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瀚之编著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以孙膑与庞涓的恩仇为主线,巧妙地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穿插于其中,一计一集,计计相扣,展现了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谋士风采,也展现了千军万马攻城掠地的宏伟场面,真正让读者领略到古代战争谋略和智慧。
本书在展现中国古代兵法和东方智慧的同时,浓彩重墨描绘出一幅两千年前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与各阶层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走进历史,学习历史。
图书 |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臧瀚之编著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以孙膑与庞涓的恩仇为主线,巧妙地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穿插于其中,一计一集,计计相扣,展现了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谋士风采,也展现了千军万马攻城掠地的宏伟场面,真正让读者领略到古代战争谋略和智慧。 本书在展现中国古代兵法和东方智慧的同时,浓彩重墨描绘出一幅两千年前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与各阶层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走进历史,学习历史。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由臧瀚之编著。 《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三十六计》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成书于明清,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对两部古代军事学著作进行了解析、注释、翻译,并附上众多战争小故事,同时书中配有名家手绘插画点缀,帮助读者更好学习掌握古代战争智慧。 目录 孙子兵法 第一篇 始计篇 越国灭吴国之战 第二篇 作战篇 北魏与大夏之战 萨达姆进攻伊朗和出兵科威特 第三篇 谋攻篇 晋楚城濮之战 毛泽东指挥平津战役 第四篇 军形篇 秦赵邯郸之战 第五篇 兵势篇 官渡之战 第六篇 虚实篇 齐魏桂陵、马陵之战 第七篇 军争篇 魏、蜀争夺汉中之战 第八篇 九变篇 韩信背水杀敌 第九篇 行军篇 东、西魏沙苑、渭曲之战 刘邓大军鏖兵羊山集 第十篇 地形篇 诸葛亮草船借箭 东晋灭南燕之战 第十一篇 九地篇 项羽鏖兵解救巨鹿之围 李朔雪夜袭蔡州 第十二篇 火攻篇 赤壁之战 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 第十三篇 用间篇 陈平施行反间计 石勒用间胜王浚 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贺若弼智取京口之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费边智破“围罗救卡”计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战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周瑜计 除蔡瑁、张允二将 张伯仑和达拉第的绥靖政策 第四计 以逸待劳 荀萤分军制敌 曹刿论战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沙俄趁火打劫,侵夺中国领土 两伊战争的教训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司马懿声东击西,诸葛亮将计就计 拿破仑巧计占埃及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真真假假张兴世袭击钱溪 上甘岭志愿军巧妙制敌 苏联红军布“空”雷狠揍德军 第八计 暗度陈仓 韩信暗度夏阳,大败魏王豹 诺曼底登陆战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错综复杂的“坐山观虎斗” 第十计 笑里藏刀 重庆谈判,蒋介石“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西安事变张学良终身遭监禁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墨索里尼进攻希腊失败,希特勒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蜀魏争夺汉中之战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楚项兴兵灭秦之战 日本侵占满州之战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上方谷司马氏中计 红四军奇袭永新之役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诸葛亮七擒孟获 李想雪夜袭蔡州 上党战役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秦楚丹阳之战 保卫延安之战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新汉昆阳之战 大柏地“割尾”伏击战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之战 邯郸战役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张守圭平定契丹之战 俄土锡诺普海战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毕再遇悬羊击鼓惑金兵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秦赵长平之战 定陶战役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英国对神圣同盟的斗争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楚文王假道灭蔡 纳粹德国入侵丹麦、挪威之战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郑庄公计 兼三国之师 朱德巧用“偷梁换柱”计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穰直军前斩庄贾 刘邓挥泪斩桂良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司马懿假痴不颠 蔡锷装痴脱险,护国军起义讨袁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韩信用计 斩陈余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田单破燕之战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唐高祖智斗李密 红军收编袁文才部队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雪国耻西施立功 堕情网布鲁斯听命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叔詹退敌 陈毅黄桥弈棋退敌兵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岳飞智用敌间 红军放走两个女间谍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杀庆忌要离献计 保“哑谜”考文垂殉难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子贡巧施连环计 救鲁国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彝陵之战 试读章节 毛泽东指挥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人民解放军猛烈地袭击张家口,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 战报传到当时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时已是11月30日零时,毛泽东判断当时的军事发展形势,作出了重要军事布置:一方面命令攻取张家口外围柴沟、万金、古卫、怀安、沙岭子等重要据点的杨成武、李井泉兵团迅速完成阻击工事,吸引从北平西进增援的敌军,使张家口敌军无法逃跑。另一方面,又命令杨德志、罗瑞卿、耿飚兵团包围怀来之敌。同时,为了更好地对付由北平西进张家口增援的敌军,毛泽东还特别指示杨李兵团切断张家口、宣化、怀来敌军之间的联系,实行分割包围,既不让他们会合,也不让他们向绥远或北平方向逃窜。 对于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张家口敌军前线指挥官孙兰峰和由北平向张家口增援的敌35军军长郭景云都茫然不知,就是驻北平的敌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也揣摸不透。郭景云打到张家口后,围城的解放军不战自退,傅作义还以为是解放军兵力不足,无力再战了。于是便同意郭景云留在张家口“待战”,妄图消灭一部分解放军主力,以减轻北平所受的压力;同时也为确保西上归绥的道路畅通,好为自己留一条逃跑的后路。然而,既然郭景云的35军已西进增援张家口,华北“剿总”傅作义的整个军力布置便出现了西重东轻的态势。而且,傅作义还没有料到,这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由沈阳出发,正向河北蓟县挺进,即将逼近平津。傅作义虽然也曾一度想过要放弃张家口,把军力收缩到平津一带集中,以加强防守,但又合不得放在张家口的大批武器、弹药、服装、粮秣等物资,当然也是没有料到东北人民解放军行动如此迅速,所以才打消了放弃张家口的念头。直到发现东北解放军主力出现在北平附近,这时想急令郭景云的35军回防时已经晚了。 35军遭到人民解放军阻击无法向北平靠拢。这时,傅作义又接到紧急军报:距北平80公里的密云县突遭东北共军主力一部袭击,国民党正规军3个团及地方保安军1个团被歼……细细思忖这一系列情况,傅作义恍然大悟:原来解放军袭击张家口是一种障眼法,目的是要掩蔽东北解放军主力入关!一急之下,傅作义急电郭景云,命他率部在空军的支援下立即赶回北平;同时命令张家口守军司令孙兰峰务必固守到底;再又急调驻守天津塘沽的92军和94军的1个师以及62军一部加强北平防卫。然而,终因推迟了时日,丢失了战机,傅作义的挽救措施已无法奏效。 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解放军杨李兵团完成了对张家口的严密包围;郭景云的35军也在新保安地区被我军包围,尽管傅作义又派出了104军和16军前往接应,但突围仍没有成功。敌军突围的结果是104军被歼,军长安春山被俘,16军也遭重创。不仅如此,而且也就在这时,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分为两路,一路越过喜峰口人关,经蓟县、三河等地攻击前进,前锋攻至北平近郊海滨、宛平、丰台、石景山、门头沟、通县、廊坊等地,直逼北平德胜门、西直门和南苑机场。另一路则由冷口和山海关入关,目标直指天津塘沽,该主力从北宁路南下,相继占领唐山、芦台、军粮城、杨柳青,直抵塘沽外围,切断了天津与塘沽之间敌军的联系。 此时此刻,傅作义发现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北平已是兵临城下,且各条退路都已被切断。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得不施出缓兵之计,派遣北平某报社社长崔××和记者李××出城与解放军接触,要求和平谈判。由于我军看出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拖延时间等待外援,并无和谈诚意,因而谈判没有成功。 也就在这以后没几天,傅作义又连续接到两则紧急军情报告:一则是他的主力35军已在新保安全军被歼,军长郭景云自杀;另一则是张家口守军也全部被歼,守军司令孙兰峰逃走。两则败讯像利刃一般刺痛他的心,傅作义越加感到绝望了。这时,他进退维谷,心急如焚,脑子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感到时至今日,似乎只有和谈才有出路。回想自己数十年从军生活,为蒋介石卖命,却因不是蒋的嫡系而处处遭到排挤。这次出任华北“剿总”司令,也是蒋介石出于无奈才要他出来收拾烂摊子的。蒋介石排除异己,心狠手辣,再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又能有什么前途?另一方面,他又不那么甘心,自己是在直奉战争中因孤军坚守涿州三个月而闻名于世的“守城名将”,素以饶勇善战著称,想当年率军参加长城抗战、绥远抗战,何等威风!难道今天率领几十万大军镇实北平竟要垮于共军手下?特别是他还心怀重重顾虑:多年来与解放军作战,与人民为敌,罪行累累,已被列为战犯名单,现在接受和谈,是否真能获得中共方面的理解和宽恕?真是战也不行,和也难料,心里面“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尽管中共地下工作者通过种种形式向他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人民解放军也通过电台向他开展和平攻势,这些都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但他还是不能作出最后的决断。 平津战事的发展,大体上是沿着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设想进行的。1948年12月11日毛泽东在给东北野战军首长林彪和罗荣桓的电报中,命令东北野战军进关以后,从12月11日到12月25日两周内采取的基本作战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北平、天津、通州),主要是拖住敌人,堵死敌人的退路,然后再分别情况各个歼灭。北平傅作义已有求和之意,而天津的陈长捷则一再表示要顽抗到底,为了给负隅顽抗者以应有的惩罚,同时也是给北平傅作义敲响最后的警钟,促使他走和平道路,人民解放军在完成多个战略包围布置后,集中优势兵力对天津发起总攻,从1949年1月14日开始,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13万余人,俘虏敌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解放了天津,傅作义的一切幻想算是彻底破灭了。这时,中共地下工作者乘机利用敌方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特别是傅作义复杂的心理矛盾(诸如既对蒋介石有所不满,又对共产党有怀疑;既有爱国心的一面,又有不甘心失败的虚荣心一面;既想和平起义,又怕得不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等等)进行大量的分化瓦解和说服教育工作,在大势已去,形势所迫的情况下,傅作义经过反复思量终于作出了最后的选择:不走天津陈长捷负隅顽抗、自取灭亡的道路,而走放下武器、和平起义的光明之路。 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列队进入北平市,在百万人民的欢呼声中,北平市正式宣布和平解放,毛泽东指挥的平津战役获得了彻底胜利! P32-34 序言 解读军事战争智慧,寻求克敌制胜之道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两部杰出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家用兵韬略和战争智慧的集大成者,历代以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所著,被誉为“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全书共十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深入剖析了作战用兵韬略,包括战前谋划、战争动员、作战环境、作战指挥、战场机变、战略战术、作战方法等,内容博大精深,论述缜密严谨,在古代战争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之际,作者不详。“三十六计”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用兵策略,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内容共分为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自身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自身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共三十六计。全书言简意赅,环环相扣,剖析精妙,引人人胜。 本书为“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丛书之一,全书对《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精准的翻译、深入的点评,同时还增加了“古今战例”,将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争和这两部兵书结合起来,以一个个生动通俗的小故事形式,展现了古代军事谋略的神奇魅力。同时,书中还配以名家手绘插画,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展现了古代战争场面和军事家风采。 学习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是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的必读教材,世界上著名的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罗杰·史密斯等,都对其推崇备至,将其灵活运用于企业管理和商业战争之中。兵法是谋略,是智慧,是制胜之法,对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臧瀚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219878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21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首版时间 | 2014-03-01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7 |
CIP核字 | 2013269280 |
中图分类号 | E892.2-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71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