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济学大师(走近6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精英)/走近诺贝尔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品读本文顶尖文学家的字里世界;资鉴世界主流经济家的财富判断;整理百年卓越物理家的自然思想;体察国外著名化学家的变化之学;探视欧美生理医学家的生命研究;天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经济学大师(走近6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精英)》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本书由王子安主编。

内容推荐

《经济学大师(走近6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精英)》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

具体而言,在叙述每个人物时,《经济学大师(走近6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精英)》尽量做到一一将人物那种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执着的工作态度,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元素,均给予呈现,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他们那种背后的执着爱好、坚持理想、强烈求知、意志坚强、迎接挑战与勇于创新的人生品质。本书由王子安主编。

目录

阿马蒂亚·森

罗伯特·蒙代尔

詹姆斯·赫克曼

丹尼尔·麦克法登

乔治·阿克尔洛夫

迈克尔·斯彭斯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丹尼尔·卡尼曼

弗农·史密斯

克莱夫·格兰杰

罗伯特·恩格尔

普雷斯科特

芬尼·基德兰德

罗伯特·奥曼

托马斯·谢林

埃德蒙·菲尔普斯

埃里克·马斯金

罗杰·迈尔森

里奥尼德·赫维奇

保罗·克鲁格曼

附录一 诺贝尔

附录二 1969-2009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

试读章节

赫克曼的主要贡献在于“个体经济计量学”的建立和发展,所以要对赫克曼的贡献有所了解,必须先对个体经济计量研究有一些认识。所谓个体经济计量学是指对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的行为所进行的计量研究,研究对象范围很广,有劳动经济学的课题,如劳动供给、薪资决定、教育选择、失业期间、移民、职业选择、生育选择、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一般经济学的课题,如租税政策及社福政策的效应;消费行为研究的课题,如商品需求、品牌选择;都市及运输经济学的课题,如住屋租购选择、区位选择、交通工具选择;产业经济学的课题,如生产形式选择、生产要素需求、生产效率评估等。

赫克曼的贡献在于进行了选择误差问题的分析。个体资料的收集大多是在一个不是完全随机抽样的状况下所进行的,而抽样之所以不随机,是因为个体资料的样本观察值都是来自于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而这些经济个体本身都具有选择判断的能力,因此很可能会采取一些影响抽样过程的行动,以致抽样失去随机性,造成所收集到的样本不能够比例的代表母体。例如我们永远只能从有工作的人那里获得工作时间以及薪资的资料,但总人口中总会有不小比例的人选择不工作,任何资料库都不可能包括这些人的工时或薪资,也就是说不工作者工时或薪资之无法观察的本质,造成资料库结构性的缺失,不论抽样过程是如何的客观随机,所得到工时或薪资的资料严格说起来均不具真正的代表性,如果使用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来分析这样的资料,所得到的任何推论都只能代表有工作者的行为,而不能说是对全体人口的行为描述,若仍然将实证结果解释为放诸四海皆准的发现,当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种错误就是所谓的“样本选择误差”。

“样本选择”问题在个体资料中很常见。赫克曼最大的贡献便是明确地点出这个问题,并提供解决的计量方法。赫克曼对选择误差问题的分析,不仅影响经济学,更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其他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赫克曼开创性的以个体经济理论来解释个体资料之样本选择问题,关于这点我们应该注意到,个体经济学本身可说就是一种分析经济个体如何选择的科学,以个体经济理论来解释个体资料之样本选择问题事实上是相当自然的,而赫克曼则是严谨精准地表达这种看法的第一人。

赫克曼除了对个体经济计量学的理论有重大贡献外,还进行了许多深入的实证研究,在劳动供给、薪资决定、劳动市场辅导计划的效益评估、生育多寡、性别歧视等课题上,获得相当丰硕的实证结果,也提供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赫克曼对样本选择问题的分析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对劳动供给的实证研究。而在劳动供给领域中,赫克曼开创了所谓的“第二代”劳动供给模型,将一般计量模型所必有的随机干扰项直接融人劳动供给者的效用极大化过程之中,由此直接推导出劳动供给计量模型,这种计量模型较传统劳动供给模型更为贴切的描述劳动供给者的“心路历程”,也能够同时处理劳动供给者“要不要工作”以及“每天要工作多少时间”两种决定,更值得称道的是,“第二代”劳动供给模型一并解决了劳动供给资料中的样本选择问题。

赫克曼在1974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根据个体经济理论,工作与否是由劳动供给者(尤其是妇女)的效用极大化过程来决定,而这个过程可以如下的方式解释:劳动供给者根据自身的需求拟定出一个“保留工资”,劳动供给者只有在找到薪水大于这个保留工资的工作后才会开始工作,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工作完全是根据保留工资和真正可拿到的薪水的比较来决定的,这个机制不仅描述了劳动供给的决策过程,也同时解释了劳动供给资料为什么会有样本选择问题。只有在搞清楚样本选择问题的肇因后,才有可能提出解决的方法,而这也正是赫克曼由个体经济理论出发,逐步处理样本选择问题的做法。赫克曼在其后一系列论文中对处理样本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计量方法,也就是著名的“赫克曼两阶段法”(或称为赫克曼修正法)。

赫克曼的劳动市场辅导计划的评估研究。诸如就业辅助、员工津贴等劳动市场辅导计划,赫克曼对这个课题的重大贡献仍然是在于指出样本选择问题的存在:当我们试图测量某一劳动市场辅导计划对参与者的帮助有多大时,我们只能比较计划参与者和非参与者之间的差异。但是由之前对样本选择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应可了解,每一个计划参与者之所以加入计划都是经过一番评估的,只有在认定对自己有帮助时才会选择加入,也就是说,是否要参与计划绝不是随机决定的,所以计划参与者和非参与者的样本资料都有样本选择问题,要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必须采用类似赫克曼两阶段法的计量处理方式。赫克曼在一连串的后续研究中更进一步地指出,一般处理样本选择问题的计量方式,可能还都不能完全消除计戈Ⅱ评估的样本选择误差,他因此曾建议采用实验方式收集资料以根本的避免样本选择问题,并对此建议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

赫克曼的持续期间研究。所谓“持续期间”是指某一事件延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期间之计量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包括失业期间、罢工时间、景气循环周期、消费者购物时点,以及许多人口学的课题,诸如婚姻、生育、寿命、迁徙等的持续期间。赫克曼对持续期间的研究也有相当大的贡献,他特别重视持续期间资料的“隐性差异”问题,现以失业期间的分析为例来说明隐性差异的影响。

在失业者中,素质较优的失业者比较容易找到新工作而有较短的失业期间,而素质较差的失业者相对的当然会有较长的失业期间,因此“长失业期间样本组”和“短失业期间样本组”之间的差异可能不完全是随机的,而是属于在素质上有根本差异的两个不同群组之间的差异,我们对这两个群组之间的差异到底是什么通常也无法完全确认,所以便以隐性差异称呼这些无法确认的素质差异。换句语说,失业期间资料之所以会有长短不同,很可能是由无法确认之隐性差异所造成的,若有太多的隐性差异无法确认,则我们当然无法正确分析失业期间的决定因素。隐性差异对持续期间分析的影响相当类似样本选择问题,而样本选择问题的处理一直就是赫克曼的兴趣所在。为解决隐性差异问题赫克曼还提出一些无母数的计量方法,为持续期间的实证研究者所广泛采用,赫克曼本人也对失业期间和生育期间课题做了许多的实证研究。P18-21

序言

哲人云“知识就是力量”,更有人说,知识就是高度。在知识的内涵、外延里,科学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科技的历史性进步,由此而推动着人类历史由蒙昧走向文明、由刀耕火种走向科学现代。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即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文明的结合。历史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可感,社会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丰富、多彩。

在人类科学历史的宏观体系中,依据文明的东西方形态也可以划分为东方科学技术体系、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其中东方科学技术体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应以中国为代表。比较而言,东方科学技术体系富有深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传统,在诸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古籍留存众多,内容博大精深。而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则深富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传统,因而造就出其最早的工业革命运动,形成实验手段与理论体系丰富的诸如物理学、化学、工程机械等成果。总之,东西方的科学技术传统各有所长。东方的人文与西方的自然,如能够完美结合,则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模式。

在西方科学技术体系中,既有宏观的科学门类也有微观的分支科学。从自然科学的科学分类学角度而言,可以细分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学等属种。在复杂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外,西方还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学科标准体系与科技奖惩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由此而推动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诸如西方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社会、知识化社会等,皆是这种科学技术完美发展的结果。在丰富多彩的西方科学技术创新与奖惩制度体系中,诺贝尔科学奖金的设立即是推动西方百年来科学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点。诺贝尔奖金由瑞典化学家、自然科学家诺贝尔通过捐献毕生的私人财产设立,这种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精神,值得东方社会认真思索、务实学习。整个诺贝尔奖初期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与和平五个奖项,这充分反映了诺贝尔本人不仅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人类人文素养的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诺贝尔奖项叉多出经济学奖、环境奖两种,每一个奖金项目都紧密结合着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0多个春秋,即使是迟到的经济学奖也已经走过40年的岁月。作为人类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百年知识品牌,其中不仅有许多的科学成就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获奖者也值得我们研究。科学家的成果与科学家的精神及方法,相比较而言,最重要的是科学方法,而最核心的则是科学家的精神。所以为了便于中国读者,尤其是今日的中国青少年了解、掌握近现代西方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理医学、文学艺术、经济理论的过程、成果,我们编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艰辛策划、编写,终于完成这部多达25册的《走近诺贝尔奖》大型丛书。

从本套《走近诺贝尔奖》丛书的编写体例上来说,我们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具体而言,在叙述每个人物时,我们尽量做到一一将人物那种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执着的工作态度,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元素,均给予呈现,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他们那种背后的执着爱好、坚持理想、强烈求知、意志坚强、迎接挑战与勇于创新的人生品质。另外,我们在每一人物的最后部分附加上包含涉及与该学科领域相关的学科简史、学科流派等内容的“经典阅读”栏目,以帮助读者较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必备知识理论。

总之,我们期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套《走近诺贝尔奖》丛书,深思、体味、参照、借鉴这些文学精英、科学精英的生平与精神,而规划出自己的成才之路,并能够在人生的路上“坚持理想、执着奋斗、锲而不舍、勇于创新、戒骄戒躁”,终获成果。有时,一句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成为个人的人生座右铭:相信一套科学、有益的图书,同样具备相似的功能。当然,水平与时间的有限、仓促,使得本套丛书难免会存在一些瑕疵,期待读者给予批评,以期再版时予以改正、更新。

《走近诺贝尔奖》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0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济学大师(走近6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精英)/走近诺贝尔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子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860977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3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