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也是清朝(定鼎中原)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前市面上很多粗制滥造的清史演义类作品就充满着这种假设,我的阅读感受告诉我,他们真的是在“写”历史。他们“写”出来的历史充满着虚假和编造,几乎没有什么学术价值。这样的作品是作者张伟无法忍受的,这也促使他下决心写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清史。《这也是清朝(定鼎中原)》主要介绍了清军入关之后顺治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本书详细介绍了清朝取代明朝的历史客观原因;清朝早期巩固政权的路线方针政策;顺治与多尔衮的权力之争;孝庄皇后是一个怎样的女性;顺治时期的艺术成就等。

内容推荐

《这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作者是张伟。

《这也是清朝(定鼎中原)》:

1644年,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一切重新洗牌。一时之间,李自成、张献忠、多尔衮、福王全都跃跃欲试,征战不休。

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最终大清八旗的金戈铁马,从山海关浩浩荡荡地涌入,定鼎中原。让我们一起来看大清在血与火之中锻造强大帝国;看孝庄原本属于男人的历史舞台上游刃有余;看顺治和董鄂妃给我们的生死不弃的浪漫柔情……

目录

第一章 出发

从一则消息说起

误打误撞的准备

研究报告

第二章 开战

特大好消息

命运一片石

突然喊停

重新洗牌

第三章 天下

多米诺骨牌效应

骨灰级的汉奸

进入北京城

搅局者

稳定北京城

第四章 改造

皇帝背后的女人

进入北京城的前一夜

紫禁城改造工程

多尔衮的害怕

畸形的怪胎

忽悠,接着忽悠

第五章 对手

第一个对手:李自成

第二个对手:张献忠

最大的对手:南明

动手吧

第六章 退场

打回北京去

致命的等待

潼关的命运之战

超级武器

最后的逃亡

神秘的死亡

一身甲胄任横行,霸业成空奈何天

第七章 内 斗

向吴三桂大人学习

屈辱的议和

永不停止的党争

疯狂的内斗

内战的导火索——南渡三疑案

内战——灭亡的序章 

第八章 告 别

扬州!的坚守

人间炼狱

关于屠杀原因的分析

一片降幡出石头

最后的孤忠

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

第九章 弊 政

跑马圈地的快感

无处可逃的悲哀

投降,从发型开始

泣血的屠刀 

被推迟的盛世 

第十章 疯 狂

豪格的出山

张献忠的困境

大清名将

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

第十一章 集 权

豪格的死亡

济尔哈朗的离京

多铎的死亡

阿济格的无奈

多尔衮的离场

第十二章 亲 政

巴图鲁和巴克什的内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政坛大地震

这只是开始

第十三章 反 抗

南方的躁动

联合战线

不屈服的年轻人

清朝内部的叛乱

第十四章 希 望

永历帝的重生

名将风采

内斗何时休

广州的联合之战

第十五章 英 雄

一个中日混血儿

最后的拯救者

南京城下的彷徨

别了,荷兰

第十六章 少 年

做一个好皇帝

青春期的伤感

王的女人

谁道帝王便无情

第十七章 覆 灭

李定国的逆袭

最后的挣扎

无许片帆入海

从此故土在梦中

第十八章 归 宿

不期而遇的死亡

读不懂的罪己诏

英雄离场,时代落幕

人事多错忤,观者皆唏嘘

故事会循环吗?

试读章节

特大好消息

多尔衮这次选定的抢劫路线仍然是老路,绕过长城迂回进入河北境内。这条路从他爸爸努尔哈赤时就开始走了,这就叫做轻车熟路。

清军之所以选择迂回,倒不是清军喜欢多走路,也不是为了训练部队,更不是战术上的需要。其实,他们是被逼的。

因为长城实在太坚固了,明朝统治时期基本卜一直在修长城。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虽然国库吃紧,可是修长城的工程一直没停下来。袁崇焕、孙承宗更是疯狂地给长城添砖加瓦,结果长城防御属性越来越强,物理攻击基本无效。山海关这样的“天下第一雄关”可不是吹出来的豆腐渣工程。

没办法的清军只能每次都绕路。当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走冤枉路多少有些不甘心。他们也试着去打过长城,可足结果却是连块长城砖都没能敲下来,甚至还有小道消息说他们还挨砖拍了。

可是,吴三桂不是写投降信了吗?这一次清军应该直接奔向山海关和吴三桂的军队会合啊,然后大家手拉于,心连心一同杀向北京啊。

还是老问题,吴三桂的快递因为物流配送的原因一直没能送到多尔衮的手里。看来临时快递员就是靠不住啊。

没有收到快递的多尔衮还是一直在做着那道选择最优路线的数学题,他想的真的有点伤神了。可是没办法的事儿,谁叫他军队信息化程度极低呢。

多尔衮可以不急,吴三桂却都快急疯了。他儿乎天天查自己快递的物流信息,可也不见更新。

吴三桂清楚地知道清军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因为那个在北京的新统治者是不会放过他的。无奈的吴三桂只有再一次地发出求援信,看着快递员出发的背影,吴三桂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一定要送到啊。

吴三桂的猜测没有错,李白成果然开始了行动。

就在多尔衮军队出发后的4天,一支军队从北京出发开始r他们的东征。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李自成这时候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他刚刚在紫禁城称帝。河北、天津、山东都已经在他下诏之后无条件投降,他一手建立的大顺王朝看起来一切都非常顺利。20万军队去驯服吴三桂的5万人完全是很轻松的任务。连北京我都打下了,山海关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一句话,李自成骄傲了。所以,自大的李白成行军速度极为缓慢。从北京到山海关不到900里的路程,李白成走了7天多。

李自成仍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到了山海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了封信给吴三桂。在信中他表示此前的事情都是误会,希望吴三桂能够投降。

可是,吴三桂一口回绝了他,现在他有了说“不”的底气了。

因为就在李白成离开北京的第二天,吴三桂的第二封信就被多尔衮成功接收了。

多尔衮收到信的时候才刚刚走到翁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阜新附近。

看到吴三桂的信,多尔衮笑了,特大好消息啊,这次终于不用绕路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才是最优路线啊。有便宜不占那是傻瓜。

兴奋的多尔衮立即下达最新作战命令,全军立即转向,目标山海关,加速前进。

收到多尔衮回信的吴三桂也是心花怒放。在信中多尔衮表示对于此前的矛盾我们都可以一笔勾销,我们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他还向吴三桂许诺了一个美好的前程——封王。这些都是李白成不能给他的,所以吴三桂毫不犹豫地对李自成说了“不”,可是代价却是惨痛的。

被拒绝了的李白成自然很失望,立即三面包围了山海关。但是他还没有绝望,他在等着吴三桂后悔。

实践证明,一个人由失望到绝望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李白成决定再给两天让吴三桂好好想想,

正是这两天让本来注定要迟到的多尔衮赶上了末班车。

站在山海关高大的城楼上,吴三桂望着下面密密麻麻地农民军,他终于意识到了山海关已经成为一座孤城。

所谓孤城,就是守城的统帅每天早上洗好脸就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一直到天黑,士兵们看着统帅孤独的背影的一座城。

……

p14-16

序言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644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年份。在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精彩纷呈,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清军入关,清王朝的建立从这里开始。

在那样一个大激荡的时代,最后的胜利者为什么会是清朝?当时风头正盛的李白成为何又会败退得如此迅速?之后的南明政权为什么又如此的不堪一击?对于这样费解的问题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历史选择了清朝。

历史的选择是不容抗拒的,也是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清军几乎是一路凯歌,所向披靡。而这样胜利的辉煌我在书中也会有详尽的表述,虽然看起来清军的胜利总是很偶然,但是这个偶然之中是含着必然的。很多人也许会说,如果当年吴三桂不投降,清军也许根本入不了关!当年南明政权如果坚持抵抗,清军也不能平定天下!可是历史岂容假设,不然历史就成为穿越小说了!

当前市面上很多粗制滥造的清史演义类作品就充满着这种假设,我的阅读感受告诉我,他们真的是在“写”历史。他们“写”出来的历史充满着虚假和编造,几乎没有什么学术价值。这样的作品是我无法忍受的,这也促使我下决心写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清史。

正是怀着这种求实的敬意,我在选择参考文献的时候更多地倾向于学术性著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作品的可信度,因为真实是历史的第一生命。为了这种真实,我所参考的史料绝大部分都是学术史料,真实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具体到这一本《这也是清朝·定鼎中原》,我将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阐释这种历史的必然之上。清廷当时也并不是没有问题,多尔衮的专权和顺治亲政的渴望之间形成的巨大诉求差,八旗之间的明争暗斗和上三旗的气势凌人,这些都是可以摧毁清廷稳定的因素。而除了这些之外,由于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儒家“华夷之辨”观念影响所造成的满汉对立也是给清廷带来了无尽的困难。

而清朝统治种种弊政更是让这种抵抗给无限放大化了,最终造成了长时间的战争状态。所以,书中几乎有一半的内容是在描述清军入关之后的战争。血与火,这似乎是定鼎中原历史的主旋律。

由于自己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所以我写作历史很多时候会从思想的角度出发,我更关注当时人的思想面貌。我最信奉的一句历史名言就是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所以,对清朝的种种政策,我不仅仅是从历史政治的角度去审视,我还加上了思想的审阅,这样无疑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这也应该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了。

就在这种思想史描述的同时,我几乎完整地勾勒出南明政权最后的灭亡,这在当前的历史作品中是并不多见的。我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借鉴。历史的第一功用就是借鉴作用,不能给人以思考的历史是毫无意义的。天F必亡得失,这是我们读史时必须反思关注的。

当然,在定鼎中原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血与火,还有无限的柔情。那就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董鄂妃的故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大多痴情。顺治和董鄂妃的故事更是其中的典范。他们之间的缠绵悱恻,我在书中也详细地提到了。这算是那个混乱时代的一抹亮色吧!

最后谈谈本书的受众问题。在写作的时候,我将严谨放在了第一位,我几乎是拿出了写作学术论文的架势在写作本书,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学术气息太浓厚的书籍是不利于推广的,所以我选用了尽量通俗的语言。因此,这本书适合历史爱好者去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在当前清史作品鱼目混珠的情况下,我自信我的这本书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为了方便一些对清史研究有着浓烈兴趣的人的需要,我也特意在书的最后列出了写作时的部分参考书目,以飨读者。

由于个人学识有限,舛错之处自然是在所难免,加上思想观念的不同,所以还迥诸位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正。

张 伟

2013年9月1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也是清朝(定鼎中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705057
开本 16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2013238306
中图分类号 K249.09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