛心。

在学佛的过程中,秦菁的思维触角变得特别的灵敏,她能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去挖掘发现其深藏的含义。上峨眉山,在万年寺门口,她看到一副对联, “是谁将眼孔放开看得穿大千世界;到此要脚跟站定方许入不二法门。”于是就开始思考,从一个问题延伸开去,寻找方向。活在喧嚣的红尘,我们常常看不清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啊,是谁将眼孔放开,让你能够看穿这纷扰的大干世界?现实中,有多少人放不下功名利禄,爱恨情仇?秦菁却了然于心, “它就那么轻轻一问,却如当头棒喝,雷霆万钧!它就那么轻轻一问,亦如柔软抚摸,清风吹拂。

到此要脚跟站定方许入不二法门!

这就是答案。”

是的,这就是答案,愚钝的人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内心的平静。

这部作品集,其实是秦菁的学佛心得。从那一篇篇佳作里,我能感受到她的真诚、真情。她既没有盲目地去崇拜,在浩瀚的佛学世界里,她日渐变得谦卑,学会了舍弃和放下,也变得更加快乐。她把点滴感悟都记了下来,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比如,一张寺院的照片,因那寺院墙上有一句游客随意涂抹的话, “我来你不来”,就激发她的灵感,洋洋洒洒又是一篇。她写地震后的观音山,几位年轻人在那里遇到一位僧人在整修被毁坏的寺院,一次两次三次,年轻人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终于留下来, “他们一起清理废墟,他们一起踩泥筑墙,他们一起立起钟鼓,他们一起竖起了新的佛像”。

“佛祖,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最后的工序,由她仔细完成。是她,用笔,细细地为佛像画出眉眼、胡子,是她,用笔,勾勒出佛祖的微笑、拈花的手指。”

最后,这群年轻人就在自己亲手塑造的佛像面前,虔诚地叩拜,祈愿。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理解,但秦菁却告诉我们,

 “佛,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能够护佑

 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内心。于废墟中拯救自己的,只

 有自己。我们的世界崩塌了,只有我们自己的双手,才能

 重新支撑起生命的天空。”

这几位年轻人,终于明白, “能够救赎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带领我们走出莽苍荒芜的,只有我们内心那份对幸福的期待。”

事实不正是这样吗?

我不由想起今年三月,去四川汶川的路上,看到的5.12地震遗址以及新汶川的模样。是的,只要信念不灭,废墟里就能重建一座希望之城。

说起弘一大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造诣非凡。从流连温柔富贵乡的公子到佛门高僧,他这样的经历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菁去日光岩,看到大师的塑像,她不像有些人匆匆到此一游,而是停下脚步,与大师静静对视。目光与目光的流转中,她触摸到了大师往生前写下的“悲欣交集”四个字的内核。让她明白。悲欣交集是人,是佛,是所有有感知的灵魂。”得出了。只有最敏感的心,才能感知超越自身的痛,也只有最多情的人,才能承受苍生之爱”的结论。

大师有知,定然也会灿然一笑吧。

在这部作品集里,还有很多令人深思的文章。像《来自墓碑的启示》、《看不见的界限》、《混沌已死》等等,看似说理,其实不是。她从细微处落笔,不动声色地述说,理性中又蕴含着感性,感性里又带着理性,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月淡风轻般呈现出来,让读者不知不觉中恍然大悟。

这就是秦菁的文字魅力。

秦菁知识面很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能信手拈来,融入篇章。她写《沧海明月珠有泪》,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引出那位写“沧海明月珠有泪”的诗人李商隐,从李商隐又带出了杜甫。莫非她看到了他们眼里的那颗泪?秦菁的笔触没有就此停留,诗人眼泪,河蚌里的沙粒变珍珠,让她联想到所有生命的华美转身,都来自于痛苦的磨砺,因为“如果不将泪水变成珍珠,如果不在月下打开心门,疲弱和黯淡,甚至绝望和黑暗就是跟随而来的结局。。

这样的思索是有意义的。

在秦菁的眼里,学佛不是个枯燥无味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对未知世界追寻的快乐。她像个顽皮的孩子,误闯到森林的宝库,看什么都是新奇。一个佛教故事,一个诗人 的诗句,一首多年唱过的歌,一句写在日记本里的话,一 个平常的字,等等,都能让她浮想联翩,找到让自己心灵 颤动的音符,牵起那飘渺的线,点燃智慧的火花。于是,就有了这一篇篇有时让人忍俊不已,有时风趣活泼,有时调侃幽默,有时又故作正经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我是喜欢的。

我也是个学佛之人,皈依三宝的弟子。自从几年前,一场大病以后,让我相信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我没有秦菁这么深的领悟能力,唯一的体会就是,平和。心里不再有恨,变得宽容、感恩。因为我知道,一个人若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修心”。而什么是“修心”呢?“佛陀世尊说,我的教法以无念为念,以无行为行,以无言为言,以无修为修;领会明白的人与道很近,迷惑的人则与道很远!超越言语表达,非言语境界,心行出灭,不被物所拘,此中只要相差一毫一厘,很快就失去了与道的相应。”

多情乃佛心,以无修为修,秦菁似乎已经明白,而我呢?我问自己。

天涯

2012年5月20日于宁波

后记

 频呼小玉元无事

我不得不向您坦白:我的一切文字都不是真的。当 然,我也必须向您保证:我的一切文字都不是假的。或者这 样说更妥当:我的一切文字从我的心中产生到笔端示现,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这些文字,从我的笔端再到达您的眼中和您的心中,已经和我心中“那一个”不一样了。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用表象来认识我,用声音来寻求我,这是人行走在歪门邪道上,不能见到如来佛祖。

世尊日:吾有正眼法藏,涅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我有清净法眼,涅檠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

我曾深深迷惑,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始,佛教尤其是禅宗都“不立文字”,为什么却留下浩如烟海、恢弘深广的佛教经典?其篇幅之宏,数量之巨, 论达之广,阐述之微,体系之繁,保存之全,流布之广,超过中国历史上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文学流派和思潮的著作。一边高喊“不立文字”,一边立下了旷世文字。这,不是千古悖论?

一边“不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一边四处开窟凿像,诵经念咒,这,岂非自相矛盾?

让我更无法解释的是:我自己,笃信于这“不立文字”的智慧,却又一边读经,一边作文。以读经来领悟,并希图以作文来阐述“如是我闻”。

作为文字工作者的我,常常感叹:文字,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蛊惑。我常因为无法准确传达内心的体会而深自遗憾,也常惶恐自己以文字亵渎了本来的真心,唐突了至高的智慧。可是,没有文字,那些转瞬即逝的领悟,倏忽而去——当然,倏忽而去未尝不是好事,因为这是“一念起一念灭”的至高境界,但,美好和智慧,无人分享无法传达亦未免让人心生怅惘。

古往今来,因为从文字中求禅求佛而被尊师棒喝敲打的问道者不胜枚举,而以闭口不言以答复“何为佛”之询问的高僧大德亦比比皆是。然而,即便这样的“无声无文”,亦得由文字记载方能让年月之远,路途之遥的我们,得蒙垂示。

那么,文字,究竟是什么?禅,又究竟在何处?

我不得不遗憾地回答:文字,什么都不是。禅,在无处,而又无处不在。

身为教师,我曾经告诉我的学生说:当课本烧光,当笔记毁灭,当所有为考试准备的内容全部忘记,那时你心中还剩下的,就是我教给你们的。  

因为,智慧,不是课本,不是笔记,不是试卷。但,它要蹚过由课本、笔记和试卷组成的河流,最终才能到达

 智慧的彼岸。

适才读到一首艳诗:

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洞房花烛之夜,羞涩的新娘子被夫婿冷落在洞房里,

 许是因为酒客未散,许是因为家童难缠,久等不见。矜持

 的新娘既不能大声呼叫自己的夫婿,亦不甘默不作声枯坐

 洞房,不免心生愁恼。于是,她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

 连声唤着“小玉,拿茶来”。小玉,倒水去”……无非是

 要让丈夫听见自己的声音,引起他的注意,让他知道:我

 在这里,我在等你。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新娘心中在说:我一声一声地呼唤小玉,本来是没有

 事的,只是想让你认得我的声音。

可以如斯作想:我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就是那一声

 一声的“小玉”。您若以为,我的文字不是“小玉”,那

 么,惭愧,是我没有表达清楚。您若以为,我的文字就是

 “小玉”,惭愧,是我表达得太清楚了。

说到这里,我自己迷糊了。聪明的,您该知道,告诉

 我呢?

有人问我:佛珠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说:佛珠就是佛珠,它不干什么。你看见的是佛

 珠,我看见的,不是佛珠,是宁和,是慈悲,是安好,是

 静思,是观想,是智慧……

然而,我又说太多了,是这个又是那个,实际上就成了它什么都不是。

来说另一首艳诗吧,虽则音声非佛,但佛以音声示庄严: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暖香熏帐,华服丽人,笙歌艳舞,醉生梦死。年少那一段迷醉风流韵事,只许佳人你一个人知道。

你该懂,那一个眼神叫“秋波暗送”,你该知,那一个转身叫“人约黄昏后”。

只有我和你。

说的是我,看的是你。

您是否是那个佳人?心有灵犀的,是您吗?

如斯方明,历代的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所有的经典教义、语录公案、示教言说、岩窟造像、经文咒语,就是那频频而呼的“小玉”之声。 您若在“小玉”之后听到了“我在等你”,您就是那个共渡风流的“佳人”。

愚也不敏,偶闻几声“小玉”,便学舌几旬,不知我是否学得有几分像?

目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多情乃佛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544601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02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