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致女儿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很多心思对你说才说得清比自言自语更流畅,几次停下来想把这本书变成给你的长信。坦白也需要一个对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还希望一个读者读到我的心声,那也只是你。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致女儿书》是著名作家王朔的自传,也是王朔为自己女儿写的一部书。作者以身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为倾诉对象,叙述了王氏家族的血脉渊源、历史遗传以及自我成长经历。

内容推荐

《致女儿书》是著名作家王朔的自传。《致女儿书》是王朔为自己女儿写的一部书。作者以身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为倾诉对象,叙述了王氏家族的血脉渊源、历史遗传以及自我成长经历。作品情感真挚,尤以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独树一帜。书中无时不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挚爱深情:在书里,他细致体贴地告诉女儿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和人的本质,以益于她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应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在书里,王朔和女儿交流的尺度相当宽泛,包括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困扰、他在自己创作中的种种思考和苦苦探索,以及实际上以己为例,坦率地告示女儿真实的男人什么样。

目录

自序

致女儿书

关于咱家我这一方的来历

关于爷爷奶奶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件事

 我的前后道德观

 不同时期我喜欢进行的活动

 我的违法记录

 朋友

 与其他女人的关系

 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

 关于人和与人相处应该知道的

 对未来的看法

 对你的看法和几个小叮嘱

 大大

 你妈妈

 最后几句话

致女儿书初稿

几张照片的说明

首版答编辑问(代跋)

王朔主要作品年表

试读章节

关于咱家我这一方的来历

有一天夜里,看见这样一个画面:夕阳下,一座大型火车站的道口,很多列车在编组,在进站,层层叠叠压在一起,像有人在拉无穷大的手风琴。

你从暗绿色的一节车厢露出身子,跳下路基,圆圆的笑脸,戴着嵌有蓝珐琅圆帽徽的无檐帽,穿着沉重长大的俄式黄呢子军大衣,帽檐和双肩披着一层光芒,是一个远方归来休假的女兵,满心欢喜,迫不及待。

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电是如此。

你是从画上下来的,我们都是,我们为人之前都是在画中。永恒是一幅无涯的壁画,我们是其中的一抹颜色。

这之后也要回到画中,所以不要怕死,那就像把降落的镜头倒放。

向天上飞去是不疼的,因为你不会撞在一个结实的平面上,是一个没有落点和终点的过程,不结束。是溶在里面,像黄油抹在一片烤热的面包上。到你想找自己,已经渗透开来,在灿烂之中。

你就是灿烂,如果灿烂有眼睛的话。你会看到自己的出生,看到一切,因为这一切原封不动一五一十摆在你眼前。

你会忘了人间的爱恨情仇,因为你已经不是人,无法再动哪怕一下人的感情。

失去感情怎么再记住这一切?在永恒中,人生没有长度,因为永恒没有时间,都在一起,不分你我,不像人可以留意,有属于自己的回忆。

那就是善,泰然的,不针对任何东西,又包罗万象,因而壮美,可叫世界。也可叫我,我们,反正一样。

我们都是上帝,人这一生,是我们精神分裂时的一个浮想。

人生的意义止于人生,你不要悲切,有不做梦的,没有梦不醒的,你要这么看。

我是你叫爷爷奶奶的那一男一女带进梦里的,和你一样,也是别无选择。

我来的时候是步行,沿着一条大江走了很久,也是在夕阳中。

波涛汹涌的大江高出地面,悬浮列车一样闪着光从我头顶无声轻快地掠过。远处的平原是黑暗的,有大块雨云在上面飞播。雨点是闪亮的,移动的,集中射向一块块地方,竟然像探照灯把一片片湖泊、房子和旷野照亮。

中间一度我在水里,那样厚而有弹性的江,伸出很多张脸和撅起来的嘴撞到我皮肤上,在水下也不需要氧气。那时我想,我是淹不死的。

我们生在中国,就是中国人,不必多说。

中国是最早有人的地方,北京这一带就有猿人坐地演化。

最早都是人不人鬼不鬼,披头散发坐在树梢上,喝西北风,一年四季吃水果。忽然雷劈下来,大树一棵接一棵烧起来,像盛大的火炬接力赛。大火过后头上全是天空了,那敞亮,那浩荡,真叫猿猴崩溃,像咱们现在被扒光了衣服扔到大街上。只得蹲在草棵子里,鬼鬼祟祟地行走,一步一嘹望,脖子短的,罗圈腿太严重的,撞进大野兽设下的局,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印象就是一张血盆大口。腰长的逃进山洞,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

那实在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局面,相当于一声令下咱们都要回到树上或海里生活。根本不是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做到的,要从进化做起,重新把自己变一个样子,要调整骨骼,改变比例,换牙,换人生观,从一个吊环冠军有水果吃的飞贼变成一个宽肩膀全世界走路最慢的拐子。相信整整一代猿人思想都转不过弯来,都是在生活贫困和绝望中悲愤去世。也不止一代了,几十万年都是这个情况,身体条件不好,一生下来就是食物链中比较靠前那种。几十万年啊,人类作为大野兽菜谱上的一种食物,像今天的猪羊和果子狸,存在着。谁要在那时候被生下来,真是倒血霉了,多少代的猿人精英还没来得及发展就被吃掉了,或者自杀了——那时如果有人想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只能是狂奔出去纵身跳崖或者跳河。

再困难也要活下去,像今天依然能看到那样,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是一批傻子支撑着人类,或者用阿谀人民的人爱说的话——是人类的脊梁。

那时候哪有正经吃的,说是打猎,其实是捡剩饭,冒死跟在真正的猎人剑齿虎后面,人家吃完,拣些骨头回家,敲骨吸髓,永远是半饥半饱,哪里谈得上营养和健康发育。

冬天天冷,大雪封山,一出门就是一溜脚印,跟踪别人经常被人家反跟踪,搞不好就被人家抄了窝子堵着山洞像守着冰箱一样样吃。

那时的荒野就像油田,到处火炬,那是下雨雷劈着了野火的树,很好看。

有手欠的,掰下一枝举着回山洞,拢在洞里,既暖了身子又照了亮,砸不烂啃不开的蹄头兽脑也烤焦了,有烤杂拌的香气。

也不用一晚上一晚上不敢合眼守着动静,剑齿虎闻着味儿摸来了,瞅一眼又走了。洞里这帮就骂:操!你也知道怕呀。P3-7

序言

人老了就没皮没脸了。我必须承认到岁数了。随时都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倏起忽落。这小书拿出来发也属于破摔一类。觉得自己挺不要脸的。谴责久了就想:就这么不要脸!想当遗书写也是真的三年前。写了不发死后再发顶遗产的决心下过也是真的。显然真的也不是多宝贵,说话就贬值。因为,人不死,老活着,时间嗖嗖地飞过,瞧着还要且活一阵儿,就要从长计议了,事儿不大,只是中年危机、焦虑什么的,没到生死关头,自己把自己个儿想紧张了,自己给自己个儿制造了一恐怖气氛。总的说来,出这书再次证明了我是不甘寂寞的、虚荣的、拿亲情出来卖钱——那怎么了?我就这样。瞧不惯我别买呀。就跟你多正经似的。谁也没求着你。我这书不想男的看。男的一肚子脏心眼儿。张嘴儿就是脏问号。我这书是写给女性亲属看的,女儿嘛。希望读者,有相同经历,心路心路滴,是五、六、七那三个十年代的,上世纪。八、九以后的想看,上世纪的,也不反对——是女的就成。我认为女的比较关心人、本身的潜在可能,能聊到一块去。男的分工好像是管物质交易、社会关系那一部分,所以特爱比较价格,分高下,什么都放在一起比,特讨厌。我们这里是聊可能性、潜在的,本来就闹不明白还没到可以拿来交易的程度的东西,男的插进来猛一听经常听不懂,还得装什么都懂,比谁都懂,就他懂就他对,知道好歹例外,傻精傻精的一个个的在我看来。

有一天聊小时候的愿望,我说我特想被人养起来一直其实,别人说你这心理完全是一女的心理,我想了想,说:还真是。这也没什么丢人的。我就拿自己当一女的要求了。我们女的从小挨坑,每月疼半拉礼拜,不太关心谁比谁精,都你们精行了吧,你们知道什么和什么互相一换就能多出几张纸来,这几张纸拿哪儿去都能还换出东西来,就你们家纸多,你们机灵,比人会算,叫人精儿,简弥鸡贼。

我们比较关心谁比谁——人比人,有什么不同,不一样,好多点,还是坏多点,不比货!疼有多疼,疼一般什么时候来,来的时候多长,什么时候能过去,实在过不去怎么办?小说、文学就是聊这个,分析人、还有性——的。所以女的爱看小说,也懂小说,简称知音。

男的一边呆着去,一边关心你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苦难去吧,看你们能解决什么问题——问题还不都是你们闹的,一帮假鲁!真瞧你们谁和谁打起来了,一天到晚互相比,比实力,比装备,互相拍唬,互相吹。小说,你们看不懂,这是写人的,不是写武器的。

昨儿一女的又被男的惊着了,说男的怎么这么看女的啊原来不知道,这回一深聊,什么呀,都特落后那观念,特封建。这还是不错的,表现得像有文化的,爱上拍场的,儒商呢;还有次的、次的不知多少轮次下去的呢我说:你更可该惊了。她说我太失望了,太沮丧了。烂分析了半天,我说:也是女的惯的。男的也不都不是东西,女的也不都是东西,各有各的是东西和不是东西;男孩就还行;女人、老婆子、娘儿们,眼睛瞪得跟铃铛似的,瞳孔写着仨字儿,爱我钱!而且急急的,必须需要,现在就要——也不是东西!结论是孩子都行,男孩女孩都好,不分性别,那就是岁数大不好喽,岁数是一比较操蛋的东西,能把一人平自从好变成比较次,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吧?这不成骂人了?老而不死谓之贼?咱不学孔先生瞧不起人,把人分等儿,把年龄分段儿,哪年龄段儿,哪等儿人,哪性别,都有好的次的,合得来合不来的,瞧着顺眼不顺眼的,好人还有滥好人呢,可怜之人还有可恨之处呢,所以谁也别说谁了,都不怎么样,说操蛋是都够操蛋的,说好也都有个一二三四五六七,也都不容易,又成和事佬了。穷人犯坏,笨蛋抖攒儿,鸡贼假惺惺看着是真生气,但是人家又碍着谁了?还不是给你们当一乐儿?买的,卖的,都没吭声,没言语,你一个看热闹的,瞎跟着着哪门子急呀?是为序。从今儿起——也不是今儿了,明儿,甭管几儿了吧,写到哪儿算哪儿,聊到哪儿算哪儿,心口如一,这不算,就算矫情,也罢。到此为止。话是说不完的,小声说永远有人听,闻着味儿的来了学了去,就叫文学了。再聊更飞了。九月一号星期六。跟自然比,艺术首先就是赝品了。文学,字儿,以笔画描情状物,首先是视觉艺术一大类了;但是没颜色,缺东少西,写出来就掉色儿,也只能挂一漏万,当心理线条吧。就快唱了。试看今日之世界,声相、视觉双璧齐飞,其他艺术形式苍白也在其中了。如果硬要自我定义,我定此书为阴暗心理小说。但是,光明源自黑暗,光子本为湮灭产物或日:现象。

后记

问:《致女儿书》很特别,跟你以前的创作都不一样,直接拿自己说事,怎么突然有冲动要对女儿说自己呢?

答:心情倒也没什么特别的冲动,我其实很早就想把过去的生活找个合适的口气一股脑讲在一个故事里,因为它们本来就在一个故事里——我是写自己的那种作者,不虚构,全玩真的,假装是一堆故事挺不诚实的,有点自己骗自己的意思,而且我也烦透了要把一个正在进行的故事找一个结尾变成过去完成时的所谓创作要求。我从前的小说好多是故事刚开始——譬如一九八七年发在你社刊物《当代》的《浮出海面》——却要在小说里预置结局,因为小说必须有结尾,跟自个儿方自个儿差不多我这么虚荣当然不能犯臭写成大团圆,所以经常廉价地使用“死”这种方式结尾譬如《空中小姐》——也是你社首刊处女作——其实也不是处女了,中篇处女;但是招来一些埋怨,因为人都活着,还挺好。有点兜售隐私的意思——我;或多或少感到一点压力听到点议论,也是个苦恼。能不能不编故事了,就跟着生活跑,其实死、散,都是简单的办法,过分戏剧化,好像凡事都有个了结其实人活着,都不死,就要面临一个,以后呢?我也不想写太多小说,重复自己是一件可耻的事,最后写一个小说就完了,把自己来龙去脉交代了——对自己交代。

等于实际上我从一九九一年以来这十几年一直在找一个说话的口气,但是一直就找不到,几种口气都不太合适,比如我用第三人称特别客观全知的角度,述说下来一盘散沙,因为好多事情全知角度会非常难受——你并非全知,一写就知道,只能假定读者更晕,看不出幌张儿,这个不是我所欲。

用自言自语的口气,就是第一人称吧,写起来也觉得漫无目的,没有对象也就没了倾诉热情,说给谁听呢?有一年有一天,突然好像想起对她——女儿说,她必须听,就有一个对象了;写自己,谁会感兴趣,不是太自信;女儿必须感兴趣,有一个读者就应该是她,也希望是她,曾经仿佛如获至宝找到通道。

但是你看,讲来讲去,感情太浓了好像也讲不下去了,讲到那么几万字就讲不下去了。另外,当然其实对我来说更关键的是一个结构问题,你要讲一个很长的故事的时候,结构特别麻烦,根本没可能一个视角讲到底,中间不换角度就有视野狭窄症的感觉。《致女儿书》是对女儿讲的,假装真挚的,很亲昵的一对一的私语口气,讲久了局限性就出来了。原来我想的是对女儿讲呢就有所讲有所不讲,有些话就她的理解力不能讲,或者说有些社会禁忌自然地就出来了。因为写作的时候老觉得不太自由,过去那么多年我们对写作有太多要求以后,自己就有很多束缚,你挣脱束缚的过程特别难受,结果后来《致女儿书》是对我自己女儿讲,这样讲下去就觉得太隐私了,而且讲的时候情绪波动太大,对叙事也不好,好像就跳过很多叙事直接抒情了,太浓了就叙事而言,情绪波动太大对叙事也并不好,好多地方跳过叙事直接抒情,就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在后来——忘了哪一年,一怒之下就换成《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就换成了别人——方言的女儿,好像情感就能够不那么激动了,所以那个就讲得长点,讲了十六万字,也仍然讲不下去了。因为有些事情也牵扯到其实还是心中有顾忌,好多生活经历过的事情想把它全讲出来,但是你说我再肆无忌惮,我也在考虑社会的接受能力。有些事情社会接受以后反正我也觉得不好,就一直在矛盾,这矛盾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决,所以就造成所有的东西都写不完,写到一半,那段写的东西全都是写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叙事调子以后,叙事到一定程度后就叙事不下去了。最后就形成了瘢痕,索性有写作痕迹就有写作痕迹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作为小说来说,再自由的心态和方式恐怕也没法穷尽生活,我那时候也有个不太对的想法,也是想毕其功于一役,就想把生活全部穷尽在一个结构里恐怕也做不到。比如说写性,我想我现在写我终于可以无拘无束可以都写了,但是写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自己心情不是那么稳定,不是那么肯定,我发现我还是挺道德化的一个人,自己开始审查自己,以一个老古板的眼光,就开始犹豫了,自我否定了,会出现这种问题。所以这个书,我私底下当然认为写得是失败的,在叙事上是失败的,基本上技术考虑偏多。

问:当时写的时候你想过出版吗?真是当遗书写的?

答:当时没有想过。实际上当时我得克服自己那种观念上的束缚,其实我自己在写的时候,写到一个句子的时候,所有敏感的句子就是你们可能提到的,我都会在那儿停下来想这能不能通过,因为这么多年来被限制成这样以后,自己就有这个问题,有自我的约束在里头。当然这特别妨碍我讲事情,或者对我要写的东西进行一个透彻的描述。我特别想挣脱这个东西,在写的过程中,当然那时候我自己把自己放下,我想我不发表,这样就好多了顾忌就没有了。但其实仍然有。譬如说,这里头全没有性描写,但我在另外一个小说里头写过。

……

问:感觉你现在怎么写写什么都能成。

答:我现在在写的时候也有自由感了,就是,这其实跟追根有关系,就是追到根上再往回写,特别好写。之前假如停留在生活的印象中写,写写就收不起来,就会出现好多廉价的感慨,廉价的感慨可能每一个作家甚至那些写歌词的人都能发出来,那我其实觉得你要自己写作有存在的必要的话你怎么也得有点跟别人不大一样吧,对吧?就不说高低了,你得跟别人不一样。你要跟别人一样、相似的话,就会打击自己的自信,这个甚至我都不认为是多么深入的问题,就是功利性的要求,你就是为了功利目的也得这样。你要跟别人完全一样就没必要存在了。

说实在的,到上个礼拜我的认识才告一段落,在写这书的时候都算在认识的过程中,但比过去的认识深了,处理的题材还都是这类题材,个人生活有什么区别呀,都在家呆着呢。

问: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答:我没有了。说真的,我特别犹豫,原来我想再写一点,但也不想写了。这里头,我也需要一个勇气,我的勇气也有限。简短点吧,说多了反而言不由衷。最后想对我妈说声:对不起。要是冒犯了谁使谁不痛快了请你这么想:反正咱们也不会永远活着,早晚有一天,很快,就会永不相见。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如果没有王朔会失去很多趣味。

——刘震云

王朔常常把别人不敢说或者小声说的真理大声地说出来,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刘恒

王老师的东西,只要是公开发表的,我大概全看过,有的还不止一遍。

——窦文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致女儿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2424
开本 32开
页数 1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4.6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