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泪满襟(清末民初的革命党)/闲话文库》编著者张功臣。
这本书中的六篇清末民初革命党人传记,是作者追寻历史真相的一次努力,书名《英雄泪满襟》,取其英雄落寞、前路荒芜之义,概括书中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也表明我在写作过程中的特殊感受与心境。
图书 | 英雄泪满襟(清末民初的革命党)/闲话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英雄泪满襟(清末民初的革命党)/闲话文库》编著者张功臣。 这本书中的六篇清末民初革命党人传记,是作者追寻历史真相的一次努力,书名《英雄泪满襟》,取其英雄落寞、前路荒芜之义,概括书中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也表明我在写作过程中的特殊感受与心境。 内容推荐 《英雄泪满襟(清末民初的革命党)/闲话文库》编著者张功臣。 《英雄泪满襟(清末民初的革命党)/闲话文库》内容提要:清末民初,特别是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经辛亥武昌举义再到癸丑“二次革命”爆发这段时间,是近代我国历史演变最为惊心动魄、也最为波谲云诡的时期,短短几年所发生的事情,跨越清廷崩溃和民国初立,浓缩了改朝换代的暴风骤雨,其间生与死的抉择、血与火的洗礼,投机与坚守、忠诚与背叛,仇恨与和解、阴谋与正义令人炫目……作者以近代革命党人的命运为考察点,全面解读了那段纷芸的历史史实。 目录 引言 真相在别处 粤省暗杀考——晚清支那暗杀团人物寻踪 长使英雄泪满襟——林述庆与攻克南京之役 城头变幻大王旗——民初浙江都督更迭记 秋风咽大波——湖南哥老会首领张尧卿的革命生涯 从喧嚣到沉寂——辛亥革命黄恺元、陈裕时从佛记 司令原来是书生——二次革命中的河海鸣 试读章节 1910年,黄兴、胡汉民在香港设立同盟会南方支部,作为西南军事统筹机关,陈炯明为编制课长,亦是负责人之一,但是,他在三月廿九日之役中的逃跑行为,却令黄兴等大为失望。陈炯明脱队逃出城外后,躲藏于河南尾珠江水面一个同乡马亚弁的盐船里,海丰籍同盟会会员陈其尤和几个在广州读书的同乡,因懂广州话并熟悉路径,被选派为该路先锋督队,上阵前却找不到自己的上级:“(当时)我和另外两个督队的同志在预定集合时间到达陈炯明的住处时,因他已临阵逃脱,我们也就各自分散藏匿了” 作为一路指挥员,陈炯明此举造成了二十余位同志未能按期参加战斗的严重后果,党人能原谅他乎?黄兴逃回香港养伤期间,初以左手、后由胡汉民笔记,写成《广州三月二十九之役报告书》数万字,向海内外同志报告情况,新败之余,悲愤已极,口述时“泪随声下”,书中对姚雨平、胡毅生及陈炯明多有责难,后来姚、胡辩白各自曲衷,黄兴稍有释然,但对陈炯明自误误人,临阵当逃兵一节,则尤深痛恨,万难原谅,认为其“虚妄误事,罪皆当死”。。。 陈炯明逃到香港后,对误期一节再三辩解,黄兴与胡汉民仍将同盟会南方机关部秘密文件销毁,移居九龙,从此对陈炯明警惕防备有加。黄兴还曾对同志说:“兢存(按陈炯明字兢存)此人,不足与共大事,观其眸子,足知其阴险,须匦除之,免为后患。” 黄兴识人,自有独见之处,从陈炯明的眼睛里看出其阴险狡诈本质,可谓体察秋毫,一针见血。可惜无人下此狠手。此后陈氏做了广东都督,叛变革命、迫害同志,乃至在护国战争中围攻孙中山于广州观音山,都一一应了黄兴的预言。陈炯明素不甘居人下,由于在广州起义中的过失,受到同志的谴责和埋怨,为了表白自己对革命的决心,他仍参加了“支那暗杀团”的活动,虽不亲自执行刺杀行动,还是参与了不少密谋和策划,显其老成奸猾一面。以至于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曾在攻打广州总督署之役中担任先锋队长的国民党元老莫纪彭,仍为党人对陈氏的“污蔑诟谇”叫屈: 大多出诸个人之恩怨好恶,而各种批评悖于史实者,莫甚于否定兢存献身革命之光荣经历。……兢存并躬于辛亥“黄花岗”之役,担任“选锋队”,皆不争之事实,至于兢存参加“暗杀团”,以拈阄决定人选,若辈视死如归之牺牲精神,又岂能轻易抹杀乎? 尽管如此,陈炯明一生意志游移,性格复杂多变,这次临阵脱逃事件,只是他对同盟会革命事业失信的开始。五、徐宗汉营救黄兴高剑父勇当选锋 三月廿九日下午五时三十分,黄兴率领一百多党人由广州小东门出发,攻打两广总督署,此役参加者170人,死难同志86人,其中72人葬于北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而陈炯明、胡毅生、姚雨平三路或因为发生误会、或以取枪械延阻,致使黄兴孤军奋战,所率一队死伤殆尽。孙中山时在美洲筹款,闻此噩耗,有“革命精华,付之一炬”之悲语。黄兴这条命,还是暗杀团女团员徐宗汉捡回来的。 徐宗汉(1876—1944),广东拱北人,出生富商家庭,其叔父即上海招商轮船总局买办徐雨之。 P32-P33 序言 这本书中的六篇清末民初革命党人传记,是作者追寻历史真相的一次努力,书名《英雄泪满襟》,取其英雄落寞、前路荒芜之义,概括书中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也表明我在写作过程中的特殊感受与心境。 书中篇什,个传有三:辛亥年攻克南京之镇军司令林述庆,在革命潮流中见风使舵之帮会大爷张尧卿,二次革命期间聚众守卫金陵之新闻记者何海鸣;另外三篇则是合传:对晚清“支那暗杀团”十二名成员生平事迹的追索考证,民初浙江六任都督走马灯般更迭演变的秘辛,及两位辛亥元勋在革命失败后出家为僧的心路历程。读者诸君或会问道:这些人物身份各异、经历错杂,听起来前所未闻,看上去个个陌生,难道都是革命党么?他们与正史中所载孙中山、黄兴等著名革命党人有何关系?作者发掘出这一系列生僻面孔,于当今历史研究与书写有何意义?这正是我要在此略作交代的。 我非研习历史出身,随着年岁渐长,对历史人物回忆录、传记及文史资料之类发生很大兴趣,杂七杂八读了不少,且阅读重点于无形中向清末民初集中,关注的范围最后转移到革命党人,连自己也感到意外。为什么会这样?我想,除了在历史转型期,革命党人改天换地壮举特有的吸引力,彼时许多历史真相至今仍被重重迷雾所遮蔽,而激起吾辈再接再厉的探索欲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前对于民国史的了解。无非是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辛亥武昌举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样一些名词旧闻,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黎元洪等几个风云人物.再加上一点历史教科书上的背景介绍而已。读得多了,兴趣和疑问与日俱增,一点点沉积下来,力求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图像。把一片片断裂的影像拼贴起来,还试着将它们同定在纸面上,经年累月,也便组成_r一个人或一群人有头有尾的故事。 这一个人或一群人看似不是风云人物,坊问出版的有关读物中,也难得一见他们的言行身影,然而,倘能回到历史现场,这些已被官修史记所忽略、所遗忘的角色.在当时社会巨大变革的舞台上,实则都是顶天立地、叱咤一时的壮士和英雄,他们对时代贡献之多、对时人影响之大,远非一百年后的吾辈所能尽数领会。只是他们太不走运,因为历史的误会、机缘的错落,或者理念的冲刷,在时光的隧道里,有些人仅留下名字,有些人尚存模糊的背影,更多的人被埋进了历史记忆幽暗的深处,能否重见天日.则完全凭借寻史者的幸运,或系于突发的灵感、偶然的一顾。对我来说,在故纸堆的只言片语中邂逅林述庆、发现张尧卿、巧遇何海鸣,在旧资料里与清末“支那暗杀团”、民初历任浙督等相会,实在得于一种无可言说的缘分。因而我珍视每一次机遇,对每项史料的钩沉莫不怀着同一念头:想对革命党人的活动了解多~些,想对那个时代革命的复杂性认识得深一些,更想跳出已被正统历史学家符号化、概念化的叙事框架,从这一系列新开掘的人物身上,寻找到对于革命和革命者真相的解答与佐证。 这愿望在本书中完成了多少?倘若读者有兴趣读完书中若干篇什,从中得到比历史教科书和传统读本更加丰富、真实的信息,对历史上的革命党人有一些更加准确、贴近的理解,一些多面、开阔的认识,则于吾愿足矣。官家修史人,肩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重担,论列人物讲求面面俱到,评价事件务须古为今用,清规戒律、三教九条,令人望而生畏。本书雅不欲步其后尘,致徒费笔墨,使读者生厌。我的努力目标除了要达成信史,还想书中内容更“好看”一些。从读书的经验来讲,我想是否有用、全面,并非衡量一本书优劣的标准,如果说历史书写者在正确叙述史实的同时,也有责任向公众提供生动有意味的内容,那么我更愿意做这样的作者。 清末民初,是近代吾国历史演变最为惊心动魄、也最为波谲云诡的时期,短短几年所发生的事情,跨越清廷崩溃和民国初立,浓缩了改朝换代的暴风骤雨,也饱含着让历史书写者热血沸腾的所有元素:生与死的抉择、血与火的洗礼,投机与坚守、忠诚与背叛,仇恨与和解、阴谋与正义……在近代历史上,没有哪一个阶段把这些杂色纷呈的观念聚合在一起,能够演绎得如此纷繁复杂、波澜壮阔,也没有哪一种人像革命党人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和梦想,完美地诠释了这些观念的深邃内涵。正是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我笔下的这些人物不尽是读者已经熟悉了的胸怀壮志、引吭悲歌式的形象,他们同然都是慷慨义土、英雄豪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都曾闪亮登场,名噪一时,但是到了人生大结局,无论从辛亥革命失败这个背景还是他们个人命运来说,这些革命党人大都成了失意者:林述庆为了名位之争而付出生命代价,张尧卿背叛孙中山后潦倒一生,何海鸣从共和斗土沦为无节文人,黄恺元、陈裕时在革命受挫后遁人佛门,以及“支那暗杀团”大部分成员晚景落魄,民初历任浙督在内哄中全败俱伤。这些令人莫名惊诧的现象,虽然不是历史真相的全部,当它们集合交织在一起时,至少给人一种警觉:在我们对清未民初革命党,人历史的阅读经验中,在一些已经习以为常的概念和结论掩盖下,肯定有一部分被省略、被无视、被解构的史实,就像本书内容所揭示的这一角,已在时光的沙尘中沉睡了整整一百年。把这其中的真相挖掘并展现出来,应该是当今历史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捷克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云:生活在别处。在追寻这一段历史的过程中,我也确有真相在“别处”之感的。 历史学是一片深邃博大的海洋,问史者多赖家学师承,且需扬帆远航,才能在万顷碧波中寻珍探宝,我驾条小船去了无人问津的荒岛,虽无乘风踏浪之高韬,却充满了史海拾贝之乐趣,实非编纂正史所能比者。传统学术至高境界,便是对史实有深厚见识、对资料能精密处理,我虽然达不到这要求,但寻觅资料,仍不弃涓埃;考据事实,仍不惮其烦;臧否人物、结论事件,仍力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之原则。我深感荣幸的是,在此次探险过程中,途中能够与这样一些前辈人物相遇,并有机会向他们献上我们这一代人的同情和理解、谦卑和敬意,革命党人走过的风雨历程,也成为我人生思考的一个重要源泉。可以说,这是一次发现之旅,也是一次收获之旅。 而且,我不揣业余者的浅陋,把它们写了出来,展示给读者诸君,也就教于方家,期望用传记这样一种形式,记述我们先辈在历史大变革时期所经历的梦想与光荣、探索与曲折、失败与痛苦,虽然只是一个侧面、几帧剪影,如果爱好历史的读者能从中收获一些知识,感到若:F新意,甚或认同这种追求真相同时也力图“好看”的风格,则说明史海茫茫,吾道不孤,此一天地大有作为也。最后,我要向本书中记叙的革命党人致敬,为他们在坎坷时代付出的种种代价扼腕惋惜,更为他们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做的伟大牺牲举手加额。正是循着一页页发黄的、记录着他们无私奉献和浴血奋斗历程的史料碎片,整整一百年后,我才有了一段与非凡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阅读写作经历,因此,我愿意把接近信史的这一部分赠予读者,让革命党人的历史经验成为我们的共同财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英雄泪满襟(清末民初的革命党)/闲话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功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698611 |
开本 | 24开 |
页数 | 4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4 |
CIP核字 | 2013274680 |
中图分类号 | K250.1 |
丛书名 |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10 |
宽 | 168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