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编著的《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附录四个大档案及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图书 | 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沈志华编著的《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附录四个大档案及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目录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1 ——关于防空协定,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 一、双方的合作愿望与苏联的领导者心态/2 二、中苏实现军事合作的良好条件和背景/8 三、赫鲁晓夫的一相情愿与毛泽东的过激反应/12 四、中苏两党会谈的表面结果与潜在阴影/17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24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 /63 ——兼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 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74 一、困惑: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何在/75 二、恼火:赫鲁晓夫像傻子一样被蒙在鼓里/8l 三、尴尬:莫斯科不得不为北京提供核保护/86 四、分歧:中苏关于处理危机的不同方针/93 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101 ——关于中苏分裂缘起的进·步思考 一、竞赛的目标:超英赶美还是赶美超苏/104 二、苏联的态度:从热情支持到谨慎反对/lll 三、中共的反应:从耐心期盼到愤怒fH击/121 难以弥合的裂痕/130 ——苏联对中印冲突的立场及中苏分歧公开化(1959—1960) 一、中印纠葛初起及莫斯科的关注/131 二、中印冲突升级与苏联的中立态度/140 三、中苏领导人面对面的激烈争吵/148 四、中印冲突升级与中苏分歧公开化/154 结构失衡: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166 一、一个现象和两种解释/166 二、我们的分析框架和思路/170 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结构失衡/177 附录 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182 关于中养两党分歧的俄国档案/219 关于台湾海峡危机的俄国档案/344 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俄国档案/358 人名译名对照表/440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志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1500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4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819-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