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象棋人生(象棋名人轶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正当全国象棋报刊偃旗息鼓之际,一匹“黑马”一跃而出,大有马跃檀溪奋勇救主之意。众皆惊看,原来是北京市总工会下属的《劳动午报·弈周刊》隆重登台亮相,这一天是2003年9月12日。此刊每周一期,周五出刊,最初每期最多曾占用三页四开版面,除《象棋报》外,其他专业棋报在此之前尚未见有如此慷慨大方的版主。其内容包括多棋一牌,主编兼记者的重担,全由张展先生一肩挑起。在该报创刊号“编者的话”里,张展诚恳表示:“创办此刊是为棋迷朋友服务,办刊准则是四句话,‘反映棋坛动态,报道重大赛事,注重娱乐功能,照顾不同人群’。”说到做到,张展还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读者的距离达到了近身交流、无话不谈、心心相印的程度。至于张展是否兑现了承诺,棋友们不妨用眼前这本《象棋人生》来作查验的物证,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那时生动而翔实的写照。本书由张展著。

内容推荐

《象棋人生》由张展著,这本书是作者的一本象棋作品集,从2003年的《传奇大师臧如意》到2011年的《罗春阳还钱记》,中间跨越了八九年时间,收录了这期间作者所写的一些关于象棋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大多发生在身边,有的是亲历亲为,有的是对一些象棋名人的采访、记录,有的是对已经故去的棋坛泰斗级人物的追记。

《象棋人生》适合象棋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辑 弈林纪实

 山村一夜

 家有棋书老来读

 鸿沟追记

 中科院象棋对抗赛参赛笔记

 象棋裁判培训班听课日记

 一副对联三地棋心

 半步桥纪事

 老魏办棋赛众人来捧场

 女人的棋赛

 南征白洋淀

 棋迷三题

 象棋六记(节选)

 幼童拜师记

 景山棋苑关张原因探析

 北京:五人在江湖专吃“象棋饭”

 古棋谱之憾

 盲棋1对21:蒋川挑战思维极限

 董国栋:即使主力棋手出走也把象甲进行到底

 棋王棋圣联众斗法

 女子象棋队立靶吴兰香

 与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徐光宪下棋

 俞正声:改变棋手命运的一纸批示

 陈团生:摇旗呐喊为象棋

 我们看中了象棋的发展空间

 象棋走向世界的号角已经吹响

第二辑 江湖棋手

 京城“四少”棋史留名

 罗春阳还钱记

 梁宏涛:从红案到茶楼老板

 警察陈岗:棋腔棋韵自多情

 尹乃文:未成大师亦欣然

 烹饪技师和他的抗日排局

 大兴棋王与《弈坛漫记》

 象棋让他从云南大山走进京城

 孙耀先出山记

 王亚军:下棋也讲姓名学?

 马鸣祥与景山棋社

 殷广顺拍子收高徒

 智残人王义:敢在棋坛竞风流

 怪人方长勤

 “江湖棋王”感谢未婚妻

 乌克兰女孩:学棋一个月竟敢闯棋坛

 越南第一女高手吴兰香:如果缘分到愿嫁中国来

第三辑 棋坛大家

 传奇大师臧如意

 金启昌二三事

 傅光明:风雨棋坛五十年

 《棋王》原型何连生

 棋坛“判官”王孔兴

 象甲张强

 谦和大师龚晓民

 靳玉砚:仲夏当大师金秋娶新娘

 蒋川:历经艰辛渐臻佳境

 唐丹三哭

 北京女孩史思旋的“歧途”之旅

 王琳娜:棋坛“大姐大”

 “美女棋手”郭莉萍

 胡明:我跟阎文清不好说回报

 “亚洲棋后”谢思明

 金波:从出租车司机到象棋大师

 王斌:现在最想拿全国冠军

 赵鑫鑫:下一辈子棋很悲哀

 重庆守妻女洪智很知足

 卜凤波:一般一般全国第三

 蒋全胜:川蜀象棋未在地震中乱盘

 台湾棋王吴贵临

 许银川:象棋必须全面商业化

 徐天红:笑佛也有冷面时

 赵国荣:改革象棋从卒开始

 黄鹤楼下走来巍巍柳大华

 黄少龙:育人为教授博弈做大师

 刘国斌:从国门到特级国际裁判

 徐家亮:在棋与书的世界翱翔

 董齐亮:比专业还“专业”的业余棋家

 弟子眼中的谢小然

 回族棋手张德魁的马炮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山村一夜

金秋十月,世界女子职业围棋冠军徐莹五段在京北延庆县举行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围棋活动,县里的许多头面人物都参加了,在县城一流的宾馆里,服务员服务得体,珍馔佳馐、美食美酒令人目不暇接。

活动结束之后,智勇邀我去他在山里的老家看看,就与徐莹等人告了别。

智勇找了两辆自行车,我们蹬着向山里去了。

说起这次进山,里边还有个缘由:有一次参加智勇他们的象棋活动,聊起延庆这个塞外名镇来,作者表现出浓烈的向往之情,流露出退休之后定居此地的想法。智勇和我因为聊得来,棋又下得到一块儿去,因而听了特别高兴,当天就要领我去山里转转,要我加深对这方山水的认识,我却有事要回京城,于是相约另择日期——就选择了今天。

延庆在北京西北,离北京七十多公里,境内多山。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延庆是古老民族——山戎族活动的地区,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属于燕国。秦统一全国后,属上谷郡,西汉开始在境内设县,唐末开始设州,自此两千多年来,先后设居庸、夷舆、妫川、缙山、永宁、四海和延庆诸县。元明之交,延庆地界遭兵燹了无人烟,后来,朱棣“燕王扫北”——靖难之役之后,从江淮、洪洞大量移民到此,这儿才逐渐兴旺起来。

延庆县有15个乡镇、近400个村子,我们要去的村子叫阜高营,属大榆树镇,浅山区,骑车有一个来小时的路程。智勇是在那儿长起来的,他的父母现在还住在那儿。智勇说,四五月的时候,那里有漫山遍野的花儿,红的、粉的、黄的,好看极了。

智勇是延庆县二路棋手,在一次县级比赛中拿过第二名,热心象棋,又住县城,在前不久县象棋协会选举中,弄了一个副秘书长当,他把这差使看得很重,十分当回事:途中,有人打他的手机,他就骗腿儿下车,很认真地听,很认真地讲,内容都是协会中的棋事。

骑到山中一块有溪水的开阔地界儿,智勇指着一片正在施工的规模很大的建筑群说,这是民俗度假村,他认识投资的老板,那老板与他一般大,上学时不单学习成绩不好,方方面面都不好,很不招老师和同学“待见”,可是步入社会后却迅速崛起,十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企业,据传已有数千万家财,光高档汽车就有三四辆……我笑言:“女怕嫁错郎,男怕人错行,下象棋即便下到许银川那份儿上,也赶不上这个土财主!”智勇先说是,但随后又说:“我知道许银川、吕钦、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一大群人,但我只知道这一个老板。”意谓棋人的价值大于土财主。我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暴发户,但许银川等人只不过二三十人——而且,暴发户因时势而造就,许银川等人因天分而成才,他们有本质的不同。”这话说完,我们都沉默下来,狠命地蹬车。

黄昏时候,我们进了村。这个村子依山而建,路蜿蜒且陡斜。智勇见一人打一招呼,很亲热。在主街上,有一间高大的砖木老房,门窗破裂,玻璃零碎,但山墙上用水泥抹成的“农业学大寨”的字迹虽经风雨侵袭但边角未损。房前有一个很老很老的老人,背驼腿曲,智勇拉着他的手跟我说他是村里的老支书,不老的时候很能干。老人听到夸奖很高兴,直冲我们乐。我在山墙前给他俩照了一张相,后来洗了寄给他们,听说老人很喜欢。老人一辈子没照过几张像。

智勇的父母年过古稀,身体硬朗,精神乐观,山村生活使他们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虽然才六点多钟,但他们都已经关门熄灯,准备睡觉了。智勇在院外叫了老半天门,里面才有了动静。一会儿,老爷子披衣出来开了门,见宝贝儿子回家,老人非常高兴,忙着把我俩让进院门。

屋里灯泡微黄,火炉已经封了,火炕温热。突然而至打搅f也们,我深感不安。

得知我们没吃饭,老人马上张罗做饭。我不让他们做,拉智勇出去吃,智勇说这不是在城里,黑灯瞎火的,人都睡觉了,没地方吃饭。那就做点儿省事儿的吧,贴饼子熬粥,就咸菜。智勇的父亲从储物的厢房里取了酒菜,酒是延庆产的一种白酒,菜有两样儿:一是酒泡脆枣——枣是自家枣树结的;二是自家腌制的泡菜,有鲜红的辣椒、白嫩的甘露、酱色的鬼子姜。老人退休前在县城工作,会炒菜,说话工夫,麻利地摊出一盘子鸡蛋。大概乡下鸡不喂饲料的缘故,这鸡蛋香味儿扑鼻。老人说,打鸡蛋的时候点一点儿水,就香,就好吃。智勇的母亲和好了面,烧开了柴锅,锅底熬粥,边儿上贴饼子,——粥是小米粥,饼子是玉米面饼子,不大工夫,锅里就溢出了谷黍的清香。熟了,盛在碗里,码在盘中,诱人极了!

吃饭问,智勇和他爸他妈聊村里的事:谁家娶了媳妇了,谁家嫁了闺女了,谁家老人没了,谁家生了大胖小子,谁家添置什么物件了……聊得很民俗、很生动,聊得让人爱听。

收拾完碗筷,智勇带我参观他家的院子。院子好大,20世纪70年代盖成的一排房子把院子分成前后院儿,前院儿有井有菜地,后院儿有枣树有推车有鸡舍。

回到屋里,智勇的母亲已把里屋收拾好了,土炕上铺好了崭新的被褥。

山村的晚上,没有都市的嘈杂,我们就下棋。下了六七盘,智勇略占上风。快12点的时候,虽意犹未尽,但明天一早要回去,就收了棋具,熄灯睡觉。

大概“择席”的毛病又犯了,躺下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折腾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绷不住了,于是穿衣下床,轻手轻脚地出了院门儿。

一轮月亮挂在天上,很圆很亮,透过树稀疏的枝权盯着它看,给人以无尽遐想。都市的月亮要从楼隙里看,很憋屈。智勇的父亲说他家老辈儿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移过来戍边屯垦的,这里的不远处即八达岭长城,这个山村叫阜高营——不叫村、庄、屯、堡,而叫“营”,我猜测早先这里是长城守卫者安置家属的所在。将士们休假时或与妻子春种秋收,或与同僚把盏叙旧,戍守时或在垛口执戈站岗,或在瓮城聊古说今。可能因为纪律的缘故,军人戍边时是不能下棋的,不然不会产生无尽的家忧与边愁,“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诗),惨淡之极。出村不远,在一条崎岖小道边,出现一个坟头。坟头不大,一块石头把一叠纸压在顶儿上,纸在风中颤抖。延庆棋风盛,不知地下的亡人有无此好,如有,棋龄多长,水平如何?悔没悔过棋,斗没斗过嘴,生没生过气,摔没摔过子?

棋是过眼烟云,可较真儿一时,不可较真儿一世。

回到张家老屋时,智勇听到动静,醒了,看表,两点了。此时,我们全有精神,就再次摆上炕桌,开盘码棋。山月无晕.山风无时,此时外面刮起了风,把树梢、电线刮得“嗖嗖”的,门窗也颤也响。下棋有时间性,凄冷的雨天、凄厉的风夜都是下棋的好时候。风声阵阵如战鼓,催人出着。下棋人之间的水平不能过于悬殊。过于悬殊,就像足球赛欧美强队对越南老挝,毫无悬念,只是输多少球的事。下棋倒有让子让先一说,虽有悬念,却乏味。智勇自幼好棋,好下,又好读棋书,自费订了《劳动午报·弈周刊》,把其中文章剪贴于墙,常就一些行家观点仔细琢磨,日子久了,自有所得,对弈时,我老得“够”着他,从不敢玩飘儿,还总亏着棋。

大概与经常熬夜写稿儿有关,我的精神头儿冲消了智勇的一些棋力,我竟然下出了连我自己都吃惊的好棋,比如,我横车本想捉一下他的马,但走完之后一看,那车退可吃马,进则成杀,简直妙不可言!结果下完第六盘的时候,我们竟是三比三,平!第七盘,智勇发威,进攻犀利,屡造杀机,我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在我象破士残的时候,智勇车、马、炮联合逼近,眼看破解乏术,绝杀在即。这时我倒冷静下来,思索片刻,回了一步马。这步马,一可以看住对方的车路,二可以抑制对方的马脚,三可以阻隔对方的炮架……这步马挽救了将倾的大厦、险恶的危局!在我把高悬的心放下来的时候,智勇叹道:“这可真是一匹好马……”最后,这盘棋以和局告终。

虽然棋兴还在,但看表,快五点了,得赶回去上班。我俩没洗没漱,也没惊动老人,轻轻地打开院门,推车上路了。风依然大。天还黑着,月亮还在,只是小了,移到了山上。顶着风,狠命蹬着,一路无话。身上出了很多汗之后,骑到了长途车站,告别了智勇,坐上了开往京城的第一班大巴。车到八达岭长城时,接到智勇的电话,这位真挚的棋友祝我“归途顺利,以后常来”。

窗外,朝阳东升,霞光万道,群山之巅的长城逶迤蜿蜒,气象万千。贴饼子、小米粥、脆枣、泡菜、摊鸡蛋,样样清香,样样情浓。“这可真是一匹好马……”的赞叹之声犹在耳畔——高抬我者,惟有智勇。好兄弟,咱们后会有期,天长地久……

P3-6

序言

序一 棋中文人说张展

自清末民初以降,挚爱棋艺的有识之士即充分利用报纸这方得心应手的宣传阵地,开创“棋栏”,推介象棋基础知识,忆述棋坛掌故,传达棋界动态,弘扬民族文化,启示发展前景,以达成促使中华国粹深入人心的夙愿。此举影响深远,个中代表人物不在少数,其佼佼者如主持上海《时事新报·象棋栏》的谢侠逊、《四明日报》的冯友笙、昆山《旦报》的王正明(后享誉台湾棋坛),先后主持上海《新闻报》的谢侠逊和许弼德、天津《商报》的钱梦吾、北京《彙报》及《小小日报》的孙经存、香港《华字日报》的周德裕等,均在铺平拓宽象棋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起到了登高一呼、群山响应的显著作用,青史留名,后人永志难忘。

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把象棋列为正式运动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它的社会地位。上海杨柏伟先生在《起起落落数百秋》中曾列出中国象棋出版物历史上的四个高峰期,继以清嘉庆年间“清代排局四大名谱”与民国时期的《象棋谱大全》为主要标志的两个高峰期之后,另外两个高峰期先后出现在1956~1966年及1977~2000年。在这两个阶段,象棋活动频频举办,发行书刊量大质高,媒体热情宣传不遗余力,呈现专业性的“七刊二报”与全国各地报刊遥相呼应、相辅而行的鼎盛局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报纸棋栏主持人有《新民晚报》的小秀、蒋是枢、张建东,《羊城晚报》的黎民良、陈幸、葛万里,《北京晚报》的吕会民,《象棋报》的陈松顺,《体育报》与《棋牌周报》的殷波,四川《棋牌报》的程明松、曾绍东,《体坛周报》的谢锐等,他们都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历史贡献。

然而待到2004年,象棋刊物仅余两家:《棋艺》独撑危局,《象棋研究》惨淡经营、朝不保夕。棋报则全部消失,广大棋友不愿看到的象棋报刊低迷状态自此蔓延。

正当全国象棋报刊偃旗息鼓之际,一匹“黑马”一跃而出,大有马跃檀溪奋勇救主之意。众皆惊看,原来是北京市总工会下属的《劳动午报·弈周刊》隆重登台亮相,这一天是2003年9月12日。此刊每周一期,周五出刊,最初每期最多曾占用三页四开版面,除《象棋报》外,其他专业棋报在此之前尚未见有如此慷慨大方的版主。其内容包括多棋一牌,主编兼记者的重担,全由张展先生一肩挑起。在该报创刊号“编者的话”里,张展诚恳表示:“创办此刊是为棋迷朋友服务,办刊准则是四句话,‘反映棋坛动态,报道重大赛事,注重娱乐功能,照顾不同人群’。”说到做到,张展还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读者的距离达到了近身交流、无话不谈、心心相印的程度。至于张展是否兑现了承诺,棋友们不妨用眼前这本《象棋人生》来作查验的物证,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那时生动而翔实的写照。

张展在象棋报刊饱经忧患之时,慨伸援手,意欲力挽狂澜,另树新枝,以“弈周刊”的独创精神,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添砖加瓦。事实上,《劳动午报》的确在一个时期内有赖于“弈周刊”的影响力才提升了知名度,从而使报纸销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棋友何左峰曾几次去建国门邮局都买不到当天的“弈周刊”,因已被一抢而光。张展的开拓性作为不容小觑,应纳入难能可贵的范畴,只可惜仍被杨柏伟先生不幸言中:“出版象棋书(斌注:或报纸)的获利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出版社中所占的份额不高,不可能成为出版社(斌注:或报社)的经济支柱,往往被认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如果出版社的领导对棋书不感兴趣,那这个‘可有可无’的小项目就极有可能被砍掉。”“弈周刊”在创办六年后,终因领导更换等缘由在一片惋惜声中与广大棋迷朋友遗憾告别,但这丝毫无损于对张展的正面评价。

张展对棋艺事业披肝沥胆、急公好义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毋庸赘述,然其功成不居的恬淡心态,尤为棋界同仁称许。思前虑后,权衡再三,愚意张展所做贡献,足堪与诸多前贤比肩而立,毫不逊色,不知众棋友以为然否?

刘国斌

2012年9月15日于方庄蜗居“渊缘苑”

后记

这本书是我的一本象棋作品集,从2003年的《传奇大师臧如意》到2011年的《罗春阳还钱记》,中间跨越了八九年时间,收录了这期间我所写的一些关于象棋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大多发生在我身边,有的是亲历亲为,有的是对一些象棋名人的采访、记录,有的是对已经故去的棋坛泰斗级人物的追记。棋界翘楚谢军任北京棋院院长时曾著文说我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似对我“真实、客观、全面”写作追求的一种肯定。

我的棋瘾曾经很大,棋力处于上升阶段时,雄心勃勃地产生过“携鸿沟镞与垓下剑云游四方”的想法,但后来与高手过着儿赢得少、输得多,虽然兴趣还在,但心气儿却降了。后来环境变化,最终在北京琉璃厂开了一家画廊,做起了书画买卖。虽然改了行,但朋友圈儿还是老的,老有棋友找上门来杀几盘。一次与棋友较上了劲,全不顾一位进店买画的顾客,其问了几个关于作者、价格的问题,我的心思全在棋盘上,回答了没有或者回答了什么,现在全无记忆。后来一起开店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那人是一位南方老板,其悻悻然离开后,进了另一店,买了人家十多万元的画。下棋耽误事,确实!但后来,依然有棋友来访,我依然跟他们较劲——象棋的魔力是无法抗拒的。

在经济管理出版社郝光明、张达同志的帮助下,这本书得以出版;刘国斌老师为这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和贺词,读后让我产生了对象棋“贡献太少”的内疚;我与乔健先生的友谊保持了二十余年,他为本书写的另一篇序言让我对往昔岁月产生了无限怀恋;董齐亮、徐家亮、季本涵、刘殿中、柳大华、徐天红、吕钦、郭莉萍、言穆江等大家的题词是来自棋坛的鞭策和鼓励;《劳动午报》原社长、总编辑张铁京(现为北京盈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部主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田原先生的题字使本书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味道;在我的朋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赵冠一先生的帮助下,深受眼疾困扰的书界巨擘李铎将军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这为本书增添了厚重之感……在此,向上述各位师友以及为本书出版发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祝他们事业发达,万事如意。

这本书如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棋迷的喜爱,对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希望这不仅仅是奢望。

张展

2012年10月12日于北京半雅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象棋人生(象棋名人轶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621394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其他运动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1.2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