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戴面膜的女幽灵/刀锋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如今,当年发过低烧372℃的青年,经过社会机器的降温,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体温正常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他们“发烧”的缘由。这三个现代主义的“艺毛”代表(《感官王国》《372℃》《新桥恋人》),共同之处是“自残”主题。《感官王国》,从感官的犯禁与沉溺开始,最终走向了反感官——应该叫《感官的末日》。

第一部讲述的是“杀夫”的故事,叙事结构近乎话本。妻子和姘夫杀了出门经商的老实丈夫,把尸体抛进山上的荒井,然后,姘夫忍不住老跑到井边,梦游一样,像撒纸钱一样往井里撒树叶。冤魂回家了,没有采取激烈的报复行动,而是哀怨地坐在饭桌前,等妻子倒酒,还拉着小推车在路上接老婆。这一幕,堪称恐怖片中体现东方神秘主义的经典:镜头不是对着鬼魂,而是对着车轮长达60秒,黑色的车轮转啊转,迷雾中的天与地,都围绕它旋转,仿佛永恒轮回的东方时间观。没有肉体的淫荡,也没有精神的淫荡,只有罪与罚的轮回。最后女人眼睛瞎了,就像俄狄浦斯,被自己的罪恶刺瞎眼睛,瞎是为了避免观看自己的罪恶。

第二部讲述的是性狂欢致死的故事。私奔的“淫妇”与“奸夫”,像填不满的无底洞一样,互相进行疯狂的性勒索与性奉献,为了共同创造极限,最后男人被活活勒死。这位性烈士濒死的时候,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女主角割下阳具,血淋淋地逃到东京街头,直到被警察抓住。片尾字幕说,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某某年代的真实故事。填不满的无底洞,不是性欲,是连性也无法填满的存在的虚无。性迷狂只是对“存在的虚无”进行疯狂敲诈勒索的工具。日本性烈士的“自残”,基本可定义为自我报复,不是欲望在肉体和精神层面的充分解放,不是乔治·巴塔耶《色情史》中所赞美的色情美学(反对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纯粹耗费”)。而是最终通往肉体和欲望的彻底死灭。

如果说《感官王国》是以肉体的自残为结局,法国电影《新桥恋人》则以肉体自残为开端。富家女(朱丽叶-比诺什饰)因为失恋枪击男友,自我放逐到乞丐栖身的“新桥”,与“低等动物”般固执而敏感的流浪男青年(D.拉旺饰)相遇。瘦骨嶙峋的比诺什睁着正在失明的双眼,在巴黎街头狂怒地自暴自弃地奔窜。D.拉旺在影片开头即被车压断了腿,这场无端车祸像一场主动的预谋。自残,是以肉体形式发动的极端挑衅,“低等动物”试图以自残来自绝于“高等动物”的世界。片中的高潮,是两个被人世抛弃或主动弃绝人世的现代亚当与夏娃,在法国国庆夜的漫天焰火中疯狂跳舞,尘世成了他们从地狱向天堂反射的投影。这是自残者所能达到的极乐境界。然而,自我“刺瞎”眼睛的比诺什,一旦睁开眼睛,就看到世界将是另外一副模样。她终于从无产阶级的堡垒(新桥)撤退,一步步回到“高等动物”的世界。

作为将自我从荒诞世界中分离出来的极端武器,自残显然是现代主义的首席主题。分歧在于:是抱着与世界一起毁灭的决心自残到底,还是自残之后再“治疗”?

在“治疗”之前,首先应分清自残与假自残。有三种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鉴别:一。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派出的人肉炸弹,是自残么?二,释迦牟尼化身大悲尊者,以身饲虎,是自残么?三,基督教的分支“鞭身教派”,是自残么?

世俗生活中的自残,貌似否定肉体,其实,它是通过对自身肉体的精心组织的局部破坏,来吸引“他者”的目光,肉体变成了与理性世界争夺注意力和话语权的血腥战场。“自残”通过自虐式撒娇,最终肯定了肉体的价值。所以,自残与自恋是双胞胎。

宗教极端主义的人肉炸弹,其实不是自残,因为它是对肉体价值的彻底否定。与基督教“鞭身教派”不同的是,人肉炸弹既否定自己的肉体价值,也摧毁他者的肉体价值。佛教的“以身饲虎”,是让自己的血肉融入他者的血肉,是对肉体价值的超越(而非同归于尽式的“摧毁”)。然而,超越在本质上也是否定,它通过自我的牺牲来完成启示,最终否定肉体的价值——同归于无。

英格玛·柏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演示过鞭身教派(鞭挞派)的宗教仪式。皮鞭抽打在肉体上的劈啪声,鞭身者混合着痛苦与欢快的喊叫声。配上赎罪的吁告,立起了声音的十字架。鞭身教派以身体自残,来模拟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痛苦,以及末日审判的情形。鞭挞身体,以身体的受虐来为灵魂赎罪,肉体的苦楚减缓了精神恐惧的强度,也纾解了罪人的心理焦虑。这种身体“自残”的奇特之处在于,它让自残与疗救同时发生。与个人主义的自残不同,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自残,是面向上帝,通过自身受苦或自身替人类受苦来改变神的厌恶,吁请恩典重临;而个人主义的自残,是面向一个并不比自己高的他者,所以必然破产。

正如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在《论萨德侯爵》中所发现的,萨德笔下充满肉体残害与自残的性仪式,是出于对“绝对”的渴求,其中没有任何令人愉悦与慰籍之处——华丽的性祭坛,就像冰冷的手术室。“因为人渴求绝对,所以人无法获得任何安慰”,这是镌刻在人类肉体上的墓志铭。P5-P7

目录

总序

第一辑 核武士与鸟叫

老鼠的情书与狼的情书

为“美”守灵的人

女猎人耶利内克

母猪女郎与香气扑鼻的猪圈

齐达内撞出的窟窿

电影中的自残

天才与公民

核武士,鸟类观察家与鸟叫

第二辑 男性病与女幽灵

偏头痛的中国男人

洁癖的正当出路

胡兰成:聪明男人的解脱法门

在接吻中窒息的人

口刁的中国名士

帮闲大师应伯爵

兄弟们,没有兄弟

乡村成功者的演讲

戴面膜的女幽灵

亚当在天上,夏娃在地上

乡村泼妇与城市泼妇

女性的笑声

第三辑 美丽新世界

人与物

残酷的书写

PPT与老猫钓鱼

时尚的权力

时尚,身体与社会

名牌的道德问题

比基尼周年祭

蝴蝶:从淑女到荡妇

人工肉体

北京:皇权与资本逻辑的赛跑

大街上的眼睛家族

喧闹的居室

西部梦与吸氧焦虑

大学乌托邦及其后遗症

第四辑 激进的沉默

激进的沉默

虚无者的玩具

写古诗还是写现代诗

作为幽灵的女性写作

诗歌与当代社会的语言问题

无政府语言的奇迹

不真实的美妙事物

“这也许就是爱情”

为亡灵指路

第五辑 文学与城市

圣兽与怪兽之城

北京的“声音”

序言

批评丛书“刀锋文丛”,是一套主要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现象(包括文学、大众文化、影视、音像、传播媒介等)进行批评的丛书,作者为备领域的学者和新锐批评家,他们都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学有所专,在批评技术上训练有素,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取胜,并力图借此实现批评的独立价值。他们对其批评对象,不做一般意义上的“解剖学分析”,而是更加关注作为批评对象的符号系统如何潜入当代文化,以及潜入过程中产生的怪异踪迹。

对于文化批评而言,其批评对象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文献意义上的传统符号体系与文化商品意义上的新符号体系,早已在全新的传播媒介中胜利会师,并拉帮结伙地向人示威。它们在街道上招摇过市.在电视节目中口水四溅,在策展会上沐猴而冠,在各种叙事建构中钻头觅缝。通过对其他文化DNA的吸纳和重组,它们已经具备了高度的变异能力,是一种可怕的文化

“异形”。它们以新的宿主为掩体,摧毁传统意义上的解剖学和阐释学。要将它们从新媒介这个宿主之中剥离出来,使之原形毕露,是文化批评的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微观意识形态”的一根敏感的神经,文化批评不再是书斋里的解剖学,批评者也不再是历史的建筑师和形而上学的幻想家,更不是神话和象征的合谋者。他们应该是文化相面师,是经验分析的数学家,是新的(或者其他文化现象)的话,就是要将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领域的话题.成为公共领域话语批判的对象。

有学者将文化批评的特点总结为:一、注重当代文化而不是历史经典;二、注重大众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三、注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群体(比如女性文化、少数族裔文化、青少年文化、打工族文化等)而不是主流文化;四、注重文化与社会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式的、静态的分析研究;五、提倡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思维的研究方法。…我认为这个总结比较全面。它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当代的、大众的、边缘的、动态的、综台的。换一个说法,作为传统文学的“文学『生”,已经像碎片一样消散在另一个新主流文化(市场和消费)之中,文化批评就是要在这种新的文化语境之中重新发现“文学性”,在“现代『生”中寻找那些“可以挽回的部分”,在市场的垃圾堆里寻找“文学性”的碎片。

我们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也有过所谓的“文化热”,但与这里所说的“文化批评”关系并不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翻译了大量的“文化批评”理论著作。但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批评,还正在探索的途中。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自己的文化理论,所有文化批评的方法,都是“拿来”的外国货。一些概念是否适用于我们的文化批评,需要甄别;文化批评中对中国经验的把握。需要探索和实验。这些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批评实践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复杂『生还在于,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符号作为历史经典的出场,往往成为常态。我们的文化批评,还面临着对历史符号进行解码的艰巨任务。无论理论还是方法,都应该从写作实践中来。我们不要被那些貌似严密的仿西化理论吓住。我们应该对批评写作的中国化实践表示敬意,哪怕它的创造是点滴的!

我大致从2000年前后开始文化批评的探索性写作,2003年完成第一本显得幼稚的文集《文化的病症》。在2004~:开始筹备文化批评丛书“刀锋文丛”的出皈事宜。第一辑于2005'年出版.收入了朱大可等人的文集。第二辑于2006~E出版,收入了陈晓明等人的文集。由于出版社改制,丛书原责任编辑调离,“刀锋文丛”出了两辑就停下来了,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一次有缘与重庆大学出皈社合作使“刀锋文丛”重获新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第三辑“刀锋文丛”不是没有遗憾,但总的来说基本符合我的设想。  期待更多朋友的加入!

内容推荐

《戴面膜的女幽灵/刀锋文丛》编著者吕约。

《戴面膜的女幽灵/刀锋文丛》内容提要:本书是诗人和批评家双重视域下的大众文化省察。作者以诗性智慧和思辨理性的双刃剑直逼当代文化无意识深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权力分析,以及犀利幽默的话语风格,更将女批评家的气质和性格发挥到极致。作者所论都市生活、消费时尚、性别文化等无不意深笔长,鞭辟入里。

编辑推荐

《戴面膜的女幽灵/刀锋文丛》编著者吕约。

批评丛书“刀锋文丛”,是一套主要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现象(包括文学、大众文化、影视、音像、传播媒介等)进行批评的丛书,作者为备领域的学者和新锐批评家,他们都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学有所专,在批评技术上训练有素,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取胜,并力图借此实现批评的独立价值。他们对其批评对象,不做一般意义上的“解剖学分析”,而是更加关注作为批评对象的符号系统如何潜入当代文化,以及潜入过程中产生的怪异踪迹。

知识理性的手术刀,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锋,学院知识分子书斋内外不甘落寂的文化幽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系列丛书,名家云集,笔锋犀利,见解深刻,知识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变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戴面膜的女幽灵/刀锋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66192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2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