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老唱片(附光盘1903-1949)
内容
编辑推荐

钱乃荣编著的《上海老唱片(附光盘1903-1949)》是反映上海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类图书项目。作者收藏了上海当时各大小唱片公司的600多张有特别意义的唱片,从文化角度切入,以第一手唱片的内容发掘资料,且兼顾历史,通过分类介绍上海20世纪初到40年代出版的苏滩、滑稽戏、沪剧、越剧、甬剧、评弹、昆曲等曲目内容,将上海海派文艺精华娓娓道来,可视作对上海文艺繁荣时期各类曲艺融合、发展及变迁历史的全面回顾和盛大巡礼,旨在发掘上海老唱片中蕴藏着的独特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钱乃荣编著的《上海老唱片(附光盘1903-1949)》梳理了1903—1949年各大小唱片公司在上海发行的包括京昆、苏滩、沪剧、滑稽、评弹、越剧、甬剧和歌曲八大类戏曲歌曲唱片的代表作品,首次对各类老唱片的演唱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细述了各类唱片在上海的诞生、流变的历史,全面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上海海派文化的繁荣文艺景象。《上海老唱片(附光盘1903-1949)》中不仅收集整理了经典作品的唱词,还收录了作者精心整理的、至今最为全面的上海老唱片目录,300张唱片片心照片,30张唱片封套照片,和310段精彩的唱片唱段,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目录

绪论 上海老唱片发行概述

第一章 京剧 昆曲

第二章 苏滩

第三章 沪剧

第四章 滑稽

第五章 评弹

第六章 越剧

第七章 甬剧

第八章 歌曲

附录一 上海老唱片目录

附录二 上海老唱片300个片心曲目

附录三 上海老唱片310段录音曲目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2.上海唱片业进人飞速增长期

1926年至1937年,是上海唱片发行种类最多,生产量迅速高涨的繁盛时期。其中最稳定发展的时期从1926年末至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前。

1917年,由孙中山邀请日本人铿尾庆三在上海创建了中日合资的“大中华唱片厂”,注册商标图为一对鹦鹉拥着一张唱片,厂址在虹口大连路373号。1927年12位中国资本家联手,将日股购回,由中国人自己经营,Ⅳ1929年4月正式营业。从此,“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成为唯一个国人所办的唱片厂,与“百代”和“胜利”呈三足鼎立之势。

大中华公司正式营业不久,就大量录制新型儿童歌舞曲和新型爱情歌曲。“1930年,公司经历王寿岑与黎锦晖定下协议,准备花半年时间,录制一百首黎氏作品其中包括《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也包括部分‘家庭爱情歌曲,”V所录儿童歌曲长卷有《葡萄仙子》、《月明之夜》、《蝴蝶姑娘》、《小小画眉鸟》等。1930年还为“国产第一部配声有声片”配制了电影《野草闲花》的主题歌阮玲玉、金焰唱的《寻兄词》,这也是电影明星阮玲玉唯一留下的声音。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为京剧、评弹、苏滩、沪剧、滑稽等戏曲都留下不少唱片,还为“新月留声机唱片公司”代造唱片。新月唱片公司主出音乐唱片,尤其是灌录出版了大量的广东音乐,称“乐曲”,如《小桃红》、《昭君怨》、《雨打芭蕉》、《三潭印月》等等。

1925年“高亭华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27年“上海蓓开唱片公司”成立。1929年“开明公司”成立,1930年“长城唱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其他出品唱片的小公司还有“得胜(1923)”、“歌林(1934)”、“新乐(1920)”、“宝塔(1936)”、“国乐(1938)”等30余家。

1926年,高亭公司开始录音制作大量唱片;1928年,胜利公司也大量录制发行唱片,1928年大中华公司、1929年蓓开公司也录制发行了大量唱片,将上海的唱片业掀起出版高潮,大大促进了上海文艺走向全面繁荣。

接着,开明公司也于1929年也开始录制发行唱片,长城公司于1932年录制发行了大量唱片,加上依附于大中华的得胜、新月及百乐、国乐等公司出版的唱片,上海唱片从1926年末开始,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27年5月8日《申报》刊登“高亭唱片联合大廉价廿一天”,有京津名伶梅兰芳、余叔岩、陈德霖、言菊朋、荀慧生、马连良、徐碧云、谭小培、谭富英、罗小宝、安舒元、裘桂仙、萧长华,著名苏滩本滩:范少山、范醉春、王美玉、林继春、郑少赓、庄海泉、丁少兰、孙是娥,另有港粤名优唱片。这些唱片大致是1926年录音的,片心是红色的,俗称“红高亭”印着德国制造,这是高亭公司录制的最早的唱片。

1927年5月19日“高亭唱片联合大减价”,有梅兰芳《太真外传》、《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辕门射戟》、《西施》、《御碑亭》,余叔岩《空场计》、《乌盆记》、《鱼藏剑》、《李陵碑》、《状元谱》、《站太平》、《搜孤救孤》、《珠帘寨》、《八大锤》、《洪羊洞》,荀慧生《虹霓关》、《玉堂春》、《穆天王》、《审头刺汤》、《孝义节》等京剧名伶;苏滩:范醉春《江浙战事十叹》、《旧货滩》、《邋遢婆》,范少山《知心客》、《交好运》,范珍珍《新卖橄榄》、《新马浪荡做药材》、《做人家》,郑少赓《滑稽焰口》、《打斋饭》、《哈哈笑》、《时髦阿姐》、《乡下大姐》、《孩儿歌》、《吃看》,郑少赓、朱小娥《卖草囤》,定远和尚《念心经》,朱小娥《滑稽宣卷》,庄海泉《滑稽道场》,蒋殿奎《八仙上寿》、王美玉《新马浪荡大九连环》、《捉垃圾》、《交好运》,王美玉、林继青、王爱玉《改良双荡湖船》,甬滩:小桂宝、陈阿炳《庵堂相会》、《大卖花》,小桂宝《滑头五更》。-这些唱片也是红高亭,在1926年录音的。

1929年8月10日《申报》又刊登高亭公司广告:甬滩:金翠玉、应运发《徐老增算命》,金翠香、沈春林《卖青炭》,苏滩:庄月娥《扦脚做亲》,王美玉、庄月娥《活捉张三》。n

1931年10月21日《申报》,“高亭新片”栏下,有杨小楼、郝寿臣《连环套·盗御马》,雪艳琴、王少楼《游龙戏凤》,王少楼《捉放》、《宿店》,马连良、尚小云《四郎探母》,荀慧生《还珠吟》,王少楼、尚小云、裘桂仙《二进宫》,雪艳琴《盘丝洞》、《回龙阁》,尚小云、马连良《秋胡戏妻》,尚小云、王少楼《武家坡》;金钢钻《大拾万金》、《丁香割肉》;老倭瓜《栓娃娃》,白云鹏《黛玉焚稿》,刘宝全《闹江州》;夏荷生《三笑》,薛筱卿、沈俭安《珍珠塔》,李伯康《杨乃武》,王美玉《杨柳青》,云笑天《牧羊卷》,刘翠霞《杨三姐》,文金舫《玉镯记》,张月亭《刘成杀婿》;南胡圣手刘天华教授《空人鸟语》、《病中吟》,电影明星胡珊女士《血花泪影》。

高亭公司在上海注册以前发行的唱片是红色“高亭”片心,多数上印“德国造”三字;注册后所出唱片都为蓝色“高亭”唱片,多数不再有此三字。P6-9

序言

钱乃荣教授的新著《上海老唱片》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在我的模糊印象里,我家里曾经也有一部留声机,棕黄色的,很旧。黑色的唱片转动起来,总是咿咿呀呀地走调,现在想起来也许是二手货。我记得我住在金华路时期就有听唱片的印象,那就是说应该在1958年以前的事情。我父亲从来不喜欢旧戏曲,何况早早离开上海去了外地;我外祖父家抗战后一贫如洗,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大约也没有闲钱购买。唯一可能的是我舅舅找到工作以后,有一段闲情逸致的时候,大约也是1958年以前。从唱片的内容来说,有我外祖父喜欢的京剧唱段,也有外祖母喜欢的越剧唱段,还有当时一些流行歌曲,内容也有1950年代的时代烙印。比如有张唱片是《歌唱二郎山》,我妈妈和舅舅都会唱,我小时候也会唱,至今还能哼出第一段歌词。那是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开山筑路时唱的一支革命歌曲,乐曲很明快,当时已经灌成唱片了。另有一张越剧唱段是戚雅仙的歌唱新婚姻法,我的不识字的外祖母也会唱,我牙牙学语时无师自通会哼几句,但什么内容都不知道。其中有一句‘‘门当户对像买卖”,南方口音里“买卖”两字同音,我长大后总以为是‘‘想妈妈”,还自作聪明地理解为门当户对的婚姻不开心,嫁出去的女儿就会“想妈妈”了。今天早上为了落实这段唱词,我特意在网上查检,居然被我找到了原来的唱词。我觉得自己的记忆真不错,第一段唱词非但一字不差地记得,还能纠正那位网友记忆中的差错。

最让我获益的是京剧。现在大约能记得的至少有花脸金少山的《李逵下山》,周信芳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及马连良的《甘露寺》,这都是我外祖父的最爱,我从小在留声机的旁边学会了这些唱段,虽然荒腔野调,至今还会哼几句。尤其是《李逵下山》,讲的是李逵下山误听人说宋江柴进强抢民女,于是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最后真相大白而不得不负荆请罪。金少山留下的唱片,好像多的是《霸王别姬》《法门寺》之类,而《李逵下山》这个戏流传不广,我现在经常看电视戏曲频道的绝版欣赏、名剧配音等节目,都没有听到这个唱段。而我在小时候不仅会唱,还喜欢扮演那个可爱的李逵。每逢家庭逢年过节或是来客,需要孩子出来表演节目助兴时,我都会把一根晒棉被拍打灰尘用的藤拍子绑在身体背后,然后就唱这一段:“俺李逵做事啊真正莽撞……”惹得家长哈哈大笑。其次像周信芳马连良的唱段都是名段,以后在电视广播里里经常听到,自然也就熟悉了。这次我看钱乃荣教授新著的第一章,书中引用马连良1929年灌制的唱片《甘露寺》乔玄唱段,有两句唱词都与我以前学的是一样的,一句是“曾破黄巾兵百万”,另一句是“东吴哪个敢出头?”,但是后来我听到的唱词,前一句变成“鞭打督邮他气充斗牛”,后一句成了“曹操坐把渔利收”。所以我一直以为是马连良先生后来为了适应形势才修改的,前一句涉及到镇压农民起义,后一句看来也太有些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也怀疑过那时毕竟年纪太小记忆靠不住,现在看来我的记忆还是没有错,我小时候跟着学的还是老唱片上的唱段。

我这么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童年听唱片的印象,完全是被钱教授书中的博学和热情所唤起的。虽然我记忆里的唱片都是50年代以后的,与钱教授论述的50年代以前的唱片有些不一样,但我只是想借此说明,“老唱片”曾经是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民间文化传统在上海这块华洋杂居的城市里是如何普及开来的。在上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是海派文化的奠基发展的黄金年代,留声机与无线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50年代的留声机的功能相等于80年代的录音机,随身听,90年代的电脑多媒体,以及新世纪所流行的iphone、ipad,其功之伟,不可抹杀。但从另外一面来说,这些流行文化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变革,其更新也快其淘汰也速,新陈代谢不断,流行载体连同流行文化一起风流云散,变幻莫测,再重新捡拾时,已经是白头宫女话天宝了。钱教授是专门研究上海文化的专家,早在十年前我主编《上海文学》杂志时,他就为我连续写作了有关老上海的吴方言、老电影歌曲、老滑稽剧目、老沪剧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门论述,很为我的版面增添海派文化的声色风光。以后他曾经获得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收集和研究老上海的资料,成绩辉煌。仅看他在近十年里的研究专著,就涉及了吴方言研究、上海话研究和推广、海派文化十大经典研究、上海俗语风情、儿童游戏等多方面的研究,可以说,钱教授是上海文化保护和研究开发的大功臣,海派学术的领军人物。这次他的新著《上海老唱片》的出版,毫无问题对于上海文化的研究保存,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我今在异国过节,为美东暴雪所累,杜门不出,一口气读完这部新著的电子文稿,兴趣油然而生。我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道地上海人,虽然没有专门研究上海文化,但是耳濡目染,对于自己的第二家乡(我祖籍在广东)的文化还是心怀感恩,所以愿意讲出一些外行话来推荐这部新著,希望能够引起所有热爱上海文化的读者的注意。

首先,这部新著是一部趣味盎然的书,钱教授是个收藏家,他收藏了几百张上海的老唱片,许多都是绝版经典。在这本书里他不仅介绍了老唱片的知识,还倾其所有贡献了各种唱片的片心、附了DⅧ录音,不仅学术上做到言必有据,可信可靠,而且还带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使上海文化成为一种活的文化,流动的文化,在今天还有意义的文化;而不是像当下有些研究上海的书,搬来一套西方的文化理论和术语,把上海的历史文化作为例子,向外国入贩卖的是上海的垃圾风情,向国人卖弄的是文化理论的玄奥,而对于真正的上海文化历史的保存和研究仍然是原地踏步。我近年来读这一类书读多了,反而不相信起来,觉得书里讲的上海与真正的上海经验(尤其是我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经验)是两回事,不过是供国际会议上大家都不懂上海而偏要奢谈上海的人们交换信息自娱而已。而钱乃荣教授的书是研究上海文化的人都绕不过去的,具有奠基性的。

第二,这是一部博学的书。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流行于上海民间文化领域的苏滩、京昆、沪剧、滑稽、越剧、甬剧、评弹、流行歌曲的来龙去脉,消长流变。所有论述都自然参考了每种专业领域的历史资料,但其书特点是紧紧扣住了唱片文本以及作者的专业知识,使它比专门史的论述更有实感和活力。比如,作者本人是研究吴方言的专家,他在每一剧种使用的唱词中,找出了与吴方言相关的语料,分析了上海方言怎样被吸收到传统地方剧种的唱词中去。我不懂这门科学,但为了说明越剧如何吸收了上海方言,作者就破例论述了我幼时学唱过的《婚姻曲》(1951年),指出了它的某些段落“是附丽在上海话新派连读变调的基础上的,把上海话新派的语音的明快在越剧中发挥到了极致。”像这样的研究,唯有钱教授把越剧的革新与艺术流变置放在上海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考察,才会特别提出来。他不仅把发生在上海的地方戏当作上海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考察的是上海文化对于那些地方戏的艺术改革提供了哪些新的元素。这样子的综合性双向考察,才是以流动变新为重要特色的上海文化的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也是钱教授的绝活。

海派文化的风采婀娜多姿,源头纷杂,流变复杂,但是,在人人为海派文化唱高调的气氛下,像钱教授这样实实在在做研究、成大器的学者还是不多见的。他有眼光有活力更有满腔热情,对上海文化充满了热情和爱护。读他的书,会深为自己是一个上海文化人而感到骄傲。这是我愿意把他的书放在书架床头,时时翻阅的原因,同时也经常会为阅读而获得会心一笑感到开心。

后记

我终于实现了我人生中的一个夙愿,把一本《上海老唱片(1903—1949)》写成并出版了。

完成这本书,我曾做了大量繁杂的收集资料的工作,首先是花相当长的时期到处去搜集实物,收藏了数百张价值较高的老唱片。这里说的“价值较高”,一是指选择收来的老唱片在唱片史上有一定标志意义,是对写这本书起重要作用的唱片,二是指这些重要唱片本身的价钱也很高,如要拍到一张1903年出版的最早出现在上海的苏滩单面唱片《打斋饭》,只有两分多钟的唱段,就要近万元钱。

不过,喜欢唱片是我从小养成的爱好,爱好是无代价的。我总觉得人一生的兴趣爱好大多源自童年,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生活环境作用的结果。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发展和研究自已的爱好,会很快乐地度过一生。

从童年起,上海的“海派文化”潜移默化铸就了我的文化习性,养成了我的生活情趣。我是从1949年2月开始进幼稚园、1950年9月入小学读书的。那时,我沉浸在浓浓的海派大众文化的氛围里。我从小喜欢戏曲和音乐,最早得自父母传下来的评弹和流行歌曲老唱片,弄堂里的戏曲演唱生态,还有小学、中学里的唱歌画图课和各种令我神往的集体歌咏游艺活动。从小学到大学,我尽量省下零用钱来,去买来了不少戏曲、歌舞曲的唱片欣赏,并学唱越剧、沪剧、评弹、京戏、昆曲、上海说唱和歌曲。

整个小学中学时期我在留声机里放唱的都是每分钟78转的唱片,一面只能听不到4分钟的时间。在“文革”开始的前两年,16、33、45转的密纹唱片渐渐见多了,因价钱贵,我拼命省下钱来,只能偶尔买上一张。待到我好不容易才买到越剧《红楼梦》、评弹《西厢记》、《评弹开篇集锦》等几张密纹唱片后,如获至宝,不过隔壁邻居已经大声地对我批评了:你怎么到现在还在听这些封资修东西!不久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降临,我家里的二百多张唱片在抄家当夜除了《社会主义好》、《歌唱大跃进》外,一网打尽,一下打不碎的33转、16转密纹唱片,是用凿子凿碎的,这些可爱的唱片就是这样无处藏身。

不知从哪儿来的胆量,我看到弄堂里多户已被抄家,又有人在揭发我家常听唱片,我实在不忍心让我心爱的唱片遭遇灭顶之灾,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三张《弹词开篇集锦》密纹唱片夹在我的被子里带到了运动高潮中的复旦大学,背进校门如入无人之境,然后放在我的被褥隔层里藏了一个多月,竟没被寝室里的另7位同学发现,包括我周日回家的日子,像吃了豹子胆放心地离开学校。我的床在窗口下层,也许坐在我床上活动的同学也发现过,但没出声,保护了我。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因为就在此两个星期抄家高峰期里,上海师院就有些人突然拦在校门口,对进校的出身不好的学生都打开行李检查,查到什么被认为是“四旧”的东西便被批斗,于是便“永世不得翻身”了。可能中文系的学生毕竟有点不一样,“文革”前不久,有两位同寝室的同学兴致勃勃地到我家听过越剧《红楼梦》和高亭乐队演奏的《特别快车》和《桃花江》唱片,他们也没揭发过我。

后来我知道错了,应该藏起来的是1949年前的唱片,因为解放之后的唱片,到了80年代,又纷纷重新整理出版了新唱片,而之前的唱片,已是绝版,无法挽回。不过当时那么难逃灭顶之灾的革命,连黄帝的墓都砸毁了,哪会想到“文革”后来会被否定呢?

到了70年代,我又开始设法搞唱机买唱片,那个时候的塑料唱片小的只要三角一张,大的五角一张,到现在搬了两次家一张也没丢,有450多张。80年代应邀去美国、香港等地参加学术交流,都没忘买邓丽君、凤飞飞等的立体声唱片带回家。以后就一直怀着先听为快的心情买磁带、CD、VCD、DVD等。

到了90年代,出自我的兴趣所致,我动手研究海派文化,买了老唱机,重新搜集和听起1949年之前的老唱片来了。为搜集这些老唱片,我动足脑筋,几乎把以前敲碎的老唱片都补了回来,几乎走遍上海所有在卖老唱片地方,走访不少老唱片收藏家的家,还在网上大量采购,重新收藏起唱片来。如果没有“文革”,搜集唱片会这么困难吗!

一则是爱好会着魔,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二则我想写书,写出我对上海老唱片的真实感受,我要翻开尘土像挖宝藏那样开发深藏的海派文化的各种信息,展现上海人在上海这个奇异的城市曾创造极其辉煌的文明,让大家如拨数珍珠一般地用现代的眼光细细品味。何况我相信,要做着实的研究,必须拥有充足的第一手资料才行。我不信道听途说的语料,不信假大空的描写和在空洞无物基础上做判断,也不想仅在别人发表的文字中各处寻觅搬运说法,我认为我的研究一定要自己真实感受到才行。比如我研究西方传教士的著作中的上海话,哪怕五千元一本的原版书也要买进,因为摸上去自然会产生灵感的。看着转动的老唱片,听着几十年前的种种发音及其变化,包括切切嚓嚓的唱片杂音,都会传达出自然的信息,如此才会感染到真实的立体的细节,了解当时的人欣赏到的是什么,为什么一张唱片发行量会上万,如1934.年一张《渔光曲》的唱片为啥会卖掉十几万张。回顾昔时的上海种种风情,细细体会那个社会的腔调,从悦耳的声音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貌。欣赏主要是一种雅致的心理感知,也是一种朝飞暮卷的赏心乐事,一种精致的文化怀旧,再加上一盏清茶,二三青果,其味更美。情感交织着飞来的灵感,这才感到其趣无穷,研究和感受是相通的。

俗话说:只要你感觉好的,就是真美。我还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无独有偶,不久前我访问了一位比我大十多岁的老先生,是原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他从1945年起一张张走访买得的共5000多张唱片及留声机在“文革”抄家时被装满整整一辆三轮卡车扬长抄去,以后一张也没归还。他比我早,从80年代就开始“重操旧业”,从零开始搜集唱片和大量旧唱机,当时就搜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找到好唱片,现今他家里藏有唱片又达5000多张,许多唱片极其名贵,他愉快地沉浸其享乐中,可见其对一生爱好的坚毅。他的一个92岁的老朋友,1966年没遭到破坏,家中藏有上万张唱片,但是都不肯出让的。

如果再不把一个甲子以前的那些宝贵资料小心地整理出来,我们上海人的祖先曾经创造出来的那么丰硕的文化业绩,也许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被人们遗忘舍弃了!所以,我现在在找人呼吁,藏有老唱片的单位,应联合起来,组织力量,集中资源,将从1903年到1965年在上海出版的全部能找到的78转唱片,按苏滩、滑稽、评弹、沪剧、越剧、京戏、昆曲、歌曲等分类,全部做成CD和DⅧ版,作为一份上海人曾创造的文化业绩、厚重的非物质精神遗产,整理出来重新面世。好在过去上海自有热爱海派文化的人保护了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使那些老唱片的模板等,躲过了日寇侵略沦陷时期和“文革”两次大劫,大部分还留存至今。而只有使这些大规模的海派文艺作品系统地重版,让它重新问世,我们才可基于事实全貌,全面地重新来写上海的海派文艺史。

他们至今未做,或者不可能、无条件、难以马上做,那我就来走第一步。

我要把听我重新收集到的数百张老唱片中的感受写成一部书,让大家分享我的快乐,这也是多年来的梦想,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写作。

我这本书中讲述到的老唱片只是千万张老唱片中一小部分,我认为我选出论述的唱片大都是在唱片史上占较重要地位的唱片,能反映那个剧种或歌种的主要面貌。我在每一章的论述中力图概括而具体地反映所论剧种的各种唱片的特色及其对海派文化发展的贡献。我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上来归纳唱片的内容的,同时也顾及该剧种的形式在40多年里的变化发展和成熟的历程描述。文章中对各章内容的分析归纳,均按照各种戏剧、曲艺和歌曲本身的特点和排列阐述的方便来组织章内结构,不求分析方式构架的统一。在各章正文中除了引文注释,还对我所引用的较难理解的方言词语,按其在我文中出现的先后,集中在文后作了注释。本书所引的唱词文字,均按照原资料上的汉字书写,只对个别汉字作了变动:“那”用在表疑问时改写“哪”,“他”用于女子时改为“她”,“才”用于表示“都”时改为“侪”,还有对明显的错字作了改正。有些虚词在各个文本中有不同写法,一概按原文不动,以保原状。我的工作,可以达到把一批有价值的老唱片整理出来,加以评介,以便让后来者与我一起继续来分析研究它们,继承和弘扬我们老祖宗的文化业绩。限于我学识和功夫的局限,一定有许多不足或差错。

在这本书里,我还精选了300张的唱片的片心照相图片套彩刊出,在这些片心图案中,我们可以继续体味到真实的美。片心上的文字,都包含着许多重要信息,如演出者当时的身份,唱片的剧种名称的变化,出版信息,出版片号等,为我们深入发掘同批唱片的出版年代,联系起来研究唱腔变化进步,留下更多可以探索的第一手信息。

本书所附的DVD光盘收集了310段有价值的唱段。比如流行歌曲,从老唱片2200多首歌中精选了50首我认为有代表性的时代曲,从当年第一首电影插曲到1949年4月出片最后的歌曲,均含其内。为了使唱段容易听懂,特地在正文中对多数唱段把唱词写得较为详细。将唱片声音转成MP3录音,都由我本人操作制成,并做成DVD母盘,不免有瑕。对于唱片录音中的噪杂音,消噪和不消噪是两难的选择:进行消噪处理,会失去一些本真;不消噪,则杂音充耳。本书出版的主要目的是发掘保存原始资料,用于研究,而不是主要为了欣赏作品,有的唱片历年已久保存不佳,本人在拍卖来时已质量较差,噪声较大,为尽量保留最为真实的声音,避免演唱者的音色不完整、有些器乐音的失落起见,对于放唱杂音不严重的唱片,均不作消噪处理;仅对噪音相当严重的唱片音段,在CoolEditPr02.1软件中做了消除杂音的工作。为了说明未消噪和已消噪唱段音色的差异,在“第二章苏滩”的录音中,特选了“206卖甘榄”和"207马浪荡”两段,先录未消噪音,再接上已消噪音,便于大家对照体会两者的差异。本书中唱段的消噪,除了我自己做成以外,其中有25段是请上海大学中文系方言学研究生朱贞淼帮助做的,在此表示感谢。

“片心”和“MP3唱段”是本书中作为对非物质遗产整理保存的第一手资料给读者留着的,是本书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把我的大量收藏提供给读者使用,读者可以对这些真实的原始资料做各种分析研究。这两部分(附录二、附录三)的排列次序均按本书各章正文分析时提到的唱段出现的先后排列,故不是按唱片的出片年代先后排列的。片心和MP3编号的第一个数字就是正文的分章数字。本书还附录了30张唱片片套的图案照片。

在我撰写这本书时,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和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大学学报》主编董乃斌先生很早就关注和鼓励我写好这本书,为发掘和整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史资料做出努力,他们为此书申请彭心潮的出版基金资助作了认真推荐。陈思和先生还在今年春节那天拨冗热情为我这本书写了对我做学问很有启发的序言。为继承弘扬海派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王为松先生热情支持我这本书的出版,资深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化读物编辑中心副主任曹杨先生和编辑江蕾女士对本书做了精心的编辑工作,在此一齐深表感谢。

热心人中,我要特别感谢唱片收藏家冯野先生和他的父亲冯树华先生。在我与他们两位的交往中,觉得他们两人对老唱片的发行历史、演唱家的种种典故甚至细节都十分了解熟悉。冯圩先生对我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无私地提供给我许多资料信息。他特别帮助我对南派京剧进行了回顾和把关,选择代表唱片。他还提供给我他精心拍制的“卖马”、“月光光歌”、“夜上海”、“苏州河边”、“玫瑰玫瑰我爱你”、“赵元任读音国语留声机片”、郑少赓“文明宣卷”等珍贵唱片的片心,林步青唱的“打茶会”、陆金龙唱的“王长生”、汪笑侬唱的“刀劈三关”等十分难得的早期唱片录音等。冯野先生对中国的唱片的了解,完全可以写一本深入精辟的著作,我盼望能看到他为海派文化的整理和弘扬写书出版。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编辑张磊先生、收藏大量戏曲资料的邵友福先生、收藏大量唱片的宋允明先生、陶一铭先生、邬光业先生、牟健惟先生、谢保罗先生、郭纯享先生都热心给我提供帮助,在此谨表感谢。我还要衷心感谢上海大学博物馆(筹)对我的支持。

在此书的“绪论”篇里,为了对老唱片的发行详情作十分必要的具体梳理,以利读者对各类唱片发行先后和发行比例尽可能有一个感性的把握和了解,并对核查另外一些唱片的发行年代也有所帮助,我引用了大量《申报》刊登的和唱片说明书背面附印的唱片发行广告。那些《申报》所刊的唱片广告很重要,虽引自《申报》,然部分广告在我出书前也曾为葛涛先生的《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一书和网络“姚敏吧”《关于百代公司》一文上引用过,我重新翻阅报纸后引用,对此做了一些补全和订正工作,为尊重前人所下的功夫.,在此特作说明。

书后的附录一,是我花了许多寻寻觅觅的功夫,搜集和翻阅了各种资料,把我书中总共八章所论述到的戏曲和歌曲范围内的老唱片,整理了一份至今来看可谓最为完整的唱片目录。特别是“歌曲”这一栏,收集工作甚为繁重,其中包括甄别排除了1949年5月以后仍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名义而在伦敦、印度等地出版的唱片里的、原在上海唱红的歌星在上海并没有出版的新歌,以及剔除了那些虽是电影插曲然未被录制成唱片的歌曲。要说明的是,一则是因为京剧老唱片出版数量浩多,全部列出会占很多篇幅,二则在《唱片与现代社会生活》一书上,葛涛先生已将《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板目录》上列有的百代公司京剧唱片模板曲目全部列出了,故唯京剧部分的曲目我未列入此篇附录。除“歌曲”栏的目录是按演唱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字母表次序排列外,其他各类戏曲,均按演唱者的姓名排列所唱的全部片名,大致兼顾演唱者成名的时代先后。在排列唱段名称时,戏曲部分如唱段占一面唱片、三、四面唱片的片长,则在片面后用数字1或3、4表明,如占一张共两面唱片的,则缺省不标数字;对歌曲唱片,则是一面唱片一支歌者缺省,一支歌占一张唱片或三、四面唱片者,分别标出2、3、4来。对某个戏曲或歌曲唱段不明其占几面唱片的,则只好未标数字。

我谨以本书纪念上海开埠(1843)170周年,纪念上海最早(1903)发行中国内容的唱片110周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老唱片(附光盘1903-194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乃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5378
开本 16开
页数 4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7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652
CIP核字 2013161094
中图分类号 J609.26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12:47